毕继业娶了玉贞做少奶奶,不仅是他的福气,也是毕家的幸事。玉贞孝敬公婆,侍候丈夫,善待小姑,聪明能干,做事公道,上上下下没有不夸她的。两位婆婆出门做客,都是她帮着梳头穿衣。他会梳老太太们喜欢的“鸭蛋髻”,把婆婆打扮得体体面面的。小姑要买哪样东西,总是请她当参谋。她能够挑选到既时髦又实惠的心仪用品。娘家很心疼她,尽管出嫁了,但每月的份子钱照发不误。她就用这份钱请姑娘们看戏、看电影、吃零食,就连丫头也沾光。来顺对她心悦诚服,整天跟在她后面屁颠屁颠的转。两个婆婆也把一些懒得管的事情交给她办,每件事她都办得妥妥帖帖的。亲戚们都说,这是因为毕家祖祖辈辈行德积善,才会讨到这么好的一个媳妇。
每逢天晴的日子,毕映昆都要带领工人们在院子里烧火熬油,把桐子油熬成“亮油”,作为涂油纸伞、油布、篾帽、彩绘木器的原料。这样的日子,对于毕家来说是严峻的时刻,随时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因为熬油是在火炉上操作的,原料又是易燃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这一天闲杂人等一律要回避。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禁忌,不许任何人玩火、吵嘴、哭闹,不准说鬼、虎、猫、蛇、死等不吉利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因为这一天,少奶奶会带着姑娘们出去玩一整天,直到收工才回来。
毕家姑嫂出行,成了大南门的一景。此时的若菊、若梅已是亭亭玉立的二八少女,犹如刚绽放的带露姊妹花。若菊穿一件织锦无袖改良旗袍,收紧腰身,轻便适体。颈间挂有一串当时少女们最喜欢的心形项链,项坠的小匣内藏有一张玉照。若梅穿一件紫色短袖对襟衣和一条齐膝短裙,显得格外秀气。领口别有一枚水晶蝴蝶领花,更增添了青春的光彩。二人的相貌酷似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月芽般妩媚的眼睛,小巧的鼻子,性感的嘴唇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姐姐的脸稍宽一些,妹妹的下巴略尖一点。
与两个小姑相比,嫂嫂玉贞的的装扮要素雅一些。她身穿一件阴丹蓝布旗袍,外罩黑精绒褂子,鞋子用蓝线绣了一对穿花蝴蝶,浑身上下流露出淡雅清丽的气质。“一滴水”蓝色水晶耳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凸显出她的高贵。
就连丫鬟来顺也打扮得和主人没有多少区别。高挑挺拔的身材,红润的圆脸庞,丰满的胸脯把雅布袄顶得高高的。黑长裤,绣花鞋,油亮的发辫系着红头绳。只是鼻梁有点扁,但无损于她的健美。她挺胸抬头,走在街上神气极了,根本看不出她是一个丫鬟。
街上正在看西洋景的人全都转过头来,因为西洋景里的美人图片是死的,而路边走过的是活生生的美人流动图。路人的眼睛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齐刷刷地随着毕家姑嫂的步伐而移动,直到她们的身影消失在街道的尽头。
毕家姑嫂来到龙井街,两湖会馆早已被戏迷围得水泄不通。群舞台是专门演滇剧的戏园,舞台就搭在会馆里。大名鼎鼎的“滇剧泰斗”栗成之今天在这里演出《七星灯》,票早已经售尽。一个个戏迷怀揣一线希望,手里拿着钱,眼巴巴望着每一个来群舞台的人:“格有退票?三元一张卖不卖?”
其实群舞台的票并不贵。甲等票是特别楼座,男宾四角一张,女宾两角一张;乙等票是天井正座,三角一张;丙等票是普通旁座,一角一张;军人和幼童减半。有的戏迷见别人出三元买票,就抬高票价,伸长脖子喊道:“五元一张了!有退票的快来这里卖!”
玉贞不急,她有个表叔在群舞台卖票,早把票留下了。玉贞拿了戏票,就带小姑来到戏园。戏园不大,才有六十个座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只好加售站票。站票也满足不了需要,有些戏迷就自愿买蹲票。蹲票很有意思,观者就蹲在两排座位的夹缝中听戏。听到精彩处,观者便央求道:“先生,麻烦让一下!”然后伸出头来喊一声“好”。
玉贞姑嫂好不容易从人缝中挤到天井正座。正座由一排排条椅组成,条椅靠背后面有一个窄窄的平台,每个座位处钻有一个圆孔,供后排观众放茶杯。戏园已经够挤了,在人群中还插上一些小贩,有的提着竹篮卖炒爪子、闷松子、五香花生,有的抬着木盒卖香烟,有的举着草铜锤卖山林果;加上端茶送水、递热毛巾的小二,把戏园挤得密不透风。自然毛巾是送不到座位中间的,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一抬手,一条叠成方形的毛巾就会冒着热气,旋转着,准确无误地飞到观众的手上。孩子们特别高兴,因为在戏园里,除了看戏以外,还可以欣赏到白毛巾满天穿梭飞舞的杂技表演。
玉贞买了三包炒瓜子、闷松子、五香花生,一人一串山林果,边吃边等待演出。终于锣鼓家什响起来了,一阵遒劲高亢的须生唱腔从侧幕传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听就是栗成之的声音。全场掌声雷动,观众期待的滇剧泰斗终于要现身了。买蹲票的戏迷从脚缝中费力地伸出头,只为看一眼偶像的风采。
栗成之的表演可谓炉火纯青,念白、唱腔吐字清晰,声音琅琅,戏园的每个角落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精彩的是,当他演到诸葛亮兵困五丈原,重病缠身,生命垂危时,竟然能够把临终病人的神态逼真地呈现在舞台上。他的化妆很简单,只在眉毛、眼眶稍加一点黑色,使两眼神色黯淡。他的演唱、念白善于控制气息,既能使全场观众听得清楚,又能让观众感受到病情危重的诸葛亮是在勉力支撑着倾诉心声。他低沉的声音越唱越衰,令人闻之怅然若失。随着诸葛亮病情的加重,他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呼吸由急促而低缓。演到诸葛亮临终之前,他运用提气、闭气等功法,使脸色突然变得微红,转而变成死灰,又从死灰变成寡白。双眼呆滞无光,全身颤抖,然后霎时僵住,两眼翻白,眼珠石化,气绝身亡。看到此处,若梅感到不是在看戏,而是亲眼目睹了孔明离世的全过程。仿佛从五原丈吹来一阵冷风,让她浑身发抖,继而泪水簌簌地落了下来。
离开了群舞台,若梅仍未从悲痛中走出来。戏中孔明的一举一动、一颦一叹始终浮现在眼前。那沧桑沉郁、遒劲浑厚的唱腔仍然萦绕在耳畔,久久不能散去。一路没有一个人讲话,大家都沉浸在荡气回肠的艺术境界中。
玉贞带小姑来到翠湖边上的螺峰街,让她们到吉庆祥挑选喜欢的糕点带回去吃。吉庆祥的铺面很大,门头上是“吉庆祥陈记”牌匾,招牌左右分别悬有“尘飞白雪”“玉屑金泥”二匾。匾额均为昆明书法家陈荣昌所书。进门便是一字排开的半人高的柜台。在长长的柜台上摆了一百多种糕点,让人眼花缭乱。
吉庆祥是陈惠泉、陈惠生兄弟二人在妹婿袁吉之的帮助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开的糕点铺。兄弟二人的奶名叫“小庆”和“小祥”,加上妹婿名字中的“吉”字,便取名“吉庆祥”。若梅看到吉庆祥的商标是由一个戟和一个磬组成的,感到奇怪,就问嫂嫂:“为哪样商标要用这两样东西,不用其他的?”
玉贞看了看,略微思索了一会儿:“恐怕是取谐音,图个吉利吧!你看‘戟’和‘吉’同音,‘磬’和‘庆’同音。这样一来,顾客一看商标就知道店名,而且很吉利,就会对这里的糕点产生好感!”
若菊对妹妹说:“格听见了?嫂嫂说的真有道理,比你这个读书人有学问,格服气了?”若菊只读到小学毕业就没上学了,她和妹妹一起苦学费供妹妹一人上中学。
若梅两手一拱:“服气!我对嫂嫂崇拜得五体投地!”说完便笑了起来。
“你们莫拿我开心格好?不然我就不买糕点给你们吃了!”其实玉贞也不晓得吉庆祥商标的设计意图,她是推断出来的。她父亲开洋行,思想也开放,把女儿当儿子养。玉贞是老大,从小父亲就带着她参加各种商业活动。见得多了,思路自然也就开阔了。
吉庆祥最著名的是硬壳火腿月饼。这种月饼外面是一层硬壳,内里是千层酥皮裹馅,酥而不碎,香而不燥,油而不腻,甜而不拗,被称做是糕点中的花魁。因四个月饼重一斤,按老秤说是四两一个,所以昆明人称之为“四两砣”。这种四两砣最合昆明人的口味,过中秋节家家都要吃吉庆祥的四两砣。每年八月十五,买月饼的人将吉庆祥挤得水泄不通。龙云只好派军队前来维持秩序。与云南接壤的越南、缅甸、泰国的富豪人家也常常专门雇佣马帮,经茶马古道来昆明采购吉庆祥的硬壳火腿月饼。
玉贞让各人随意挑选一种自己爱吃的糕点。若梅看到寿桃红艳艳的,旁边还有绿叶相衬,扎实好看,就挑了寿桃。若菊看到菊花酥小巧玲珑,酷似盛开的菊花,上面撒着红绿丝,更增添了菊花酥的亮色,而且这名与自己有缘,因此毫不犹豫就挑了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滇式菊花酥。来顺有自知之明,什么都不要。玉贞不答应,她只有挑最便宜的回饼。丈夫因为抽鸦片嘴苦,爱吃甜的,于是玉贞给他买了一斤四两砣。公婆年纪大了,牙齿不得力,玉贞就买了两斤好嚼的松花糕。最后,人人都有心仪的糕点了,只有玉贞自己哪样都没有买。若菊、若梅要她买,她说:“我不喜欢吃甜食。”两个小姑的嘴都是不饶人的,在回家的路上奚落了嫂嫂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