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收到襄阳市委原副书记、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伍荣显同志给我寄来的一封沉甸甸的特快专递,我的心一直在沉重和沸腾中徘徊。
伍荣显是建国前从板桥镇走出去的高级领导干部之一。这些年来,他虽然居庙堂之高,却始终牵挂和关注家乡的发展,为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现在他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了,深知家乡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导致贫困的一些主观因素还需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才能得到逐步摆脱。正是因为他知道他的乡情,所以在退下来之后,不想给家乡人民增添任何个人麻烦。前不久,他的母亲临终前一再嘱咐把遗体安葬到老家。母亲去世后,伍荣显并没有完全按照母亲的遗嘱去做,先是在襄阳市区进行火化,然后安排他的妹夫在老家找一个安葬母亲的方,打算简单地送上山算了。就在这个时候,村里干部群众听到这个消息,怀着对伍荣显同志多年来的感激之情,打算为他的母亲安葬一事好好热闹一番。他得知此事,赶紧给杨永康寄来了特快专递,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这位老共产党员的党性观念和革命风范。
“志华同志:
你好。让你为我家事分心非常抱歉。
关于我母亲的后事,我已经安排好了,只是把骨灰送回老家进行安放,故不惊扰任何人。近来听我妹夫说村里有一些安排,我对他们的心情表示理解,也很感激。同时也感到特别不安,所以才给你打了电话,请你严格把关。后来,还是放心不下,故再写信说明我的态度。一是请镇里绝对不要派人派车参与;二是除了请必要帮忙的人之外,请村里不要让其他群众参加;三是不要村里花一分钱,费用完全自理;四是绝对不能组织“响手”队伍迎接;五是绝对不收礼;六是去掉封建迷信的形式,按现代文明和最简朴的方式办理。这几点是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应该做到而且是必须做到的。我现在虽然是一个平民了,但还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切言行都应该按党的要求办事,做到晚节必保。一切旧习俗如果我们不能带头革除,怎么能叫群众去树文明新风?怎么能叫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故恳请你给村里交代,一定按我的要求办,这是对我最大的爱护和支持,我会永远记住并感谢他们。总之,个人的家事由自己办理,不打扰当地组织,办得越简朴越文明,影响就会越好。如果追求形式,大热大闹,不仅不符合党组织的要求,不少人也会在心里或背后骂我的。如果这样,我会终生遗憾。我的行为如能对树新风有点帮助,也算是我对家乡的一点奉献。全权拜托。
另外,我已约了几个同志在“五一”前后专门到板桥镇搞一次调查研究,来时再告诉你。
祝你们工作顺利。
致以
敬礼!
伍荣显
2001年3月1日”
我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面对这位相伴共和国成长的共产党员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和严格约束,心里既涩涩的酸楚又有强烈的震撼;既有撞击的火花又有深刻的启发。我无心去吃今晚的这顿晚饭,在自己寝室里的办公桌上用肺腑之言给伍荣显同志回了下面这封充满新时期革命友谊的信:
“尊敬的伍书记、伍主任:
您好,全家均好,工作忙!
3月1日的来信我于今日收悉,您交办的事情应该说都明白了。勿念!
先不说怎样去照办这些事情,想借此机会先说说心里话。您的来信我读了数遍,被您特有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感动得淌下了热泪。
我自1999年3月到板桥镇工作至今,总共流了三次泪。一次是我到瓦屋场中心小学检查工作时准备帮扶一名特困生,让校长把该校最困难而学习成绩又特别好的一名学生叫出来谈谈,结果校长叫来了十名学生,说他们都困难、学习成绩都好。目睹这些带着乞求目光盯着我的学生,我顿时哭了。最后我只狠心地帮了4名学生,因为我每月的工资只有350元钱。第二次是1999年腊月底,一位同志没有任何目的地给我送来了二十斤香油,无法推辞之际,便向办公室和民政办的同志们打听镇里附近有没有最困苦,比如有爹无妈或者是有妈无爹的单亲子女。同志们反映说,住在街道附近的新集村的孤儿王军最可怜。我接着便带着几位同志将这二十斤香油拎到了王军家里,望着他破烂不堪的家,我抑制不住自已的情绪,淌下了辛酸的泪水。原来在镇里眼皮底下还有这般可怜的孤儿我竟然一点也不知道,完全是我的失职。第三次流泪就是这次读了您的来信以后。在信中,我看到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看到了一位高级领导干部的自省、自律、自警的意识和精神,更看到了在老领导关怀下发展板桥经济和实现板桥经济复苏的动力和希望。这次流泪,是感激,也是钦佩;是承认,也是骄傲和荣幸。因为您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最有说服力和最有教育意义的榜样。
从那时到现在,全镇干部群众已经将镇里前些年向农民打下的三百多万元的“白条”基本消化完了,估计今年的日子相对好过一点,因为前年全年所实现税费中只有三十几万的现金,去年也只征了五十多万元,其余全部是“白条”,所收的现金还不够上缴县里。两年的吃饭问题全靠争取的外援资金解决的,包括还账也是如此。我接任镇委书记以来,已将三辆小车进行了抵账处理,这样把欠账还了一部分,也免得再丢板桥的面子了。我始终认为,板桥镇同样是一个有人格的地方,板桥的面子丢不得,如果再丢下去,我就不适合在这里担任什么一官半职了。回想这几年,我们一方面受资金的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不够,另一方面为了保“吃饭”,在外面争取资金把脸都要“厚”了。长期这样下去,怎么不丢板桥的人啊。
今天,把您的信阅读了三遍,我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总觉得有很多心里话向您倾诉。本来老奶奶百年归山,我不该说这些,但为了使老领导放心我们的工作,倾诉这些,也算是向您表明我们的信心
和决心。
老奶奶的安葬一事,由我直接把关,敬望您放心好了。
到此为止,还有很多心里话想说,由于时间关系,只好信中握手,搁笔再见了!
致以
崇高的敬意!
板桥镇您的愚侄 志华
2001年3月5日”
写好这封信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我平时烟瘾太大,写东西的时候,烟是少不了的口中之物。多年前已因此诱发了严重的咽炎,每天早上刷牙的时候使我恶心得两眼发花,一日三餐老是食欲不振。今晚我当然没有少抽,再加上我今晚的心情有一种说不清的沉重。以致没有一点饿的感觉。我抽着烟,坐在那里久望着自己刚写的信件,思索着板桥的困难,思索着板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