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团包岭》故事梗概
川东北洪州(广安)市渠河镇团包岭村的村花张小可,自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看着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弱妇残,田地荒芜,多数靠国家低保维持生活。虽说国家实行脱贫攻坚,对团包岭村重点扶贫,在国家的低保政策补助下,基本上没有了贫困户,但肥沃的土地依然空置。小可决心要彻底摆脱贫困, 自动放弃进城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的回乡竞选振兴乡村领导主任,要把团包岭村建设好。妈妈樊素花不同意小可的做法,希望女儿成为一个公务员,到城里发展,娘俩为此爆发了一番唇枪舌战。
得知小可爱上本村青年苟学军时,小可母亲坚决反对。因为两家对门而居,她对苟家情况了解。更重要的是苟家跟她还有一段难以启齿的过节。
学军高中没毕业便随老乡到南方打工,转眼三年过去还没有回来,思儿心切的苟大春决定自己出去一边做生意一边找儿子。寻子途中,苟大春有幸遇到了开办慧博玻璃厂的本地企业家张惠玲,在厂里打工。
时光荏苒,又过了两年,苟大春儿子回来了。二十多岁的苟学军已经变得格外成熟老练,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在大岩边,荒石谷梁子上种杨梅,不少人听说后都说他是“哈儿”,许愿他杨梅种不成气,甚至诅咒苟学军的杨梅树苗一夜死光光,想看这个年轻人笑话,而竞选上了村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的张小可却十分支持并向村民公开表白了爱情。
顶着压力的苟学军在荒石谷梁子上把杨梅种得郁郁葱葱,得到了村里人的瞩目,张小可的父母认了女儿和学军的亲事。镇上领导也非常支持学军改变家乡的愿望,将其视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杨梅熟了,苟学军请来全村乡亲来品尝杨梅,让大家一道感受丰收的喜悦。倡议大家都来种杨梅。他告诉大家,我不能只顾自己发财,要带动大家共同致富。这是我的工作,是我的使命。
年轻人的创业精神渐渐让村里的人们刮目相看,也开始影响了村上的群众,带动着他们走上致富之路。
镇长带着洪州市电视台的记者来团包岭村现场采访,对张小可说,我觉得你们村盛波尔这一家还没有脱到贫。因为他家长年在外,我们没有掌握到他们家的贫富状态,镇长要张小可到盛波打工的地方实地了解一下。党的脱貧攻堅政策是要人人脱贫,不能落下户。如果有一户没有脱贫,我們共產黨人要实事求是的承担责任,帮助他摆脱贫困。谁知张小可来福建,向盛波尔了解生活情況,无意中牵出隐藏在团包岭村的陈年贪污腐敗案。
当年收留苟学军的广东杨梅种植专家的女儿陈凤莲,来到团包岭村了解苟学军的杨梅种植情况,看到这里的地理优势,非常高兴,决定帮助他们开辟销路,并提出在村里建设果品深加工基地,把杨梅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这更让团包岭村的乡亲看到了希望。
农民企业家张惠玲是团包岭村走出去的一位能干姑娘,她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家乡的发展,乡村的振兴她积极地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一场秋旱袭击了川东北一带,团包村已有三个多月滴雨未下,天空一片赤日炎炎,岩脚地坎尤如被火烧过一般,栽下去的杨梅树苗被烈日晒成了干柴棍,田地龟裂,岩上岩下的人,挑起水桶到处找水。
张小可决定要利用龙洞沟堰塘,重修龙孔寨水库,引水上康平寨。得知信息,村民们踊跃捐款,积极报名参加修龙孔寨水库劳动。大家齐心协力修水库的时候,隔壁黄岩村民却因团包岭村打石头修水库勾起了宿世冤仇的往事,借口团包岭村修水渠占用了他们的土地,要团包岭把修好的马路挖开,向他们让出三尺地来,否则,就不准施工。眼看两村要发生一场血腥械斗。镇长得知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立即驱车来到事发现场。当得知团包岭村在修渠时主动充分考虑到了黄岩村的利益后,一场纠纷平息,两村村民对乡村振兴应当互相支持的思想也由此更加深入人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龙孔寨水库胜利完工。
干旱刚过,一场百年罕见的强暴雨袭击团包岭村。团包岭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村民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施救。
灾情就是命令,驻洪舟桥旅官兵冒着瓢泼大雨赶赴团包岭灾害现场,奋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团包岭村民见子弟兵饿着肚子、冒雨救人,回家煮好饭菜,端到救人现场,请子弟兵吃饱了饭再去救人。因为没有部队首长的许可,子弟兵婉言谢绝了村民的好意。在风雨中继续搬石头刨泥巴。团包岭村民亲眼目睹了眼前人民子弟兵的风采,这才深深的领悟到,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光荣传统,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抢险过后,市长详细察看了周围的岩弯,发现到处都是悬岩滚石,存在着安全隐患,不能再住人了。他要求洪州区、渠河镇两级政府,你们要把脱贫攻坚和民生问题一起抓,要把岩下住户整体搬迁出去,这样才能有序推进振兴乡村工作。才能使农村居民真正迈入小康社会。
救援行动结束,团包岭村民站在路边,目送救民于水火的人民子弟兵离去。人群中,突然有人带头唱起了《十送红军》。
豪雨过后,政府根据灾后暴露出来的地质危险情况,决定将位于地质灾害区域内的村民整体搬迁到街上。但是村民们却不愿意了,他们说,党和政府将我们搬离岩弯,是对我们的关爱,我们从内心感谢党!过去,我们巴不得国家帮扶。但今天,我们只需要国家短暂帮扶。同时我们也要为国家考虑,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新生活。
区长和镇长听了群众意见后,频频点头,对团包岭村民的高尚觉悟表示赞赏。区政府为团包村送来了三百只蒙古羊,帮助他们脱离贫困,居然没人主动报名领养。镇长问:大家为什么不报名?村民说:我们不是不想养,我们是想把这个机会让给遭灾最困难的兄弟,他们才是团包岭村最急需要帮助的人。
区长为团包岭村民团结友爱的精神感动,说:我早有耳闻,爱在团包岭。今天与几位大叔的一番谈话,让我深深地感到,团包岭村民真的很有爱心,很有大公无私的大局意识,难能可贵啊。
趁着团包岭村民在康平寨看热闹,张小可拉着苟学军的手,爬上团包岭,再次俯瞰现在的团包岭村:经过他俩个几年的努力,过去杂草丛生的岩湾,现在已经遍植果树。广恒快速通道联通了乡通社公路,水泥马路通到了各家各户的门口。两条水渠从龙洞窟水库引出,好似团包岭村的两条静、动脉血管。从水渠分出的导水管遍布岩上岩下,织成了张严密的水网。今后不管天有多旱,团包岭村都会是一座郁郁葱葱的花果山。极目远眺,康平寨上,渠河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正在如火如萘的进行。看着这一切,张小可喃喃自语:我们团包岭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奋斗下,多则两三年,在振兴乡村这个工作上,一定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村! 苟学军深有同感,应道: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