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钉子精神哲理深 出类拔萃境界新
雷锋出车后回到驻地。把车倒进车库。韩玉臣比他先下车。雷锋跳下驾驶室,习惯性地检查车辆。看见车厢板上散落着许多水泥。他想:“撒落这么多水泥!太可惜了!”小韩见他磨磨蹭蹭,便喊:“雷锋,我先走啦。”雷锋挥挥手。韩玉臣一跑一跳地走了。
雷锋找来一把扫帚,一只簸箕,仔细地把散落在车板上的水泥扫拢,然后,找来一个旧的空油桶,倒出里面的垃圾,用抹布擦干净,再把空油桶放好,用簸箕撮起扫拢的水泥,倒进空油桶。他的想法很简单:“一天扫一点儿,积少存多,我天天扫,就会排上用场了。”雷锋正要出车库,脚下踢着一颗螺丝钉。他捡起来,擦擦干净,笑笑。回想起在望城初当公务员的情景:他踢飞一颗螺丝钉,张书记弯腰把螺丝钉捡起来,抹去尘土,看了看,回头对他笑笑,然后装进了口袋。他去农机厂送信,张书记从口袋里摸出那颗螺丝钉,交给他,语重心长地说:“一颗螺丝钉,别看它东西小,缺了也不行……”想到这里,雷锋朝四周望望,见角落里有一只空包装箱,便移了过来,放在汽油桶对面的角落,把螺丝钉放了进去,忽然,他想起什么,又跳上驾驶室,打开座垫,从座位下找出破手套,报废配件等一些破铜烂铁,也放进那包装箱里,再盖上盖,满意地看了看,然后离开车库。后来,他用毛笔在包装箱上写了“节约箱”三个字。
夜晚,明月高悬。一缕清辉射进营房。已经熄灯了,战士们正在入睡。指导员高士祥手捏电筒,到宿舍查铺。小伙子们都睡得很安稳,只有一个人的被子在动。高指导员走上前去,被子又不动了。指导员轻轻揭开被子,原来是雷锋借着手电筒的光在阅读《为人民服务》。
指导员笑笑,指着腕上的手表示意:夜深了,该休息了。雷锋听话地放下书,揿灭电筒,盖好被子睡觉。熄灯后用手电筒看书,是雷锋多年养成的习惯,读毛主席著作,是那个时代的先进性表现。两件事加在一起,高士祥作为一名政治工作者,觉得很有典型意义。尽管雷锋自己感到很平常、很一般。
雷锋在食堂吃饭,吃得比较慢。走得比较晚。边走,边把餐桌、地面大家不注意掉下的饭粒、菜叶捡起来,捧在手上,送到伙房后面的猪食桶里。随后帮助炊事员收拾饭桌,扫好地,才离开。这也是他从小受苦,多年节约,干通信员、公务员养成的勤俭习惯。在丰衣足食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一代,对这一点不以为然,难以理解,而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的美德之一,对于治国持家,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正巧,团政治处秘书冷宽看见了这一幕。冷宽1957年1月入伍,河北承德人,是位有文化,有知识,思想敏锐的我军优秀政治工作者。经过多年组织培养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后来升任海军副政委,中将军衔。当年,只有22岁。雷锋的行为给年轻的冷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问炊事员:“这就是那个新兵代表雷锋?”炊事员说:“冷秘书。没错,是他。这是他的习惯。”冷宽赞许地点点头。一天中午。蝉鸣声声,轮到冷宽值勤,他在营房巡视。发现13号车有人影晃动。便上前察看,雷锋一个人坐在车里看书。冷宽感觉很新鲜:“雷锋,中午为什么不休息?”雷锋跳下车,立正报告:“报告冷秘书,我喜欢看书。”冷宽取过放在驾驶座上的书:“看什么书?”看看封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雷锋说:“我们汽车兵任务重,没空看书。只好这样挤时间。”冷宽更感新奇:“挤时间?”“我这是钉钉子的时候得到的启发。”“钉子?什么钉子?”“就是平常用的钉子呀!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哦?你说说看。”雷锋伸出两个指头:“钉子有两个长处,一是挤劲,二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善于挤和钻。提倡钉子精神。”冷宽大加赞叹:“雷锋,你是个哲学家啊!”
连队发夏装。大家都在兴高采烈地排队领取。乔安山喊:“雷锋,快去领新军装啊!”
小韩说:“部队就是不错,冬天有冬装,夏天到了发夏装。”于泉洋更有意思:“这次夏装,我们是按施工部队的标准发的。每人两套单军衣,两套衬衣,两双鞋……比咱爹妈想得还周到。”雷锋沉思着:“是啊!比爹妈想得还周到?那么,做孩子的,应不应该也要为爹妈着想呢?”另一位战友田生绵领了军装过来:“想什么呢,雷锋。”轮到雷锋领军装了。司务长按规定发放。雷锋从中挑出一半,每样只领一套。高指导员说:“雷锋,你只领了一半啊!”
雷锋立正,很有礼貌地回答:“报告指导员,一套军装,一件衬衣,一双鞋,够我穿了。那一套给国家节约啦!”他是用孩子为父母作想的心思,只领单份的。这在家庭里,父母要是有这么一个孝训的孩子,就是为孩子累死,心里也是甜的。从这个角度看,雷锋是个孤儿,他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父母,应该说,很正常。
军区工程兵体育运动会,雷锋和战友们参加拔河比赛,骄阳似火,大家热得嗓子直冒烟,纷纷跑到小卖部买汽水喝。雷锋也从衣袋里摸出几角钱,朝小卖部走。这时,开水桶送到了。雷锋又把钱揣回口袋,转身去喝白开水。有战友喊住他:“雷锋,你连瓶汽水也舍不得买呀!”
“白开水不一样解渴吗?”“我真不明白,你就一个人,攒那么多钱干吗?”“怎么能说我就一个人?全国有六亿多人口呢!国家又遇到暂时困难,党中央一再号召我们要艰苦奋斗,增产节约,我们得想想自己做得怎样啊!”“国家那么大,困难再多,能缺你那几个钱吗?”“积少存多呀!你算算,每人一天节约一角钱,全国一天节约多少钱?”“这我倒没算过。不过,我知道,你是够节约的。”雷锋算起细账:“我一个月津贴6元钱……”乔安山说:“你上个月不是晋升为上等兵了吗?”“哦,那现在是8元钱了。1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留下1.50元钱机动,买个书报杂志什么的,剩下的全存银行。”小韩说:“我算算,你存了多少?哎呀!你当兵8个月,1分钱不用,也不过80来块,你……”雷锋有点神秘地说:“不瞒你说,我在鞍钢的时候,还有点儿老底。”“多少?”雷锋故作狡黠地卖关子:“这个,可不能告诉你。这笔钱,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动用的。”“好啊!你还保密!”战友们一笑了之。把自己的家当成有六亿人口的大家庭,这又是雷锋一个独特的思维方法。中华民族的古训“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意思。很多文人墨客,在这方面,能讲出大套的道理,但在行动上,能像雷锋这样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六亿人口大家庭的一员,恐怕十分罕见。这些都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一次偶然的机会,雷锋又做了一件必然的事情。对他来说,是很平常的。放在大环境下,就显得很突出了。那是一个星期天。薛三元宣布:“今天星期天,连里通知休息一个上午。让大家伙洗洗衣服,理理发,写写家信,上街买买东西。”于泉洋邀雷锋上公园:“雷锋,咱俩去逛望花公园,怎么样?小风吹着,太阳照着,天气不冷不热。花也开了,草也青了,柳树也绿了,正好爬上假山坐在亭子里看看风景,消停消停……”雷锋别有安排:“我,我想去书店买书。只有半天假,公园就免了吧。”于泉洋说:“好吧,那我和别的战友去啦!”雷锋和战友招招手:“好好玩,再见。”说着,他也出了门。忽然,肚子疼了起来,他赶紧回去趴在床上,随手拿过一张报纸看,以为能挺过去。不料,越挺越疼。他抱着肚子往卫生队跑。到了卫生队。军医为雷锋看病:“小伙子呀,你夜间着了凉。没关系,吃点药,回去用热水袋焐焐肚子,好好休息一下。就会好的。”雷锋当即在卫生队吃了药,休息了几分钟,肚子疼好了大半。他出了卫生队,往回走,拐个弯去书店。恰好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驻足望去,一堵一堵的高墙往高起,搬运砖头的工人,有的挑担,有的推车,赛跑一般穿梭往返。扩音喇叭正在播放《社会主义好》,激越的歌声伴随着火热的劳动场面,这是当年的时代特征。也是很时尚的。这场面一下子就把雷锋吸引了。他走上前去看施工标志牌。一块用旧木板钉成的长方形牌子上用黑墨汁写的毛笔字:“抚顺市第二建筑公司本溪路小学建筑工地”,看着这几个字,雷锋思绪万千。他想起家乡的母校——荷叶坝小学用旧式宗祠当校舍,十分简陋破旧。尽管破破烂烂,但他们学习劲头十足。总辅导员夏柳老师举起右手:“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他和伙伴们“刷”地一声行队礼:“时刻准备着!”“哗”,队伍就解散了。从回忆到现实,雷锋眼里不免又是湿润润的。现在国家为孩子们盖这么好的校舍,比父母想得还周到!祖国的花朵,多幸福呀!雷锋站在这块牌子跟前伫立良久。想得很多。
扩音喇叭里的歌声骤停,传出女播音员的声音:“大家注意了!砌砖师傅大显身手,今天的砌砖速度,打破了昨天的纪录!运砖的同志们加油呀!砌砖的师傅在等着哪!”雷锋的脑子激凌一下:这是为孩子们建学校啊!我难道不应该出一份力吗?多好的机会啊!不能错过!他精神振奋,把袖子一挽,径直奔向工地。堆放砖块的场地边有个临时搭起的烧水棚子,紧挨棚子放着几辆推砖用的手推车。雷锋上前推起一辆就走。正在棚子里烧水的老大爷一看,见是个解放军,忙问:“喂,同志,同志,你推车子干什么?”雷锋回过头:“老大爷,我借这辆手推车用一用。”老人赶上来:“同志,我们这车不外借。”雷锋指指砖场:“我就在这儿用。”老人想不透一个当兵的在这工地上用手推车干什么,顺嘴说道:“你要推砖呐?”雷锋说:“对,对,就是推砖,不干别的。”老人疑惑地打量他。雷锋又说:“星期天没事,闲着也是闲着,你就让我推几趟吧!”雷锋一溜小跑,加入了推砖的行列。老人想,这事还是头一回见,别是拿我老头子开涮!他四下张望,工地上人来车往,哪能分得清谁是谁……
雷锋来运砖,很快被发现了。工地扩音喇叭,传出女播音员清亮的声音:“同志们,有一位解放军战士,正在工地上和我们并肩战斗。当我们砌墙用砖供不应求的当口,他推起小车加入了我们的运砖队伍。问他谁叫他来的,他说是我们的劳动竞赛把他给吸引来的。问他为什么要来,他说是为我们承建的学校多添一块砖。问他姓什么叫什么,问了几次,他也不说,推起小车就跑。他不声不响,埋头苦干,汗流浃背,到现在已经推了十多车。同志们,虽然我们还不知道这位解放军战士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是满腔热情地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让我们向他学习,再鼓干劲,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地完成工程,确保本溪路小学按计划在今年秋天开学!”烧水老人听得真真切切,频频颔首。工地高大的卷扬机下面,雷锋卸完一车砖。年轻的女广播员跑上前来:“同志,同志,无论如何,你得把姓名告诉我们。”告诉姓名,无非是送表扬信什么的。这雷锋就不愿意了。他推托说:“中午必须赶回连队销假,得抓紧时间,再推一车砖。”说着,抄起车把,腰一拱,腿一蹬,就跑开了。女广播员在后面撵:“同志,同志!”雷锋把小车还回烧水棚,老人赶紧递过早已晾好的白开水:“哎呀,同志,累坏了吧!快喝碗水。”雷锋接过碗,一饮而尽:“谢谢,老大爷。”放下车就走。女广播员领着建筑工地的团总支书记赶到了。女广播员说:“同志,同志,你别走。这是我们工地的团总支书记。”雷锋只好很客气地和人家握手:“你好,你好。”团总支书记说:“同志,我们今天上午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大大超过了进度。当然,这个成绩的取得和解放军同志的榜样作用是分不开的。请教尊姓大名不为别的,只为发扬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这种精神,成为本公司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一种力量。”雷锋还是笑着不说话。这时,旁边一个青年工人膀子一抱,来了个干脆的:“这位解放军同志不肯说,是吗?这好办,我跟他走。他走到哪儿,我跟到哪儿,到部队一打听,不就结了!”雷锋傻眼了,笑容立即冻住:“好,好,我说,我说,我叫雷锋。就是这儿运输连的。”众人一阵欢声笑语。
下午,运输连连长李超群,副连长虞仁昌,指导员高士祥正在商量工作。忽听门外敲锣打鼓,出门一看,原来是女广播员、团总支书记、青年工人等建筑公司的同志来送感谢信。
消息传到班里,雷锋低头不语。薛三元又是关爱,又是责备:“你看你这个星期天过的。!快吃药,休息!夜里出车你就不要去了!”雷锋捏起一片药:“班长,我倒有个新发现,参加义务劳动能治肚子疼!”
雷锋的事迹很快引起团首长的注意。团政委韩万金亲自带干部下到运输连,调查研究。韩政委是山西人,时年35岁,和吴团长一样,也是抗日时期入伍的老兵。听了汇报,韩政委指示说:“现在没仗打,国家又遇上经济因难。粮食产量跌到建国初期的水平,而人口却从4亿多增加到6亿多,老百姓吃不饱饭,军粮也难满足供应,中央领导率先规定了自己的口粮定量,连爱吃红烧肉的毛主席也不吃肉了。困难是空前的,严峻的形势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解放军战士,每一个中国人!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部队战斗力,需要认真探索新的路子,研究新方法。这批新兵入伍的时候,我在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情况不太了解。回部队后,听到不少雷锋的事迹,这次来运输连,更是受到很深的教育。像雷锋这样的苦孩子,好战士,你们要特别关注,加强培养。使他成为全团的先进典型!”连队干部连连称“是”。韩政委又说:“有机会,我找雷锋谈谈。”话音刚落,门口传来响亮的一声:“报告!”高指导员说:“韩政委,雷锋来了。”雷锋挺着胸脯,迈着标准的军人步伐进屋:“上等兵雷锋奉命来到,请首长指示。”韩政委向他伸出手:“雷锋,你是湖南人?咳,好地方,毛主席的家乡啊!”雷锋不认识韩政委,但晓得他是首长:“报告首长,我是望城人,离湘潭很近。”高指导员介绍:“雷锋,这是团里的韩政委。”雷锋尊敬地喊:“韩政委。”韩政委态度很亲切:“雷锋,不要拘束,坐下,喝点水。”雷锋坐下:“是。”韩政委看他很拘束,便说:“这样吧!我们出去随便走走。”
雷锋领韩政委参观他的13号车。驾驶座上一个军用挎包,引起韩政委的注意。他征求雷锋的意见:“看看,可以吗?”雷锋腼腆地把包递给他。他打开包,看到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书里,夹着一支铅笔。不觉微微一笑,频频颔首。陈广生、高士祥、冷宽先后发现雷锋读《毛选》,都向他作过汇报。现在眼见为实,当然十分欣慰。他饶有兴趣地翻阅雷锋作的眉批、划的记号,鼓励地拍拍雷锋的肩膀。见到扫散落水泥的扫把和簸箕,存放散落水泥的旧油桶,放废旧材料的节约箱,很有感触。两人蹲在13号车旁促膝谈心。韩政委谆谆教导,雷锋豁然开朗。两人谈得很投机。
这次谈话,对雷锋思想品德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雷锋的幸运,就是在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几位一身正气,对他关怀备至、教导有方的共产党员。不论在地方,还是部队,都是一样。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对他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这时,他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已经写了入党申请书,交到了指导员高士祥手中,以雷锋的心劲,肯定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一切,促使了他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出类拔萃的公众人物。
后来,雷锋参加了一次救火。手被烧伤了。那是一天晚饭后,雷锋和战友们在窗下打乒乓球,忽然营区外一处房屋冒出滚滚浓烟。雷锋首先发现:“不好,那是街道粮食加工厂着火了!”他的想法是:这烧的是国家财产!自己也有一份!便丢下球拍,“走!救火去!”薛三元命令乔安山,小韩,田生绵、张兴吉,庞春学,于泉洋等全班战士随同雷锋一齐往外跑。雷锋和他的战友赶到失火现场,火势已经漫延得很大,便立即与工人们一道奋勇救火。他先是用脸盆端水往火上浇。见火势越来越猛,便抄起一把大扫帚,拼力扑打……他的衣服被烧破了,手上燎起了泡,也全然不顾。这时,消防车开到了,高压水龙头一射,火熄灭了。这件事情,在雷锋整个成长历程中,是个很小的过场。但也反映出雷锋的思想觉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烧伤还没好。抚顺、辽阳一带下起了暴雨。雷锋接到小易的来信。信上说:“雷锋,今年辽阳发大水,太子河泛滥成灾,交通阻断,焦化厂停工待料,许多生产队的房子和庄稼被淹,城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有的还相当严重。现在,辽阳地区的人民群众正在奋起救灾。”
现在来读那个时代男女青年的通信,是饶有兴味的。根本没有什么卿卿我我的酸味。写个人的事,也几乎和国家的大事联在一起。事实也是如此,个人的命运离不开国家的大势。读了小易的信,这位心忧天下的小兵,眉头锁得更紧了。他是牵挂小易吗?当然有一些。但不完全是。他的目光关注着整个灾区。落在“辽阳人民群众正在奋起救灾”上。有道是水火无情。他家乡望城县的沩水河泛滥成灾的情景,他记得很清楚。他想:灾区需要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