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班"命名大会召开前一天的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以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发了雷锋的32篇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12月1日雷锋生前发表过的14篇。这期报纸连同登载雷锋事迹的那期《前进报》,被一同发给了参加命名大会的全体同志,其中包括前来采访的各新闻单位的记者。有的记者又根据自己报道的需要,在雷锋日记原件中摘抄了一些,这便为雷锋日记同全国人民见面拉开了序幕。
命名大会的第二天,《前进报》发表了杜平将军的文章《雷锋同志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3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率先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和社论《要像雷锋同志那样战斗和生活》,打响了在全国范围内宣传雷锋的第一炮。
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以更大的规模紧随其后,在二版头条发表了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同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罗瑞卿同志的题词"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永垂不朽"。在第五版刊登了雷锋日记摘抄和雷锋的一些照片。据《人民日报》的老同志讲,用这么多的版面,以这种配套的方法宣传一个典型人物,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全军第一大报《解放军报》也不甘落后,在短短的半个多月里,接连发了三篇学习雷锋的社论:2月9日《像雷锋那样做个毛主席的好战士》;2月21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再论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2月26日《发扬雷锋精神,争当五好战士》。在2月13日到26日这段时间内,陆续发表了2篇接触过雷锋的人回忆雷锋的文章,并在2月9日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
这几大报刊一连串的动作,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冲击波,产生了一种地震式的轰动效应。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对于崇尚优秀的道德品质,有着全民的共同语言,这是雷锋精神被全国人民迅速接受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但是,共和国最高领导的关注和题词,对宣传雷锋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好比是长征三号火箭把神舟七号送上了宇宙太空。
春节过后,在《人民日报》发表雷锋事迹通讯和雷锋日记摘抄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周总理说:"刊登雷锋事迹的报纸,当天我和邓大姐在灯下读过了。雷锋是个好战士啊!要估计到这个战士影响很大,需要很好地宣传这个典型。事实一定要核对好。比如,唱支山歌给党听,好像在哪里看过,是不是雷锋说的?再比如,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是不是雷锋写的?"
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当即给沈阳分社社长鲁蛮打电话。因为是询问雷锋日记的,所以鲁蛮就让更熟悉情况的佟希文直接回答。吴冷西说:"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读了雷锋事迹报道和他的日记摘抄,他们都很感动,认为雷锋是青年的好榜样。日记写得也很好。总理要求报社对雷锋的日记要认真核实,要搞清楚哪些是雷锋自己的话,哪些是他摘抄别人的话。别人的话要注明出处。"
2月11日,《中国青年》杂志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在《中国青年》上搞好宣传雷锋的问题。与会同志一致感到,《中国青年》杂志是个半月刊,在宣传速度上无论如何赶不上报纸。特别是目前,雷锋的主要事迹和日记摘抄已经让几家大报捷足先登,只有找出新的角度,在高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后来居上。
大家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决定五、六两期《中国青年》合刊,在全国首创出版“学习雷锋专辑”,内容包括周总理的首次题词,董必武、郭沫若、谢觉哉、罗瑞卿等同志讴歌雷锋的诗文,团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的通知,雷锋战友陈广生写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内容丰富多彩!但是,编辑部的同志总觉得,还应该有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会出现。这就是思想修养组组长王江云提出的建议:如果毛主席能给雷锋题词,那该多好啊! 这个建议刚一出口,立刻得到大家异口同声的赞同:“对,请毛主席题词!”
一阵兴奋过后,大家冷静下来,又有些犹豫:毛主席那么忙,需要他老人家操心的事那么多,他会为雷锋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题词吗?会不会因为我们的要求提得不合适而让主席为难呢?这时,有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青年学习的好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咱们就试试吧。”大家一听,不禁聊起毛主席关怀青年成长的一些事例:解放战争中,刘胡兰英勇牺牲,毛主席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对刘胡兰作了高度评价。1957年。北京实验中学一位高三学生暑假回到农村住了半个月,写了篇《回乡日记》。毛主席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篇日记,赞赏地批了一段话:“每年暑假回乡一次,极为有益。此文写得很好。住半个月不够,最好住一个月。”这篇日记和毛主席的批语,就发表在1958年第四期的《中国青年》上,曾引起很大反响。觉得请毛主席给雷锋题词,也有一定道理。说干就干,立刻以《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名义,用毛笔在直行红格信笺上字迹工工整整地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简要地说明现在全国广大青年正在掀起一个向雷锋学习的热潮,《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学习雷锋专辑”,恳请毛主席他老人家为雷锋题词。2月15日派人送到了中南海。
当天,毛主席的秘书林克收到了这封信。恰巧,毛主席正好在北京,就住在我们现在经常在影视剧中见到的菊香书屋。
作为秘书。林克对给毛主席的信,要根据信的内容和重要的程度来决定是交给毛主席本人,还是转交给有关部门去处理。因为当时中南海的工作人员也都看了《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刊登的雷锋事迹和雷锋日记.大家都很感动,觉得雷锋这样一个普通战士真是不简单,所以当林克看到这封信时,觉得很重要,又是恳请毛主席题洞的,更是非交给毛主席本人过目不可。至于题不题词,那要由毛主席来决定。
毛主席习惯于在万籁俱寂的夜间工作,白天起得比较晚。在毛主席还没有醒的时候,林克已经把当天应当交主席阅处、批办的文件、资料连同《中国青年》杂志的那封信准备好了。很快,电话铃响了,值班警卫告诉林克说:“主席醒了。”林克立刻带着准备好的东西来到主席卧室。主席多年的习惯是醒来后第一件事就要看最新的文件和材料。
毛主席穿着睡袍,身上盖着毛巾被,半卧半坐地斜靠在床栏上看报纸。一看林克走进来,他立刻把正看着的报纸随手放在左半边床上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等着看林克给他带来了什么。林克把材料放在主席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着长桌有一个方形的藤桌,上面堆满了文件,藤桌西边有-把椅子,他就在这椅子上坐了下来,向主席汇报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恳请主席题词的信。主席专心致志、不动声色地听着,什么也没有说。林克汇报完了之后就离开了主席卧室。
两天过后,《中国青年》杂志的同志小心翼翼地拨通了主席办公室的电话,询问题词的事。林克接了电话,简略地回答:信已收到,主席已经看过,只是还没表示态度题不题词。林克说的是事实。昨天,他去主席卧室时,看到《中国青年》的那封信已经被从信封里拽出来,展平了放在床头的长桌上,这说明毛主席已经看了。但是关于这封信,主席什么也没说,估计是正在考虑。不管题不题词,主席都肯定有个答复。因而接电话时,林克是如实回答的,而且说得很谨慎。
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来到菊香书屋,向毛主席汇报军委的工作。罗瑞卿谈到自国防部命名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以来,总政治部2月9日又发了一个《全军迅速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活动》的通知,全军正在兴起一个学习雷锋的热潮,全军无论干部还是战士学习雷锋的劲头高得很哩!
听到这里,毛主席站了起来,激动地在屋子踱着步子,沉默了好一阵子。然后指了指刚看过的登有雷锋事迹和日记的报纸说:“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锋学习。”
林克又给毛主席送最新的文电和资料来了。他听到毛主席跟罗瑞卿说的话,就提起了给雷锋题词的事儿:“主席,《中国青年》的同志来电话问了。”
“噢--,”毛主席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说:“我准备题词。”
林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这时,电话铃又响了,他拿起电话。对方很激动地问:“喂,是主席办公室吗?”
“是啊。”
“我是《中国青年》杂志,前两天打过电话。我们想了解一下毛主席答应没答应给我们题词啊?”
“主席已经答应了。”
“哎呀!太好啦!”对方好像是跳了起来,还能听见周围的一片欢呼声。
“那你们还有什么要求没有?”林克也分享着他们的快乐,同时想到那封信里好像没有需要题词的日期。
“噢,是这样,”对方从兴奋中冷静下来,“我们的’学习雷锋专辑',准备在3月1日出版,付印的时间是2月26日,需要一个礼拜的印刷时间,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以前题好。”
林克一想,离25日只有四五天时间了,就立刻来到主席的办公室,向他报告。
“主席,《中国青年》杂志来了电话,说'学习雷锋专辑'准备在3月1日出版,付印的时问是2月26日,请您最好能在25日以前把词题好。”
“ 噢,”主席想了一下儿,好像是在计算日子,“你先拟几个题词供我参考,我也想一想。”
林克接到任务,回到办公室,又看了看几家报纸上登的雷锋事迹和社论、评论员文章什么的,边想边写,很快就拟好了十来个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并很快把它们交给了毛主席。
2月22日,林克在办公室里刚刚选好当天应交给毛主席的文件和资料,电话就响了。
“主席醒了,让你来一下。”值班警卫说。
林克带着文件、资料匆匆赶往主席卧室。毛主席穿着睡衣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他进来了就放下文件,示意他坐下。林克将新文件放在主席床头的长桌上,在床前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毛主席从左半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一张信纸递给他,上面用毛笔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的行草字,字体飘逸潇洒而又刚劲有力。
“你看行吗?”毛主席从容地抽了一口香烟,用询问的目光望着林克说。
“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林克发自内心地说。他的确觉得主席的题词比他拟的那些不但更简明扼要,而且高明多了,字也很漂亮。“是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采用他拟的题词似地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好,你尽快把它交给《中国青年》杂志,不要耽误了他们付印的时间。”
林克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立刻给《中国青年》杂志拨通了电话。 当电话铃在《中国青年》杂志社急促地响起来的时候,编辑同志们都记住了这个难忘的时间:2月22日下午3点。“喂,《中国青年》杂志吗?”
“对,您是?”
“我是主席办公室,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
“好好好,我们马上派人去!”
年轻的摄影记者兼通讯员刘全聚立刻跨上摩托车,直奔中南海西门。20分钟后,毛主席这幅著名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便已展示在编辑同志们的面前。
全杂志社沸腾了,人们互相拥抱,欢呼雀跃,感慨万端,热泪盈眶,再一次感受到了毛主席对整个年轻一代的特殊关怀。消息传到了团中央书记处,整个团中央机关轰动了。消息很快又传到了北京的新闻界,各报刊纷纷要求刊登毛主席的手迹。为了更好地宣传毛主席的题词,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进行了研究,决定毛主席的题词手书由新华社制版向全国新闻单位发通稿,于3月2日一齐刊出。后来,鉴于各报要在日内刊登一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论战的重要文章,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罗瑞卿决定把这个时间往后推3天,让首都各大报在3月5日刊登毛主席题词手迹,只有《中国青年》杂志按原订出版日期在3月2日发表毛主席的题词。
这期《中国青年》的内容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篇篇精彩。编辑部最初的设想极其圆满地实现了。而这个圆满中的圆满,就是他们争取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题词。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和读者见面,历史性地首先发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手迹。毛主席的题词被制作成为这期《中国青年》的插页,随杂志同时发送。人们争相购买,致使刊物屡屡告罄,全国五个代印点几经重印,累计印数多达800多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求。买不到杂志的青年就向别人借阅,有个当炊事员的青年甚至把借来的这本多达10万字的刊物,一字一字地抄了下来,以便永久的保存。
这就是当年的时尚,前卫思想。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迹。从这一天起,一个学习雷锋的运动在全国的范围内以排山倒海之势蓬勃兴起。
这一天可以说是雷锋的另一个生命——精神生命诞生的日子。是他的第二个生日。英雄被伟人托上了时代高峰。
2月底,沈阳军区的领导就听说毛主席给雷锋题了词,都高兴坏了。建国以后,毛主席为一个先进人物题词的事还没有过,雷锋出在沈阳军区,这是沈阳军区的光荣啊!军区当即决定要开大会庆祝。
3月5日,报纸到了,住在招待所里的雷锋班的同志们一眼就看到了毛主席的手迹,屋子里一下子就沸腾了。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大的喜讯了!毛主席的题词是雷锋的无尚光荣,也是他们每个人的无尚光荣!大家欢呼着,雀跃着,拥抱着,流着喜悦的眼泪;同时,也隐隐地为雷锋的牺牲感到惋惜。如果雷锋还在,他不就能见到毛主席了么!
乔安山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像打翻了五味瓶,醮甜苦辣都说不清了。他端详着毛主席亲笔写的这七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拿着报纸的两只手不由得剧烈地抖动起来。真是毛主席的字,写得多有劲,多豁亮啊!起初,刚听说毛主席给班长题了词的时候,他还不太敢相信呢,没敢想班长能有这么大的福气。现在总算看到了。他在心里对雷锋说:班长,毛主席给你题字了,你知道吗?毛主席的字,特别是你名字那俩字儿,写得可漂亮啦!毛主席都说,要向你学习呢!你有多光荣啊!连咱班的战友都光荣得坐不住了。班长,这全世界都知道你了,你要当个英雄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小乔替你高兴啊。
陈锡联司令员把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题词的放大件赠给运输连。他勉励全沈阳部队的官兵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继续深入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
共青团中央代表在大会上宣读了团中央追认雷锋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的决定,并颁发了奖状。
望着台上的陈司令员,乔安山的耳边又响起他的话:"小伙子,抬起头来!不要背包袱。要像你的雷锋班长那样,好好开车,好好做人!"他不知不觉地挺起了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