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在得知毛主席题词的确切消息之后。立即向其他中央常委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发信请求题词。
其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雷锋格外关注。除了前面提到的给吴冷西打电话,要很好宣传雷锋外,1963年春节时,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文艺界人士座谈,又说:"你们这些作家,应该大量地反映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东北有一个战士叫雷锋,他的事迹可以写一写。" 听了总理的话,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创作了大量宣传雷锋、学习雷锋的文艺作品:八一电影制片厂赶拍了电影《雷锋》,久未动笔的郭沫若写出《一把劈断昆仑的宝剑》的新诗,老诗人贺敬之献出长诗《雷锋之歌》,安波作词、劫夫作曲的《歌唱雷锋》;洪源作词,生茂作曲的《学习雷锋好榜样》……都是当时涌现的佳作。有些一直流传到现在。著名的藏族老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名曲《唱支山歌给党听》,其中的歌词,就是从雷锋日记中摘抄的。雷锋喜欢写些小诗,尽管写得稚嫩,却都是真情实意。雷锋日记中充满了这样的诗文。《唱支山歌给党听》只有短短的几句: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身。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这和雷锋的身世极为相似,著名音乐家朱践耳以为这是雷锋写的诗,据以谱成同名歌曲,交藏族年轻的女歌唱演员才旦卓玛首唱,才旦卓玛是西藏农奴出身,有深切的亲身感受,唱这首歌声情并茂,特别动人,一炮走红。细心的周总理提出歌词好像在哪里见过,要有关部门查对。经过查找,才找到原作者蕉萍。
现在,周总理接到《解放军报》的信,知道毛主席给《中国青年》题词了,又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就让秘书打电话给《中国青年》编辑部,了解毛主席题词的内容。
"喂,《中国青年》杂志吗?"
"对,您是哪里?"
"我是总理办公室。"
"噢,总理的题词我们收到了,谢谢。过几天就和主席的题词一块儿用,请转告总理。"
"那也谢谢你们。总理想了解一下主席题词的内容,您能不能说一下。"
"噢,主席的题词就是七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然后是'毛泽东'。"
"谢谢您。"
"不用谢。问总理好啊!"
放下电话,秘书来到了总理办公室,总理正忙着呢。"了解了吗?"总理一看见他就问。
"了解了。"
"主席题的什么?"总理关注地盯着他。
"就是七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然后是署名。""噢,很好。你去吧。"
已经是深夜了,忙碌了一天的周总理还没有休息。在灯光下,他又一次阅读了雷锋日记摘抄,然后就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子,这样过了大约一个钟头。秘书走了进来。
"总理,大姐提醒您,该休息了。"
"噢,谢谢大姐。你替我把宣纸准备好。"
"您又要题词啦?"
"嗯,给《解放军报》题一个。"
周总理坐在办公桌前,拿起毛笔在砚盒里慢慢地舔着,过了好一会儿,才敛息屏气、一丝不苟地在宣纸上书写起来。结构谨严、风格俊逸的大字一个跟着一个落到了纸上:"向雷锋同志学习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这时,总理停了下来,抬起头向空中凝视了好一会儿,才写了最后一句:"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后是别具一格的签名:“周恩来”。
"总理,您写得真好!"秘书由衷地赞叹道。
周总理还在思考:"不,这后一句还有点儿不合适。"
"我看挺好的。"秘书琢磨了一下,觉得没什么不妥。
"跟前边有点儿不对仗。你也帮我想想。好啦,时间不早了,今天先休息吧。"
星期六晚上,中央军委办公厅礼堂举行晚会。周总理来了,他叫来了在场的总政几位领导,让他们帮助出出主意,怎样给雷锋题词。总政领导把总政下达的学习雷锋通知的精神汇报了一遍,供总理参考。总理听完汇报,沉吟了半晌,用钢笔在信笺上把那四句话写了下来。"我想了四句话,你们看看行不行。"在座的几位总政领导互相传看了一下。"好,好,总理,挺好的!"大家异口同声。
"我还不太满意。军报的同志来了没有?""来了,来了。两个领导都来了。"有人说。"那能不能请他们来,商量商量。"
很快,《解放军报》的两个领导就都到了。 "总理,您好!"两个人给总理敬了个军礼。
"来来来,坐坐坐。打扰你们的休息了啊。是这样,你们不是征求给雷锋同志的题词嘛,刚才总政的领导已经向我介绍了总政下达的学习雷锋通知的精神,我呢,也想好了四句话,是不是请你们先看一看,帮助提提意见。"
《解放军报》的两位领导接过信笺传看了,然后两人对视了一下,就向总理报告说:"总理,我们觉得写得很好,很全面,很深刻,我们提不出什么意见。"
"噢,你们看,这不是四句话嘛,前三句里的'憎爱'、'言行'、公私,都对仗的。第四句的'奋不顾身'里没有这种对仗的因素,因此显得跟前三句不太一致。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能不能让秀才们帮着推敲推敲啊?"总理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在场的同志们都被总理这种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总理,我们打电话回去,让报社的同志们琢磨琢磨,您看行不行?"《解放军报》的领导说。
"好,就这么办!给他们一个小时时间,我在这儿等着。"《解放军报》的两位领导立刻到礼堂的办公室给报社打电话,在报社值夜班的是报社的副社长兼总编室主任吕梁。两位领导把周总理的题词和总理觉得第四句与前三句不对仗,请报社的同志帮助参谋一下的意见说了一遍。
"老吕啊,总理给了咱们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多组织一些人,在一个小时之内提出修改意见。我们等着。"
因为是总理下达的任务,又是给军报题词的事儿,加上只有一个小时,吕梁不敢马虎,马上召集所有上夜班的同志们一块儿研究。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对总理的四句话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提出了许多设想,拟定了好几份修改方案。但是,比来比去,觉得这些设想和修改方案都不理想,还是总理的原话比较好,对雷锋精神的概括比较准确,即使有点儿不对仗,也无伤大雅。
《解放军报》的两位领导把这个意见转告给总理。总理静静地听着,然后又想了想,说:"那好吧,就这样,按你们的意见办。"
1963年3月6日,即首都各大报发表毛主席题词的第二天,《解放军报》独家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的题词手迹。
刘少奇同志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朱德同志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邓小平同志题词:"谁愿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当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集体行动,呼应并加强了毛主席题词的声势,为学习雷锋运动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1963年3月19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在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开幕了。观者如潮,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展览大厅里挤满了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青年、威武雄壮的解放军官兵、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各界群众。人们在雷锋像前仰视肃立,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随着讲解员抑扬顿挫的声音而沉思,啜泣。
3月30日,周总理走进了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雷锋同志模范事迹展览》。一步入展览大厅,周总理就在毛主席手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前停住了,凝神注视了好一会儿。解说员介绍到雷锋的苦难童年时,总理眉头紧锁。解说员介绍雷锋补了又补的那双袜子时,总理连连点头说:"哦,听说了,听说了,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无产阶级本色值得学习啊!"
解说员考虑到总理工作忙,介绍日记时就只挑了几段念,以免占用总理更多的时间。总理却指着没念的那些日记说:"你念!你念!"他说着戴上眼镜边听边看。解说员念错了,总理立刻纠正,解说员看不清楚的字,总理就帮着认。
"怎么没看到雷锋同志的最后一篇日记呢?"总理看到最后问。解说员领着总理在展览大厅里找了一圈儿也没找着,急得汗都出来了。她觉得这是自己工作的失误,总理却丝毫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当总理就要步出展览大厅的时候,办展览的同志把雷锋的最后一本日记拿来了,上面有雷锋在1962年8月10日写的最后一篇日记: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两句话对我教育最深。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我在一切言论或行动中,按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现在,我们要牢记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今后,我要更加珍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周总理接过日记,站在展览大厅的门口,把雷锋的最后一篇日记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轻轻地合上日记,重重地掂了掂,好像它的分量很沉很沉,最后用双手将雷锋日记还给拿来的同志,说了声谢谢,健步走出了展览大厅。
这里要特别提到沈阳军区抗战话剧团的话剧《雷锋》。1963年春节刚过,聆听了周总理教诲的抗敌话剧团团长贾六从北京开会回来,带回了周总理用文艺形式歌颂雷锋的倡议。这位50年代在八一厂的《回民支队》中扮演断臂政委,80年代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中扮演许茂的我军老戏剧家认为:雷锋出在沈阳部队,作为沈阳军区所属的抗敌话剧团歌颂雷锋责无旁贷,决定改变原来的创作计划,集中力量赶排话剧《雷锋》。这个决定得到沈阳军区政治部的大力支持。剧团打破常规,组成领导、编剧、演员三结合的创作班子,仅用3昼夜就拿出剧本初稿。全团上至团长、政委,下至普通职工,甚至家属、孩子都来帮着缝布景、做道具,经过6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就把八场话剧《雷锋》赶排出来了。2月24日,抗敌话剧团在沈阳红星剧场正式首演话剧《雷锋》,观众主要是军区司、政、后机关的领导干部和直属部队的战士。陈锡联司令员和三位副司令员都来了,他们高兴地肯定了《雷锋》的创作,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看过戏的许多单位纷纷举行座谈会,提出了他们的修改想法。话剧团两次来到运输连,雷锋的战友们为话剧的修改提出很多宝贵意见。特别是乔安山,用自已与雷锋的入伍动机相比较,为作者提供了戏剧冲突。改完第三稿,《雷锋》基本定型。1963年6月27日,抗敌话剧团《雷锋》剧组奉命进京。29日晚看过彩排之后,总政文化部部长陈其通,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话剧舞台上首次创作出歌颂红军长征的优秀话剧《万水千山》的著名戏剧家,认为戏非常好,让大家放开胆子演,并且亲自为他们改戏、排戏。当时在全国的舞台上,歌颂雷锋的戏剧多达几十部。仅在北京市内就有总政话剧团的话剧《雷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雷锋》、北京曲剧团的曲剧《雷锋》、北京军区歌剧团的歌剧《雷锋》。可谓色彩纷呈,百花齐放。到底抗敌话剧团的《雷锋》能否在北京打响,得到首都观众的承认,全剧组的同志谁都没有把握。7月1日晚,抗敌话剧团的《雷锋》在民族文化宫剧场首次正式公演。沈阳军区政委赖传珠上将陪着总政副主任肖华上将和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的负责人来了。因为上午还在修改台词、调度、表演,所以大家都害怕出现演错、念错词儿的纰漏,领导特别安排编剧靳洪和王德英手持剧本站在舞台两侧给演员们提词儿。但抗敌话剧团毕竟是个有着光荣传统、善打硬仗的文艺团体,大家抱着"只能演好,不能演坏"的决心,演得生龙活虎。致使靳洪和王德英一句词儿也没提上,倒成了两个与演员离得最近的观众。
7月5日,周总理在肖华主任的陪同下,和夫人邓颖超、副总理陈毅、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等前来观看演出。由于有敬爱的周总理在场,演员们精神振奋,演得有声有色。演出结束时,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走上舞台,和演员们热烈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周总理说:"戏不错!这样的事儿能写成戏很不容易,你们写成了。本子不错,戏也演得好,演得好!"陈毅副总理用四川口音连连说:"演得很好,很好!满有戏的啉"周总理还向肖华和齐燕铭指示说:"《雷锋》这个戏要在北京多演几场!"
当周总理与剧组合影时,他把演童年雷锋的小演员拉到自己身边,亲切地问:"多大啦?"
"7岁。"孩子多少有些怯生生地回答。"叫什么名字啊?"
"苏贵。"
"家在哪里呀?"
孩子张张嘴没出声儿。
“他是从孤儿院借来的孤儿!”旁边有人说。
一生都没有自己亲生儿女的周总理听了这话,立刻表情深沉了,他弯下腰去把苏贵抱了起来,特地纠正说:"在我们国家里,没有孤儿哟!"
敬爱的周总理为雷锋两次题词,倡导用文艺形式宣传雷锋,又亲自单独参观雷锋事迹展览,率先观看话剧《雷锋》,反映出总理躬逢其事的伟人风格,对雷锋这个普通一兵的特殊感情。其实,只要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曲折身世和高尚情操稍稍了解的人,心里就会很清楚,周总理这样做,有着另一层深远的意义。
1898年3月5日,祖籍浙江绍兴的周总理,生于江苏淮安。65年后的这一天,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也等于是雷锋的凤凰涅槃。周总理幼时不满周岁过继给了叔父。他有生母万氏过继母陈氏两位母亲,还有乳母蒋氏,本是钟鸣鼎食之家。可在他不到10岁时,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两个母亲相继死去,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12岁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谦到奉天(今辽宁省),进银川(今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后,转入沈阳东关模范丙等小学堂。国仇家难,教育了幼小的周恩来,立下“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幼时的颠沛流离,两人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心境却有相似之处;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经历,把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和年轻的雷锋紧紧地联地一起。他们的共同隐私是:都在3月5日获得了新生。
7月12日,在总政排练场,罗瑞卿总参谋长和在京的各军兵种领导观看了抗敌话剧团的《雷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在艺术上还需要继续提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和身为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夫人李伯钊,副总理谭震林等领导也观看了演出,对抗战话剧团给予了亲切的鼓励。李伯钊同志特地邀请编剧听取了她的意见。在护国寺人民剧场演出时,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骑着自行车赶来观看演出,剧团深为感动。
7月31日,抗敌话剧团接到通知,第二天,也就是八一建军节,话剧《雷锋》要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肯定是演给中央首长看。大家都明白这次演出的意义,都在纷纷猜测毛主席会不会来看。这种期待气氛,一直笼罩着整个演出前的剧组。8月1日下午,《雷锋》剧组早早地来到了怀仁堂,充分做好了一切演出准备,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岗位上,静候着开场的时刻。编剧靳洪和王德英不再像过去演出那样给演员提词儿,而是坐在礼堂一侧的灯光室里,通过玻璃窗记录可能出现的毛主席看戏时的反应,以便修改剧本时参考。
首长们一个接一个地步入礼堂,找个位子坐下来。礼堂越来越满,时间都快到了,还不见毛主席的影子。每个人的心几乎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祈盼着毛主席能来。7点30分,开演的时刻到了,毛主席还没来,大家以为没希望了。突然,外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见毛主席身穿银灰色中山装,微笑地向大家致意,大步进了礼堂,他走到第五排中间左数第四个位子前坐下。演出的铃声同时响了起来,礼堂内灯光一暗,顿时鸦雀无声。
《雷锋》这个剧是轻喜剧风格。整个演出过程中,毛主席一直看得津津有味,有40多次跟全场观众一起笑了。不在台上的演员都挤到灯光室的玻璃窗前看毛主席,中南海里负责保卫的同志不但不阻拦,反而亲切地尽量满足每个人的愿望,使大家喜出望外。
演出结束时,天幕上出现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毛主席和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毛主席当即表态,说:"这个戏我基本肯定!"晚10点整,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罗瑞卿、薄一波、李先念、谭震林、周扬等领导同志走上舞台,与剧组的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能在这么近的距离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并且能跟毛主席站在一块儿合影,可把大家高兴坏了。大家鼓着掌,脸上洋溢着笑容,竭力站得离毛主席近些,更近些。合完影,毛主席和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握了手,他那明亮的眸子认真地注视着对方,像是要印在他的心里。
雷锋的扮演者张玉敏格外激动。他说:"雷锋曾三次在日记里写到他梦见毛主席的情景。这一点我比雷锋幸福,因为雷锋的梦在我这里变成了现实。"
据说,这是建国以后毛主席第一次观看话剧。也是唯一的一次。
从此,每年的3月5日,是中国老百姓约定俗成的学雷锋日。这一天,“学雷锋,做好事”,蔚为风尚,沿袭至今。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风,从中华大地吹向世界各地,得到不同肤色人们的赞赏。“学雷锋,做好事”也融入了汉语词汇-,成为华人的口头蝉,提供无偿服务、志愿服务的代名词。
雷锋出现了,就永远活在人间,没有死,也不会老。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永远是那张朝气篷勃,充满青春活力的脸。
马克思说:“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雷锋就是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约192000余字)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