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俊科的头像

冯俊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7/24
分享
《疑兵》连载

第三章 偏师(上)

偏师(上)

贵州这块土地,古老,神秘,神奇。

1936年的一天,黔西南的深山里行进着一支部队。这里是乌蒙山区。天上没有下雨,但人们的身上,却有些湿漉漉的。这里格外的寂静,严酷而冷漠。只有散淡的云雾,轻飘舒漫。放眼看去,叠嶂的山峦,逶迤的群峰,全都笼罩在厚重的阴云之中。大山连着大山,峡谷接着峡谷。脚下根本没路,全是湿漉漉的野草,泥乎乎的碎石红土。这支部队大约四百人左右。这支队伍手持的枪支武器一样,令人惊奇的是,却穿着三种不同的军装:一部分是红军,一部分是国军,还有一部分是黔军。

这支身着三种不同制式军装的部队,全副武装,无声无息,行迹匆匆。这寂静山谷里,流动着一股神秘的风。搞不清楚,他们这是在快速战略转移,还是要去执行一项特殊的战斗任务。

确实,这是一支鲜为人知的部队,这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近代贵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上,曾上演过一个世人皆知名垂青史的剧目——遵义会议。它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从此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不断走向胜利的基础。同样是在贵州,同样是在那个时期,中国红军还谱写有另外光彩神奇的篇章:黎平会议,两占遵义,四渡赤水。在当时,它扭转了工农红军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一直走向了浴血奋战、艰苦卓绝、前途光明的未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红军,当时在贵州境内,在这一系列重大行动中,中革军委还巧布了一支偏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兵者,诡道也。疑兵,兵书上也有称之谓偏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这支红军的偏师,按照中革军委的意图,为掩护、策应中央红军主力进行重大战事,诡道频频,布下了重重疑云。他们或是有意暴露行踪,以各种番号招摇于世,游走于云、贵、川交界处;或是左冲右突,主动出击,迷惑、牵制、打击敌人;或是频频与数倍、数十倍的敌军浴血周旋、交战,壮大声势。用毛泽东确定的方针:“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这支偏师,搅扰得国民党南京政府,对西南的整个战局陷入了迷茫,变得疑惑不解。受命围追堵截红军主力的黔军、滇军、川军和国军,一时间竟不知所措,失去了主攻方向。

中革军委在川滇黔边界巧布这支偏师,出奇制胜,挽救红军,挽救革命,表现出一种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三十多年后,中央在云、贵、川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时间长达18年,动用兵力49万,以应对世界复杂形势,使中国在艰难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战略布局,奠定了以后几十年国防军工、航空航天,包括攀枝花钢铁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夹江核动力研究基地等高精尖科技的基础。这同样是一项英明的战略决策。

这种战争中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与建设时期的雄才伟略,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这都是毛泽东的杰作,也是他的得意之笔。

时间回到一年前,1935年初。红军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总部撤出遵义后,向北进发。按照预定计划,准备经过川南地区,渡过长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中央红军各部集结到达贵州土城,在青杠坡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激战。枪炮声在山谷中震荡。厮杀声在战场上呐喊。硝烟在峰谷间飘动。红军前沿某部一连阵地上,弯弯曲曲的战壕里喷射出点点火光。眼前的地面上噗嗤噗嗤响,到处都是翻动的小土花。那是对面敌人打来的子弹。突然,阵地的左翼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战壕里的红军立刻有人侧身中弹倒下。连长吕壮行,江西兴国人,瘦高精悍,很能打仗。这时的他头缠绷带,观察着阵势,面色立刻严峻起来。他正准备调集兵力,应对左翼出现的敌人,突然右翼也响起了敌人的枪声。要命的是,正对面的敌人在左、右两翼的策应下,呼喊着、射击着向前冲锋过来。三面受敌,一场混战,红一连顿时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20名敢死队员在战壕里列队受命,个个腰上捆绑着十几个手榴弹,腋下夹着炸药包,手握着大刀或冲锋枪,吕壮行准备指挥他们正面突击,要不惜一切压下敌人的疯狂。正在这时,营部通信员跑来向连长吕壮行报告:

“营长命令,立即撤出阵地,到土城西南浑溪渡口待命。”

“什么,撤出阵地?”

“立即撤出阵地,到土城西南浑溪渡口待命。”

“什么原因?”

“不清楚。”

原来,集结在土城的红军在青杠坡与敌人激战,没料想情报有误,遇到的是数倍于己的川军。川军以六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手持最优良的武器,采取小正面、多梯队、连续冲锋、步步为营的战术,紧紧咬住红军不放。与此同时,另有两个旅,从红军的背侧悄悄攻击而来。

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毛泽东同志冒着枪林弹雨,亲临战场勘察。经过一番敌我情势分析,提出:撤出战场,轻装前进,西渡赤水,甩脱敌军。

赤水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源出乌蒙山区的镇雄县。秦汉时称鳛水,因其流域为南夷君长之一的鳛部治邑,故名。后汉迄至两晋,称大涉水、安乐水。东晋时称巴涪(符)水。唐天宝十年(公元715年)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赤”者,“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河以之名也”。“虺”指毒蛇,是因为浑赤的河水中处处有毒蛇出没。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改赤虺为赤水。

红一连长吕壮行带领他的连队,撤出战斗甩开敌人,征尘仆仆地赶到了土城西南的浑溪渡口,和兄弟连队一起,架设起两座浮桥。

眼前流经土城的赤水河,河面宽窄不一。窄处一二百米,宽处三四百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深浪大,奔腾湍急。红军大部队开始向浑溪渡口集结,准备西渡赤水河。川军郭勋祺部继续尾追而来,紧盯不放。突然间,不知道从哪里插进一支部队,身着黔军军服,不由分说瞬间占据了有利地形,威武雄壮地横挡在川军面前,并出其意料之外地向川军猛烈开火。突如其来的“友军”,打得川军措手不及,晕头转向。事后得知,这是化装成黔军的“红军赤水河游击队”。三万多红军借机渡过了赤水河。此为四渡赤水的“一渡赤水”。

红军渡过了赤水河,途径叙永县,准备从宜宾北渡长江。叙永县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中低山区 。境内土石皆赤,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置永宁路。明置叙永同知,隶叙州府。叙永县历代为边陲重镇、商旅孔道、巴蜀名城 ,素有“川南门户”的誉称。吕壮行率领红一连担任尖刀连负责主攻。没想到,守城的川军和民团的拼命抵抗。他们用火力、刺刀、马刀、钩镰枪、石灰罐等武器,洋的和土的,火器和冷兵器,构筑成了一道又一道坚固的防线。川南“剿总”闻讯,又加派八个旅和一个警备大队,直扑叙永县城。蒋介石电令黔军、滇军共13个师加4个旅,气势汹汹向川南包抄过来。

红军又一次陷入了险境。

毛泽东和中革军委审时度势,做出新的决定:放弃北渡长江,向云南东北部秘密转移。同时命令“川南游击队”,身着红军服装,大张旗鼓的四面出击,不间断的袭击川军。凡途经过的岩石、农房门板、墙壁上,都要留下标语,留下鼓舞斗志的口号,落款冠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红军左路纵队”、“红军黔北支队”、“红军滇北五纵”等等,假以红军主力,壮大声势,迷惑敌人。

小股部队造就大的声势,掩护着中央纵队和中央红军总部,迅速脱离了敌人的重兵。

就这样,三万多红军主力,悄无声息地在崇山峻岭中行进,最后集结到云南东北部一个小镇上。这个小镇叫扎西,坐落在乌蒙山深处。这里敌人兵力空虚,偏僻宁静,安全隐蔽。

天上飘着毛毛细雨,地上潮湿阴冷。扎西镇一座会馆的小木楼里,中革军委的领导们围在一起,拨着火盆里的炭火,吃着烧熟的土豆,剥着烤焦了皮的红薯。他们心事重重,面色有些凝重。

“土城战役失利,这次叙永县城之战又受挫,官兵们有些议论。”

“指挥作战方面,我们到底有哪些教训需要总结?”

“老毛,你说说看?”

毛泽东吸着劣质香烟,大口大口地吐着烟雾。土城之战,北渡长江,是毛泽东自遵义会议出山、重新参与执掌兵权之后,亲自指挥、精心部署的第一场战役和军事行动计划。土城战役失利,北渡长江夭折,毛泽东的心情可想而知。毛泽东已经半天没有说话了。他一直在沉思,一直在回忆,一直在内省,一直在从纷纭复杂的情节中寻找着原因。突然,他把烟屁股在鞋底上,狠狠地扭熄灭了。仿佛是要把眼前的这两次出乎意料之外的失败彻底抹去。他站起身来,用自信严肃的目光从眼前战友们的脸上掠过,说:“敌强我弱,打阵地战,攻坚战,不是我们的长项,更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在江西,进行的第一到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就是因为我们采取了机动灵活、行踪不定、动作迅速、出其不意,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土城之战,叙永县之战,是以我之短,攻敌之长,岂能不败?此者为一。兵者,诡道也。军队行动贵在神速,贵在神秘。我们各军团主力四处奔走,大张旗鼓,眼中无敌,心无戒备,暴露了我军的行动计划。此者为二。两招不慎,盘盘皆输,教训可谓大焉。”

毛泽东的精辟分析,让与会者点头认可。毛泽东毕竟是非常务实的军事家。他所实行的战略战术历来是根据客观实际,机动灵活。

“老毛你说,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有什么高招?”

“老办法,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天无绝人之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现在川黔边境敌人重兵集结,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们就不妨来他个十二字方针: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怎么样?”

“好,这十二字方针,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我赞同。”

“这招棋确实高,我也赞同。”

“同意,再渡赤水,杀他一个回马枪,重占遵义。”

毛泽东在同事们的认可声中,从火盆里拿起一根一头着火的劈柴,又点燃一支香烟,贪婪的吸了一口。吐出的烟雾,没有遮挡住他脸上露出那自信的笑容。这是几天来少有的。他用手打散了浓烈的烟雾,对同事们说:

“这次土城青杠坡之战,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快脱身,红军赤水河游击队功不可没。叙永县我们能够顺利转移,红军川南游击队当记一功。这两支游击队,规模虽小,却大显了神通。”

“对,老毛说的对,这两支游击队,确实是功不可没。”

“应当给他们嘉奖,给他们记功。”

毛泽东继续说:“孙子讲: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统率三军部众可使其四面受敌而不致败北,那是由于奇、正之法运用得巧妙,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同事们都看着他。大家都知道,他满腹经纶,论事引经据典,谈吐大开大合,有时一下子难以理解他的意图。

毛泽东又吸了一口烟,痛快痛痛快快地吐出了一团烟雾,接着说“我有个想法”,便有意停顿下来,不再言声。

“什么想法,怎么不说了?”

“老毛,别卖关子了,说。”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能不能把这两支游击队,和川滇黔边区的其他游击队合并起来,比如黔北游击队,遵湄绥游击队,合并起来,再抽调主力部队的一些骨干,扩充进去,新组建一支游击纵队,作为疑兵,作为我们的偏师。”

“疑兵?“

“偏师?”

“对,新组建一支偏师,布下疑兵。”毛泽东认真地点了点头,“我们要让这支偏师强大起来,让它貌似主力,机动灵活,有更大的动作,搞出更大的响动,搅它个天翻地覆,声震乌蒙,掩护红军主力的真实作战意图,打乱蒋委员长的军事部署。”

毛泽东说着,顺手拿起两块松木劈柴,放进了火盆里,然后大手一挥:

“这叫奇、正相依,无往而不胜。不知道各位意下如何?”

火盆里的火,立刻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火苗窜起,一下子旺了起来。毛泽东的提议,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许:

“好!这是一个妙招。”

“同意,组建偏师。”

“老毛,组建偏师,布下疑兵,这真的是一个高招啊!”

“赞成!奇、正相依,搅它个天翻地覆。”

扎西会议在热气腾腾的氛围中,顺利圆满结束。

会议上,除了同意执行毛泽东提出的十二字战略方针,同时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做出决定:成立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组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这个游击纵队由川南游击队、黔北游击队、遵湄绥游击队和赤水河游击队合并组成,再抽调一批红军主力进去。中革军委明确指出,新组建的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任务有三:一是打击和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作战;二是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是建立革命根据地。

中革军委任命:王一淘为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兼游击纵队司令员。许侧任特委副书记兼游击纵队政委。俞泽宏任特委宣传部长兼游击纵队参谋长。

中央红军的一支偏师,就此在长征途中,在乌蒙山区诞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