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好斌的头像

李好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8/03
分享
《烽火平原》连载

第三章 烽烟举缨——禹域号角

8 、禹域号角

“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值民族危亡时刻。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驱逐日寇!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了挽救华北危局,八路军各部先后开始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党的工作方针就是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发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有利于全国人民参加抗战的前提下,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战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等。这些方针政策通过党的组织传达到鲁西北全体党员之中,给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时的鲁西北地区,全区十分之八受到水灾,到处是汪洋一片。日伪军占领德州、平原、恩县等地,在德州、平原交通沿线重要城镇留下上千日伪军。土匪杂团乘机蜂起,形势一片混乱。

在鲁西聊城有一位国民党爱国将军,他就是国民党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范筑先将军,范将军正义清廉、富有爱国热情。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统战政策,他把山东省委张霖之为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员聘请到第六区协同抗日,张霖之作为省委代表统一领导地方党的工作。他们以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政训处为基点,广泛发动群众组建武装,收编地方武装。

中共山东省委向党中央报告了鲁西北的形势,并将鲁西北各地党组织统一成立“鲁西北特委”,赵健民任特委书记,党组织利用现有的合法地位巩固统一战线,动员群众参加自卫队开展游击战争。

滚滚黄河东逝去,看英雄本色!

平原五乡师毕业的学生王克寇、于曼青、高风灵三人矗立在黄河北岸高堤之上,眼望着浪滔滚滚的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像一条巨大的黄色的飘带由西向东蜿蜒而去,他们眼含着激动的泪水,手和手紧紧握在一起,决心发动民众组建抗日武装,把倭寇赶出中国去,誓死不当亡国奴。

原来他们从平原师范毕业后,被国民党山东教育厅分到不同的地方任教员,王克寇分在禹城,高风灵回到了老家禹城在连五高小学教书,于曼青被分到济南黄河边上堤口的十八里堡任教员。这天,王克寇借了一辆自行车,找到高凤灵,说明了去找于曼青等同学共商抗日大计,二人想法不谋而合即刻行动。他俩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去济南堤口的十八里堡,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于曼青,同学相见分外高兴,虽然他们才分开不长时间。于曼青详细介绍了自己来到这里的情况,他在这里一边教书,一边参加了济南的“战地服务团”,对王克寇提出的回禹城开展抗日活动也非常赞同,为了扩大力量,他们又商量一同找到在济南的老乡好友高惠东、高春泉等人。

高春泉是李屯乡新高村人,1930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3年又考入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考入陕西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到连五高学校,向王克寇他们宣讲全国各地的抗日事迹,暗地里帮助王克寇他们开展活动。他们以游览济南名胜古迹的形式商谈党的工作。在千佛山顶端,他们望着远方的齐烟九点,望着祖国的大好山河,他们敞开心胸,讨论战局形势,讨论如何开展抗日活动,他们觉得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他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去投身民族抗日大业的滚滚洪流中去。

游览大明湖时,在大明湖西北岸,在苍松翠柏中一座锁壳式门楼,朱红大门映入眼帘,高春泉介绍,这就是有名的铁公祠,高春泉给他们讲述起铁公的壮烈故事。

铁公名铁铉是河南邓州人,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任都督府断事,由于他机智灵敏善于断诉讼案子,深受朱元璋的赏识,赐字为“鼎石”, 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登基做皇帝。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与其侄子朱允炆争夺天下,从北京发兵南下“靖难”。兵至济南时,铁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宣誓,坚决抵抗燕军南下,几次挫败燕军,并焚毁他们的攻城器械。

当燕军炮火攻城时,铁铉令人在城头多处竖起朱元璋的牌位和画像,使燕军不能开炮。铁铉还设计诈降,在城门上预设铁板千斤闸,待朱棣领军进城门洞时铁板骤然落下,打在了朱棣的马上,朱棣差点被砸死。换马落荒而逃。而后朱棣对济南城久攻不下,只好撤兵。铁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收复德州诸郡县,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消息后,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提升为兵部尚书,赞理军事。不久,朱棣再次兴兵,又攻打到济南,此时的铁铉已经招募了众多的兵士,出奇兵,大破燕军。燕王朱棣一看打不下来,就绕过济南南下,一路攻城掠地非常顺利,攻占了南京,自立为帝,然后发兵复取济南。也就是北方民间口口相传的“燕王扫北”。在大军围困下,朱棣设伏兵抓住铁铉,攻下济南,将铁铉押送南京,朱棣亲自审问铁铉,但朱棣对铁铉的忠心耿耿非常看重,许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铁铉站着不肯跪拜,还坐在地上,大骂朱棣叛逆。朱棣大怒先后割下他的舌头、耳朵、鼻子,然后投入油锅,铁铉死时年仅37岁。南明弘光帝谥之曰“忠襄”,清乾隆帝追谥曰“忠定”。 听到高春泉讲的这些故事,王克寇他们深有感触,在封建社会臣子们尚能忠于一朝之君,当前东洋倭寇犯我国土,我们岂能苟且偷生?

在大明湖,他们游览了稼轩祠,纪念祠墙上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高春泉继续讲着:“这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的一首词,宋金征战时期,辛弃疾矢志恢复中原,在家乡率众起义,带领2000人的队伍加入济南的农民抗金忠义军。南归后,辛弃疾作为一个抗战志士被迫退隐,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得把报国杀敌满腔热情付诸于词。”这些词,原来都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现实中,他们的事迹就呈现在眼前,历史就在他们面前回放。

在泉水涌动的趵突泉,大家掬水畅饮泉水清澈甘甜,亭台楼榭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高春泉给大家讲起了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故居相传在大明湖畔,趵突泉边,并有石碑记载。他的著名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流传千古。八百多年前一弱女子诗句萦绕在耳边。古人尚能如此深切地忧国忧民,何况我等七尺男儿?

四个人直看得热血沸腾,恨不能立马上阵杀尽倭寇。他们决心为了中华民族危亡尽自己的力量,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济南的几天里,他们共商抗日大计之时,高春泉接到上级指示,由他和高惠东去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高凤灵也想去学习,经请示被批准。王克寇和于曼青则急于回到家乡开展抗日活动。

七月中旬的泉城济南正是赤日炎炎。这天晚上,皎洁的月光下,凉风袭人,在济南火车站德国人修建的西式建筑站台外面,王克寇、于曼青正在给高春泉、高风灵、高惠东三人送行,他们要离开家乡,坐火车再秘密去陕西,虽然他们同学好友舍不得分开,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奔赴向往的陕北革命圣地延安。高春泉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让我们在抗日的战场上相见。”“抗日才刚刚开始,你们离开家乡,为你们高兴却又舍不得,祝你们一路顺利到达延安,早日学成归来,咱们共同抗日打鬼子!”王克寇说道。“等你们胜利回来的消息啊!”于曼青说完已经是眼含泪水,他们五人握手离别,分头踏上革命的征程。

谁知他们这一离别竟然是生死之别,再也没有见面,受党组织派遣到延安后,他们三人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高春泉化名高鲁,随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和总指挥张经武再回山东,后任清河地区长(山)桓(桓台)县独立营营长兼教导员,在桓台一带领导抗日活动。1939年6月,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战斗中壮烈牺牲。他因长期使用化名而在家乡禹城鲜为人知。直到1979年,由黎玉、马千里等领导同志证明,家乡人民才知道高鲁同志就是高春泉,才清楚他从延安到山东战斗牺牲的经历,以及遗骨所在地。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高春泉(高鲁)烈士的遗骨由刘家井子烈士陵园迁回老家李屯乡新高村安葬。高风灵同志直到1947年3月才返回渤海军区,任津浦支队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凤灵任炮兵第十一师师长。而高惠东在延安学习,返回鲁西北后,曾任禹城县第一届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和王克寇、于曼青共同抗日。

就在王克寇、于曼青在济南期间,中共在禹城的早期负责人、参加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的禹城人马云翔、尉景平返回禹城,在禹城安仁街高等小学内召开会议,与共产党员金谷兰、杨中一、张同海等20多名党员骨干分子在禹城安仁街高等小学建立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会议决定由金谷兰任大队长,张同海为副大队长,其余为副官。会后,参会人员分头去动员发动爱国青年参加抗日义勇军大队,收集武器,进行武装训练。在日军强渡马颊河,准备袭击高唐县城时,金谷兰、谭锡三带领刚刚组建的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在高唐、夏津边界的马桥组织挖断公路,伏击日军,装备简陋的游击队哪是武器装备精良、战斗素养极高的日寇的对手,日寇重机枪一响,队伍损失惨重,剩余人员只得紧急撤离隐蔽起来。日寇找不到游击队,对周围村庄实施毁灭性报复。

王克寇得到消息后,赶到这里,没有找到他们。王克寇在济南期间,获知鲁西北特委领导人员在聊城范筑先将军领导下的战训处,他又风尘仆仆的赶往聊城,在这里终于联系上了上级党组织——鲁西北特委,特委领导同志向王克寇传达了中共北方局和鲁西北特委的指示,要求共产党员深入敌后,广泛动员民众参加抗日组织,收编散兵散枪,组建由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王克寇回到家乡,于曼青在济南堤口也毅然放弃教书优厚的待遇,赶了回来。他们一同商议,决定把家乡的禹城连五高小学作为活动的阵地,这里是他们的母校,四年前他们都在这里读书,经常在这里组织召开会议,暑假在这里开展驱赶反动校长活动,这里是他们最为熟悉的地方。利用学校为阵地,吸收周围爱国青年学生,组建了“青年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没有枪支,就用自家或征集来的大刀、长矛进行训练,带领队伍集会演讲,散发传单,演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活动,发动民众支援抗日活动。为了进一步扩大爱国力量,他在附近农村又组织了“抗日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并办起了“青救会”抗日小报《浴血奋战》,大造革命舆论,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齐河的孙靖州、姜虎文、张强、耿黄,长清的田墨林,都和禹城的“青救会”建立联系,有力地推动了禹城县抗日救国运动的蓬勃开展。

11月的一天晚上,禹城县连五高小学内,校园里面静悄悄的,在二楼一间教师宿舍内,昏暗的灯光,马毅之、尉景平、杨中一、杨瑞亭、张成宪、王克寇、于曼青等围坐在一起,会议由马云翔主持,宣布中共第一届禹城县委成立。马毅之宣布中共鲁西北特委的秘密通报,马云祥任书记,尉景平为组织部长,杨中一、王克寇为委员。尉景平宣布了每个人的工作职责,王克寇负责武装建设,并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禹城县总队部”,于曼青任队长。同时,县委决定创办《青年报》《血花》《浴血奋战》等刊物,作为抗日宣传的阵地。之后,大家每个人介绍了自己的入党经历,入党后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情况。最后会议一致决心,在中共禹城县委的领导下,积极组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跟党走,永不叛党

会后,大家分头行动,马云祥带着鲁西北特委指示精神,先到恩县找到马诚斋、王克东、刘子蔚等同志,接通了党组织关系。又按特委要求,在平原西南乡王达子村联系到了赵毅同志,接通了平原、恩县党组织与鲁西北特委的关系。

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于曼青亲自执笔起草了《抗日宣言》和《八路军告民众书》文章,并刻写钢板,打印出传单来,贴到禹城西南部60多个村庄。

此时,日寇在占领铁路以西平原、禹城、恩县等县城后,在车站、重要城镇、交通路口等,强迫老百姓给他们修碉堡,四周挖堑壕、架设铁丝网等,并保障铁路运行畅通。此时还无暇顾及到偏僻的乡村。

不久,马云祥、尉景平同志受鲁西北特委派遣,到聊城六战区协助范筑先将军收编和扩大抗日武装力量,由王克寇接任县委书记,于曼青任组织部长,李长瑞任宣传部长。一年后,马云祥同志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带队去了延安,离开了家乡鲁西北。

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与到抗日民族战线是我党提出来的。王克寇任县委书记后,严格遵照党组织的指示,联合各界人士共同抗日。他们第一个联合对象就是身边的李惠民部。为什么首先联合李惠民呢?因为早年李惠民在北平贩卖枪支被通缉,同是老乡的高惠东在北平读书,让李惠民躲在他的宿舍帮他渡过了难关。李惠民知道高惠东是共产党员,曾经信誓旦旦要参加八路军,并曾经打着八路军的旗号招兵买马。再是李惠民与于曼青是同村邻居,名义上这个民团被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收编为一个营,实际上是李惠民投机取巧,假借抗日名义拉起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驻扎在李屯、连五学校一带。当时,在聊城的国民党范筑先将军已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辖区所属部队、民团,派驻由共产党员和进步爱国学生组成的政训处,在这个背景下,到李惠民团成立政训处是名正言顺的。禹城县委采纳了王克寇和于曼青的建议,决定做李惠民的工作,在他团内成立政训处,促使他带领地方民团参加抗日。

话说这天于曼青回到家中,经过了解得知李惠民正在团部,于曼青便到了李惠民部,寒暄过后说:“叔啊,我有几个刚从平原乡村师范毕业的同学,现在兵荒马乱地在家闲着也没有事情可做,看到你这队伍是抗日的队伍,他们想来投奔你,也为抗日救国出力。”李惠民早年上过几年私塾,后来在外走南闯北的,在当地也有一定威望。听到于曼青这么说,他暗自思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枪就是草头王,自己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光靠这些泥腿子出身的民团人员不行,必须有一帮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来辅佐。他也早就听说王克寇、于曼青几个学生搞的抗日活动风生水起,心想正好借助他们。他满口答应说:“好啊好啊,我这里就缺少你们这样的文化人,可是必须要牢靠的啊,靠不住的人咱不能要啊。”于曼青说:“他们都是我的同学,咱都是本乡本土的,你还是我的长辈,不可靠的不叫他们来啊。”就这样,于曼青、王克寇、杨瑞亭、张同海、张祝华、肖金淦、谭锡三、侯福元、李长瑞等十几名同志被党组织派进当地被范筑先将军收编的李惠民营。在李营组建政训处,王克寇任主任,于曼青等十几个党员为成员,任务就是在民团队伍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和抗日救亡活动,争取李营成为抗日力量。

政训处的工作人员以多种形式加强对李惠民营的政治教育,使士兵们明白了他们为抗日救国而战,李惠民营的部队纪律明显好转,士气高昂,每次出发行动时高唱政训处编译的抗日歌曲

抗战一发生

大炮响连声

不让日本鬼子来逞凶

糟蹋老百姓

好铁要打钉

好男要当兵

联合抗日中国不会亡

杀敌是英雄

……

在以王克寇为首的政训处帮助下,李团消灭了周围几处小股武装,队伍发展到300多人,拥有迫击炮一门,轻机枪两挺,成为当地实力最强的一支民团。队伍军纪严明、战斗素养高、思想政治觉悟明显提高,派进去的杨瑞亭还被任命为二连连长。

在李惠民营,王克寇还平息了李惠民与红枪会的关系。红枪会是禹城南部势力比较大的武装,禹城八区以莒镇为界,东部是齐林山自卫团和红枪会的势力,西部是李惠民的地盘。“民先”队员齐林山是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是受我党派遣打入齐集红枪会的,他先任红枪会团长,后又当上13个红枪会团的团长,在当地威信很高。而李惠民队伍中,地痞流氓和无赖较多,这些人匪性难改,经常到红枪会地盘抢掠老百姓,双方冲突摩擦不断。王克寇多次以民族大义为重出面调解。双方消除了矛盾,最终达成抗日共识。王克寇和齐林山在工作战斗中结下深厚的情谊。后来,在齐林山的带领下,该部被编入八路军115师平原纵队,成为一支重要抗日力量。

1937年12月26日,日寇步兵、骑兵、炮兵500多人,准备经过高唐县南镇从滑口渡黄河进逼济南。范筑先将军命令茌平四支队王子范部在南镇阻击。王子范调李惠民营部队参战。大战在即,李惠民还在患得患失犹豫不决,王克寇、于曼青得知情况后,一起向李惠民做工作说明堵截日寇的重大意义,力劝李惠民以抗日救国为重立即出兵,最后终于说服了李惠民派出部队与王子范的四支队协同作战,胜利完成南镇阻击战,得到范筑先将军的通令表彰。

而参加阻击战后的李惠民头脑发昏,得意忘形,俨然以抗日功臣自居,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恶意奉承,有送狐皮袍子的,有送马匹的,还有送美女的,李惠民则来者不拒,全部收下,把这些送礼的也都封了官职。还利用职权之便修建了两处公馆,娶了三姨太、四姨太。有人还专门给他建立了“供应处”,供他和他的属下花天酒地,纵情享受。他还经常向于曼青等人自我吹嘘,他在北平时就加入了共产党,问他共产党的宗旨,他支支吾吾一句也说不上来。王克寇、于曼青多次对他规劝,他却听不进去,还认为共产党给他挑毛病。

就在这时,原连五高小校长赵春雨被国民党派进他的队伍,成了他的幕僚、政治部主任。赵春雨被王克寇、于曼青等师生赶出学校后,一直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天,他跑到李惠民面前故作惊人之语,“团座啊,你说现在什么最厉害?”“枪炮最厉害,我有枪有炮,谁不怕我?”“不、不、不,你错了,你的枪炮比不上人家穿大褂子的厉害”当时学生都穿大褂儿,于曼青等人还保持学生装束。李惠民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团座你没看见他们又办报纸又演戏地穷折腾,百姓和士兵都说,青年救国会是个抗日团体,于曼青、王克寇是抗日的领头人。久而久之,团座成了什么人啦?我听说那个新上任的二连连长杨瑞亭同连排长们搞得火热,士兵也围着他转,此事不可不防呀!”他的亲弟弟李朝生也气呼呼地说:“我说三哥,这些穿大褂子是干什么的?拿咱的钱不替咱办事儿,成天给弟兄们念紧箍咒,什么纪律,这咒语也念叨我头上了。”李惠民本来对政训处的人不放心,经过几个人这么一说,李惠民对我党和政训处开始离心离德渐渐露出本来的贪婪面目。

这使王克寇、于曼青认识到,抗击日寇保卫国土,必须要有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单纯依靠地方势力是很危险的。为此,王克寇、于曼青、李长瑞三人辗转两天到夏津城里找到鲁西北特委,向张承先书记汇报禹城的统战和抗日武装活动情况。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