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彪炳千古
从1941年1月15日开始,日军沿津浦路调集兵力,大举向西南合围“扫荡”,日军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上横冲直闯,在鲁西北常驻兵力达到5000余人。活动在鲁西北抗日根据地附近的国民党军高树勋、孙良诚部队,以及齐子修、张栋臣、肖建九、李连祥等地方顽军数万人,执行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对抗日军民进行政治破坏和军事袭扰,并公开伪化。此外,土匪武装、反动会道门也乘机对抗日军民骚扰。
鲁西抗日军民处于日、伪、顽、匪、会道门夹击之下,抗日根据地有的失陷,有的逐渐被分割、“蚕食”,鲁西区的运东只剩下禹(城)齐(河)茌(平)、平禹以及运河东畔等数小块。在极为残酷的环境中,鲁西区四地委从实际情况出发,依靠人民群众,顽强坚持,积蓄力量,广泛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斗争,开展平原对敌游击战。6月的一天,齐河十区(潘店)游击队在十里雾与日伪军500余人遭遇,游击队英勇同强敌激战,击毙日军第六混成旅少将旅团长土屋兵驻,受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的致电嘉奖。
1941年7月,二营改编为冀鲁豫军区四分区二团,王克寇任政委,徐翼任团长,营长布克调离。二团主要活动在茌南、齐禹交界地带,从此,二团驰聘在鲁西抗日杀敌的战场上威名远震。他们先后在茌平、东阿、长清和高唐等地进行了几十次战斗,连拔日伪十几个据点,吓得敌人龟缩在县城等大据点内不敢露头。后改为军分区基干团。
1942年,日军纠集了上万人的兵力,死死盯住第四军分区基干团,妄图一网打尽。基干团与敌人斗智斗勇,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一天,日军好不容易在茌平、高唐交界处的大吕庄遇到了基干团和其他部队,将大吕庄包围起来,一场恶战在即。王克寇马上召开了营连干部紧急会,组织了敢死队,决定采取声东击西、虚实并用的战术进行突围。基干团摆出决战架势,一天内打退了敌人4次进攻。激战中王克寇负了伤,但他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指挥战斗。
夜幕降临后,王克寇命令敢死队用机枪开路,向村东冲杀,掩护兄弟部队突围。日军以为基干团已全部向东突围,立即调动村西的兵力向东截击。这时王克寇巧妙地率领基干团用马驮着伤员,向村里冲去。敌人又掉头向西,但为时已晚,兄弟部队脱了险,基干团也西去很远了。敌人怕中埋伏,不敢紧追,基干团胜利地突出了重围。
1942年12月,基干团改编为冀鲁豫军区一分区二团,王克寇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带领部队连续驰骋在鲁西平原上。1943年,鲁西春旱秋涝,农民收入寥寥无几。日伪强征暴敛,民众度日如年。王克寇教育干部战士说:“古人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我们要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二团指战员与群众同甘共苦,帮助劳苦百姓开展生产自救,深得群众拥护。在一次战斗胜利后,为了犒劳战士们,队伍上从小纸坊村李玉友爷爷家中的馒头房,定了一些馒头,在加工过程中,由于时间过长蒸过了,馒头颜色青黄,硬邦邦的,按农村说法就是蒸坏了。王政委得知情况后,按好馒头价格照付,他带头吃着蒸坏的馒头说:“这馒头是老百姓辛勤汗水换来的,我们是人民子弟兵,就要心与人民在一起。”多年后,小纸坊李家后人在《德州日报》社副刊部任编辑记者的李玉友提起王政委当年的话语言犹在耳。
1944年5月,上级命令二团攻占东阿县牛角店据点,消灭那里的日伪军,拔掉这颗钉子。为了掌握敌情,王克寇派侦查员郑家义打入敌人据点。郑家义是禹城县袁营乡郑庄村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入伍,任参谋时机智勇敢,多次深入敌穴,获取敌人的情报,经常受到王克寇的表扬。接受这次侦察牛角店的任务,郑家义化装成老百姓,只身深入东阿县牛角店伪据点,将敌巢内地形、兵力部署等侦察后,被敌怀疑跟踪。他机智沉着地同敌周旋,最终脱离险境,将据点内的情报交到王克寇手中,为二团解放牛角店提供了重要军事情报。
郑家义战功显赫,在后来二团决定铲除茌平县城北刘马庄伪据点时,为切断茌平城内伪军增援,郑家义带三名侦察员夜奔城下,诈称二团三个营围城,在四门轮番虚张声势,喝令伪军缴械投降,敌不晓虚实,千余伪军龟缩在城内不敢妄动。黎明前,二团歼敌获胜凯旋,郑家义等四人迅速离去,城内伪军方知中计。1947年7月,郑家义任二野七纵十九旅五十五团侦察连长。南下途中,部队穿过陇海铁路,郑奉命率20名侦察员,化装打入敌司令部,获取了敌军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图,抓回一名作战参谋。为此,郑家义荣立特等功。同年9月1日,在河南省罗山县宣化店战斗中,任连长的郑家义英勇牺牲。
5月25日晚上8点,部队向牛角店进发了,王克寇对老战友、东阿县民运部长聂化民说:“牛角店是块硬骨头,不好啃呀!必须内外夹攻,方能奏效。内线聚歼匪首的计划落实得怎样?”聂化民回答:“已派专人打入实施。”
午夜1点,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部队悄悄地摸进了村子。村子很大,据点安在村子中央。围墙很高,敌人从碉堡里射出来的探照灯光,在据点上空晃来晃去。由于情况有变,部队在攻击时间上与内线未能及时联系上,以致内线人员尚未除掉日军官,部队冲锋号就吹响了。战斗打得很激烈,敌人防守严密,日军官持枪督战。一夜之间,王克寇指挥部队连续多次冲锋,都没能突击上去。
5月26日上午,二团又组织了三次冲锋,也因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太猛而未能奏效。这意外的挫折,使二团伤亡80多人。下午3点,王克寇亲自带领几个干部观察地形,选择突破口。他发现敌据点门前有一口井,这是敌人的吃水井,于是下命令集中火力封锁这眼井。敌人知道水源一断,据点就将不攻自破,所以拼命相争。向前冲击的战士,被敌侧面火力杀伤不少。王克寇见此情景,心急火燎。
正在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敌人要向东突围。王克寇大喊一声“跟我来”遂一跃而起,向东冲去。不料,他尚未冲过十字街口,就头部中弹,一个踉跄扑倒在地,同志们上前扶起他来,只见他面颊被子弹贯穿,血如泉涌,当时就不能说话了。同志们含着眼泪,火速把他抬到了医疗队。王克寇的伤势很重,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们奋力抢救。过了一会儿,他吃力地睁开眼睛,脸上挂着微笑,喉咙里发出阵阵呼噜声,几分钟后,他徐徐地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出,指战员们满腔怒火,纷纷宣誓:“牛角店这块骨头再硬,也要啃下来。刺刀不见红,决不下战场!”在一片怒吼声中,战士们从战壕中跃出,赤着臂膀,象咆啸的雄狮扑向敌人。顷刻间,敌人乱了阵脚,据点很快就被攻破了。500多名日伪军,除死伤外,都纷纷举手投降。
牛角店解放了,老二团全体干部、战士和齐禹根据地党政干部及人民群众,共1万多人,怀着沉重的心情,为王克寇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冀鲁豫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刘致远在大会上致悼词,勉励全体军民踏着烈士的足迹前进。
王克寇的同学赵振清时任四地委组织部长,听到他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任中组部副部长期间,和曾经的五乡师几个同学专程到禹城悼念王克寇和于曼青烈士。
在根据地,军民用左权调为王克寇谱写了歌曲——《抗日模范王克寇》:
克寇政委家住边区齐禹县
他是领导齐禹县(那个)抗战模范
他是共产党员为国来参战
不怕牺牲 不怕困难
流下了血汗
同志们呀
政委是好儿男
不怕牺牲不怕困难
流下血汗
禹城县抗日政府立“英名碑”铭记。1978年,禹城县革命委员会为缅怀烈士,在其家乡建王克寇烈士纪念堂并立碑永念。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克寇用顽强的生命铸就了他光辉的永恒!71年后,王克寇入选2015年8月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21年3月的一天,笔者走访了《我的伯父—抗日英雄王克寇》的作者、王克寇的侄女王岚女士。她动情地说:“我收集到伯父的事迹汇集成册,只是收录了他人生中的一部分,真实生活中的王克寇是一个讲大义,有民族气节,忠诚于党,作战勇敢,有勇有谋文武兼备的指挥员,他爱护百姓,救民于水火。当时鲁西军区几次要提拔他到邻近的军分区任副司令员,因他一手带领队伍开创的这块抗日根据地,所处特殊位置实在离不开他。对此,他毫无怨言,他这种一心为了抗日大业,却淡泊名利的思想,至今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三大队后记:
鲁西三大队涌现出一大批革命英烈:
三大队参谋李达 ,原名李荫楠,禹城县禹城镇三里桥人。1926—1937年在国民党禹城县中队当勤务兵。“七七”事变日军侵占禹城后,李达随县中队残部投靠民团李惠民部当兵。1937年11月,中共禹城县在李惠民团部成立了政训处,在地下共产党员杨瑞亭的教育启发下,李达了解到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豁然开朗,积极要求紧跟共产党抗日到底。1938年春,由杨瑞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李惠民在内部排挤共产党嫌疑分子,李达亦被迫出走,与杨瑞亭一起找到鲁西北特委,经特委介绍,去冀南八路军一二九师驻地南宫学习。同年8月,李达任一二九师独立旅武装工作团政委,在长清一带进行抗日活动。1939年7月,工作团在齐河县曹庙一带被日军冲散,李达回家暂避,当地伪军头目引诱李达入伙,遭李达怒斥。父亲劝儿子娶妻安家,李达说:“国不安,家怎安?等抗日胜利后再娶媳妇安家吧。”李达在家没待3天,便找到王克寇,经过努力重新组建起一二九师武装工作团。同年9月,李达任鲁西特务三大队参谋,在鲁西北一带抗击日伪军。11日,李达调任平原县路东办事处游击大队长。1940年,李达调鲁西四分区基干二团,先后任三、五营营长,所在营为二团的主力营,在茌平、禹城、平原、长清一带和日伪军作战打出威风,震慑敌人。1941年又调任齐禹县大队大队长,通过整顿,县大队由原来几十人很快发展到百余人,成为一支除奸反霸、抗日御敌的主力部队。1942年10月,李达任齐河县大队大队长。1943年1月,李达率县大队护送鲁西军区一军分区刘贤权司令员,在齐河县大黄附近大李庄被日伪军包围,李达亲率一个加强排,集中火力,顽强战斗,牵制敌人,不惜一切代价,掩护首长突围。李达见疯狂的敌人涌上来,抱起死难战友的机枪,狠狠的向敌人扫射,在激战中李达英勇牺牲。1979年,刘贤权司令员曾专程来故地慰问当地军民,悼念革命英灵。
三大队二连连长肖金淦 ,禹城县安仁乡人。家庭贫苦,祖辈给地主扛活为生,他从小就对黑暗社会不满。“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肖金淦在安仁高小同庞均、李克东等进步同学一起,上街声援学生爱国运动,遭校长李丙寅打击。在共产党员孟一同老师的支持下,赶走了反动校长。1935年他在安仁乡小傅村任教时,由尉景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活动。1936年,肖金淦考入上海监狱管理所工作。“七七”事变后,愤然辞职还乡参加了尉景平等举办的抗日积极分子训练班,并加入了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在禹城、高唐一带抗击日军。1937年,他同王克寇等一起打入民团李惠民部。1938年,肖金淦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中队政治指导员,在长清、齐河、禹城一带抗日除奸,他都是一马当先,所率中队是团的主力。1939年,他任鲁西北特务三大队二连连长,在王克寇政委的率领下,在鲁西北卫东地区同日伪军作战屡建功勋。1941年,肖金淦调任齐禹县大队副教导员。1942年,调往东平县独立大队任教导员,他对官兵加强教育,严整军纪,增强了战斗力。1943年,肖金淦调冀鲁豫一军区一团任副政委,在泰运地区坚持同日伪作战。1945年8月17日,他率团收降平阴县石桥堡日军时,同拒降日军作战不幸牺牲。
三大队二连指导员赵克强,原名赵文德,平原县腰站镇黄庄人。7岁上学,家庭富有,后因土匪绑票而家境败落,17岁时停学务农。1932年,为维持生计,赵克强到宁夏夏吴忠堡商店当店员,学做生意。1934年1月,到甘肃参加西安驻甘行营教导队学习军事。1935年2月,在西北军邓宝珊部警卫连任排副。“西安事变”后,赵克强对共产党有了较深的认识。1937年春,西北军遣散后,赵回原籍务农。1938年6月,八路军部队开辟了平原五区抗日根据地后,赵克强毅然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在平原县战地动员委员会担任锄奸股长,并由赵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赵克强担任平原县抗日游击大队指导员,是当时游击队中较懂军事的共产党员,与队长张延河一起,带领游击队在平、恩、夏、高边界地区打击日伪军,先后参加了打四区伪区部、打沙庄日军据点、消灭土匪邱被子等战斗。在其影响下,3个弟弟和堂叔都参加了革命工作。1939年5月,赵克强被派往太西区党委党校受训。9月,到一二九师平原武装工作团任副指导员。1940年,平原武装工作团和禹城工作团合并为中共卫东地委三大队,赵克强担任三大队二连指导员。1942年1月,在禹城县大队担任总支书记。1943年,担任齐禹县武委会主任,在齐河、禹城边界地带与土匪李连祥、邓协臣等伪顽部队进行了艰苦斗争,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期间,赵克强担任冀鲁豫六分区武委会副主任兼战勤指挥部副司令,组织民工支前,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为大部队供应给养。1949年5月随军南下,到江西省鹰谭车站当军代表。1949年11月,赵克强担任贵州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民政接管部社会处长,为维护贵阳战后秩序、恢复人民生产生活积极工作。1950年5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劳动局副局长。1953年6月8日,任贵阳市副市长,亲自组织力量解放全市人民生活的急需问题。1956年8月,担任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12月,当选为贵阳市长。1956年6月,贵阳山洪瀑发,赵克强两次亲临现场指挥群众抗灾救险。1961年9月24日,因患肝病在贵阳逝世。
三大队副大队长张同海,禹城县前油坊乡郅辛庄人,童年家庭贫穷,随父闯关东。后去苏联西伯里亚,参加苏联红军,加入共产党。“七七”事变前回故乡,日军侵占禹城后,通过张祝华,他结识了禹城县共产党领导人马凤云、尉景平、杨瑞亭等,在安仁镇参加了抗日积极分子训练班,接着,成立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任副大队长。与金谷兰(大队长)带队到高唐发展抗日游击队,在短时间内发展近100人。不久在高唐西三十里堡伏击日军。因敌强我弱,加之缺乏斗争经验,游击队被日军和“玄门会”的反动派冲散。张同海带部分游击队员撤回禹城南店。1937年冬,同王克寇等打入民团李惠民部,成立政训处。遭李排挤后,张同海随王克寇去鲁西北特委成立冀鲁边支队任连长。1939年成立鲁西三大队,任副大队长。1940年秋,三大队由张同海带领活动在高唐县保家沟一带,当他获悉,地方民团程荆璞率众与日军激战的情报后,当即布置,分兵三路向日军包抄过去。日军发现腹背受敌,便向两边突围,急向平原城逃去。张同海发现有二个日本兵驾驭两匹马拉着一门山炮慌忙逃窜,便紧追不舍,连发五枪,军马虽中弹带伤,但骑在上面的两个日军拼命挥鞭催马,炮车踉踉跄跄奔逃不停。他追出40余里,直到口吐鲜血,战友们急忙把他扶住,将他安置到沙王集养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病情日益严重,于1941年春天,不幸牺牲。战友们高唱他教的《国际歌》,含泪为他送葬。
“老二团”是齐禹一带对王克寇领导的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二团的称号,老二团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在齐禹一带具有很高的威望。1945年11月改番号为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第19旅第55团,但在群众中还是被称为“老二团”。1946年10月,周家鼎接任五十五团政委。11月,七纵合并于一纵,五十五团改称晋冀鲁豫军区一纵十九旅五十五团,参加了攻打郓城之战,歼守敌十一师三分之一。12月底,部队回攻聊城,参加了解放聊城的战斗。
1947年年后,我军以3个旅的兵力围攻西太集,西太集的守敌为马法五的四十军。十九旅的任务是拦截溃逃之敌(俗称打出水敌人),在拦截中,五十五团俘敌2000多人,缴获武器不计其数。之后,又连续进行安阳、郓城、泗水、嘉祥、金乡、鱼台之战。
1947年7月,五十五团随纵队参加了有名的羊山集战役。五十五团奉命在金乡以北、羊山集以南15华里之处阻击增援羊山集之敌。增援之敌是国民党新五军和七十四师一部,都是美式装备的所谓“王牌军”。这场阻击战打了20天,五十五团经受住最严峻的考验,完成了最艰巨的任务,保证主攻部队全歼敌六十六师,又一次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把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到敌占区去。为执行这一战略任务,五十五团离开老家冀鲁豫地区,在政委周家鼎率领下,随大部队继续南下,向大别山的纵深穿插进去,开辟更加宏伟广阔的新战场。在1949年全军整编时,编为十六军四十八师一四二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一四二团的一部分奔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一部分编为公安团,留守泸州。
周家鼎政委被调至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五十二师工作,1950年进军西藏,1954年从西藏调至西南军区司令部,任贺龙司令员的参谋。1956年1月,他奉命调到国务院总理办公室任军事秘书,在周恩来总理身边整整工作了12年。历任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纪委书记,上将军衔,后以正兵团级待遇离休。
注释:
(1)范筑先(1881年12月12日-1938年11月15日),男,汉族,中国国民党党员。原名金标,又名夺魁,曾用名仙竹,山东省馆陶县 (今大部分属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范筑先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辛亥革命后,任陆军第八旅旅长 。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三路军参议,沂水县、临沂县县长,因为官清廉受到临沂百姓拥护。1936年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抗战时期留在鲁西北地区组织群众抗日。武汉保卫战期间,两次进击日占济南以牵制日军。1938年11月率部在聊城抗击日军,两日城陷,700多名将士大部分战死,范筑先自尽殉国。2014年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马云祥(1912—1954),字凤元,又名马毅之,别名马凤元。中共禹城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禹城县梁家乡马家桥人。出生在勤俭正直的农民家庭里。1924年,入县高小上学,在共产党员李宗鲁老师指导下,精心阅读《新青年》《民众之路》《科学大众》等进步书籍,涉猎革命知识。1926年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任禹城团县委书记。1927年,转为共产党员。同年,他考入平原中学,在学校秘密编写宣传品和党刊,传播马列主义,先后发展刘子蔚等十几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马毅之任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组织委员,负责恩县、平原、禹城、清平等县党的工作。在学校、农村单线发展党员,恢复党的活动,营救被捕的革命者竭尽心力。马毅之不畏强暴,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1932年,他考入山东省立高中,在学校同共产党员徐运北一起,领导发动了罢课反会考学生运动,运动波及全省各地。1933年,宋鸣时叛变革命,出卖了鲁北党组织。马毅之得知消息后,冒险写信通知刘子蔚等转移,保护了不少地下工作者,因此马毅之暴露身份,在济南遭国民党警察通缉追捕,他从母校越墙逃往即墨县蓝村小学,改名马凤元,以教学为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马毅之考入北平宏达高中。他在京耳闻目睹东北流亡学生及北京各界人士愤怒控诉日军侵华,及反动当局辱国丧权罪行,使他义愤填膺,大声疾呼:“国亡我生何用?!”为雪国耻,他毅然弃学回家,在鲁北为抗日救国日夜奔波。“七七”事变后,他与共产党员尉景平一起,建立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在禹城、高唐一带阻击入侵日军受挫。1937年10月,在连五高小学组建了中共禹城县第一届委员会,马毅之任书记。1938年9月,他受上级党组织委托,带320名干部去延安学习。在抗大,马毅之刻苦攻读革命理论著作,亲受中央领导的培养教育,政治理论、军事水平不断提高。毕业后,任抗大总校政治部六分校总支书记、组织科长等职。1943年,马毅之请缨赴抗日前线,任豫西三十五团政委,随军转战太行,挺进河南,驰骋中原,在解放战争中,他调往东北军区。1946年,他升任辽宁军区独立一师副政委,后任临江中心县委书记等职,领导全县军民,配合野战部队,同数十倍于已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对峙,取得了四保临江胜利,为大军解放东北做出贡献。1948年,回师转战天津,围攻北平,长驱武汉顽敌,每战每胜。1949—1950年马毅之任师政委,挥师江南,横扫残敌,镇守海疆,所到之处皆留下功绩。1952年,调中央二机部任党委副书记。他因多年来,驰骋疆场,积劳成疾,1954年长眠于北京。他投身革命近30载,给子女留下的唯一遗产是一箱多年学习的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军队干部必读》及成册成本的学习笔记等。人们为永远悼念这位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安葬故里,立碑铭记。
(3)杨中一(1903—1963),原名杨创正,曾用名杨心尝,化名王敬堂,禹城市房寺镇南店村人,是禹城县农村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受尽地主恶霸的压迫。15岁时,到县立高小读书,听到进步老师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罪行,产生了爱国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中共季李胡店党支部成立,为鲁北较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他任党支部书记。以党支部为核心,发动群众,组建了农民协会和“老人社”,很快发展到500多人,组织农协会员打盐巡、拒官车、抗捐税,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影响颇大。1937年11月,任禹城县委委员兼六区区委书记。1939年,任鲁西三地委组织部部长,在夏津、武城、平原、高唐等地组织抗日力量。1941年1月,任中共运东地委书记。同年下半年,鲁北日伪军疯狂扫荡,他将地委机关化整为零,疏散活动,保存了实力,并争取了高唐民团张春岭部100余人枪。1942年底至1943年秋,杨中一领导地委和武工队配合冀南军区部队,攻克夏津城,打垮了夏津伪军杨贤英,建立了运东办事处,重新建立了平原五区根据地。在高唐、恩县、夏津、平原、禹城各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装。1945年后,杨中一任冀南六工委民运部长和冀南夏津地委组织部长。1948年任冀南夏津和衡水地委副书记。1949年后,历任河北省人民政府监察厅副厅长,省政协委员,邯郸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63年3月13日病逝。
(4)庞均(1914—1985),原名庞正俊,别名赵鸿飞,禹城县(今属禹城市)安仁镇东庞桥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聪敏正直。1930年在安仁第四高小上学时,受到共产党员孟一同老师的良好教育,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驱逐了学校反动校长。
1937年8月,国难当头之机,愤然从沾化县弃教回乡,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在禹城一带传播革命火种。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禹城县委政治交通员、禹城六区区委书记、八路军东进纵队先遣支队政治部民运干事、鲁西北特委交通科长、八路军一二九师武装工作团副团长等职,在禹城、高唐、临清、馆陶、邱县一带开展地下党的工作,进行游击抗日,威震鲁西北。1939年2月,任中共鲁北特委三地委组织干事,机智灵活地在高唐一带,装扮成卖文具的小商人,秘密开展建党工作。1940年5月,任地委委员,与高唐县工委负责人韩宁夫一起,组建了中共高唐县第一届委员会,兼任县委书记。半年后,成立了全县8个区委及多处农村党支部,组建了高唐县六、七区两支游击支队,开辟了高唐、恩城、平原、夏津四县边区抗日根据地。鲁西三地委统战方面出现失误后,不久,运东地委建立了敌工部,庞均任部长。他认真贯彻冀南区党委指示,在高唐、夏津、禹城等县秘密选派优秀共产党员,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打入伪政府和日军城防司令部,以“拜八兄、交朋友”之法取敌“信任”,猎取情报,为掩护革命活动,战胜敌人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建立了以高唐县房庙村为中心的7条鲁西北地下交通东线,并与渤海、运河西、鲁西等根据地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重新恢复开辟鲁西北、运东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42年6月,庞均调禹城铁路工委任书记,以韩寨村为根据地,沿津浦铁路开展革命工作。同年10月去中共北方党校学习。1943年10月—1946年5月,庞均任运东地委代理书记,兼运河大队政委、高(唐)平(原)县委书记及恩县县委书记。先在平原一带铲除了7个伪据点,粉碎日伪军3次大扫荡,打开了局面。庞均多次负伤,置个人安危而不顾,领导军民,巩固发展运东根据地。继之,集中兵力,又歼灭了恩县县城伪顽,一举克敌,活捉了伪县长王化三,全歼伪军,使恩县人民得到解放。接着,组建了军分区基干二团。1946年,庞均调任冀南二地委社会部长,兼专署公安处长和军分区司令员,配合山东部队解放济南,封锁阻击济南敌人向北逃窜,均做出了卓越贡献。
(5)张承先,山东高青县人。1936年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7年后任中共鲁西北特委联络员,八路军津浦支队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兼青委书记,中共冀鲁豫区鲁西南地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运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冀鲁豫区党委研究室主任、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职。1949年后任中共平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河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河北大学校长,政协河北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职。
(6)韩哲一(1914-2011),男,回族,原名韩同臣、韩宝华,1914年7月生,山东禹城人。1932年10月,被派往苏联学习。1933年 加入共青团。1934年6月 在黑龙江被捕入狱,1937年6月出狱。1938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边支队战地工作团团长,冀鲁豫区卫东地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夏津县、濮县抗日县政府县长,边区工商局党组书记、鲁西银行监委,冀鲁豫区党委委员、经济部副部长、行署副主任。1949年8月后,任平原省委委员、省政府副主席。1951年12月后,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6月后,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国家物资供应总局局长。1960年10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候补书记、书记兼经济委员会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1975年后,任上海市革委会计划统计组领导成员、工交组组长。1977年8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副市长。1983年4月后,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8年4月后,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0年6月离休。是党的八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7)马诚斋。(1916—1978) 男,汉族,名允信,字诚斋,平原县恩城镇军营村人。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国家经委企业局副局长、一三二厂厂长、七三四厂党委书记等职。
民国20年(1931年)秋,马诚斋考入山东省立第五(平原)乡村师范。读书期间,在共产党员马霄鹏、李竹如的启发引导下,组织了有20余名进步同学参加的“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和进步书籍。民国23年(1934年)1月,经中共鲁西总支书记刘子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马诚斋入党后,积极为革命工作,在学校先后发展赵毅、高峻岳、张国平、张一粟、于曼青、王禄青等人入党。10月,中共五乡师支部成立,马诚斋任支部书记。民国24年(1935年)5月,在济南一乡师读书的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派人到平原联络组织反会考斗争,马诚斋以党支部为核心,以“读书会”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发动全校四个年级的学生连续罢课三天,遭到国民党武装警察的镇压,马诚斋与其他5名学生被学校开除。后经多次交涉,又回校留级学习,民国25年(1936年)暑假毕业。马诚斋师范毕业后,在恩县瓦子庄小学当教员,积极从事党的工作,先后发展李华珍、白金龙等青年入党。民国27年(1938年)2月,中共恩县县委建立,马诚斋任县委书记。8月,调中共鲁西北特委任宣传部长。民国28年(1939年),先后担任冀鲁边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卫东地委组织部长、中共三地委书记。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平原、恩县、夏津边界地区抗日根据地初步建立。由于执行统战政策的失误,民国29年(1940年)春,被免去地委书记职务。1942年春,在日军的扫荡中,马诚斋被捕,在敌人面前,他临危不惧,经多次审讯,始终未暴露身份,被日军运往本溪柳塘陈家堰煤矿挖煤。10月上旬,他趁机逃出,步行三个月,在河北省南皮县找到了冀鲁边抗日武装部队,后随部队回到冀鲁豫边区,分配到中共运西地委任宣传部长。抗战胜利后,马诚斋历任中共运西地区工委书记、二地委副书记、七地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长、聊城地委副书记兼社会部长。领导了聊城地区的第二期整党工作。1949年6月,马诚斋被分配到华北革命大学(后改为中国人民大学)任党委副书记。1953年,全国转入经济建设时期,马诚斋被调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副厂长。靠自学攻读完中等专业规定的各门课程,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1958年,奉命筹建一三三厂。1960年3月7日,一三三厂正式投产。8月,调国家经委企业局任副局长。1963年2月,马诚斋任一三二厂厂长,主持试制“歼—5甲”战斗机,1964年11月11日,“歼—5甲”战斗机一次试飞成功,受到航空工业部的表彰。“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错误批判,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3年4月,他带病重新工作,带领全厂职工抓整顿,使工厂形势一度好转。1975年3月,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再次受到冲击,4月,被送到南京五一三厂劳动改造。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以后才恢复自由。1977年7月,被任命为厂党委书记,由于积劳成疾,旧病突发,1978年4月14日不幸去世。1983年,中央决定为马诚斋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被航空工业部推荐为中国名人,编入《中国名人辞典》。
(8)彭天琦(1909~1978)四川荣县人。1917年起在本县上小学、中学。1928年考入成都四川大学外国文学院预科。1932年川大毕业后,又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九一八”事变后,从闭塞的四川来到这里的彭天琦,很快就增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的行列。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彭曾参加南下学生宣传队,沿途宣传民众,加入全民抗战洪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第四、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训处政训员,八路军津浦支队工作团团长,冀鲁边区游击支队政委,中共鲁西北地委副书记,八路军鲁西支队政委,中共鲁西区第四地委书记,中共鲁西区第三地委、卫东地委副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彭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党校学习。1947年秋由党校结业刚担任中共泰运地委副书记不久,即调任南下工作大队大队长。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大别山找到了刘邓大军主力,胜利完成了南下任务。1948年7月,中共襄西地委和襄西军分区成立,彭被任命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9年5月,鄂西重镇宜昌解放,彭任中共宜昌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历任中共恩施地委书记,湖北省总工会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委第二副书记,中共武汉市委第二书记,中共华中工学院委员会书记兼院长, 196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交流大行政区干部的决定,彭被任命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第一书记。1968年5月作为干部代表被结合进西安市革命委员会, 任副主任。 1971年任中共西安市委第二书记。1978年12月12日病逝于上海。
(9)王克东(1915年5月-1991年6月)原名王玉成,全面抗战爆发时,为表示驱除东虏的决心而改名为“克东”,平原县恩城镇刘庄村人。12岁上学读书,14岁考入县立职业学校。1932年7月,考入平原第五乡村师范学校。1935年5月,五乡师党支部发动全校学生举行反对国民党省教育厅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大罢课斗争,他任班长,积极参加了罢课斗争。因为在学生中威信较高,被罢课学生推选为学生会会长。这次罢课斗争坚持了3天,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1936年底,从省立平原五乡师毕业,分配到武城县一所职业学校任校长。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和马诚斋在武城县张官寺一带发展了十几名进步青年入党,同时发动和指导白金荣、李华珍组建起了一支80多人的抗日武装,开展破袭铁路、搔扰日军的游击活动。1938年2月中旬,中共恩县县委成立,任县委宣传委员,5月,改任组织委员。1939年7月,任中共恩县县委书记。同年12月,赴鲁西北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分配到鲁西区三地委,先后任茌(平)、长(清)、禹(城)办事处副主任,地委委员、战争动员部部长等职。1941年春,调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观城县,任县委委员、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3年3月,调任曹县县委委员、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武装大队大队长。他组织带领群众,为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
1945年10月,热河省成立。他北上冀察热辽地区,任热(河)西专署秘书室主任。1946年5月,调任中共围场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1949年10月,先后任热河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秘书长。1953年初,任中共热河省委秘书长,直到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1956年1月,任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他坚持调查研究,注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浮夸风吹遍神洲的“大跃进”高潮时,被省委领导斥为落后、顽固、不搞一盘棋,闹独立等等,遭到错误批判。1960年3月,被撤销承德地委第一书记职务,下放到石家庄地区藁城县,当了一名副县长。1962年初平反后,仍担任中共承德地委第一书记,两个月后被调到国家农垦部工作,先后任分局局长、计划局局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9年初,下放到江西省永修县“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3年春节前夕,回到农林部,任政治部主任。1979年初,任畜牧总局副局长。1979年5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不久又被选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在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方面做出了贡献。1982年,任河北省人民政府顾问。1986年1月离休。1991年6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