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好斌的头像

李好斌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8/07
分享
《烽火平原》连载

第四章 峥嵘岁月—— 转战运西

22、 转战运西

随地委和三大队突围的地方党员干部,大部分人员转移到鲁西区党委工作。一部分随同津浦大队转移到运西(卫运河以西),去鲁西的一部分又返回鲁西北,辗转进入运西。在鲁西北三地委只有杨中一、庞钧等少数人留下来,他们潜伏在恩县城东秘密坚持斗争。

恩县杂顽王化三,开始慑于八路军的军威,还脚踩两只船。自1939年冬被国民党特务暗中掌握,特别是我“三大队”主力撤离高、恩、夏、平、禹交界地区后,他越来越反动,成了死心踏地效忠日寇的铁杆汉奸,而且对我党政军民的抗日活动也构成极大威胁。随着斗争形势的不断恶化,由于鲁西北没有部队,三地委机关杨中一、庞钧、高峻岳、赵毅等少数人只能留在鲁西北住在恩县东边几个偏僻的村子里堡垒户家中秘密开展工作,坚持斗争。由于三地委领导和鲁西区党委失去联系,杨中一亲笔书信指示夏津四区队长夏克,带着三地委介绍信与冀南区党委联系。夏克同志接受任务后,过运河步行一百多里路,见到了武城工委书记韩强同志,在他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到达冀南区党委驻在清河县的杨长屯村,与王任重书记见面,汇报了详细的工作情况,接上组织关系,并给三地委带回一份十分机密的电信密码。

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杨中一、庞钧等机关人员陆续转移到运西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清河县黄金庄村,在这里收拢来自运东的鲁西三地委、各县委及其政权中的地方工作人员。黄金庄村位于清河县东北10里路,是个上千人的大村。那时,运河西也常闹水灾,附近很多村庄被淹没,黄金庄村因为地势较高,从来没有受到水患,该村土地肥沃,集市(该村四、九为集市)繁荣,老百姓日子过得也比较好一些。这有利环境,为三地委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三地委在杨中一同志的领导下,一边在这里收拢运东抗日武装人员,一边研究开展运东工作。

在三大队和平原县大队突围的前一天,冀南军区津浦大队按约定的时间向西突围,高唐六区、恩县六区和高唐九区的区长、区队长和指导员也分别带队,随津浦大队西过运河。

转入运西的抗日武装有高唐六区中队,队长李恒,指导员李成。夏津四区中队,队长夏克,恩县六区中队队长梅超,指导员杨凯等,共有50多人,合编为鲁西中队。高唐的李恒任队长,夏津的夏克任指导员,杨凯任副队长,李成任副指导员。上级指令,鲁西中队暂时随同武城县大队活动。当时,武城县地理分布一部分在运河西,一部分在运河东。

两支游击队汇合后,武城县工委书记韩强主持召开了联欢会,刚刚调任来的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武城县大队大队长赵炳图也参加了联欢会。(时年22岁的赵炳图是河北省广宗县人。曾入抗日学院学习,后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政务处行政科长。1940年5月,调任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武城县抗日游击大队队长。当时,武城全县已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领导全县军民,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抗日武装,由清河、武城边境逐村深入。未及一年,除武官寨、何刘屯日伪两大据点及县城附近外,武城县大部地区已被解放,形势发展很快。因此,在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赵县长,真能干!换村作战斗,光复县境一大半。” 1941年春,赵炳图住在河北省清河县常庄科村,被敌人窥悉,五百多日伪军将该村包围。在这紧急时刻,他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指挥战士突围,终于脱险。同年夏,赵炳图又率部深入敌人心腹地区——河西街,袭击伪警察所,迫使伪警察全部缴械,并俘获伪警长、伪所长及伪军多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赵炳图英勇果敢,精明干练,不仅善于带领军民开展武装斗争,而且善于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瓦解敌人,为武城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戴崇敬。1941年8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调赵炳图赴太行学习。1942年5月,日寇“扫荡”太行时,他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李恒、夏克分别介绍了鲁西中队的情况。武城县大队戚烽介绍了武城县大队的情况。韩强同志又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求两支游击队团结一致,共同打击日寇和日伪汉奸。

韩强是武城县河西大辛庄村人(现属于故城县),自幼家庭寒苦,高小毕业后考入平原五乡师,他性格活泼,爱好文艺,在学校唱得一口好京剧。在五乡师读书期间,就跟随老师李竹如、马霄鹏,同学马诚斋、王克寇等参加先进知识分子活动,参加罢课运动和中华先锋队先进组织。后来因家庭困难,他回本村当了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十分关注时局的变化,向往参加共产党,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他经清河中心县委书记王发武介绍,和小辛庄进步青年宋步祺一道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中共武城支部成立,后又成立武城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宋步祺任书记,韩强任副书记。不久,宋步祺去陕北学习,韩强任工委书记。在不长的时间内,他和其他同志一起发展了几十名同志入党,并建立了十几个党支部,使武城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

根据上级指示,共产党员戚锋回到了家乡筹建抗日武装,在工委的具体指导下,1938年底,武城县第一个秘密抗日武装---戚庄游击小组正式成立了,戚锋任组长,此时只有戚锋、戚平、小马3人、3支手枪。游击小组成立之后,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展抗日武装,号召贫苦农民子弟参加游击小组,有重点地发展党员。戚锋还动员父亲戚夯参加了游击小组,他的加入对游击小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们通过锄奸、打土匪缴获了敌人一些武器。到1939年初,游击小组已发展到30多人,20多支枪,吸收了4名党员,改名为武城县抗日游击队。这时,武城东已成为敌占区,敌人对河东控制得很严。为了便于活动,在队长戚锋的带领下,将队伍拉到河西石佛一带活动。

当时,在武城县驻防的国民党杂顽部队张栋臣(张八)部。他暗暗觊觎这支队伍,企图收编游击队归他指挥,便派人来拉拢说和。戚锋等9位同志根据工委的指示,趁机打入“张八师,”想从内部分化瓦解敌人,等待时机成熟时拉出一部分队伍壮大抗日武装。这个意图被张栋臣发觉,戚锋等同志被迫撤出。

为了扩大队伍,根据上级指示,游击队改编为冀南四分区武城独立营,王新任教导员,戚夯任营长,独立营下辖一个连,共三四十人,孙凤昌任连长,戚锋任指导员。改编后的独立营,时刻注意保持革命军人本色,处处维护群众利益。他们连续镇压了十几个民愤极大的汉奸,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扬。这一时期独立营发展较快,活动也比较顺利。运西情况虽然好些,但也有敌人的三大炮楼,在方圆不足二十华里的地方,有敌人的河西街、武官寨、何刘屯3个据点控制着。独立营主要活动在运西的南部辛堤、毛店等村,中部的西里屯等村,北部的北半屯、兀兰屯等村的南北一条线上。针对敌人的部署,独立营先突袭陈庄伪警察所,缴获了几十支枪和一些物品。之后又袭击了河西街警察所,两战两捷,扩大了独立营的影响。原在国民党石友三部的高庆生、刘汉连在我党政策的感召下,带着一挺机枪参加了独立营,独立营队伍进一步壮大。

在冀南的石友三国民党杂牌军,对日寇游而不击,却不断向我抗日武装进行挑衅。1939年12月,我军发起对石友三的讨逆战斗,独立营奉命参战,在清河县鞍子窝一带与敌人一个营的兵力展开激战。战士们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战斗取得了很大胜利,共歼敌80多人。在返回武城的路上,又伏击了溃逃之敌,残敌一个中队,击毙敌人30多人,缴获步枪30多支,手榴弹100多枚。不久,独立营拉到广宗、威县根据地进行整训,通过整训,独立营的军事政治素质大大提高。1940年三、四月间成立了县委,同时独立营改编为县大队,张保三任大队长,王新任政委,刘振亚任教导员,县大队下设两个连,九个班100多人,一连(也称基干连)六个班。孙凤昌任连长,戚锋任指导员,二连三个班。为加强对军队的领导,统一党政军的工作,决定由县长任县大队队长,县委书记任政委,张宝山遂任副大队长,王新任政委。

鲁西中队在武城县大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游击队在运河两岸战事频繁,有时随特委执行任务,有时配合主力部队在运河两岸不断主动袭击敌人。9月,八路军十九团得到情报,日军在临清一带集结了20只木船。满载粮食、棉花、食油、花生等物资要向天津运输。日军入侵中国后,不断利用京杭大运河把从中国南方掠夺的粮食、棉花、丝绸、油料等漕运到天津,在天津装船运往日本。从日本把武器、弹药回运天津和南方各地。横跨运河两岸的渡口驿,是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十九团领导决定组织部队由鲁西中队(队长李恒、指导员夏克)和地方武装配合进行拦截。地方党组织通知沿河群众,两岸百米内的高秆农作物延缓收割,以青纱帐为掩护,拦截运输船队。5日午夜,各部队埋伏在渡口驿一带运河两岸“青纱帐”里。6日下午3点多,日伪军船队进入伏击圈,船队前有小汽艇开道,小艇上架着机枪,后面20只满载货物的大木船缓慢前行,每船上有四名日军押船。运河两岸有200余日伪军组成护船队,随船搜索前进。当日伪军全部进入伏击圈时,十九团、鲁西中队和民兵火力齐发,日伪军仓促应战,前拥后挤,日伪军护船队不得不向河滩地撤退,向船队聚拢。我军居高临下,机枪,步枪一齐射击,手榴弹爆炸声不断,日军船队在原地打转进行无目的还击,经一小时激战,包围圈越来越小,100余日伪军缴械投降,50多名负隅顽抗的日伪军被歼灭。战斗结束后,当地抗日政府立即组织了300辆大车,将日伪军船上物资运送到抗日根据地。

在徐官屯被围困的前一天, 鲁西三大队三连连长马立朝,因为外出到恩县一带执行任务,没有随三大队突围南下。就留在恩、平交界地区。后因日伪搜寻不好隐蔽,便通过恩县统战对象青帮头子两面人物于子云的关系,潜伏在恩县城开设的煤店里隐藏。一天,一个伪军小头目到南关茶馆儿里喝茶闲谈,无意中透露敌人要全城戒严大搜查的消息。我情报人员得知后,立刻将这情况报告给马立朝。马连长接到这一情报,深知自己脚有残疾,无法瞒过敌人的搜查,便立即让煤店掌柜套上骡马大车,纵身跃上大车用被子蒙住全身,装作病人混出恩县城,脱离了险境,经夏津过运河,到了运西找到杨中一领导的我党组织。

随后,我党组织便陆续接收从平原转移到运西的部分党员干部、游击队人员和抗日积极分子。他们有腰站黄庄的肖国栋、宋口村宋玉文等一批抗日武装人员。还有潜伏养伤的马立朝的弟弟、平原县游击大队队员马立彬带着部分回族子弟赶到运西。马立朝带领他们严守纪律,作战勇敢,积极完成地委机关交给的任务。

秋后,冀南军区决定充实武城县党、政、武、群团组织。为了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富有地方工作经验的李恒、夏克分别到武城地方二区、四区任区长。鲁西中队改编为鲁西北大队简称鲁西大队,与武城县大队分开,在大队长人选上,地委领导同志一致认为,负责地委保卫工作的马立朝连长到运西后,严守军纪,经得起艰苦斗争的考验,在历次战斗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指挥果断的领导才能,决定由马立朝任大队长,罗文志任教导员,队伍很快发展到120多人。队伍同地委机关在一起,活动在黄金庄一带。

随着我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壮大,不断给敌人沉重的打击,日寇加紧了对敌后我军的全面进攻,对我抗日根据地游击区进行分割、封锁,进一步推行“囚笼”政策。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坚定全民抗战的信心,我华北八路军在彭德怀副司令员指挥下,组织一百个团,向华北地区敌占主要交通线发起大规模破击战。在百团大战中,冀南军区各主力团和游击队发起大规模的对敌斗争运东。马立朝率领鲁西大队一方面做好地委机关保卫工作,一方面配合主力部队破击德石路,先后参加战斗十几次,歼敌300多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