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六·一一”反合围
日本侵略者为加强河北山东两省结合部地区的控制,对冀南根据地大规模合围扫荡结束后,于五月底将原驻山西省担任同蒲铁路线防卫的日军第41师团调到德州衡水地区驻防。6月1日,成立了以德州为中心的“真渤道特别行政公署”,下属23个县。为了巩固这个地区,日寇不断调集兵力,对我山东、河北抗日武装加强军事攻势。同时加紧挖沟筑墙分割封锁,推广所谓的“大乡联保制”。
地处“真渤道特区”范围内的冀南第六军分区的各项抗战工作更加艰难。敌人对冀南区精心策划的四·二九大扫荡,虽然使冀南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但是敌人并没有达到围歼冀南党政军的目的。所以,敌人积极调整部署兵力,准备再次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合围大扫荡。敌人为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在武官寨、饶阳店、西里屯、十二李庄和清河线以东的杜家楼、华庄、连冢、军屯等地增设了据点。冀南区党政军机关在武城西北一带活动受到很大限制。“四·二九”以后转移到枣强县西南地区继续坚持领导冀南的抗日斗争。
敌人于6月11日对冀南根据地,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铁壁合围,时称“六·一一”大扫荡,这次大扫荡的重点是枣强南地区。参加“六·一一”大扫荡的敌人主要是驻德州衡水地区的日军第四十一师团和驻邢台地区的日军独立混成旅第八旅团,加上当地的日伪军总兵力近万人。按预定的合围圈,从各地同时出动。东路之敌从德州向枣强西南地区推进;北路之敌自衡水出动一部分经冀县曹庄、孔周村儿向东合围,一部分经枣强、大屯、大营等地向西合围;南宫等地之敌向东压缩;南路之敌从乔村、曹寨等地向北围堵。
大扫荡前,军区根据各路侦查结果和有关情报,研究了当时的敌人活动迹象,认为敌人合围扫荡目标是第六军分区,从枣强南地区周围的敌人动向分析,合围的重点可能仍是我冀南党政军机关、部队活动的地区。吸取“四·二九”遭合围的教训,军区首长在敌人尚未行动之前,暂时把机关、部队转移出去。6月9日晚,陈再道司令员和刘志坚主任率军区机关、部队,由枣强县西南的里祥地区出发向外转移。越过南冀公路。到南宫、新河、冀县之间的枣园地区。军区机关、部队刚刚到达,当天得知敌人将对该地区要进行扫荡。
根据侦查情报得知,东边德州的敌人至今没有动静,军区首长决定离开这里,向东转移,避开敌人的扫荡。10日晚,军区机关和部队向枣强西南地区开进。11日拂晓,在我军开进途中,敌人已从冀县城出动大批日伪军沿南冀公路向南运动,当军区机关部队进入枣强县卷镇西南纸坊头一带时,敌人分头向我部合围。敌人非常狡诈,原来扬言扫荡枣园地区是假,合围枣强南地区是真,军区机关、部队转移到枣南地区恰恰走进了敌人的合围圈。11日早晨,军区首长组织指挥突围,为保证冀南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决定由军区特务团一步就地阻击敌人的汽车部队,迟滞敌人的推进速度。陈再道司令员指挥机关及特务团主力经阮庄、师段向北转移。为减少伤亡,部队一律沿道沟前进。但是有些地方的道沟挖的不太好,有的地段比较浅,通过时头部露在外面,还有个别地段没有挖通造成完全暴露,敌人发现后便以密集的火力封锁。特务团集中兵力压制敌人的火力,掩护机关迅速通过。该团政治处主任王陵英勇牺牲。阮庄是东西敌人的汇合点,当我军到达阮庄附近时,只有西边的敌人围堵,东边的敌人还没有赶到,突围的军区机关、部队尚未全部通过阮庄,东边的敌人已赶到,东西两路敌人合拢,后续部队被截留未能通过。在敌人合围圈内的部队和部分机关人员开始分散突围。军区通过阮庄的机关、部队又与李江村附近受到西来敌人的进攻,我军以小部分兵力阻击敌人大部,迅速北进,越过冀县至枣强公路,中午11点到达枣强县肖张镇以西的时家庄。部队连续行军和突围作战很疲劳,夜晚在时家庄地区稍事休息整顿。12日拂晓,部队有由时家庄出发向流常镇一带转移,中午前后到达流常镇附近。下午,合围的数千敌人在公路上通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合围,没有发现我军。敌人认为我军已经向东北方向转移,因而尾随跟踪合围,妄图聚而歼之。军区首长果断决定于当晚由流常镇附近迅速转移到枣强东南地区,甩掉敌人,跳出包围圈,向东北方向合围的敌人扑了空。
突围出来的冀南党政军机关到达枣强东北地区后,根据敌人的行动,又适时转移到枣强东南地区,沿着枣强县城周围转了一圈,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在突围过程中,少数同志被冲散,有的牺牲了,有的失踪了,在反合围作战中,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一科科长马参和干部教育科副科长欧平同志英勇牺牲。
在“六·一一”大合围开始时,第十九团和二十一团部队及时跳出敌人合围圈,为配合军区机关在枣南地区的反合围作战,十九团副团长余保林率一个连于6月13日夜进到大营、恩察一带昼夜袭扰合围扫荡的敌人。第二十一团团长刘苏率领一个连到娄子、瓦窑一带牵制打击合围扫荡的敌人,还有骑兵团第二连进到卷镇附近打击卷镇、赵子谏、崔村一带扫荡的敌人。
合围扫荡结束后,敌人恢复了卷镇、肖张两个据点,并修筑了一些封锁沟。在第六军分区的枣南、冀县、故城等县修筑了县界沟。为此,6月19日,第六军分区发出破击命令,要求全分区军民大力破击敌之公路和封锁道沟。鲁西大队、第二十一团在枣强、冀县、垂杨三县游击队的配合下,破击了燕家庄至南白塔沟墙。
“四·二九”之后,为了加强对敌人重要城镇据点的破击,自1942年6月在德州、衡水、枣强、郑口等地加强和增设情报站,由六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赵坚任情报总站站长,严密掌握敌人动向,及时提供情报,敌人的大合围、大扫荡未使我军受到损失。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指示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政策,1942年1月,刘伯承师长做了《如何贯彻中央精兵简政政策》的报告。冀南军区根据一二九师《关于实施精兵建设的命令》,重新编制,精简领导机构,减少后方人员,充实战斗部队。特别是通过“四·二九”“六·一一”反合围斗争的实践证明,庞大的领导机关不适应当前的斗争环境。
冀南区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是在精兵简政过程中结合进行的。首先对原来的机构进行了调整。6月2日,冀南军区发布野战旅与军分区合并的命令。新编第7旅与第六军分区合并,易良品任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六地委书记文建武兼任政委,夏祖盛任副司令员,王树棠任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董启强。辖第十九团和第二十一团。郭鲁任六专署专员。并决定全区包括运东各县县委书记、区委书记兼任县、区游击队政委(指导员),各地主力部队、地方武装统一于各级党组织领导之下,走上了统一、协调的轨道。精兵简政和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的实施,适应了运东抗战形势的需要,加强了党的领导,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战斗力,对于扭转困难局面起到了作用。2月至7月,由于灾荒严重,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保存主力,冀南军区只保留7个主力团,在六分区只有十九团,且每团减到3至7个连,十九团机关也暂时撤销。编余人员一部分充实地方工作。各县区游击队也大量精简,区游击队保持20人左右,县大队50人左右。鲁西大队作为第六分区机关直属武装力量在调整中达到120人左右。正规部队精简充实到地方武装中,把八路军良好的战斗作风和经验带到地方,加强了地方武装的力量,增强了游击队的独立作战能力。
十九团的前身是1937年末由濮阳地区抗日武装组建的河北民军第一路第四支队,1938年6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七支队,后与第三支队合并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三支队,1938年11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三团,1939年3月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八支队仍为第三团,同年秋冬之间所在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1团。1940年6月上旬,冀南军区部队进行改编,东纵第一团编为新编第七旅第十九团,团长李定灼,政委周发田。这是第十九团番号的正式开始,部队活动在南宫、威县、广宗、临清一带。1942年6月编入冀南军区第6军分区仍为第十九团,又称为冀南6分区基干团(小团),十九团和二十一团取消营的建制改成小团。第十九团抗日勇士们,长期战斗在运河两畔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又增加开辟运东的重任,他们用自己英勇作战的事迹,谱写出一曲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1943年2月,遵照中共中央有关保存与积蓄力量的指示,冀南军区决定将六军分区的二十一团调归冀鲁豫军区建制,第二十一团离开了冀南军区,奔赴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