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徐帅命名的支队
1938年6月,为了斗争需要,中共冀鲁豫省委决定,在鲁西区设立两个特委,一是以聊城为中心建立“鲁西特委”,二是在夏津县城里成立新的“鲁西北特委”,领导夏津、平原(铁路西)、武城、禹城(铁路西)、恩县、高唐等县党的工作,张承先为书记,组织部长尉景平,马诚斋任宣传部长,赵毅任秘书长,刘子蔚、王克寇、彭天琦等为委员。11月,韩宁夫任宣传部长,他家是高唐县韩庄人,早在山东大学读书时曾在校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七七事变后,韩宁夫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到国民党部队做兵运工作,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开展抗日活动,任中共高唐县工委书记。
为了提高军事人员的指挥素质,上级调王克寇去南宫我冀南军政学校学习,在这里,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政治等课程。肖华司令员给正在参加学习培训的学员们亲自上课,他给大家讲了目前的局势和我党我军的任务,号召大家搞好统战工作,团结抗日力量,迅速建立扩大根据地和游击区,树立持久战的思想,打好游击战。同时,还批判了悲观论、亡国论、投降主义和速胜论等错误思想。要求大家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大打人民战斗,坚决把日本帝国主义埋葬在中国人民的汪洋大海里。回来后,王克寇向特委传达了毛泽东主席有关《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等军事战略思想和肖司令员的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开创鲁西北工作局面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强高唐、平原、禹城交界地区的领导,鲁西北特委决定成立高、平、禹边委。正在这时,高峻岳同志带着党的组织关系回到家乡,他首先找到特委领导,汇报在延安的学习培训情况,接受新的工作任务。经特委研究决定,高峻岳同志任边委书记,韩哲一任组织部长,赵毅任宣传部长。
高峻岳在新成立的革命阵营、政权中,见到久别的同学马诚斋、赵毅、王克东、王克寇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彼此诉说别后踏上革命的道路,他们互相勉励,按李竹如、马霄鹏二位老师教导的那样,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组建抗日武装,推翻旧的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人民生活富足的新社会。
乘着消灭“胖娃娃”匪团后胜利的形势,鲁西北特委在开创工作中,决定组建一支抗日武装,特委向全区人民发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的号召,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的基础上,决定将夏津、平原、恩县、高唐、禹城等县的抗日武装合编为“鲁西北游击支队”。在一次会议上,特委张承先书记向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汇报了支队组建情况,徐副师长指出:“支队的活动范围不应限于鲁西北,应该适当扩大,面向山东、河北两省交界地区。”他们对着地图研究了部队发展方向。最后,徐副师长为支队改名为“冀鲁边游击支队”。
7月7日,夏津城内北大寺彩旗招展。冀鲁边游击支队成立大会在此举行,会上,宣布了任职命令。孙超(又名孙大坤,由一二九师派来)任支队长,彭天琦任政委,王克寇任政治处主任,从东北回来从事民运工作的韩哲一任民运股长,史辉、王茂德、房士贤任参谋。鲁西北特委书记张承先、支队长孙超、政委彭天琦分别讲了话,支队全体战士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夏津县史辉、徐星吾、吴忠、孙廷祯、尹文昌、孟纯信等组建的抗日武装,恩县刘子蔚、高唐朱九武、平原王凤岭领导的五区队、禹城刘润明、张祝华领导的工作团等一起编入支队。支队共400余人,分4个中队。一中队队长徐星伍,指导员徐建;二中队队长吴忠,指导员侯润生;三中队队长王泮清,指导员王凤岭;四中队队长张祝华,指导员刘润明。冀鲁边游击支队成立后,部队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之中,战士们很快学会了基本战术和武器操作技术;129师支援40多支枪,支队自购了一部分枪支弹药,但由于武器弹药缺少,很多战士拿的是从家中带来的土枪或“单打一”缺枪等简陋的武器,壮大了武装力量。冀鲁边游击支队自组建后,就配合津浦支队、青纵二团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参加了一系列地战斗。
支队成立不久即截获了日伪由临清运往德州资敌的棉花。中秋节前,游击支队在张集一带活动,打击地方日伪势力。节后对津浦线上的日军发起攻击,扒道轨、拔钉子、截电线,使日军交通时常中断,延缓了日军侵略的步伐。
冀鲁边游击支队的成立,对鲁西北抗日活动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平时,各连在各县区活动,接到大的任务后进行集结。8月的一天,游击支队接到特委任务,队伍到平原腰站一带集结。原来是115师343旅政委兼司令员肖华率领东进纵队机关100多人东进冀鲁边区。由冀鲁边游击支队担任过铁路护送任务。当时日寇对铁路线封锁很严密,只能利用间隙时间在敌人部署力量薄弱地带通过。见面后,特委领导向肖华司令介绍了游击队简要情况,又介绍了王克寇等支队领导。肖司令和蔼地同大家握手,又问了支队里面是否有红军骨干、党员发展情况。特别提出,在游击支队要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员队伍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部队出发由平原游击队熟悉地形的马立朝队长为向导,部队从腰站向西北方向进发,尽量避开繁密的村庄和日伪据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从张官店东南向西北过张老虎、李家寨向东北,直插平原县城东南的姚屯子,顺利过津浦线。一路上肖司令员又问了当地敌情、社会情况等,王克寇不久前在南宫听过肖司令的讲课,对肖司令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地汇报,肖司令员对冀鲁边游击支队的护送工作很满意。
在没有大的敌情下,一般四个中队(连队)在原县区境内活动。1938年9月7日,冀鲁边支队第三中队(原夏津县三区游击队),经过缜密的调查,决定突然袭击庞庄伪据点,将据点一举拿下,俘获伪军32名,活捉伪县长王俊卿之内弟伪军教练张某。随后,三中队全部南撤至临清金郝庄。次日,县城日伪军得知庞庄据点被袭击,调集日伪军200余人疯狂追击三中队,一直追到金郝庄。敌我双方激战一天,天将黑时,三中队停止射击,佯装撤退,日伪军蜂拥进入村里,此时支队长孙超连鸣三枪信号儿,早已埋伏好的我军一起开火当场击毙日伪军60余人,三中队无一伤亡。消灭这个据点,我夏津抗日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了。
1938年11月14日,正在腰站附近活动的冀鲁边支队一部接到在恩县于子云传递来的情报,驻德州日军准备乘数辆汽车去高唐路经腰站,人员不详。当时冀鲁边游击支队只有一部分人在腰站开会研究后,决定打敌人的伏击。平原游击队队长马立朝带领冀鲁边支队领导孙超等进行了现场侦察,经过侦察,地点选在腰站镇村南路边有一条三里长的大沟,这条沟有两米多深,八米多宽,沟直坡陡,像条长长的胡同。沟两侧的崖头上,各有一道半米高的拦水埂子,埂子外面是大片的棉花地。沟东五十米有片树林,沟西一里开外便是与道沟平行的马颊河大堤。看完地形,队长马立朝说:“咱们埋伏在沟两旁,既能隐蔽又可出敌不意,发起攻击。还能发挥手榴弹的作用,也可速战速决,利用松树林和马颊河堤迅速转移。”大家都一致认为是打伏击的理想之地。
第二天早晨,支队长孙超、参谋史辉带领四连的一个排及部分支队干部30多人阻击日军,平原县游击队马立朝带领部分人员配合截击。上午十点多,敌人几辆汽车组成地车队驶来。游击队战士们在路边松树林埋伏,在日伪军车辆将要进入伏击圈时,在沟里隐藏的一匹战马,突然被隆隆的车辆声惊吓而发出“灰灰”嘶鸣声,日军一看有马匹隐藏,怀疑有情况,命令士兵下车进行射击搜查,我指挥员孙超队长一看暴露了目标儿,便首先开枪消灭一个敌人,双方展开激战。与日伪军激战一个多小时,毙伤日伪军20余人。虽然是近战,但日军的轻重机枪一响,我军武器劣势暴露出来,在敌多装备好的情况下,平原县大队和支队也受到严重损失,支队长孙超受伤,四连连长和指导员等18名指战员牺牲,平原县大队队长马立朝带领其他干部战士在撤退中,异常困难,因敌我双方接触近,沟后面是一片开阔地界,只有低矮的茅草,面对压上来的日伪军猛烈的炮火,马立朝他们一面还击,一面打着滚撤出战斗,脱离危险。虽然我军伤亡不小,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支队长孙超原名孙大坤,1913年出生在聊城莘县牛庙村,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由徐向前副师长领导的129师先遣队调到鲁西北任冀鲁边支队长。在腰站这次战斗负伤后,回老家莘县牛庙村养伤修养,在家乡当地成立第一个党组织,发展党员。 1939年4月,徐向前副师长带领先遣队到达范县、朝南一带,孙超向老首长汇报了工作情况,并建立了朝城县委,徐副师长亲自写介绍信与鲁西区党委接上关系。建国后孙超任13军副军长、昆明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