隑帮(长篇小说)
(贵州)李利维
三、吴马口的由来
黄脉师逃到谈家驿道,冲进黄石板幺爷家,舀了一瓢凉水,搞捞捞的喝下,捶胸顿足一番,才缓过气来。黄石板幺爷听见响动,推开厢房门,见是黄脉师侄儿,口渴慌了的样子,满头大汗,开口便说你那一畈稻谷田地生青虫了,黄脉师摇摇手,揭开锅盖,还有一些剩饭,手抓起便开始吃。黄石板幺爷骂骂咧咧,你个饿痨蛆的,几天没有嫑饭了吗,来老子家翻箱倒柜,比回家还方便。黄脉师不理他,自顾吞咽,三下五除二,才拍了拍手,抹抹肚皮,又喝了一瓢凉水,走到堂屋。
黄石板幺爷是教私塾的,眼镜架在高凸的颧骨上,长衫破旧,山羊胡须在手中捋捋,看见这小子像打慌的兔儿,心知八九不离十。左手在无名指、中指、食指上掐了掐,口中念念有词,正、四、七、十月逢午日,二、五、八、十一月逢寅日,三、六、九、十二月逢子日,犯黄沙,“出门犯黄沙,壬财不归家”,你小子撞见撮箕神了。
关于撮箕神的故事,还真是灵验。据说,有一次,吴江边一个渔夫一大早到去打渔,第一网下去,感觉很沉,以为有了大的收获,使劲拉,却拉上来一个撮箕,渔夫觉得特别晦气,把那个撮箕丢到水里,往上游划了一段,再撒下第二网,又感觉很重,以为有鱼了,谁知道拉上来的还是一个撮箕。倍感恼火和难受的渔失又把它扔到水里,再往上游划了好一阵,撒下那一天的第三网,拉啊拉,和前两次一样的重,可拉上来的仍是他扔下去的那一个撮箕。渔夫懊恼到了极点,但捕渔人的规矩,每天清晨三网,便不再下罾,而今天这三网下去,一条鱼也没有。为了不空手而归,他只好把那个被他三次打上来的撮箕带回了家,顺手把它扔在鸡笼上。渔夫一天未出江捕渔,到了晚上便呼呼大睡,等待第二天的运气。睡至半夜,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她告诉渔夫说:“唉,你把我扔在鸡笼上面,好臭啊,我是仙姑呀,我现在顺水游到你们这里,为有缘人祈福,你把我换个地方,我可以告诉你如何请我为你占卜过去预知未来……”渔夫从梦中醒来,惊了一跳,看看鸡笼上只有他放上去的那个撮箕。才知道,一定是那个撮箕托梦给他了,心中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弄回一个仙姑的魂来,喜的是,还会祈福,管你什么神,只要不做坏事就行,既然来到这里,一定是福气吧。渔夫按照仙姑在梦中的指点,在家里的木桌上铺上一层均匀的面粉,在撮箕的头部绑上一条普通的筷子,由两个人平端着,筷子下面的一头插入面粉的一小部分,口中噼里啪啦的念出咒语,这撮箕神真显灵了,你想提什么问题,撮箕神就会用筷子在面粉上写字一一回答。
黄脉师突发奇想,便开始请撮箕神,询问吴马口的由来——
吴马口又名吴江,是现在行政区划的五马镇。
早在一万八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牂牁、巴、蜀、鳖、鳛等邦国,西汉时期曾为水西国治辖,北宋大观年间设置乡级建制,明朝年间朝廷正式行使治权,隶属泸州府。
因五马河自东向西流,又名水西坝,自古有水的地方都比较发达,“胡营屯”“隘上”“营盘山”等地名就因朝廷驻军和设卡收税银而得名,与历史上五马的富庶相得益彰。
一说是因在邱家坟这个地方,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共坟,一个姓吴的大户和相亲相爱的马氏共墓葬在一起,岂在出入大坟山的风峪口,故名吴马,吴马与五马谐音,始称五马。
二说是五马的山脉走向,从摩天岭往四周环视,或俯瞰,在马鞍桥、马洞岩、马家坡、养马沟、马颈子等五个地方,分东、南、西、北、中,每每都有一匹马的山形,如五马归槽,庇佑着这块神奇的风水宝地。
这五匹马,本来能在无际的原野上奔驰,跳跃,咆哮,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觅食,而不用受到主人的驾驭,缰绳的束缚,但它却如雕塑般的地貌,宁愿不逞强,克制自己的烈性,顺从主人的操纵,慕求尽自己的能力把主人的要求达成。它从来不为自己着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力量为人类服务,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亦在所不惜,只要主人需要它时,它就义无返顾地为主人赴汤蹈火;在战场上,马勇往直前,配合主人英勇杀敌,当主人面对危险时,他竭力保护,直到战死沙场为止,这好比一名英勇忠烈的战士,但当战争结束后,又有谁会怀念曾为他们英勇作战,舍身为主的忠心朋友——马。“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生如白驹过隙”,皆言马之忠烈。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加上它的感觉器官发达,眼大位高,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都很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居六畜之首。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亲密关系,于是就有了许多佳名美誉:乌骓、赤兔、八骏、九逸、天马、宝马、汗血马、白龙马、千里马等,这些佳称,无不流露出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而五马的这五匹马,其貌逼真,便有了乌骓、赤兔、八骏、九逸、天马之说。五马,五匹马共同发力的地方,折射了人们憧憬的幸福生活。
三说是关于吴码的来历。相传明朝命官吴都军奉命驻守泸州府,权倾西南,家财万贯,携管家兵丁随从和风水大师从泸州出发,经合江逆赤水河而上,寻得五马这一风水宝地,举家定居。吴都军依仗权威和银子称雄一方,将五马河取名“吴江”,将五马街道背后的山取名“吴山”,将寺庙也取名为“吴山寺”,只差没把五马的天取名为“吴天”,那更印证了古话“无法无天”了。吴马口历来是一出生意的水码头,因而便有了吴家码头之说,亦称吴码。在五马不可一世的吴都军随明朝灭亡而落败,当地人都非常憎恨他,只好举家迁走他方,留下了一个几乎失之无考的民间传说。
吴都军的管家刘氏不堪吴都军的所作所为,作威作福,发奋培养子女,以期出人头地,其二子勤耕苦读,终就考取贡生的功名,享受皇封俸禄,登仕郎,别号“刘二贡生”。贡生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优秀或资格老的,送入国子监继续学习的学生,相当于举人副榜,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登仕郎为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为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为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元史·百官志一》载“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明为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为正九品概授登仕郞。由此可见,登仕郎并不是个实职,在各个朝代,只要官位达到九品以上,都会被授为登仕郎。刘二贡生墓葬的发掘,除刘仕郎的主碑外,同时发掘出了一口当时任知县给刘二贡生树的碑,刘仕郎信奉天命,将其父安葬之地命名为“官庄嘴”,意为官员管理的地方,其母安葬之地命名为“丁家嘴”,意为人丁兴旺的地方,刘二贡生生前把自己的墓地叫“围杆嘴”,其意不明。
古老的吴马口是一商贾出没的古经贸集散地。
自垭口以东,过“为民前锋”碑,沿两米见宽的“九步十三梯”曲径绕行,见“护渔碑”,观“中流砥柱”阴刻摩崖石刻,浏览三国古濮人的悬棺墓葬遗址,俯瞰三洞桥下的水流湍急。
三洞桥横跨吴江,附近有208省道通过,资源丰富,交通便捷。三洞桥原名籍寿桥。因系三孔石拱桥,当地人多年来一直以三洞桥称之,而本名反而早就被遗忘了,只有看过桥西北岩壁上前人刻下的籍寿桥三个并不显眼的正楷字时才会知道他本来的名字。桥身飞架于吴江上,长35米、宽3米、高20米,中孔较大,左右两空稍小,东岸直通吴马口老街,西头与天然石壁相连,人们说它很象一只颈长尾短肢如桨,正在昂头爬坡的蛇颈恐龙。他宛若虹影卧波,星梁驾汉,雄健高标,鳌头稳固,曾有“怀南第一桥”的美称。它系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由群众集资修造。是仁怀通往金沙、黔西的要道,其右侧的公路大桥通车后,依旧完好的保留下来。
桥西沿石壁而上的石梯,有一段系在天然岩石上凿出,共13级,人们称呼“九步十三梯”。其旁标立了一块《禁捕鱼碑》,护鱼碑云:“盖闻太上好生之德人皆有恻忍之心鱼有比目遨游亦是生灵以及红岩桥善果好大重善诵议公禀禁河家恩赏准定界上游大坝河下至扬角坉止凡渔夫往来各请远方休在此处下网免遭全罾蝦鱼片游亦是上流下渡觅食为生往有打渔之徒逐日损纲者生想人不是贪生何况虾鳅鱼鳖加前伍矣公出示禁止现林主出示严革无许此处下网害生故以请公奉示大碑谆谆告诫来者若不遵示令成下网者被北方守寺拿获送官府重罪奉告渔夫上体邑候下体诸君生灵深感如是为序”。题为“遵示严禁”,全序一百九十五字,由乡人冯天权、熊天枢、郭金科等十五人建造于光绪廿三年丁酉岁全月朔四日(公元1897年12月初四日)。该碑中心突出一个“渔”字,为了保护吴江生态环境塑立石碑,界定“上游大坝河下至扬角坉”达四华里远近,严禁下网捕渔。大碑谆谆告诫,来者若不遵示,“送官府重罪”。此碑一出,吴江中的虾鳅鱼鳖受到民间监督政府干预性保护,生态迅速恢复,鱼类又多又大,发展很快,吴马口的河鱼名扬省内外,成为今天的地方特色菜而走俏。那河鱼之鲜味可口无比,当然,垂钓几条来解解馋是可以的,难怪河鱼餐饮走俏,与保护不相悖。
在桥西的悬崖壁上,有面积为3平方米的剔地摩岩一方。正中雕刻“中流砥柱”四个大字,每字40厘米见方。柳体直行楷书,雄辉刚劲,一气贯之,远远望去,宛似嵌在壁上的石柱。上下款字迹较小,字体相同。上款字体为“民念八年”(公元1939年),下款是“石阡刘继尧题”。刘系黔军将领,此系他领兵过此时题刻。桥西公路侧也有一块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农历10月20日镌立的石碑,正面直行楷书“为民前锋”四个大字,奔放有力,融意绪于书韵之中,系当时的仁怀县县长吴鸿基所书。
桥西北路边的棺木崖,《续遵义府志》有这样的记载:“仁怀县吴马口,相传昔日有官宦者舆榇至此,资斧馨尽,乃命石工做二小孔置期间,风雨消磨,人榇俱杳,惟时空尚存,称官木崖云。”仔细观察现存的时空,确实可厝棺材,所云应是事实。可能死者系少数民族,故家人以悬棺习俗葬之。悬棺墓葬位于绝壁上,是有可考的历史,古濮人就是今天的仡佬族的先人,也是这带的土族居民。
三洞桥上的崭龙铡扼守三关,伫立在石拱桥的桥墩上,虽然锈迹斑斑,满目疮痍,千百年的历史洗礼,镇守着恣肆泛滥的水西河而苍老憔悴,但是,护佑来来往往的商旅和黎民百姓的康庄平安,又为崭龙铡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向东拾级而下,是阶梯状的青石石梯,因行人天长日久的穿梭其间,光滑程度可见一斑。再过码头,一系青石铺就的水码头,与吴马口古街连接。
三洞桥自古迄今,都是通往遵义、金沙等地的关隘,来往行人众多,故有墨客挥毫,巧匠刻石,显智慧留胜迹于此。
五马位于贵州仁怀南部,与遵义、金沙接壤,自古是川盐入黔出滇的门户。五马原来是公社驻地,在旧场上,之后迁至垭口改为乡公所,撤区并镇后辖云安、五马、三元,驻地田头。沿五马河逶迤行进,这条发源于长岗镇井坝村的溪流,从乡公所身旁流过,分段叫做井坝河、赵渡河、沙坝河,统一唤着五马河,亦称吴江。
有歌为证:巍巍摩天岭下有条河,流淌着古老文明的歌,歌声里依稀可见神仙足迹,歌声里早已收藏将士金戈,古镇古街古桥古刹,骚人墨客盐夫甚多,吴江啊吴江,古韵悠悠千载颂,金光灿灿万顷波。
吴江水流清澈,偶尔犯浑,罩住几万人的生老病死,演绎吴马口的来历。
黄石板幺爷听着听着便睡着了,再也没有醒过来。黄脉师吓呆了,烧掉撮箕神,沿着盐运古道,通过马帮的地盘,一直往西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