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利维的头像

李利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2/11
分享
《隑帮(长篇小说)》连载

第五章 五、仁岸与盐

隑帮(长篇小说)


(贵州)李利维



五、仁岸与盐

 

乾隆元年(1736年),四川在贵州边境开设四大口岸,专门运销川盐。“就黔岸而谕,川盐行黔由永宁县前进者为永岸;由合江县前进者为仁岸;由涪州(今涪陵)前进者为涪岸;由綦江县前进者为綦岸”。“仁岸”涉及今仁怀、习水、赤水三地,它们原本同属仁怀。川黔两省接壤山高地险,江河阻障。黔北古盐道分水、陆两道运盐,川盐是从四川合江运至赤水,转船逆赤水河船陆结合运到集散地茅台,再由茅台陆运到黔北、黔中和黔西北各地。

“大表哥,黄老表……

风景独好的赤水河畔,小商贩吆喝叫卖,山货堆在街面上奇形怪状,店铺里中西商品琳琅满目,最让人嘴馋的是刚出笼的热泡粑……饥肠辘辘的黄脉师,穿过人群嘈杂的茅村朱旺沱,四处张望,偶然听到有人叫黄老表,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爹妈老汉都是外乡人,在这水码头上,更无人识得。

突然,一双大手钳住了黄脉师,一个牛高马大的汉子不由分说,拉着他往街巷里跑。黄脉师经历了隑帮牛一欢的奚落,黄石板幺爷的变故,马帮的涂炭,歪打正着走进了盐帮的地盘,早就吓得魂不附体,似个毽一样的任人拎上拎下。到了野猫沟,那人停了下来,松开手,才礼貌地叫了一声大表哥。黄脉师嘚嘚瑟瑟低下头,仿佛听见蚊虫一样的嗡鸣,腿站不直,头抬不起,双手搂住腋下,疑心耳朵出了问题。“大表哥,我是刘火,小水子。”汉子又说。黄脉师才相信了自己的听觉,昂起头来,上下打量,眼前这个长得彪悍的汉子,竟然是走失多年的姑妈家的表弟小水子。“没错,没错,鼻子旁边的这颗痣我认得,就是老天给你打的记。”黄脉师喜出望外。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人生三大幸事,今天黄脉师可算是遇上了。走上醉华楼,刘火要了里间的一个上房,吩咐店小二来了一壶热水,他奔跑出去,少顷折回,手里多了一套男人的服饰,等黄脉师收拾停当,酒宴已经摆好,表兄弟俩边喝边吹,一阵家长里短,不觉日头暗了下来。

黄脉师打开话匣子,说到了盐。盐,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盐,与人类饮食相伴久矣,被誉为“美味之长”。民间故事说,黄帝一天忽问世间何为美味?大臣们分别道出山珍与海味,帝频频颔首。但最美的是哪味呢?大家议论中难分高下,时庖人(御厨)詹厨进膳闻之则插嘴说:“美味只有一味,我知道!”众大惊,帝垂询之,詹厨说:“盐。”大臣们指责说:“盐,咸苦无比,何称美味!无知庖人,欺君可杀!”詹厨被拿下,黄帝叫人端来盐,尝一口果咸苦不堪,即命将詹厨推出斩首,并下谕说:“自今后不许食盐。此物咸苦,会伤人正气。”于是通国禁盐,御膳无盐,各种佳肴顿失其味,帝乃悟詹厨之言,悔杀之,并以其受死日祭奠他。后至隋,人们出于对炀帝荒淫不满,编了詹厨被杀故事,并以其被杀的八月十三日为祭日,尊为厨师祖师爷。

酒过三巡,黄脉师又说,岁月流逝、阅读日增,知人类与盐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密切关系,与水和食物一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品。中华民族先祖的发源兴起无一不一盐产地有关,国家产生后盐铁成为控购商品,汉桑弘羊不就写有名著《盐铁论》吗。关于盐和盐商口岸的书、开篇既说贵州不产盐,仁怀是贵州省的一个小地方,也不产盐。在历史上,仁怀1728年前是属四川省的,归入贵州省时间短啊!仁怀不论新老,均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四川盆地是几千万年前海底沉积的地层,土壤里原本就含有盐分,表面曾经几千万年雨水及江河流水洗滌,丧失了盐分,下层土内必然含得有;人们挖个深坑,汲出含盐较多的水煎煮会能得盐。”(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P50“说盐”)战国后期秦灭蜀国后,太守李冰在今四川省双流东南华阳镇一带开凿盐井吸卤煮盐。是有文献记载四川制井盐之始。盐井河又与一不知始名于何时的砣盐坝分不开,代代相传的故事说,砣盐坝有口在小岩壁下深几米的井,每挑水可煎煮出二两盐,有人觉得井水太小,便向下挖掘,岂知挖走气后,水不再出,而落到盐井河太猪钻下方河岸边冒出来。此水既有温度、又有盐份,仍然是一挑水熬二两盐。盐井河之名由此而得。在此盐井取水熬盐者是商周之民、抑或杨堡族民,于史难于稽考。谭祺骧先生“播州杨保考”中提及“杨保子”、“杨保族”,查诸史地志书,盐井河畔有“杨堡坝”,其地名源于何时亦不可考矣。但有一点,仁怀沿赤水河谷地一带罗村汉墓、五岔、荣昌坝宋墓的发掘,说明这一带自古就有人居住活动。这些人是要食盐的,所食当是自贡一带的井盐;当然贫穷者也如清代仁怀厅同知陈熙晋“之溪棹歌”描述的“狗椒狂舌味难寻,艇子装盐贩至今,不是辽阳大司马,洗金价合贵如金。”此诗说明贫者吃不起盐的状况。“辽阳大司马”指张广泗,在他主持疏浚赤水河之前川盐又是怎样沿赤水河运输的呢?

刘火接过口说,听长辈们讲,在宋代,徽宗大观三年(1109)设滋州于土城辖仁怀、承流二县。仁怀治所在今赤水市复兴场,不过宣和三年(1121)即撤县降为仁怀堡,县的建置仅十三年。此后到1601年明李化龙平播复县,四百八十年间今仁、赤、习不是中央政府的直辖王化之区。仁怀元明时有仁怀古等处及唐朝坝长官司、石粉罗家永安等处长官司、乡下长官司等。曾有“怀德长官司”“水烟天旺等处长官司”也据有仁怀大坝、坪营部份地域。这些长官司夹于播州杨氏、永宁奢氏、由罗思鬼国发展而来的水西安氏三大土司势力之间。明洪武十三年(1380)景川侯曹震奉廷命疏竣赤水河,大水季节盐船可达丙滩、猿猴(元厚)起岸,陆运靠人背马驮到土城,经唐朝坝至洛洪(今太平)转大村、石宝、水口、长平、白荡,由鄢家渡过赤水河入水西境。石宝又叫“羊舔石”,因背盐者在此处石板傍大石上歇息时盐未和汗水抖落石上、牛养过此嗅而舔之不愿离开。时人不解,遂以此石为宝,地由之得名曰“石宝”。另此陆运盐道留下民谚“要吃糖、来苏场,要吃粑、关门丫。”谢来苏为经销盐粑的两淮盐商,专营川盐运销水西业务,为运转方便独资修了盐仓、马店,遂兴起场镇,人们念其德益名之曰“来苏场”,关门丫在打鼓新场边上。

店小二又添上一灯油,黄脉师意犹未尽,一向不学无术的表弟都知道这么多,便继续唠叨。清乾隆年间仁岸运盐水陆终点到茅村,雍正八年(1730)由仁怀里留元坝南迁的县城位于茅台村以南五公里的亭子坝,石宝人有谚语云:“热热闹闹茅台村,冷冷清清新县城,铁打的栏杆石宝寨,石灰削壁马浮营。”这些口碑史料告诉我们在盐仁岸形成前,鄢家渡是比茅台更早的盐运渡口,清康熙年间四川总督年庚尧行文批准鄢家渡为“公渡”。《少师朱襄毅公督蜀疏草》多次提及该渡,遵义监军道佥事卢安世亦经驻节此地长达月余,指挥仁合路明军与奢安联军对峙,说明该渡是交通要道。茅坝黎民笆竹沟至鄢家渡,古盐道尚存一尺多宽青石铺叠,险处有护拦石,路边有盐夫歇脚的板壁房等。

窗外晃过一个身影,刘火眼睛斜睨了一下,在木板墙壁上敲了三下。黄脉师端起酒杯,与表弟碰了一下,一饮而尽。

黄脉师说,贵州省设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只废旧日之思南、思州田氏两宣慰使地而改设流官,其余均由大小土司控制。今遵义地区范围为播州杨氏土司统治,播杨属川辖时间最久。自流井盐水运至綦江东溪起岸,陆运经安稳、赶水、松坎、桐梓入销播地,天启年间杨应龙反明,李化龙督剿时曾禁止向播杨行销盐、硝、磺等物资。大仁怀之上下赤水里、仁怀里、唐朝坝长官司、安罗里等地夹于永宁奢氏和播州杨氏之间,获取盐比播州杨氏、水西安氏方便些。与此同时,他们又要了一壶水酒。

刘火说,早就知道表哥除了木工手艺超群之外,还与舅老爷黄石板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今日一见,当刮目相看,他日若有高大上的建筑活路,自然介绍给表兄当掌脉师。我也知道一些关于仁岸与盐的历史,与表兄交流交流。怀南鄢家渡是明清(前期)川盐入黔历史最悠久的古盐道,是有文献记载的。元至顺元年(1330)十一月壬申朔,云南行省言:“亦奚不薛(水西)等地所牧国马,以每月上寅日啖以盐、则马健无病。此因伯忽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诏令四川行省,以盐给之”。(《川盐行销之概要》)史载至元二年(1265)元世祖忽必烈在水西置亦奚、不薛综观府,管理川盐经销。明太祖在贵州建都指挥使司,辖三十二卫、二十四所,驻重兵对付盘踞云南的元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势力。驻军兵食困难,太祖于1370年颁布“输粟给盐引”政策,鼓励商人运粮米二石五斗可换取“盐引”(即经销食盐许可证),后来形成商人交米六斗可换淮浙盐两百斤,交纳米二石五斗可换川盐两百斤。赤水河流域盐运网状线开始形成,但仍存在“斗米斤盐”现状。明永乐年间调整盐政,纳米八斗可换一引川盐五千斤,无盐商问津,次年降为纳米两斗可换一引,盐商见有利可图复纳米换引而至,盐粮由川入黔主要水道之一的赤水河舟楫力夫、纤夫、驮马队增多。明朱载垕隆庆年间(1567—1572)播州、永宁、水西土司杨应龙、奢效忠、安氏争夺领地战乱不休,赤水河盐运道阻衰弱。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平播后复设仁怀县,朝廷行“纲法”管理盐政,即不再纳米换引,只需由有司批复名册即可获经销川盐入黔之利,但不久奢安之乱、张献忠入川和南明抗清、吴三桂三潘之乱藩等相继发生,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后乱平始宁静逐渐复苏。清承明制,开盐税、济饷用。乾隆元年(1736)四川巡抚黄廷桂将川盐入黔所经水道划为永(永宁赤水分县)、仁(至赤水河猿猴)、綦(至綦江)、涪(入乌江至思南)四岸。到清雍正六年(1728)前,遵义府仁怀县同隶四川省,朝廷盐政是按各县人口以每日每人食盐五钱计算供应,销于本省称“计岸”、外省的叫“边岸”,仁怀由计岸随行政区划调整转为边岸。初时川商将盐运合江改用小船转运至仁怀县城(今赤水市区)下游鲢鱼溪起岸陆运,经崇盘塘、七里坎、旺隆场、小关子、葫芦(葫市)猿猴场(元厚)、土城、下乐洪(太平)、石宝、鄢家渡入黔西,另一路由土城至五岔,遵义毛石到鸭溪。清朝隆六年(1741)到十年(1745)贵州总督兼巡抚张广泗主张川盐入黔主要靠赤水河水运,将永岸陆道改水引并倡滇铜运京也利用赤水河,奏准后大规模疏浚赤水河,上游起天鼓岩至新隆滩共27滩由大定知府王允浩负责,盐井滩至鸡心滩共41滩由遵义知府陈玉璧负责,耗五个月分段开通元厚以上三百多里航道;蚊虫岩段吴登举一家具保疏通,后因岸岩崩塌复壅,但仁岸由水运终点合江县城延伸到仁怀县城(赤水)再到猿猴(元厚)、土城、大渔湾(习酒镇)、马桑坪、茅台,其中大渔湾到马桑坪因吴公岩河道堵有乱石无法清理只有陆运三十里,再由关刀船水运至茅台起岸,始称仁岸。仁岸茅台陆运分五道:一经三百梯、中枢、怀阳洞、坛厂、桑树塆、长干山、枫香坝、鸭溪、马靶水至贵阳;二经鸭溪、团溪、瓮安、猪场到平越(今福泉)、牛场;三经木石村、梅子坳、盐津河、生界、鲁班场、吴马口、岩孔到打鼓新场(金沙)、滥泥沟(今大关)、镇西卫(今卫城)至清镇;四经滥泥沟至平远(今织金);五经滥泥沟、滴金桥至安平(今平坝)。清道光年间,川盐入黔仁岸商号减少,咸同之乱,盐商裹足,盐政混乱,黔民缺盐之苦日增。光绪二年(1877)平远人(织金)丁宝桢任川督,在遵义盐商华联辉帮助下,整理盐政,确立“官督、商运、商销”,设局于泸州,任遵义人唐炯为总办,经一年努力,川盐行销贵州各岸水引一万四千另三十五张,陆行一万三千一百六十张,皆全部销尽,又代销各岸积滞水引六千九百二十五张、陆引一百另两张,黔民食盐大有改善。民国初年因匪乱,仁岸盐运格里组,周西城主黔军政后,派兵护盐,茅台盐商发展到十家之多,盐税也成了周西城养兵税源之一,随川黔公路的修建通本,仁岸盐运大减,只是往新场、黔西和本县销盐。国民政府从南京迁到重庆,贵州成为陪都近郊,仁怀盐运仍受重视且十分繁忙。乡坤们在洞口小街围攻运盐马帮强行购盐。马帮在洞口街歇脚,头马走到天鹅抱蛋,就遇近百壮劳力手持家具拦路购盐,马哥头以为遇见土匪抢劫,出言语一交涉,知道是鲁班乡民缺盐三月,大家要购盐,不是抢劫,悬着的心放到肚子里了。但盐的交货地虽是打鼓新场,途中私售是要坐牢的,乡民淡食也是实情。遵义专署赤水盐务支局迁茅台,领导赤水、土城、茅台盐销店,仁怀水运仍是重要盐道。马桑坪这个因盐运而兴起的古镇也日益衰落,因盐而兴的仁岸随之逝去,成留下了为历史和乡谈的许多故事。

刘火起身离去,已是鸡叫时分。一阵的龙门阵摆下来,黄脉师竟然忘了问问表弟在茅村是干什么的。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