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昨夜蒹葭的头像

昨夜蒹葭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3/28
分享
《峥嵘岁月》连载

第一十六章 初为人师豪情生

九月一日清早,宁致远搬张课桌放在九六一一班教师门口,按他自己调侃的话说撑杆营业,接受学生报名。

初三学生提前开课,不需要正式报名。除初一新生入学报到处熙熙攘攘外,初二报名学生寥寥无几。

等到下午太阳西斜,宁致远估摸再无学生前来报名了,数了数今天成果,仅十二人而已,不禁哂笑,收起报名册,拿起扫帚开始打扫教室。

花了近一个时辰将教室收拾整洁后,年轻教师拿着一盒彩色粉笔来到教室后墙前,拖过一张课桌站上去,一笔一画开始办黑板报。

天黑前,年轻教师站在讲台上,扯扯早已湿透的衬衣,揉揉酸痛的腰杆,看着虽破旧但整洁的教室,心中充满期待。

次日,报名学生只来了五个,闲暇之余,宁致远干脆到处闲逛,偶尔也去其他班报名处看看,趁此机会认识了不少同事。

九月三日,学校正式开学。

初九六级一班学生陆续报到后,来到焕然一新的教室,自是惊奇万分,特别被漂亮的后墙黑板报深深吸引,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不休。

上课铃声一响,小家伙们纷纷坐回座位,伸长脖子,翘首等待新班主任和新语文老师的到来。

宁致远拿着点名册和课本,信步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目光望着张张稚嫩小脸蛋,满腔自豪。

这是自己从教生涯的第一批学生!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名字,然后自我介绍,算是开场白。“各位同学,我叫宁致远,请以后喊我宁老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选择‘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讲台职业,只为‘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们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让我们一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漫漫时光中一起成长,成为国家民族的参天大树!”

话音落,教室鸦雀无声,短暂沉寂之后,掌声如潮起。宁致远随着一起鼓掌,满眼激越,笑意盎然。

接下来,新学年首次点名,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清脆回应声。第一次见面就能喊出学生名字,这既是老师基本功,又能让学生亲近。昨晚熬夜记住学生花名册上所有名字,今天报名一一对上号,明眼可见,小家伙们脸上漾起诧异,瞬变喜悦。

宁致远杨扬手中语文课本,抑扬顿挫说道:“从意义上说,语文是国文,汉语是我中华民族母语,是先祖留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学深学透,这是华夏子孙的责任!”

“从工具性来说,语文是基础,是其他学科的开门钥匙,学不好语文,其他课程就难解其义!举个例子,我们做数学题,如果连题意都搞不明白,就没法做正确了!”

“从学习路径来说,如何学好语文呢?最重要的是语感,简而言之,就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揣摩古代诗词意境就是最好捷径,所以,请同学们将书翻到第五单元古诗词。”

宁致远知道,自己这席话语起码高中生才能完全听懂,这群十三、四岁的大孩子多半理解不了,这不重要,待日后慢慢去体会便是。因为,语文需要代代华夏子孙继承发扬。

教室里响起沙沙翻书声,偶尔可见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发出轻微嘀咕音:“这新老师真新鲜呢!”

刚讲完古诗文与现代汉语之间关系,一位短发女生举起右手,待得到老师同意后,站起身大声问道:“请问宁老师,一年十二月古代怎么说?”

教室顿时安静,双双稚嫩眼神暗藏挑衅。

宁致远微微一笑,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龙飞凤舞。一月,孟春;二月,花朝;三月,桃浪;四月,槐夏;五月,仲夏;六月,荷月;七月,上秋;八月,清秋;九月,桑落;十月,霜华;十一月,隆冬;十二月,暮岁。

写完最后一个字,宁致远转过身来,抬手示意短发女士坐下,面色温和朗声道:“看得出,余小菲同学知识积累丰富,大家要向她学习!”稍作停顿,语气平缓说道:“我老师曾说过,‘不懂装懂永是饭桶’;古人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啊,大家在学习中但凡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大胆问老师问同学!我懂的,就马上回答;我不懂的,我们一起查资料,直到搞懂为止。”

教室里,再次响起掌声。

宁致远两根手指间夹根粉笔,如夹着香烟般潇洒,在空中往下压一压,待室内安静下来,继续讲授:“同学们,我们学习古诗文不要一个个字去理解,而要体会词句描绘的意境,什么叫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随后,他解释道:“广义而言,包括作者和欣赏者两方面。前者由作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水平决定,有真与假、有与无、大与小、深与浅之别,后者因欣赏者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评价不同而有大小和深浅之分。”

最后,他要求:“因此,古诗需要反复诵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理儿。所以,我们不先讲诗词意思,现在请大家放开嗓子诵读吧。”

随即,教室响起嘹亮的读书声。

宁致远缓步走下讲台,来到课桌巷道间,仔细分辨学生诵读语音,并不时温声纠正。

老师来到学生中间,其实挺有讲究。几步之遥的讲台,暗含师生之间距离,唯有老师主动走下讲台,学生才会亲近。上课不是单方面灌输,需师生互动交流,很多教师不太懂这个道理,讲课再好,学生没掌握知识,等同于瞎子点灯白费蜡。

下课铃声响起,这位新老师没有讲究“起立”“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等程序,只说了句“下节课接着讲”,拿起书本径直往外走,尽显随性风流。

这风格,宁致远随师范校文选令狐老师学的。师生之间不必客套,彼此尊重不在嘴上,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统的师生之礼,随着时代变迁,也在慢慢改变。

小家伙们再次瞪眼愕然,随即发出“哇哦”惊叹声,迅速围成几团,如同麻雀开会,吵闹不休。

课间休息时,教导主任安财富来到校长办公室,撇嘴说道:“林校长,宁致远会不会教书哦?把正科当作早读课,整个校园就初二一班闹嚷嚷的,简直不叫话!”

校长林建国取下嘴上叨着的香烟,鼻孔徐徐飘出烟雾,拖长声调缓声道:“人家是高材生,尹明文的得意师弟,怎么教书你就别管了。若期末考试成绩太差劲,秋后再算账也不迟的!”

安财富露出诡异笑容,赶紧替校长的茶杯续水。

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农村学校辍学严重。

乾罐学校九六级一班原本78名学生,初二学期来报到的仅57名,辍学率超过20%。学生成绩差不愿读书是一个方面,家境贫寒缴不起学费才是最根本原因。

向副校长孟云周报告后,宁致远提出开展家访的请示,希望能劝回这些辍学孩子,哪怕一个也好。孟云周表示赞赏,大致说了乾罐村方向,并提示哪些地方通机耕道可以骑自行车,哪些地方只能徒步,然后含笑不语,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位年轻教师。

宁致远告辞出门,脑中反复思量这位乡镇任教二十余年的副校长那古怪神情。莫非家访难道很大?抑或根本不可能有成效?难道他笑而不语是觉得年轻教师虽满腔热血但太过幼稚也不好说破,没必要打击积极性?

不管怎样,自己都要亲自试试,毕竟读书对于孩子个人太过重要,知识对于这个社会乃至国家、家族太过重要,所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年轻教师翻看成绩册,将辍学名单按成绩高低排出家访时序,并记住学生家庭住址。名单中排名第一的名叫李素菊,家住孟公庙村三组。

这天放学后,宁致远骑上破旧的自行车,机耕道路颠得屁股生疼,挥汗将近半小时才来到李素菊家门口。

丛林中三间低矮的穿斗瓦屋陈旧破烂,狭窄小院堆满柴火,鸡屎鸭粪遍地,让人难以下脚,臭味更难闻。

宁致远站在院坝大声喊:“李素菊,在家吗?”

一条瘦得皮包骨头的黒狗迅速窜出来,站在猪圈栏边远远狂吠,也不敢近身来。宁致远从小农村长大,倒不怕狗咬,见没人回应,便径直朝屋里走去。

这时,一位个子矮小满脸胡茬中年男子赤足迎面走出来,衣衫破烂,裤脚一高一低,两眼疑惑望着这位不速之客。宁致远停住脚步,没有迂腐地伸手相握,只是露出诚挚笑容,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中年男子布满皱纹的脸上方才露出憨厚笑容,随手递来手中叶子烟。宁致远摆摆手,表示自己不抽烟。

男子自顾自点燃叶子烟,吐出一口扑鼻难闻的烟雾,弯腰拖来一条长凳,用衣袖擦了擦,热忱招呼:“宁老师,您请坐,我是素菊爸。”

宁致远客气地应一声,坐下后,轻声问道:“李大哥,孩子为什么辍学啊?”素菊爸叹着气缓声回道:“孩子妈今年四月生病去世,留下三个娃儿,素菊是老大,自己主动提出不读书了,暑假里跟着同村人去县城一家饭馆当洗碗工了,把读书机会留给两个弟弟。”

看着这位被生活囚困的中年男子,宁致远心中同情多于惋惜,叹息道:“素菊才十三岁啊!”素菊爸两眼空洞,一脸无奈,低声应道:“唉,穷啊……”

就因为三百元不到的学费就让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丧失读书的机会,这是当前农村家庭的无奈,也是所有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宁致远一时语塞,沉默好一会儿,心有不甘继续问道:“能不能劝素菊回来读书?这娃成绩好啊,上期末考试全级第六名,将来定能考上师范或者重点高中,现在辍学就可惜了!如果学费缴不上,我向学校申请减免一些,您看如何?”

素菊爸不作声,大口大口吐着烟雾。

接下来,无论宁致远怎么劝说,口水差不多说干了,这中年男子再也不开口了,只是“吧嗒吧嗒”抽着闷烟。

年轻教师知道多说也没用,看看天色已暗,遂起身告辞,怀着沉重心情踏上归途。

足足花去了一周时间,跑遍全乡所有村社,依然两手空空无一收获,宁致远这才明白,当时孟云周副校长那讳莫如深的表情,原来早就告诉自己,理想与现实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年轻教师心里充满挫败感,还有浓浓的忧伤。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