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昨夜蒹葭的头像

昨夜蒹葭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3/28
分享
《峥嵘岁月》连载

第一十七章 教书日子苦又乐

开启三尺讲台人生,宁致远与天下所有教师一样,心里只装着学生,满脑子想着如何教书育人。

春秋时期以来,教师授业代代相传。宁致远从知道自己负责语文教学那天开始,分别找老教师虚心求教,甚至利用探望哥哥宁秋水期间,向自己初中语文老师鲁宏臣询问教学方式方法。备受尊重的老教师乐呵呵地略微谦虚几句后,对这位初入道行的年轻人倾囊相授,对其中关键经脉处,更是反复叮嘱。

宁致远结合自己读初中时的语文学习心得,站在教师角度如搅拌稀泥般完全融合,慢慢悟出语文学科教学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讲,“得像个语文老师的样子,至于教学水平如何就另当别论了”。这话有谦虚成分,却是代代教师衣钵相传的真实写照。

课堂上,年轻教师沿袭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在讲授上融合了自己认知,以学生听得懂为目标,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尤其讲到古诗文,延伸到历史典故、人文趣事、民间传说,把一堂好端端的语文课上成了故事会。

这些半大孩子从最初好奇慢慢变得如痴如醉,不再相互窃语或暗自搞小动作,一旦听说下节课是语文课便欢呼雀跃。

课余时间,宁致远更是用心。要么找学生谈心,温言鼓励奋进;要么一对一辅导差生,不厌其烦耐心讲授;要么组织写字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自己亲自参加,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乾罐学校,院坝西边那间寝室是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学生进进出出如自家屋般随意。毫无架子的年轻教师像个孩子王,成天被一群叽叽喳喳的半大娃儿围着,嘻嘻哈哈回答着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

成绩好孬与学生情绪紧密相连,喜欢这个老师,该门学科定然学得好。一个教师被公认为优秀,并不一定学业知识方面水平更高,很大成分在于让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前那些成绩不好对老师敬而远之的学生,开始怯生生地站在寝室外面,满眼羡慕望着人堆,后来慢慢走进寝室,再后来也融入其中。听班长余小菲讲,班上好几个学生,家里不让继续读书,便又哭又闹,无论怎么也不愿退学。宁致远闻言暗自高兴,发誓一定教好自己首批学生,于是倍加忘我投入工作。

家长们见孩子学习有了很大气色,逢人便夸宁老师真不错,有时上街赶场,也来教室外边瞅瞅这位孩子崇拜不已的新老师长啥样儿。

农村人心好,喜欢做媒,遇到年轻后生便打听耍朋友没有。几位长势喜人的女家长见这位年轻教师如此帅气,来寝室当面询问,还不时调笑:“老娘若年轻十岁,就主动找宁老师。”这厮惊慌不已,操个大红脸连连摆手,拨开人群狼狈逃走,留下身后一片哈哈大笑声。

慢慢习惯农村教书生活的宁致远脸皮逐渐增厚,对这些玩笑话一笑置之,有时还能装模作样应承几句,对教学工作一如既往认真对待。

每当夜幕降临,年轻教师便点燃蜡烛,就着豆大灯火批改作业,从不倦怠。因为他明白,作业本上歪歪斜斜的一笔一画,藏着一颗充满希望的孩子心。

在农村学校,吃饭永远是一大难题。

乾罐乡中心校老师虽然有三十八个,但单身汉只有六个,四男两女。上课期间,食堂中午开火,晚上自行解决,这让宁致远很犯愁,花钱去街上饭馆搓一顿又吃不起,不去就得饿肚子。

宁致远决定自己做饭,买来碳圆灶和锅碗瓢盆,将碳圆灶放在寝室外面过道上,做饭时书桌就成了厨桌。

烧碳圆是技术活,不如老家烧柴火方便,需用纸或柴火引燃。若碳圆较湿,需很长时间才能点燃。每次在走廊上烧碳圆,年轻教师脸上总会留上几道黑色印痕,学生路过时纷纷掩嘴偷笑。

他很无奈,将碳圆灶换成煤油炉,但成本增加不少。

每月工资194元,给妈妈生活费100元,买米买菜需近60元,买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至少需要10元,煤油需8元多,最后兜里只剩下15元左右。若几个单身汉“打平伙”(后来盛行的AA制),月末就得负债。

那时,农村教师日子捉襟见肘,在贫困线上挣扎。

这天吃过晚饭,宁致远搬张凳子在校园闲坐,看着秋风吹落黄桷树花丝,纷纷扬扬漫天飞舞,陷入了沉思。

难道这辈子就如此清贫度日吗?以后能娶上妻子吗?即使娶妻生子,家里还有老母亲,拿什么养活一家人呢?一连串的扪心自问,让这位年轻教师心情越发悲凉。

“宁老师”!一声娇嫩的轻喊声音传来。

宁致远转过头,见班长余小菲背着书包俏生生站在自己寝室门口,遂亲切问道:“怎么?小菲,咋还没回家?”

余小菲笑容甜美回道:“刚做完作业呢,我家就在乾罐街上,很近的,请老师放心!”宁致远点点头,叮嘱道:“还是早回吧,该吃晚饭了,爸妈等着呢!”

余小菲抿嘴笑着答应,眼含希冀轻声问道:“宁老师,我想借几本课外书,可以吗?”宁致远哈哈大笑,朗声回道:“当然可以,你自己去寝室书桌上挑选吧。”小姑娘闻言兴奋得直蹦跶,一溜烟跑进寝室。

不一会儿,小姑娘拿着两本书迈步走出寝室,立即停住脚步,不禁有些发呆,不忍上前打扰。蔼蔼暮色中,一个年轻背影如尊纹丝不动的雕塑,瘦削,落寞,孤单。

踌躇少时,小姑娘轻步上前,细声问道:“老师,我选了两本书,一本《宋词》,一本《星星诗刊》,可否?”

宁致远回过神来,展颜应道:“行,拿去好好读。诗歌是最凝练的语言,其中经典名句定要烂熟于心,写作文时便可信手拈来!”

余小菲笃定地点点头,小脸绷得通红,轻声应道:“好的,老师再见!”向前走几步,又回过头来,诚恳地请求道:“宁老师,您普通话说得好,有时间教教我。”

宁致远连声答应,满心欢喜叮嘱小姑娘赶紧回家去。余小菲挥挥手,再次甜声告别。

看着小姑娘背影,年轻教师似乎忘却了刚才为拮据生活涌起的满腔愁绪,心里顿生欣慰。

是啊,遇到上进的学生,哪个老师不欣慰呢?

周六,散了晚学,宁三娃去街上肉摊买上三斤半的猪肉和两根前猪脚,准备给母亲改善生活。

走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宁三娃听见身后传来喘气声,回头一看,原来是同湾的福贵大叔挑着一担尿素肥料,额头大汗淋漓,于是笑着招呼一声,不解地问道:“叔,咱同家湾去卧龙乡不是更近些么?挑担子也轻松些啊! ”

福贵大叔挪挪肩上担子,笑容憨厚,回以烟熏嗓音:“乾罐乡的尿素肥比卧龙乡的一斤便宜五分,一百斤就便宜五元钱呢,相当于节约了两斤多肉钱!”

宁三娃“哦”了一声,不由心生感慨。老百姓苦啊,为节约五元钱宁愿挑着上百斤担子多走五里路呐!

走了近一个半小时,翻过垭口,回到同家湾。暮色中,山村模样依旧,田还是那田,土还是那土,低矮破烂的农房依稀可见……

辞别福贵大叔,宁三娃走进自家院坝,见母亲正在收拾柴火,便高声大喊:“妈,我回来啦!”致远妈抬起头,随即面露喜色应道:“哎!三儿,你也买肉了啊?呀,老二也买了呢,咋个吃得完嘛!”

这时,宁秋水从里屋走出来,呵呵笑道:“老三,你厨艺好你来做饭,炒个回锅肉,如何?”宁三娃点点头,含笑问道:“蒜苗还是白菜回锅肉?”宁秋水吧嗒着嘴巴说:“蒜苗回锅肉更香,我去地里扯些蒜苗回来。”说完,便朝家里自留地走去。

宁致远围上妈妈的围裙,哼着小曲儿走进厨房,开始忙活晚饭。俗话说,穷人家的娃儿早当家,这小子打小就跟妈妈学做饭,慢慢炒得一手好菜,成为家中主厨。

他仔细清洗了五花肉,切下一小半放入锅中清水中,丢进少许老姜、小葱叶子,点火煮二十分钟左右。乘这功夫,他从泡菜坛里摸出几块酸生姜、酸辣椒切成调料,将蒜苗切成小段,一起放入碗中备用。待锅里五花肉八分熟,捞起放在冷水中浸泡,冷却后切成厚薄均匀的大块肉片。

锅中倒入少许菜油,放入五花肉炒出油并成卷时,沿锅边淋入自酿米酒除腥,再放入妈妈手工做的豆豉炒香,倒入蒜苗炒至断生,一盘声香味俱全的蒜苗回锅肉大功告成。

就着夜色,一家三口围坐在院坝里小桌边,吃着香喷喷的农家晚饭。两兄弟不时替母亲夹菜,让致远妈高兴得合不拢嘴。

饭后,致远妈收拾碗筷,两兄弟则闲坐摆农门阵。宁三娃问道:“哥,团委开展活动需要钱,我给林校长递了经费请示,到现在没反应,你说是咋回事呢?”

宁秋水略微想了想,点燃香烟,悠悠说道:“你可能不知道,学校并不重视团委工作,对教学没啥作用,还要花钱,校长自然不理你的。”

宁三娃这才醒悟,但心有不甘问道:“那还设团委书记干嘛?”宁秋水笑笑,半天才吐出俩字:“摆设!”宁三娃闻言神色愕然,随即转为黯淡。宁秋水温声叮嘱道:“事业有成绩,这想法好但不要急,慢慢来,职场复杂,总有人帮你,也总有人坏你!”

宁三娃挠着头,小声感慨道:“职场真他妈复杂啊!”

宁秋水忍不住嘿嘿笑了,微噌道:“当老师了,别还像个农村娃儿常把脏话挂在嘴边!”见弟娃不好意思地挠头示意自己错了,遂语重心长说道:“其实,咱教师在校长眼里,如学生在你眼里一样,校长只希望教师乖乖教书,不允许瞎折腾。”宁三娃顿时沮丧透顶,疑惑问道:“以后我该如何是好?”宁秋挠挠头,应答:“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宁三娃拿过桌上烟盒,反复瞧了瞧,笑着说:“哥,你学会抽烟了啊?我也抽一支。”宁秋水伸手一把抢过烟盒,瞥来一眼,沉着脸说道:“不许抽,你还没满二十岁呢!”宁三娃嚷道:“谁说二十岁才能抽烟?”宁秋水蹙眉回道:“我说的,不许抽!”

宁三娃转头大喊:“妈,哥又欺负我,不让我抽烟!”致远妈从厨房门口探出头,笑着说:“听哥话,别抽!”宁三娃嘟起嘴,气鼓鼓地哼一声,起身去厨房帮妈妈洗碗。

宁秋水脸上浮起一丝微笑,转而变得沉郁。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娃还是这般幼稚,何时才能从容应对职场中的尔虞我诈呢?个中历程不知要吃多少苦头!

暮色深深,宁家老二望着对面上坡半腰,怔怔发神。

那里,有父亲的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