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黄河流量明显变小,出现了少有的“揭河底”现象,河水将河底的泥沙掀起,形成一个个土墙一样的状物。黄河下游甚至出现断流现象。随着沙棘滩周边移民的陆续增多,附近的草场与戈壁滩开垦也随之增加,沙化面积开始蔓延。尽管沙棘滩处在一片潮湿的沃土上,可也不免风沙的侵蚀。每天一早起来,院子里,窗台上、树叶上都是沙土。当时沙化日益严重虽然引起少数专家的注意,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赵芳芳告诉建国,沙棘滩以后更可能受到沙化的威胁,必须尽快想办法阻止。她多次带队进行沙漠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她后来在她的《沙化现象——历史地理学的考察与实践》中写到:“沙棘滩卧在一片平原之中,绿树荫荫,稻田棋布,俨然一副江南景色。然而走出沙棘滩,一切都变了,地形明显变高,有零星的沙丘出现,完全呈现出一片荒漠景象。从沙棘滩向西方向不到三十公里,沟壑起伏,一片土色,几乎见不到绿色。偶尔见到稀疏的农民土房,住户大都是从南部大山里移民过来的。因为缺水,周边村子需要从十几里之外的黄河用毛驴拉水吃。再向西越走越荒凉,至到看到一望无垠的茫茫起伏的沙漠。
赵芳芳为了便于实地考察,索性带队吃住都在这里。村民借给她们两间装草料的土房,她们收拾干净住了进去。她们带来多的米面、粮油分发给村民,赵芳芳带的大多是年轻人,没有烧的,大家从荒漠的草地上捡来一种叫“猫头刺”的干柴作为燃料,这种干柴全身有刺,稍不注意就被容易刺伤,但烧起火来旺盛又耐用;没有用的水,大家用一辆毛驴车,每天从十几里之外的黄河拉水分给每家每户,各家用水缸澄清了再用。村民烧火做饭都是省了又省,别提洗衣洗澡了。因为根本就洗不干净,刚洗了一出门就成了土人。自从赵芳芳和她的团队驻村以后,给当地村民很多生活的接济和帮助,村民也自然乐于接纳。
有时候建国带人过来,看到灰土灰脸的赵芳芳,心里十分感动。谁能想到时尚漂亮的大学老师竟然变成这般模样。倔强的她从不怕吃苦,一头扎进这弥漫的风沙里一呆就是一两个月。建国虽然从小生活在沙棘滩,但是这么大的风沙很少碰过。他感念沙棘滩,真是顽强在戈壁上的一个奇迹。这里几乎隔两天就飞沙扬硕、黄沙漫天。风一刮,外面立马变的昏天地暗,即使白天,屋里也要点灯。建国去的这天,正好碰上大风,大风夹杂着沙尘打在脸上犹如刀割。为了犒劳大家,建国在村民那里买来一头山羊,宰了炖了一大铁锅。当地盐碱地散养的山羊肉,不用其他调料,就一把盐,不膻不腻,味道醇香可口。赵芳芳和她的学生第一次这么大口大口的朵颐,吃的酣畅淋漓。赵芳芳说,这里真是一片捉摸不透又耐人寻味的地方。建国让她们回沙棘滩村住,这里条件太差。赵芳芳说原来驻村一直在沙棘滩,总是打扰村民不好意思。还是这里方便,她已经习惯这里的天气。说着她用围巾包起头,做个样子给建国看,“如何,入乡随俗嘛!”建国被逗得哈哈大笑,他被她乐观率性的性格感染着。
“今个别回去了,你这个父母官好好体验一下生活吧!”
“你都能屈驾,我有什么不能的!”
“走,我带你去捡柴火,晚上烧炕要用!”
于是大家召集起来出发了。沙滩上一群年轻人,顶着风沙,有说有笑,就像点缀上去的一抹色彩,让荒芜的沙漠顿时有了生机。沙漠里除了猫头刺,还有干死的沙蒿、沙柳、柠条和牛羊粪,都是很好的燃料。建国正要拔出一棵沙蒿,赵芳芳劝住说:“这是一棵活沙蒿,你看根部是呈绿色。好不容易长这么大。”这一说让建国有些惭愧,没看出来。她给他仔细地介绍这里每个与众不同的植物,如数家珍。在一处凸起的沙丘上,建国发现一簇蓝紫色的花,分外显眼,宽卵形的花瓣就像半握的小手掌,根部呈黄褐色。赵芳芳说这叫苁蓉花,一种沙漠的树木梭梭,属于寄生植物。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中草药,被称为“沙漠人参”,能润肠通便,调节内分泌,抗衰老、降血压。这种花生命力顽强,花色好看,又称作“沙漠英雄花”。荒芜的沙漠居然还有这么神奇的花朵。建国说:“你这哪是搞历史的,纯粹一个植物学专家!”赵芳芳说:“都是因为来沙棘滩,唤起我对这里的兴趣。”他打量着她的样子,笑着说:“你就是这美丽顽强的苁蓉花,这沙漠里的英雄花!”
天黑之前,大家回来了。一辆毛驴车装填的满满的。不大的屋子,土炕占据着一大半。土炕一头连着灶台,烧饭后,炕也暖和了,一举两得。赵芳芳说还是村民厉害,能把苦日子过的这样丰盈。她们都学会照着做了。吃完饭,天色已黑。院子里架起一堆火,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天。这时候有人提议让赵老师为大家唱首歌,大家起哄“来一个,来一个!”赵芳芳没有推辞,她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唱起了邓丽君的《甜蜜蜜》,歌声深情而悠扬,十分好听,大家跟着一起唱,有人吹起笛子伴奏。这首歌子时下正流行,每个人都能唱上几句。建国第一次听她唱歌,第一次在这样的氛围里感受着,感染着,兴奋着。赵芳芳唱罢,建国起身自告奋勇,唱了一首《军港之夜》,大家拍手叫好。接下来,大家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生热闹。闹腾了好长时间,大家才陆续进屋休息。建国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的星光。真是好奇,这里的星星又近又亮,一簇一簇,满是璀璨。他从来没有如此留意,这个神秘的地方。这时候赵芳芳走了过来一起坐下。她说这里才是星星的故乡,只要晚上有星星,她都会出来眺望上一会。俩个人由星星聊到了各自的星座,一个天蝎,一个处女。赵芳芳说外国人讲究星座,中国人讲究属相,她觉得看性格还是星座准确。她说天蝎人性格倔强,甚至有一些偏执,认定的东西会长此坚持,而处女座是优柔寡断,太过于追求完美而失去很多。赵芳芳说着盯着建国,再没语言。建国第一次这么亲近她,这一刻安静极了。她突然开口说太晚了,要回去。他拉住她的手,急促地吻了上去。她没有躲闪,迎合着他的唇。探觅,递进,深入,交织。她们相拥在一起。这撩人的夜色。
晚上,淡淡的一抹月色从纸糊的窗口透进来,泻在炕头上。村子里除了一两声狗叫,剩下的就是长时间的安静。屋子里有人说梦话,有人打着呼噜。建国辗转,无法入眠,他满脑子里全是他与她,他追忆着她们发生的一切。她们之间到底算什么?她曾拒绝过他,他还没静下心来问她为什么,就这样发生了。他正迷迷糊糊突然有人大叫一声弹起身。建国拉开灯,原来是一只沙鼠钻进了被窝,大家纷纷站起身,又喊又叫赶着沙鼠。折腾了半夜。后半夜风沙又大了起来,吹的屋门“咣咣”的只响,风沙不停地从门缝钻进来,呛的人只咳嗽。早上起来,地上一层沙土,能扫出一簸箕来。
赵芳芳大方地向建国打招呼,像是什么没发生一样。上午吃过早饭后,赵芳芳带建国他们出去。途径一片草场时,看到一个个大小不一坑裸露在外。有人好奇地问,这坑都是沙鼠和野兔打的?赵芳芳说哪里呀,这是附近村民和外来的人挖苁蓉和甘草留下的,可观的经济利益促使成批的人在这里疯狂的挖掘,有的拖家带口从几十公里之外赶来。她们碰见过多次,劝也劝不动。她说这事政府必须重视起来,尽快出面决策,有严格的法律保护措施。除了阻止进一步破坏,还须动员修复和保护环境。导致草场沙化现象日益严峻的主要原因除了气候干燥,人为的破坏相当严重。随着移民的搬迁,原本草肥大片的草场和淤滩被开垦利用。再者是放牧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原本不错的草场进一步退化和减少。所以她今天带建国他们亲眼看一看,商议出好的对策。只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沙棘滩才能有发展。治理沙化刻不容缓。于是,建国与赵芳芳决定带领30多名青年自发组成“红色青年突击队”,开始向荒芜的沙漠宣战!
建国把沙棘滩面临的情况向谷乡长做了汇报,谷乡长说让他去找县上,他管不了那么多。建国清楚他一定会逃避,他向他请示,只是走走过场。建国向县政府草原主管部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沙棘滩面临沙化侵蚀与应对的若干意见》。过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到河兴县草原主管部门的回复,可是回复的材料都是一些“诉苦”,他们“重视”却无能为力,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建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冠冕堂皇”,只能靠自己了。“红色青年突击队”自己研究,自己筹钱,自己出力。开始种植下的红柳和柠条,时间不长被风沙连根拔起。建国找到七十年代有着“治沙愚公”的老人沙木格。他坚守治沙几十年,栽培林木,曾让光秃秃的沙丘终于披上了绿装,流沙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他说沙棘滩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目前“草方格固沙”对控制流沙最有效。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消弱风力,并有效锁住沙丘流动。在方格固沙的区域在再种植沙棘、红柳和柠条,这样成活率才上去。在“红色青年突击队”的影响下,附近的村民纷纷加入到抗沙的队伍里。每天一早,建国与赵芳芳带队出发。为了赶进度,一边固沙,一边种植。再白净的皮肤,哪能抵挡住这般的折腾。赵芳芳虽然纱巾帽子全身武装,但仍然抵挡不住风吹日晒,脸上的红色让她自嘲成了“红二团”战士。红色突击队的年轻“娃娃”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天气,皮肤晒得又黑又红,乍一看成了地地道道的村民。用赵芳芳的话说是知青下乡的又一次历练。每每融入到这样的画面,建国又想起当年当兵的时候,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才是踏实和丰盈的。没些日子“治沙愚公”的老人沙木格来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儿子沙尔林。沙尔林刚过二十,但已经是经久沙场的“老人”了,沙木格老人说治沙不能靠着蛮劲,要懂技术和方法,不然白白辛苦。上次建国找他,他被他的执着打动,他不放心,这才带儿子赶过来。原来防沙种植还要讲究风向,西口风沙大,抗沙阻力大,最好从风沙相对较弱南沙湾开始,等南边形成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再从南向西移动。老人的建议宝贵又及时,大家从此有了主心骨,更有了战胜沙漠的信心。
每天干完活剩下的沙棘、红柳、柠条和草垛又要运回去,来回很麻烦。于是大家商量在作业的地方搭起一个简易的帐篷,来搁置当天剩下的东西。按照平时的天气状况,这样的帐篷起码能抵抗四五级大风没问题。这样一来卸下来回“辎重”的麻烦,大家轻松多了。然而没“安静”些日子,这晚大风骤然刮起,农舍的房瓦都被掀翻了下来,大风至少说有六七级。大家根本没有料到。建国坐立不安,整夜没有休息,他担心帐篷被大风刮到,里面的东西被吹走,那可是花钱买来的宝贝。当时搭建帐篷时候,赵芳芳就劝过,谁能想到果真碰到这么大的风。第二天一早,大家迫不及待地赶往作业地。原来远远可见的帐篷果然不见了,建国心里“咯噔”一下,真是担心什么来什么。当他们翻过沙丘,突然被眼前的黑压压的一片怔住了。原来是沙棘滩全村二百多村民和沙棘滩学校的学生,正在热火朝天的忙乎着。拓守山对着过来的建国说:“前几天就通知好大家,今早天麻麻亮就赶过来,幸好来得及时,被大风吹散的东西我们一个个捡了回来!”
钟明走了过来,冲着建国和赵芳芳一笑,“今个周末,我们过来义务劳动。请赵老师指示!”
赵芳芳说:“什么呀,多亏你们赶来,娃娃们手脚麻利,不然这么多东西哪能找回来!”
“以后我们每个周末都过来,就当每周的义务劳动课。”钟明说着指着远处,“你们瞧,看还有谁来了!”
顺着钟明手指的方向,远处的梁子宽、叶青向他们挥手示意。
“叶青也来了?”建国问。
“他现在也成了我们学校的一员。”
“太好了,俺们沙棘滩以后大有希望。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还是先栽好红柳柠条吧。”赵芳芳笑着说。
大家“哈哈”大笑。接着大家继续干起来。荒芜的沙丘上跃动着快乐的笑声,奏响了奋战的号角!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里覆盖着“草方格地毯”,一片片整齐划一,一丛丛柠条、红柳和沙棘迎风摇曳。它们在沙丘里扎根一厘米,相当于在沙丘上长出十几厘米的作用。扎根好了,它们会顽强地活下来。建国蹲下身,轻轻拨开被沙丘覆盖的沙棘,细心打量着,就像孕育出的孩子一样,满是深情和期待。
叶青跟随者钟明,一会给他递毛巾,一会给他递水杯,钟明也欣然接受她的“服务”,大家看出来了,他终于接受了她。她用她的温柔与热情一点一点俘虏和感化他,这个痴情的姑娘放弃城市里生活,选择来沙棘滩,是爱情的力量让他毅然决然。钟明彻底接受叶青,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亲眼看到建国与赵芳芳在一起的情景。那个满是星星的夜晚,他本来过来找他们玩,却发现约月下勾勒出的一对身体,紧紧相互拥在一起。虽然看不清面容,但他心里有了答案,不是别人,就是她们。自从他们抗沙在一起,他就感觉出来,他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与其说过来找他们玩,不如说“一探究竟”,所以当看到她们在一起,他的内心并没有起多大波澜,隐隐的难过之后,悄然离开。他第一次主动给叶青写信,他第一次向她吐露情愫。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亲,拓守山开心地像个孩子,他说:“俺就知道你迟早会这样,你和叶青就是捆绑的缘分,挣脱不掉的!”
拓守山心情好,干活卯足了干劲。不过毕竟上了年纪,干上一会气喘吁吁。建国劝他回家,他就是不听。他说这个时候他这个老党员应该为年轻人树立榜样,治沙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他指着零星的沙棘柳,那就是他们当年的见证。这风沙一年比一年厉害,当年他们组织过抗沙措施,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虽说沙棘滩是一块风水宝地,但也耐不住风沙这般的侵蚀。他与沙木格老人早些年就认识,没想到二十多年后又因为抗沙相遇了。由于长年抗沙,沙木格老人脸上布满风霜,一道一道的皱纹就像他行走的沟壑。他脸上比拓守山苍老许多,但身体硬朗,干活也利索,拓守落在他后面赶不上趟。拓守山不服气,“你个老格,俺可是上过战场的人,想当年……”两个倔强又可爱的老人。沙木格的儿子沙尔林话语不多,长的憨实黝黑,真是一把干活的好料,扎方草格又快又准,一个人能干几个人的活。沙木格老人说儿子从小跟着他治沙造林,虽说能干,但是没上过几天学,认字还没有他多呢。他这一辈子治沙造林收获的也多,荣誉奖励无数。有得就有失。沙木格老人乐观坚强的性格感染到大家。建国看在眼里,无限感慨。
不到半年的时间,沙棘滩周边沙丘种植造林面积达500多亩。风沙虽然有了一定的缓解,但沙棘滩依然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风沙威胁,为了锁住西北的风沙,并利用有利资源,造福沙棘滩,必须向腾格里沙漠进军。黄河流经腾格里沙漠的东南,从古至今引黄灌溉,作用重大。沙棘滩一带一直能旱涝保收,可谓“塞上绿洲”,应当继续完善和扩大那里的引黄灌溉系统,首要条件是巩固并扩大黄河沿岸的这片绿洲。在绿州的北部建造防护林,阻止沙漠南扩。但真正行动起来谈何容易?腾格里沙漠地处宁、甘、蒙三省交界,南越长城,东抵贺兰山,西至雅不赖山,南北长240公里,东西宽160公里,总面积约4.3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四大沙漠。沙丘面积达71%,以流动沙丘为主。高大复合型沙丘链,高低不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地形复杂。再加上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过百毫米,最高气温达39℃,年蒸发量就达3000多毫米,每年七八级大风就长达50多天,平均每个月有4至5场。这样的恶劣天气,防护造林难度可想而知。而且,植树造林的经费又从哪里来?这样“无力撼动”的现实摆在眼前,大家只能保持沉默。沙木格老人说,他们曾经在这里奋战过,但收效微乎其微。
可是为了沙棘滩的长远利益,这不得不斟酌考虑。赵芳芳说如果不加大腾格里沙漠的防护,那么沙棘滩周边的造林计划有可能功亏一篑。建国说为了阻挡腾格里沙漠东挺,哪怕是愚公移山,一代接着一代,也要干下去。说干就干,趁热打铁。先要解决资金困难,一方面继续跟进主管部门和爱心企业,尽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赞助。另一方面动员大家筹资,凡是工作的人,每人每月从工资里省出100元。于是这支“红色突击队”又开始转战腾格里沙漠。在哪儿造林,营地就搬到哪儿,沙漠上一个个帐篷,成了流动的家。拓守山说,这是一场发动众人的“淮海战役”。
这天风沙又起,营地的帐篷被一个个掀翻,刚种值的“方格”与沙棘柳条连根拔起。无法作业,大家只好停工回到营地。中午吃饭时候才发现少了沙尔林。他一早开三轮车出去农户家收麦杆,还没回来。大家左等右等,迟迟不见。建国让人去找,过了一个钟头,找的人回来说没寻见沙尔林,听农户说早上收完麦杆就走了,按理说早应该回来了。这一下大家不由紧张起来。于是所有的人分头去找,附近的村子,必经的路上,周边的地方都寻遍了,依然不见沙尔林的影子。沙木格老人开始还安慰大家,沙尔林这些年一直与风沙打交道,又是个老司机,应该不会有事。然而到了天黑,沙木格老人明显着急起来,他一遍又一遍联系家人。大家焦急的心一刻也停不下来,整个晚上谁都无法入眠。
第二天天麻麻亮,大家又分头行动。上午10点左右,有人在一处低洼的沙丘发现露出的半个车轮。建国他们赶过来,看到的现场不由得让人揪心,凶多吉少。大家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抛开掩埋的沙子,整个车身,一些麦草一一暴露出来。沙木格老人发疯了似的,一边抛沙,一边嘶哑地叫着儿子的名字。最后,终于,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沙尔林被沙子裹成了泥人,嘴里眼里全是沙子,已没了呼吸。他的一只手还紧紧地攥着一把沙棘柳条。哭喊声连成一片,荒芜的沙丘上笼罩着一股吸人的悲凉。沙木格老人几次昏厥过去。建国跪倒在老人面前,长久不起。
沙尔林最终还是埋葬于沙漠,他奋战过的地方。坟堆的四周栽上沙棘、红柳和柠条。沙木格老人说当年给儿子起名之所以叫沙尔林,就是从自身开始,由“木”到“林”,再到孙子的“森”的传承和希望。儿子走了,他希望孙子长大以后也和他们一样,继续奋战在这沙漠里,至到所有的沙漠都披上绿装。沙木格老人继续带着大家,向荒芜的沙漠纵深前行。老人扎进沙漠,一刻也不愿停息,他比以前更来劲了,也更沉默了。也许是经历过生死别离的痛苦,才会感知生命的真谛。就像他们亲手栽植的沙棘,不断顽强地活着。
沙尔林的墓碑上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抗沙英雄沙尔林之墓”,下面碑文详细记录他生前植树造林的情况
沙尔林的牺牲,引起了当地媒体的关注。方青明采写的一篇《抗沙造林,生死守护》新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主管部门、爱心企业、慈善人士纷纷找上门来,随之而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捐助资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捐款达300多万。这既欢喜又沉甸的数字,一直以来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也是不希望看到的。抗沙造林虽然有了资金支持,但他是牺牲一个英雄的代价。向着同一个方向,向着牺牲英雄的梦想,才能告慰他在天之灵。
在赵芳芳团队的努力下,探索出一套“先固后治,固阻结合”防沙治沙模式,利用麦草方格固沙,然后用生物工程治沙,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又撒播草种,这样防沙造林收效突出。不到三年的时间,腾格里沙漠沿着东南方向变成了一片绿洲。原来起伏的流动沙丘、沙地成为绿茵茵的草地,流沙得到了固定和半固定,使原来无草可利用的沙漠一跃成为上等的草场。植物面积率、植物覆盖度和牧草产量成倍增长。绿色在扩张,生命在跃动。一个个根植的植物,就像一个个守护的边疆战士,坚强守护着一方的平安和希望。沙尔林的坟墓前的墓碑上,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抗沙英雄沙尔林之墓”,下面碑文详细记录他生前植树造林的情况。说来也奇怪,沙尔林坟墓四周的沙棘、红柳和柠条枝叶茂盛,要比其他地方高出一大截。
腾格里沙漠成了全国沙区中治沙科研示范区,被人誉为“人类治沙上的奇迹”。生态改善带动了沙漠人口定居和农业的兴起,有上万人搬到控沙地域定居,开发建设了上千亩的新田灌溉区,使昔日沙海变成林网成行、稻麦飘香的绿洲。腾格里沙漠东南的绿色屏障,保障了沙棘滩的环境治理。原来从腾格里沙漠到沙棘滩是一片荒芜,现在沿途都是村庄和植被。沙棘滩有恢复了昔日的光彩,风沙变成习习微风,满眼处处丛林,黄河两岸葱葱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