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豪华往事烟云 神道山门冷冷清清
—— 2006-9-23骑行唐桥陵之日志及随想录
题记
千百年来尘已封, 盛极豪华烟与云 ;
桥陵山川虽锦绣, 神道山门冷清清。
石人石马石灵兽, 仪卫陵前神道中;
十八帝陵排第一, 桥陵那比乾陵魁?
9月23日上午10:20左右,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一行25人,在骑行了近70KM的路程后,陆续抵达桥陵神道前面的那棵大松树下,先期到达的8名车友合影留念后,推着车子顺着神道向桥山脚下进发——神道乃祭祀之道,中国的祭祀大典向来都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距,就连皇帝本身也不例外;不过车友们推着车子前进,倒不是摄于这种威仪或规距,而是为了欣赏神道沿途的风光和两侧的石刻艺术。
位于蒲城县城西15公里坡头镇与三合乡中间偏西处北面2KM的桥山山腰间的唐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始建于盛唐时期。唐朝第五代皇帝李旦——他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大周天子武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公元712年,李旦将皇位禅让给立有武功的三皇子李隆基。据说李旦之子李隆基当时为修建此墓动用了超过30%的国家财政。该陵墓规模宏大,充分反映了唐文化的风貌与内涵。尤其是该陵墓中的石刻艺术,精美绝伦、气势磅礴,被称为“桥陵石刻甲天下”,极具研究、观光价值——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李隆基将其父葬於蒲城县城西北约15公里處之丰山——并将其改名为桥山,将其陵定名为桥陵,并将蒲城更名为:奉先——直属京兆,而守陵的陵台令则官居5品,显赫一时。
位于桥陵神道两侧的石华表、石獬豸(xiezhi)、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雕刻的精美绝伦、人高马大,极富于写实意义的石刻,充分展现了盛唐气势的博大和古代石刻艺术的宏伟。
(西石华表----桥陵石碑图)
在神道两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华表——又名“望柱”,是帝王陵墓的标志。也属卫仪性石刻,象征“王者纳谏”、“识衡路”。桥陵华表原为一对,西华表至今完好无损——通高8.64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为方形,上雕覆莲12瓣;柱身为八棱形,线雕缠枝卷叶纹及各种祥禽、瑞兽图案;柱顶为仰莲承桃;基座有神兽、线刻花草。东边的一座已倒塌残缺,仅存柱顶、柱座。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华表是新近投资10多万元,选用与西华表同样的石材,修复完好的一座由础、身、顶三部分构成,通高8.64米石华表——东华表。
(天禄----石獬豸图)
接下来的便是灵异神兽獬豸。俗称“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能辨是非曲直、区分好坏忠讦——属陵前祥瑞之兽。桥陵东西各有一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双翼在身,保存完好,如此雄伟壮丽的巨大石雕獬豸,在古代陵墓石刻中确是非常罕见。
(石驼鸟----朱雀)
再往前走便看到了一只脖子长长,曲项颔首的鸵鸟——鸵鸟浮雕主要出现在盛唐以后的陵墓石刻中,桥陵有鸵鸟浮雕东西各一座,系刻雕于高、宽各约2米的石屏上的高肉浮雕。鸵鸟矫健的双腿,立于假山之上,回首贴翼,羽毛丰满,生动自然,刻法细腻,远非乾陵、建陵、景陵、崇陵等陵的鸵鸟石雕可比,实为石刻艺术中的一件珍品,现保存完好。人们纷纷抚摸其颈项,以求祁福——据说是那儿疼就摸那儿,可以消除病痛。人们的心态真是不可思议,天下那有那等好事儿,还是多骑骑车煅炼煅炼,放飞一下心情,寻找一些快乐——才是正道。
(石马---或称鞍马)
摸过驼鸟的颈项后,下一个映入视线的却是石马——石马(或称鞍马)在唐陵中象征仪仗,按规格应为5对。桥陵神道石马为5对,身高1.7米-2米,身长2.3米-2.6米,均立于石台之上,形态不一,栩栩如生,鞍鞯等装饰品也各具特色,看到有那么多的石马头部被毁损或已无头(另外在玄武门外,按规制布列的3对石马已残破)真是心中酸楚,马作为人类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可以说为人类夺得自然界的统治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在陪伴着帝王的时候,还要遭受这等无头之灾,真是苍天无眼啊。
(石人----翁仲)
最令人惊叹不已的则是神道两侧的翁仲——俗称“石人”,他们是人,但他们却要去守护已在阴间的帝王,这些石人就是当时朝中大臣们的化身,在此随伺君王。唐朝的制度——乾陵以后,神道两侧须列侍臣(石人)10对作为仪仗,以彰显和折射皇家的威仪和宗法秩序的观念。桥陵的石人——个个高大雄伟(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且都是为直阁将军装束,头顶鹃冠,中饰飞鹰,褒衣博带,足蹬高头履,双手柱剑,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或凝视远方,或垂眉沉思,形态各异,实乃古代艺术之珍品。由于多数保存完好,因此无论在数量上和艺术价值上,都堪为唐代诸陵之冠,是古代石刻的珍品。
(角楼基台)
在神道尽头,左右两侧有两个高大无比的大土堆,原以为是陪葬墓,但一老者说这上面原来建有两个角楼,原来是陵区内庭台楼阁的基台——现在这个偌大的土堆,上长满了杂草和灌木,站在其上向南可俯瞰神道及其两侧的人兽仪杖以及现在修建绿色通道里的栽种的花草树木,向北可远眺桥山的黛色和苍漭以及桥陵山梁上的松柏青翠。
在东侧的基台上,车友天高海阔摄下了鸟瞰神道的图片和车友们在神道尽头石狮子旁小憩的镜头。
(人性化了的石狮)
在两侧角楼基台中间向上不远处排列的是一对人性化了的石狮——陵前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它象征着的是封建法权不可触犯,它主要是仪卫亡灵,并向人们展示威严和雄烈,给人予以震慑,是人性化了的“兽”的形象。这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亦为唐陵石刻所罕见,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
一路走来,纵观神道两侧的石刻及其石刻艺术,无不彰显出了盛唐的气势,这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都达到了极端博达深沉的精神内涵与极端简捷单纯的在外在形式的统一。无论从人物的雍容大度,雄狮的威猛狞厉,还是从壮硕的块体上沸涌起伏的动感,流动线形中的气韵节律,都充分显露出充实、富丽、博大、雄浑。其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其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因之的这种气度不是有意的装扮或夸示,而是一种自然流露。
(唐睿宗桥陵)
再往上走则神道已经中断,一个约有百十多米缓缓的土坡的尽头处,立有一块用砖围护着的石碑,上书“唐睿宗桥陵”五个大字——石碑由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写,蒲城县知事冯方 立于丙申孟秋。围护的砖结构上方一个方形的水泥面板上,刻有“唐睿宗李旦墓碑”的字样,上面落款的日期是“一九八四年重建”,下面的落款是“蒲城县人民政府”。也就是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陕西省和国家才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单位。
从石碑处再往上去,则是一块非常难得且很大的平地,在平地靠进陵道山梁一边有一棵硕大的槐树——槐树下一位当地的老者,摆放了几十个小马扎,树下用一个简易的折叠床摆了个小摊位,卖些饮料之类的东西。
据老人讲:橋陵以山為冢,在山腹開鑿地下宮殿,在地面上繞山築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週長約13公里,因建於開元盛世,各種設施十分崇厚。虽已歷經了1270多年風雨剝蝕,但所保留下来的40多尊巨大石刻:石華表、石鴕鳥、石馬、石人、石獅等,卻依然眉目清晰,生動自然。石雕排列成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堪稱盛唐石刻藝術的露天展覽館。1988年,橋陵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部分车友们便将自行车放在大槐树下,徒步向山梁上走去,但也有几位将自行车骑(推)上了山梁,直抵半山腰的墓道梁上,这是一片开阔的山岙,站在墓道梁上,视野十分开阔,山上山下的一切景物都尽收眼底,向下可以俯瞰整个神道仪卫和周围的景致,向上沿着清晰可见的土石山路能直达桥山的主峰,桥陵处在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桥山(唐以前称为丰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桥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海拔高程为736.7米,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陵寝西侧为高程780米、769.2米、736.7米、690.5米及637.1米的东山诸峰,北侧为高程806米的主峰及环列诸峰,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骑(推)上墓道梁]
作为一个骑行者,能把自行车骑到这个地方已是属于不易了,再往上即使是推着上去也已有些困难了,但上山的路却仍然延伸着一直绵延到了山顶。千百年来踩踏出来的路径依然明晰,象一条土黄色的飘带——超然地飘到了云际边的顶峰。车友们在墓道梁往上的山脊处摆好了各种姿式,留下了美好的瞬间,后来看到这些图片的车友们不禁在惊叹:想不到自行车也是可以上山的啊!
(墓道梁上上山路)
我们脚下的山石以及顺着山梁延伸开来的山脚平地,大多是用开凿地宫时挖出的土石堆积而成,老人还特地告诉我们,在墓道梁及其延伸出来山岙间每每可听到脚下的空空声,那就是当年倒出来的土石间留有缝隙,没有添实的缘故。现如今山岙下及其沟豁间已长满了草丛和灌木,向阳处则有满山遍野的柏树林簇拥着整个墓道梁及其周边地带。
据老人讲:过去人们都说,唐代十八陵中除了武则天的乾陵外,剩下的都在五代乱世中被军阀温韬盗掘过,但这并不完全是事实,根据《宋会要》记载和后世史学家研究,由于蒲城境内的四座唐陵当时并不在温韬的势力范围里,故包括唐睿宗李旦的桥陵在内的少数陵墓才幸免于难。
据老人讲:由于桥陵是在国力强盛、社会升平的开元盛世建成,大唐立国近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这时在艺术造型上是力求反映和展现富贵气象的宏伟和壮丽。在陵墓建制上的高大宏伟的外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则是雍容、威武、博达、充实。因之,桥陵甚至比乾陵更加富丽堂皇,其陵园极尽豪华,胜极一时,在唐十八陵中堪称第一。桥陵是唐代繁荣昌盛映射在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上的代表——桥陵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桥陵陵墙南墙长2871米,西墙长836米,东墙长2303米,北墙长2883米,周长约11公里,陵区面积达852.7万平方米,封内20平方公里。
据老人讲: 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前为朱雀门(今坡头镇安王村),后为玄武门(今坡头镇东山狮子怀村),左为青龙门(今三合乡赵家山村),右为白虎门(今坡头镇东山党窑村)。各门两侧均有门阙和石刻,陵墙四隅各建有角阙。当时地面建筑规模宏伟,规格很高,除建有十几座阙楼、下宫及陵署外,并建有九开间雄伟高大的献殿,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尚有房舍140多间。并设有陵台令,典事官员二十三人,陵户400余人。朱雀门外为神道,神道长625米,宽110米,呈南北走向。唐代贵族崇尚厚葬,盛行用石刻作墓饰,所谓“非令壮丽,亡以重威”,桥陵作为盛唐帝王陵墓,无论从规模的宏大,数量的多少,技艺的纯熟,造型的雄伟,程式的完善,都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同时也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陵区,因之,它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只可惜千百年来世事变迁、朝代更叠、历史动荡,早已将这里所说的一切荡涤的干干净净,几近一无所有,所有的豪华和胜极一时,都犹如过眼烟云,没有了半点踪影,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好在神道上还有那么多的石刻艺术品留存下来,而以山为冢——地宫尚存,也可以告慰天下了。站在墓道梁上的山岙间,远远眺望陵园区域内,除了已经矗立了千百年的那些个石人、石马、石兽、石华表,还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迎风而立外,园区内乃至神道旁冷冷清清,可谓是人迹罕至,要不是我们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25名车友前来造访,还真的有些寂兮廖兮,恍若穷乡辟壤而了无生机。
老人还讲:桥陵东南方向,分布有大量的陪葬墓群,其中包括:肃明刘后、昭成窦后、贤妃王芳媚墓、申王(惠庄太子)李扌为墓(墓址在三合乡邢家村)、岐王李范墓(惠文太子、墓址在坡头乡梁家巷)、薛王(惠宣太子)李业墓(墓址在三合乡王尧学校东北)、代国公主李华墓(墓址在三合乡双庙村西南)、凉国公主李苑墓(墓址在三合乡井家村北)、息阝国公主墓(墓址在三合乡东贾村东)、金仙公主墓(墓址在今安王乡武家村东)、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墓址在三合乡后泉刘家村东北)、宁王(让皇帝)李宪惠陵,郑王李筠、嗣宁王李琳墓和蔡国公主墓等。
据新旧唐书记载:睿宗诸子女,除李隆基外,岐王李范曾参与平太平公主之乱,其余虽名位显赫,却恭谨一生,唐史赞曰:“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矣!”。
由于大周皇帝武则天的强势统治,其子多低调或弱势,除李隆基外,其孙也亦然,唐睿宗李旦亲眼目睹了他的几个哥哥们固执性格、桀骜不训的下场,而他自己也亲历或遭逢过大起大落,因此他也就养成了低调的习惯,在他做了皇帝后,并没有太过迷恋权位,而是即时地将皇位禅让给了立有武功的李隆基。
和平地交接权位才成就了唐玄宗李隆基能以“孝悌”闻名于史,以及开创开元盛世的传奇皇帝色采及其历程,在这一和平交接权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另一位重要人物——桥陵的主要陪葬墓——唐惠陵陵主李宪,他是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在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为皇太子,后睿宗降为皇嗣后,武则天册封他为皇孙;当中宗即位时又改封为蔡王。景云年间(公元710年),做了皇帝的睿宗须复立皇太子,这时李宪辞曰:“储副天下公器,时平则先嫡,国难则先功,重社稷也。”并涕泣以死固让。遂立平韦后之乱有功的楚王李隆基为皇太子。李宪“一生谨畏,未尝干政”,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被封为宁王,天下“皆以天下友悌之祥”。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李宪病逝,终年六十三岁,唐玄宗闻讯“失声号恸,左右皆泣下。”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让皇帝”,“赠妃元为恭皇后,葬桥陵旁”。故李宪是以帝王规格下葬的,其陵寝被称作惠陵。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令修惠陵城垣80丈,并于陵前树“唐让帝惠陵”碑。陵寝现状为长150米、宽90米,封土高约14米的覆斗状墓冢。唐·惠陵惠陵——位于桥陵东南的三合村东边,被当地人称之为“让冢”。
正是由于睿宗李旦和其长子李宪的低调和不迷恋权位,成就了唐朝中兴时期的父慈、子孝、兄恭、弟悌的佳话,也成就了唐王朝开元盛世的繁荣和强大。也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睿智和低调,才使得在唐王朝中兴时代未曾上演类私于开国之初的玄武门之变那一幕。由于李旦他不是李渊,李宪也不是李建成、李元吉,而李隆基更不是李世民,没有了权位欲望、没有了利益争夺、就有了皇位的提早禅让,就有了长兄的以死固让,也就有了后来的开元盛世,也就有了如今的让皇帝陵。真可谓————
自古皇家多变故,前车已在玄武外;
则天强势子孙衰,无权方能重社稷。
禅位自显父慈爱,兄恭更让弟亦悌;
大衾长枕诸王共,全心全意盛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