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迎奥运 骑行到北京——骑行北京长城篇
长城赋:
八达岭上梦相同, 关城内外人潮涌;
长城蜿蜒南北楼, 好汉坡顶旌旗摇。
居庸外镇扼险关, 望京广场边防魂;
滚天沟外岔道碑 ,锁钥关城控漠寥。
2008年4月27日早上5:40我们便从和平里出发,踏上了骑行到达八达岭长城的征途——当我们从和平里一路穿越四环、五环,经昌平、居庸关、水关岭,到达八达岭长城关城前的广场上时,围上来的人群的盛赞和羡慕还真是让我们不少人感觉到了自己的英雄了得——此时的气魄和体能均达到了一个绝佳的状态;随着登上了北四楼这个从关城广场上看上去的最高点,越过所谓的好汉坡,眺望远处真正的制高点北8楼时,城墙下那些商业性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却根本就不值得去光顾了,自然这并不是对伟人的豪言壮语的亵渎,而是由于我们已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并体现了他老人家的这个豪言壮语所透出来的满怀豪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自然也成了不用以好汉自居的好汉了,此时此刻情绪和心景当然也是好的不能再好了,在几个城楼上都展现出了应有的风采,可谓是风光无限了。
说到长城,人们总是要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气势磅礴、过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这 座举世无双的国家防御工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家和劳动的人民的聪明才智,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共 同用血汗筑成的丰碑。 说起长城,我们大都并不陌生,其中很多人还亲身亲历地前来考察过她的容姿和遗迹,我们骑行的十一人中就有多一半到过长城——但大家无一例外地都将其作为本次骑行的重头戏,希望能在此一展自己的风采。
上午10时50许,我们到达八达岭长城关城前的望京广场——站在关前广场上,举目四望除了左右两侧山峦上长城的蜿蜒依旧曲折逶迤,大模样没什么变化外,眼前的关城却是崭新崭新的令人诧异,二十多年前笔者曾经来过这里,那时虽然长城已是国内顶级的旅游胜地,但由于岁月的流逝和雪雨风霜的荡涤,长城的风貌已是残缺不全,在加上其实用价值的降低,已没有了维修或重建的必要,因此并没有现在的关城存在,如今突然多出来一个关城,况且其没经过风雨和时光洗礼的城砖和白色的沟缝都是那么刺眼,所以看起来倒有些怪怪的不知道是那里不对劲儿。
不过这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在我们骑上长城的路途上不也变得没有原来的模样了吗?与原来的铁路和公路并行着的高速公路,自从出了昌平就与我们如影随形,一直到达长城脚下;就连原来根本看不到的的居庸关和水关岭长城及其城楼不也是修缮的崭新崭新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了吗?就连原来中国铁路建筑史上的青龙桥火车站——詹天佑的杰作,也由于隧道的开通和新站的落成而成为了过往的遗迹了吗?八达岭景区如今已是面貌全非,景区的拓展或扩展已延伸到了城外的岔道古城和城内的石佛寺村的水关岭以及居庸关。而且由于景区内南北索道和滑道的修建,使得人们登上八达岭长城的最高点——北八楼或南四楼成为了轻而易举的事儿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万里长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我们的长城早已是百苍千孔、残垣断壁,失却了其往年的雄姿,这举世无双的伟大建筑却因破损严重而入选世界古遗迹基金会2004年度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但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明长城的精华,几千年的苍霜风雨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2007年更是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经过一系列的保护和发掘修缮、关城的重新构筑和旅游设施的开发,这里已成了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了。
如今的八达岭长城作为和平的象征,迎接着世界各地的宾客——在奥运之年更是成为了展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关城北侧的半山腰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巨幅标牌,将我们一同带入了全国人民迎接、支持、声援奥运的热潮中了。
2008春末夏初,奥运火炬在全世界、全中国的传递,掀开了奥运史上新的一页,奥运华章将如约奏响,全世界将共同在五环旗下谱写和谐、拼搏的乐章,共同描绘和平、进步、发展的蓝图,而我们骑行到北京、骑行到长城,不仅就是在用我们的豪情、智慧、信念,为奥运华章抹上精采的一笔,而且还是在用我们的行动来声援和支持北京奥运,展示中国人的风采。在望京广场上欣赏和浏览了长城内侧的风貌和雄姿,比较了一下多年来的变化,还真是感慨颇多哟……,当我们在关前留下了一张张合影照后,便准备登长城、览雄姿,飘队旗、会旗于长城之上。
经关城中间的居庸外镇大门口进入关城后,才发现这里的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在售票处买好了票,首先登上关城,这个时候无论是关城内外,还是关城上下都是人头攒动、磨肩接踵。由于我们穿着清一色的的骑行服、戴着骑行帽登上长城,这身装束和打扮还真是成了长城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了。黑色的骑行长裤,弹性地勾勒出了每个人的优美线条,大腿外侧镶嵌着的白色调纹饰更增加了线条的质感;红色基调的骑行服上衣胸部以上直至左肩上是一片白色调,它从右边腰部倾斜着向左上方一直延伸到肩部,其上一颗红星仿佛就贴在胸前,与下部的红色调相间的分界线是由china这几个英文字母的草体构筑,在红与白之间形成了一道黑色的分界倒也明快清晰,在右侧胸前那个硕大的C字的内圈上书写着RED STAR OVER CHINA的小字标明了我们这套骑行服的内在涵意——红星照耀中国,而右边黑色的长袖与左边黑白相间的长袖相配合下,更显得黑白分明、清爽利索。在后背上白色调正好沿着胸前相反的方向倾斜着,用英文书写的中国上面贯穿着一个比胸前大得多的红五星,老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因此,无论我们是在骑行,还是现在登上长城,自然都是一道既醒目又靓丽的风景了,很多人都上前与我们攀谈,说是在来八达岭的路上他(她)们在车里就看到了我们骑行的身影,如今在长城上再看到我们还真是佩服的不得了,很多人还提出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几个美眉MM簇拥着平安是福要求照相,眼明手快的笔者及时的按下了快门,伸出来的手凝聚在一起瞬间和脸上兴高采烈的笑容,与长城一同展示出了中国人的风采。
我们一行人在开初还能集体行动,上到北一楼时还展开会旗想照个集体照,无奈人流太多太满,根本就腾不出时间或地点来让我们拍照,只好在几个人展开旗帜后赶快抢拍了几张了事。此后不久,从北一楼开始,我们就慢慢地被人流分割、分散了开来,我们的队伍逐渐被涌动着的人流吞没,大家跟随着人流往上走着,不时地抢拍一两个镜头,相互间互为车友拍照留影,不停地寻找着最佳的景观和背景,不管是我们本身还是拍下来的照片都把我们自己融入到了长城和长城上的人流里了。
当我们随着人流登上了北四楼时,长城的雄姿基本上就完全暴露在了我们的视野里了,古老的长城在山脊上时隐时现,仿佛顿首,仿佛拱手。放眼望去北边似蜿蜒曲折的长龙腾空而上,在远处视野所及的北八楼最高点处直入云端,然后就掉头向下不知道扎到那儿去了,而其上蜂涌着的人流远远看去模糊中似蝼蚁搬家时那么的浩浩荡荡密密嘛嘛;南边长城则在起伏不定的山峦中也一样飘忽不定地伸向远方;两侧都有二十个左右的城楼高台,但大多都隐没在了视线以外的山峦起伏中看不见了踪影。这个国人借以骄傲的古代国防军事工程——长城,真是雄伟壮观、令人神往。这种城关相连,烽堠相望,敌楼林立,层层布防,步步设险的筑城体系,在古代军事工程建筑史上,可谓首屈一指。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的 部队是步兵和骑兵,使用的武器有戈、矛、戟、剑、弓、矢等,这些武器都不过是人的手臂的延长和增强。如果防御的一方,利用险峻地形,实施深沟高垒,设置必要的防御器械,就能造成进攻者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保护自身不被攻击或被击破。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朝代及其统治者就是出于这种思维方式修筑过长城,累计总长度达到了十万里以上。
在古代,不仅汉族统治集团统治的朝代修筑过长城,而且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统治的朝代也修筑过长城。除先秦各诸侯国家割据时期的长城之外,自秦始皇以后汉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有汉、隋、明三代,而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修筑长城的则有北魏、北齐、北周、辽、金等五个朝代。就是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也曾对一些长城的关隘、烽火台进行过维修利用。因此,对长城不能理解为汉族统治者为了防御其他民族而修筑,而是各民族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而修筑的防御工程。
万里长城几乎伴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而兴衰起落——
在中国不管是封建割据时期,还是封建专制时期,都曾在边境上进行了筑城和城防。其中最完善的是构筑连续式的障碍和作战相适应的关城建筑体系,万里长城——秦代的万里长城,主要是用来保障边境的安宁,同时,在北 部游牧部族统治者袭击时,作为野战部队的反击出发基地。因此,长城筑城体系的组成有前哨阵地的城堡或亭障、主阵地的长城,以及险要地形上的关隘。为了实施侧防,在长城上还设置了堡寨。汉代的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武帝时所构筑的长城,是用来保障反击部队逐步发展和逐次巩固。在控制了河西走廊后,长城起到了掩护部队机动集结,向西域进军的作用。它的组成除具有秦长城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在已占领地区,构筑了断续式的城障,形成具有纵深的防御工程体系。
我们站在长城顶上,仿佛走进了历史时空,我们自然也会发现在长城这条纽带上,我国不同的民族之间融合的轨迹。几千年来,万里长城不但保护了中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保证了中原地区的强大和统一,而且促进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定居民族的高度融合,起到了民族融合的纽带作用。秦汉时期,封建王朝为了满足对匈奴战争的需要和开发从匈奴手中夺回的河套等地区,在构筑长城的同时,向长城沿线的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大量移民,并将归降的部分匈奴人迁徙于这一带地区,形成了匈奴人与汉人交错杂处、相邻交往的局面。匈奴人在与汉人杂居相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杂交、融合,直至同化,到南北朝时期就逐渐融合于汉民族当中了。
在金代为了防止蒙古族的袭击,还曾在其西北部边境构筑了连续式的界壕。金代的界壕,除构筑了城堰,还在城堰前挖气壕沟,为实施直线部位的侧防,还在主堤(城墙)上构筑了敌台。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在长城外建立军事重镇,北齐在长城内构筑了重城,加大了长城的防御纵深,在长城内形成第二道防线。
其实筑城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改善阵地,有利于自己部队的行动,不利敌人行动的一种手段。筑城和其他手段一样,是受战略支配的一种手段,而战略本身是服从政治的需要。长城筑城体系 是依据当时政治需要,适应冷兵器时代所特有一种筑城型式。威慑有软威慑和硬威慑,长城属于硬威慑范畴,它可显示出后发制人的能量,达到遏止敌人战争行动的目的。在当时的作战对象和攻城战术条件下,长城曾构成战略威慑作用,对保卫北部边境安宁,沟通中西文化,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长城,在防御中有利集中兵力重点戍守,进攻中又可作为部队集结出发地域,是古代陆疆筑城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古代北部边境最完整的线式筑城准备体系。
随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弹、导弹、核武器的出现,现代筑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长城筑城体系虽已失去它原有的军事价值,但古代军事家们从实际出发,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筑城经验,对我们今天还是有些启示和教益的。
站在八达岭长城北四楼上,再往西边远眺,近处山峦上的烽火台依然屹立于群峰之巅,远处滚天沟到北八楼的缆车索道请晰可见,而滚天沟外面积宽阔的停车场以及景区的919上山公路和大明文化街道,都有些模糊不清,影影绰绰、时隐时现,而界碑外的詹天佑纪念碑和戚继光纪念广场则根本就看不清了,更别说再往远处的岔道古城和其它景点或设施了。而这时上到北四楼的车友也就我们四个人了,其余的车友则都跑到下面那些立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人造石碑景点去照像了,也算是圆了一下好汉梦吧。
在北四楼东南西北四面了望八达岭景区,在现实和历史的时空里欣赏和追寻万里长城的今昔,自然还是很让人感到自豪或骄傲,不管万里长城还留有多少的存续,不管它做为一个过了时的国家防御工程,其价值到底还有几何?我们有理由也有资格为其自豪,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防御体系、防御工程,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现在我们虽已看不到、听不到铁马金戈的战争场面和残酷的撕杀声音,但仍能从其苍桑中悟处那些个年代的风风雨雨,虽然如今的长城只剩下了供人游览观光、缅怀的功能,但在我们这些华夏子孙的眼里自然还会是有一种神圣或神秘的感觉在涌动,到这里凭吊或缅怀仍然是会受益非浅,难以忘怀。
北四楼的人流越来越大,穿越城楼处的门洞便成了人流的瓶颈,城墙上的人流阻塞,上下都很是拥挤,我们便由北四楼出口处的内侧通道下到了滑道起点处山峰上,这里往下就是有名的好汉坡,我们在好汉坡顶那个悬空在外的巨石上展开旗帜、分别留影,登长城的很多人都在这里留念拍照,看到我们的的装束和打扮,也纷纷为我们拍照与我们合影,听到的赞扬声自然是不绝于耳,也着实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赞誉。由于滑道的价格不菲,我们便沿着长城内边缘顺着好汉坡往下走,路上有很多立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碑,当然也有很多人守在那里等着收钱,拍照收费已是见惯不怪的事情了,我们也无心或无意让他们创收,不拍也罢,写下那几个字的老人家万万没想到他的话会成为他人敛钱的金字招牌。很快就到了北一楼,再沿着关城北侧转到了我们先前停留的望京广场边上,向下一看我们的车友已经都回到了广场上正在那里与游人们合影呢。在关城上我们又一次地展开了旗帜并高声欢呼,城下的车友们及时地为我们拍下了这一珍贵的瞬间。
骑行、参观、游览长城的活动结束后,本来我们还准备顺路游览十三陵水库等景点,但由于我们回程时,骑的太快,一路顺风、一路下坡,很快就越过了昌平,没能及时地拐上前往十三陵的岔道,等停下来时已过去了很远,再走回头路就须绕很多路,经协商(准备作为明天在京休整游览一天的游览项目之一)便放弃了到十三陵水库的预定计划,于是本次骑行的长城之旅就此结束游览历程——以我们当天骑行132公里,于下午六点许回到北京和平里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