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28
分享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骑行纪事及随想录(连载)》连载

第三十七章 风力无限造就了关中平原上特殊的景观

 

 

               风力无限造就了关中平原上特殊的景观

                               ——生态公园沿途参观之见闻及随想

                                         12月17日骑行随想录

 

                           

        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一行三十人的车队,在市区里拉开了一定的车距后,还真是有些浩浩荡荡的阵势,骑行队伍在车辆和服装上的齐整划一,也给这支队伍增添了很多的与众不同,其正规性和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风彩,自然而然地也就变成了这座小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伴着朝阳将一道道炫丽缤纷的色彩和光热贡献给了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

 

      早上的日头被称作朝阳——这不红彤彤的太阳从东南方向那边秦岭山脉延伸出来的某个不知名的山峰顶端爬了出来,不一会儿又神不知鬼不觉地跃上了前方马路旁不起眼的那几栋小楼中间的屋檐上,迎面看上去还真的金光灿灿,在晃眼夺目的外在表象后面是光和热的亲和与暖意融融,映照在每个车友的脸庞上的那一刻,心头和肢体的暖意不由自主地会慢慢升起来——寒意自会渐渐散去,不仅使得大家心花怒放,人人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而且还更进一步地预示了我们此次骑行的光彩夺目和不同凡响,以及前途上的一路顺风和红旗(队旗)飘飘。

 

        由于渭南地区处于关中盆地的东部,在大尺度地貌上属于盆地类形。中尺度上地貌上,则从渭南平原向南北梯级上升,南部是与众多不知名的山峰相连着的太华山脉——山区内地形破碎,岭谷相间,沟谷多呈V字形,岭脊狭窄,山峰林立。在这山前坡积或洪积了大片的扇裙式的地域,而渭南、华县、华阴一带的洪积扇裙扇面向北倾斜,东西向波状起伏。我们的骑行路线的前半段:在渭南市——华县(28km)——罗敷(45km)区界的310国道,正是在这一山前坡积或山前洪积的扇裙上蜿蜒曲折地向东延伸着,由于山前坡积和山前洪积扇裙的波状起伏,自然也使得310国道在不断的波状起伏中向前……向前,在众多的波状起伏中,整个车队以及每一个车友,也都在不断地波状起伏——在310国道的蜿蜒曲折中,与众多不知名的群峰一起上下波动、一起翩翩起舞,还真有点象是伟人的著名诗篇里形容的那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只不过我们这里走的不是泥丸,而是滚动着的两环;其行动也不是在躲避着前后左右的围追堵截,而是在实践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五环精神。

 

    骑行在这样的道路上——朝阳迎我出城、群山伴我骑行、清风为我洗尘、心灵自然舒展并敞开,想象力和自然力其乐融融的揉和交汇,这一切都无不在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锻炼着我们的肢体;再加上车友们的相互飙车追逐、相互鼓励、相互交流,所展示出来的笑逐颜开和非凡的行动力,更为这幅骑行画卷增添了情趣和活力,也点缀出了其间的诗情画意和灵魂所在——有谁能不为之陶醉、为之倾心呢?

 

    在赤水(地名)和华县的两个丁字路口,经过短暂的休息调整后,继续前进的目标是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秦岭电厂的所在地——罗敷,在越过柳枝火车站后往东骑行的大路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了远处山脚下秦岭电厂的标志性建筑双曲线冷却塔,会首及时提醒大家,看罗敷快到了——快看那里就是秦岭电厂。不过这一段路却骑行的特别艰难,罗敷的海拔似乎比华县要高出了好多,虽然一路上仍还是随着310国道的蜿蜒曲折不断地波动起伏,但感觉出了一种向上骑行的阻动力增加和体力急剧的耗损,笔者渐渐地脱离了骑行的第一梯队,看着越来越拉近了的电厂那标志性建筑,似乎已在眼前可又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而且越接近越感觉这310国道上的坡度更大、更长了些,经过几度的峰回路转和上下波动,总算是骑上了紧贴着那几个标志性建筑的国道上,进入罗敷。

 

    抬起头来再看这双曲线塔,真是太美妙了,人类的智慧唤发出来的思想力和行动力都在此有了完美的体现,我们的体形与这塔相比真是太渺小了,可我们的思想力和行动力却有着与自然之造物主同样的魅力——人类的伟大使得伟大的人类已经掌控了自己的命运和部分的自然命运,但愿我们能够走的更远……。

 

  

 

 

      从罗敷出发(11点许)骑行队伍剩下了一行十三人,折转方向,一改前一段的东西向骑行,而竟直向北沿着大华公路向大荔县的地界进发。在大华收费站前的渭河大桥下大院里,受到了大华公路收费站朋友们的热情接待,补充和喝足了水后,站内的同志还送出大门外,望着正在大桥两侧构筑引桥的施工场地,一再叮嘱在前面大桥上多加小心、注意安全。

 

      过了大桥以后的骑行也很顺利,在距官池大约还有4公里的生态公园仁达丁字路口处,与即将返回的华县(因华县渭河段上没有通行大桥)车友刘广友道别后,沿着陕西仁达公司万亩生态园中几十公里平坦观光道路向西骑行(据说这已经是渭南自行车爱好者协会在此组织的第二次骑行了,可惜一次笔者未能参加),公路两旁沙土地上绵延十多公里的枣树林使人大开眼界。

 

    骑行到苏村地界时,那儿先后有多个与纵向公路交汇的路口处都设置了禁止机动车辆行驶的标志和拦路卡子——马路中央和两头都横桓着敦实的水泥墩子和横在其上的铁拦杆,好在自行车运动是有点路就能骑行——有点光即可灿烂,两个轮子的路是永远都不会被阻断的……,我们顺着马路两边设置的墩子外沿狭窄边沿鱼贯而过——此时此刻我们更是感到了作为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和骑行者的无比优越,这条路上异常安静,空气清新,一片片望不到尽头的农业生态项目,让每一个车友都感觉到了融入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心旷神怡……

 

 

        风作为一种类似于水一样的柔性能量,其能量之巨大与造物之奇特与鬼斧神工真是不可估量或难以形容。在大荔县的渭河与洛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由于风的吹扬与沉积作用形成了沙堆和沙丘沙苑——关中平原比较特殊的地貌,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6~10公里,约有300平方公里的的沙苑地带。这里地形波状起伏,由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以及墓状沙包及平沙地组合而成,其间还间或夹有一些小洼地。这里海拔在340~370米左右,相对高度一般在5~15米,沙丘中以细沙为主且混有少量土质,沙粒由东向西逐渐变细,厚度大约在20~30米。

 

    这里的沙源为洛、渭古河道的冲积沙,由于受到了东北及东南两股不同风向的风力吹扬,并在其交汇区域里沉积了下来,进而形成了关中平原上的特殊景观。由于两向风力的相互干扰,在其间形成了层状结构,其间仍存有活动、半活动沙丘——由新月形沙丘、沙丘链和墓状沙包组成的沙丘带,大多分布在沙苑内洼地的周围,沙丘长约50~70米,高5~25米,背风坡向西北,坡度较陡,坡角30~34度,迎风向坡南,坡度较缓,坡角5~10度,沙丘顶部狭窄弯曲,每年还以1~3米的速度向前移动。

 

    沙苑这里光热资源丰富,降雨量比较少,气候比较干燥——年降雨量只有418~587毫米。土壤以风沙土为主,还间或有一些河淤土,其间植被多为人工落叶阔叶林,乔木树以刺槐为主,还有诸如紫穗槐、杨树、苦楝树,沙苑里还种植了大片的枣树林,已都成为沿途的好风景。这儿由于沙土质粗,有机质含量少(平均为0、515%),漏水严重,不耐旱涝,这其实就是本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最大障碍和限制因素。不过这里的沙土适宜于根、块茎类作物的生长,是种植花生、瓜果和红薯的好地方。因此,这里的红枣、黄花菜和中草药蒺藜在省内外极富盛名。

 

 

 

       中午1:30分左右,骑行队伍一行人,在沙苑内最高大的一处沙包脚下休整小憩,随后车友们便沿着从底部盘旋而上的简易马路登上了这一沙苑内的制高点,一边等待后面的几位车友,一边欣赏这沙苑内的胜景——这个大沙包已经经过人工的雕琢,在其顶部劈出了一个有好几百平米的平台场地,甚至可将观光的轿车直接开上来,供游人鸟瞰四周那些历尽苍桑的独特地貌景观和现代人工的人文景观。

 

       到了沙苑若不登此平台,极目远眺四周之层层叠垒、堆堆链接的沙丘链带,欣赏贯穿于其间的那些不知名(是我们叫不出名来,并不是真的没名)的人工林网、点缀在其间有序排列着的喷灌设施和喷灌井点,以及远处忽隐忽现而冉冉升起的袅袅炊烟和星星点点而隐藏在沙丘链带的沟壑或林木间的红砖绿瓦,那可真是在这沙苑里留下来的最大憾事了。   

 

        从脚下的大沙包向东西两边延伸的观光马路,起初还婉如一条黑色飘带似的飘然而去,只是越往远处延伸越变成了一条黑色细线,渐渐地也就淹没在了浩瀚的沙苑里不见了踪影。近处视力范围内,错落有致的沙包大小不一、高低不等、形态各异,东、西、南、北之四象——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之八卦,象整个宇宙一样,向外扩展、延伸、膨胀、爆炸,宇宙演化若浓缩在某个局部点上时,其形态仍然还脱不开其影子。小尺度下这沙苑也是一望无际、广袤无垠,几百平方公里的特殊地貌浓缩在此的就是这些沙苑、沙堆、沙丘链带以及乔木、刺槐、穗槐、苦楝树。只不过还不知这条横贯东西的观光马路,是人类的锦上添花呢?还是蹩脚的画蛇添足?笔者为此百思不得其解,自然也没有答案——那就让无情的大自然和无悔的历史记忆去回答吧……~:~ 。

 

        笔者本来在一路上已是疲惫不堪,几近百十公里的骑行已耗损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在攀登上这个几十米高的制高点时,真可谓是达到了极致。车友们在人工平台的尽处,尽情地欣赏着苑中的独特地貌景观的同时,笔者则在不失时机地补充着能量,喝足了冷水,吃饱了冷饭——说也奇怪,骑行中的肠胃还真是冷热不拒,所有的温度都能接受得了,且从不闹情绪,呵呵:)))体力和精力恢复起来还真是出奇的快。

 

    体力和精力的迅速恢复,再加上这沙苑内的独特地貌景观,以及骑行中沿途的观览所带给人的无限憧憬和暇想,使得每个人的情绪和思维不尽都高涨了起来,车友们即兴唱起了信天游——在应和声中,你能感觉到那份激情和自由自在……。面对此情此景,笔者赋得短诗一首,以释其怀——

 

                  咏沙苑

 

风力无限两相聚,鬼斧神工妙升华;

洛渭古道今何在?关中特景沙苑中。

 

阳光直射沙苑暖,观光更赏静中谧; 

路障不拒骑行事,鱼贯而入过客忙。

 

观沙台上极目望,枣林深处自成行; 

根茎块状已收藏,带穗刺槐莽苍苍。

 

沙丘深处疑无路,袅袅炊烟家何在?

苑间别墅红砖砌,苦楝树旁筑新屋。

 

 

 

        据比较了解这里情况的车友——过路人的介绍,在国家实施开发大西北以及对老少边远贫困地区的扶贫战略中,这里作为陕西省的扶贫项目——由省人大牵头,建起了一个集生态保护和开发、旅游和观光、生态农业和农场化管理等等诸多领域里综合开发的新型企业集团——仁达公司。

 

    这里的居住者大多是该公司的员工,他们每户都承包着五十多亩的沙地,对类似于移动沙丘和半移动沙丘人工栽种植被,阻止沙丘继续西进,以期达到保护生态之目标。我们在沿途所看到的那些个星星点点的独立人家,就是这些苑区里的守护者们的据点,他们能否长时期地与这里的自然相融合和生存的安逸舒适,自是生态苑区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这里的一切运作费用全是依赖国家的扶贫款项,据说前些时资金一度非常紧张,生态公园的建设和运作频临绝境,已为生态公园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也为生态苑区的运作方式是否具有超强的生命力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市场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主导性模式的今天,仍然还沿用上个世纪那种依赖扶贫款项的老路,恐怕是不太灵光,也不太切合时宜了。

 

       那么出路在那里呢?笔者当然无法给出一个切切实实的方案或答案,那么发展观光旅游事业能否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呢?笔者不敢随意否定这种发展模式,但却深深地为生态苑区里的生态状况担忧,其实那一条颇似飘带的黑色柏油路面,已给苑区带来了些许的不协调,虽然多处设置了路障,但终究难以阻挡人类的脚印和他们的两个或四个亦或更多的轮子对其腹地的践踏。按目前的状况看,生态保护的成就,远远没有跟上或抵消因盲目开发和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生态毁坏速度,或许有人以为发展旅游观光事业会比其他方式来得更快捷些——即便是如此,也应以保持生态的多样化为前提,不应该将过去那种向沙漠进军的模式搬来再用,不能再搞什么向沙漠进军,并向其要粮要钱、向其索取。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放在如何能更好地保护沙苑的古老地貌和阻止其继续西进上,不知某些决策者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但愿在今后的开发利用中不要将其搞的面目全非或不堪入目。

 

    在下午两点钟前,由于后续的车友在设置路障的地界上误入它途,从别的岔道上走了,众车友们只好立即出发,在下一个集结点恭候他们了。一行人继续向西骑行,很快就骑行到了仁达公司办公园区和别墅园区,看到那些气派和别致的建筑,更增添了笔者对沙苑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之担忧和不安。鉴于此,笔者谨在此撰文为其祈求平安和宁静,为其美好的未来祈求辉煌和光明。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