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4
分享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骑行纪事及随想录(连载)》连载

第六章 造访科技大 登临骊山顶

  造访科技大 登临骊山顶  

造访科技大 登临骊山顶
——2006-12-2骑行纪事及随想

  孟冬季节在寒冷一天天的逼迫下,瞒跚着步伐很无奈地一步步走了过去,眼看着就要进入仲冬时节了。清晨浓浓的寒意夹带着阵阵清风扑面而来,三十多公里的骑行,并没有使大家象往常一样浑身冒汗,胳膊和腿上都感觉出了寒风的凛冽和冰冷,一路上人体的几个末梢——手、脚、耳、鼻都是冰冰凉,看来真正的冬季骑行才刚刚开始,车友们的防护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啊!
     渭南市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一行45人的骑行队伍,于2006年12月2日上午9:30左右,抵达位于临潼的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校门前红旗招展,学校自行车协会的同学们,在寒风中高举着会旗迎接我们渭南车友,此情此景使渭南车友们都感觉到一种亲人般的温暖,在阵阵欢呼声中,大家簇拥着在两个自行车协会会旗前合影留念。尔后在同学们的引导下,我们进入科大校园,欣赏校园的美景和人文风光。




    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四十多人的骑行队伍,到达科大校园门口或骑行在校园的马路上,也算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而在尚未竣工的校体育场东侧平房上悬挂着的"热烈欢迎渭南市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前辈来我校参观访问"的横幅,让冒着寒风骑行到此的渭南车友们感受到了温情和暖意,当置身于由鲜红的条幅和涌上来迎接的科大自行车协会的成员们以及沿路注目的男女同学之中时,仿佛又回到了二、三十年前,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徜徉在他(她)们中间就会感到有一股热浪迎面扑来。科大学子热情好客,年轻人活力四射,充满着理想进取心,他们的某些畅想,使我们这些早已出了校门的过来人,又都从早已尘封多年的记忆中寻找回了些许的童心灿烂和美好的回味。
      同学们叔叔阿姨的亲切呼唤倒使得我们这些过来人清醒了不少,在同学们专门布置的接待室坐下后,面对同学们端茶倒水、问寒问暖的真诚和情意,倒使人感到不好意思起来,我们这些年长者又怎么好意思让同学们牺牲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呢?
        在科大社团联合会办公室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中,双方相互介绍了各自协会的相关情况以及骑行路线和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交流当中年令或代沟都被撇在了一边,气氛活跃,情真意切。交流中与其说是同学们“讨教了许多东西,使得大家受益匪浅(pangpang语)!”还不如说是为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活力。尽管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前辈长前辈短地称呼大家,但我们要说,无论男女、不分长幼——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都是一家人,兴致所至情趣相投,群体出行相互关照当是本分和义务,骑行中没有前辈后辈,相逢时除了叫车友外,还是叫车友。




    西安科技大学自行车协会与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可谓是神交已久,在网上相互鼓励和互动已不是新鲜事了,但这次造访科技大,事实上已成了两个群体间交流的里程碑。也为区域间众多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群体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科大自行车协会正式成立虽还不及一年,但其会员已逾百十多人,其骑行的辙迹也已遍布关中大地、秦岭南北,明年暑期还准备走康藏线骑行拉萨,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科大自行车协会的pangpang车友,作为科大自行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一位很执着的小伙子,他单车骑行西安—宜宾,证明了其意志力的超强。曾经多次与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一道骑行或交流,应该算是老朋友了。
       座谈会后,大家一起来到了学生食堂,在三楼餐厅共进午餐,着实地又一次地体味了学生时代的集体生活,只是现在的学生餐厅无论是在管理模式上,还是在饭菜的供给方式上,与我们从前上学时的那种封闭式的学生食堂相比大不一样了——不可同日而语。上个世纪延续了好几十年的过去那种学生排起长龙似的长队,在有限的几个窗口里打同样的饭菜的那种学生就餐模式,自然是封闭社会的产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如今这种开放式的学生餐厅自然是与当今开放型的社会相适应,开放型的社会人们的选择是多元的,开放型的餐厅里可供选择的饭菜自然也是多元性的,各种口味基本上都是可以得到满足。骑行的车友们期望值都不高,一份三元钱的经济套餐,已是吃得心满意足了。
    饭后,在同学们的带领下还参观了学校的图书馆.据说该校图书馆是西北地区本科院校中最为先进,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每年学校都要拨出数目可观的专用经费,采购大量的新书,并充实学校的数据库。大家先到图书馆顶层,一览美丽校园风景与附近城区的各具特色的建筑——在顶楼上极目远望,整个校园尽收眼底,此时此刻,面前那个钟面直径足有一人多高的大钟,时针和分针正好指向了12点整。尔后依序还参观了图书馆的各阅览室以及计算机机房.可谓是大饱眼福了。
       由于同学们大多在当天下午要参加学校的期中考试——下午文洪、龙海、张龙三位同学,占用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陪同我们骑行了骊山,并登上骊山极顶——烽火台……





       在秦岭北麓中段——东西绵亘五十余里的山峦中,其最高峰九龙顶海拔1301.9米,属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山上松柏长青,郁郁葱葱,远看形似一匹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骊山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区南面,著名的临潼华清池就在其山脚下,骊山作为秦岭北麓的一个风景秀丽、人文环境优越、名胜古迹众多的旅游胜地,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诸如:虎狼之秦、大汉一统、盛唐皇朝等等历史辉煌和举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等等爱的千古悲情,以及近现代上演的那一幕幕人们记忆犹新的活话剧(蒋介石被捉),使这里成为名闻遐尔、名动天下的旅游观光胜地。
     西安科技大学的临潼校区也建在其山脚下,在位于学校东侧不太远的旁边,有盘山公路从骊山西侧绕行风景名胜区南界,可以骑行上到骊山极顶——烽火台。据pangpang车友讲:他们自行车协会会员平常锻炼体力的地方就选在这里,是个很好的训练场所,,下午他们三位同学和我们渭南车友一起骑行这条通往骊山极顶之路,其优势明显地显露出来。






      这条绕行之路——路况很好,但坡度却很长、很陡,在三个学生车友的引导下,大家奋力骑行,顽强拼搏,攀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陡坡,在1:30左右,车友们陆续骑到了骊山纵深处的牡丹门——在门前一个岔路口,车友们在右侧一座新箍的五孔窑洞前那个还没来得及平整的空阔场地上小憩,稍事休息后,等齐了全部人员便继续上山,此时的水泥马路已到了尽头,前面的上山之路,就只有一条乡间山路了。





    尽管孟冬时节将尽,寒冷和清风一直在吹袭,但大家热度不减、情绪高昂,车友们沿着土路继续骑行上山。骑行车友奋勇向前,沿途美景秀色可餐——拐过几个弯,上完几道坡后,秦岭北麓的苍茫和幽深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视野所及之处山路迂回曲折,婉蜒向前盘旋而上,正南方山峦间横桓在山腰上的一条天路清晰可辩,曲曲弯弯地向东一直延伸到了远处朦朦胧胧中的凤凰岭和西绣岭,pangpang车友告诉大家,那条天路就是我们要骑上烽火台的唯一之路。远处的天路引人入胜,近处的山路则崎岖坎坷,盘旋的山路已无法用什么“之”字型或“乡”字型来形容或描绘了。





         骑行变得困难了起来,于是大家骑骑推推向一路向南、向山上进发,在快要行进到一处悬崖边时,视野里突然没有了去路,等推上了这个路的尽头那个山凹绝壁下时,路边的绝壁被削去了大半,山路硬生生地向北掉了个个儿,然后是近乎45度的大坡、长坡向上、向北延伸,这段回头路直逼不远处的小山包上。这个坡之大之陡,好象是没有人能一直骑上去,大家推着车艰难地向前、向上登攀,慢慢地接近了小山包——登上这个小山包后,突然间一切都豁然开朗,眼前的视野顿时开阔了起来。






       北边牡丹门周边的山峦沟豁清晰可辩,来路全都变成了一条条褐色的宽绸带,在沟豁间绕来绕去向山脚下的城区飘去,远处临潼城区的建筑物在一片苍茫和黛色中依稀可见;而东边较远处相邻并连着的那座山的山头上那些独特的建筑物,自身就注明或诠释了它是一座天文台,只不过骊山天文台无论远眺还是近观总是那么的神秘和苍茫;





          在小山包上转了个近乎365度的圆圈后,其南侧的秦岭深处却显得平缓了许多,目力所及之处,山脊上的山路在这一片宽阔的地带绕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包,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近似椭圆形的圈圈后,便通向了刚才在山下看到的横桓在峰岭间的那条天路向东而去;而西边那些平平庸庸的沟豁与山岭实在是不值得一谈,就此略过。
      经过艰难的骑行和推行,大家簇拥着在“骊山南界”边上的天路尽头集结——这里是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的“骊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南界”。






           这里不仅海拔高度与天文台和烽火台所在的山岭的高度基本上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距离也不太远,可以说是观测和欣赏的最佳位置了。站在这里向北眺望——右后侧的骊山烽火台与左侧的天文台比肩而立,前者已阅尽了人间的苍桑与变故,而骊山天文台则才刚刚落户在这里。
      1988年6月,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经中国科学院同意,批准在骊山凤凰岭(海拔高度为1014米)建立陕西天文台天文观测站。经过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天文界同行意见,骊山天文台决定在新址增设30厘米、1.05米反射望远镜各一台(委托南京天文仪器厂生产)和流星雷达观测站(发射机由761厂生产,接收系统由陕台制)。 而在海拔高度为1014米骊山凤凰岭上建筑骊山天文台天文观测站,就首先须解决通向岭上的道路——幸亏天文台的上山道路及其路基打凿和路面简单处理(就是刚才我们骑行上山的那条坎坎坷坷、坡陡坡长的山路)于1990年就早已完成,才成全了我们此次骑行的成功和不同凡响。





        骊山天文台除了1.05米望远镜、30厘米望远镜外,还配备有人造卫星跟踪径纬仪、水平子午环和光电等高仪等天文观测仪器以及科普、学术活动设施和与此相配套的生活设施。    整个土建工程于1991年完成,天文台在1991年10月正式由斜口迁至骊山新址。迁建新址的仪器有:人卫跟踪经伟仪、30厘米反射望远镜,1.05米望远镜于1993年4月完成现场安装,水平子午环安装在台部工作区简易观测室调试(光电等高仪因将搬去俄罗斯参加合作观测研究而未在新址安装)。迁建后骊山天文台在原来斜口观测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观测手段,在学科研究和发展上又增加了历史天文学、银河系动力学等新的科学研究领域。




    沿着天文台右侧的那条土路,再往北骑行不多远,大家就都到了骊山极顶---烽火台.三千多年前的周幽王曾经在此上演过一幕戏弄诸侯以博王后一笑的滑稽剧,为世人留写了永久的评说话题。这座烽火台,后经多年战乱,烽火台建筑早已遭到破坏,只能看到它的遗址。现在看到的是当地政府1985年在这留有的一个圆形烽台的遗址顶上,用特制的仿古砖筑起了一座高13米,底座10米见方,下大上小的烽火台。





    顶端设有一个观景方亭,车友们沿内壁楼梯盘旋而上——登上烽火台顶端,极目远舒,北面幽静美丽的关中秦川之田畴、城镇、河流,南面是秦岭北麓峻秀挺拔、起伏波状的山峦,冬季的寒风使得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阵阵入怀,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





        登上烽火台顶,向远处眺望,视野极为开阔,南眺秦岭深处,山外有山、山势绵延如波浪汹涌;向东遥望——秦陵和兵马佣一览无余;向西远眺——刚才骑行上山的山路,犹如一幅舒展开来的水墨山水画卷,美不胜收——刚才骑行时的疲累和汗水,好象也是在某种意义上为这幅画装点了淡然的点点墨迹,有此随想后心情便霍然开朗,心景也顿时好了起来,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进去,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此时此刻醉人情怀的意境和氛围,在此情此景畅想和陶醉——正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骑行活动的又一大魅力所在;   向北鸟瞰,明圣宫、鸟语林、华清池,近在咫尺,极目远处——秦川历历、广袤浩莽,渭水泱泱、如带如练,山脚下的临潼城区尽收眼底、旧貌已换新颜。





    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民间世代相传——远在三千多年前,西周末年的皇帝周幽王,整天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他令各地诸侯为他选送美女。一天从褒地选来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叫褒姒。从此周幽王整天形影不离地陪伴着她(这幽王倒是个情种),然而褒姒乃出身于贫苦农家,由于想念家人而愁绪满怀,整天双眉紧蹙难见笑脸,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下令:“谁能使皇后一笑,赏黄金千两。”
     当时朝中有一个善于阿谀奉承的奸臣叫虢石父对幽王说:“想是皇后在宫中住闷了,不如陪她到骊山玩几天,先王在世时,因西戎强盛,惟恐其侵犯,在骊山上修了二十余座烽火台。现在天下太平,把烽火点燃,让狼烟四起,各路诸侯看到烽火,以为外敌入侵,必然领兵急急赶来,皇后看到这样的场面,想是要开怀大笑的。”幽王听此计策,抚掌大笑:“好!好!爱卿真聪明!”
     周幽王带领褒姒及群臣,来到骊山游玩后,大摆宴席,尽情玩乐,然后命虢石父点燃烽火,以博取褒姒一笑。烽火点燃后,顿时狼烟四起,其他烽火台见此狼烟也随即点燃。诸侯们看见烽火狼烟后,都以为京都发生了战乱或外敌侵袭,便急急匆匆地带兵赶来勤王,大家赶到骊王宫却不见敌兵,却见幽王带着褒姒和群臣在高楼上玩乐,这时褒姒在楼上看到众诸侯被忽悠,且在惊诧中如此狼狈不堪,不知不觉中竟然开怀大笑。幽王达到了目的,心满意足,当即赏给虢石父千两黄金。众诸侯登山问询,才知乃是玩笑一场,诸侯知道受了戏弄,虽心怀不满,但摄于君臣 只好忍气吞声,各自偃旗息鼓,个个怏怏而归。
    周幽王八年(公元771年),西戎的兵马果然进犯周朝,一直攻破京城。周幽王带着褒姒和大臣仓皇逃到骊山,急急点燃烽火,要求附近诸侯领兵前来救驾,但因上次诸侯们受了周幽王的戏弄,以为又是旧戏重演,都没前来。欺诈说谎的归宿自然是自食其果。幽王带着褒姒只得落荒而逃,最后逃到河边被追兵赶上,死于敌剑之下。幽王这个浑君害人害己,死了也罢;只是褒姒因不堪受辱,碰死在河边的石头上——这个苦命的女子实在是被幽王这个浑君害得不浅呀。
鸟瞰极顶风景秀,骊山风韵仍犹存;
烽火狼烟已千古,临潼城区换新貌  。
幽王钟爱妃子情,褒姒一笑失天庭;
流传千古谁人评,江山美人孰轻重?






        骊山举火戏诸侯虽然已时隔三千多年,但此种类似于狼来了的故事,它所昭示出来的人生哲理并没有过时,此时站在烽火台上 回想或追寻这段历史,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而今人又从中感悟到了些什么呢?
        对于帝王,讲究的是“君无戏言”,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说是“人无戏言”。在过去的历史时代是如此,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自然也是如此。无论是人世间的人际交往,还是当今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诚信总是一成不变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诚信乃做人做事的立身之本、立业之本。
     发生在骊山烽火台上,三千多年前周幽王身上这个小小的故事——他在此举火戏诸侯,以博妃子褒姒一笑,其间的教训之深刻——最终导致了其国破家亡,这个悲剧虽已为他以后的历代帝王所警醒,但重蹈覆辙者仍然大有人在,这其中的缘由又有谁去深究过呢?是人性的贪婪呢?还是历史的必然呢?其兴也勃矣,其亡也忽矣!历史的怪圈真的就那么难以跳出来吗?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