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栎阳城何在 商鞅变法烁古今
——2010年1月16日骑行纪事及随想录(1)
题记:
秦都栎阳城何在?武屯镇东西相村 ;
岐芮道上秦晋好,风云际会写春秋。
三家分晋魏国兴,乱夺河西分秦东;
商鞅变法烁古今,大秦帝国启生机。
2010年1月16日,渭南市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骑行目的地是西安浐灞生态区,距离远了些,路况也还算罢了,但由于高速公路正在大规模的维修而禁止大卡车通行,因此全部被撵了下来,形成了108国道上的车辆出奇的多这样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局面,沿途的扬尘和尾气成了困扰我们骑行者的一个特大难题了,好多车友都顾忌到这一点没有出行。
笔者则偷懒去了上周到阎良公园时,曾经路过的古秦都栎阳城的遗址——武屯镇东的西相、官庄村一带。游览了渭北古镇武屯,以及在其境内的西相村、官庄之间及其周边——古秦都栎阳城遗址。回程时还在关中环线另一侧新建在武屯镇的阎良区工厂化育苗中心的温室大棚里,参观了中心的圆拱顶连栋温室、自动喷灌设备、活动苗床、瓜菜生产,正在栽培的花卉和各种型式的现代工厂化栽培区域里长势喜人的瓜菜种苗。
今天又做了一回独行侠,上午快到10:00钟了才从家中出发,一个人骑行在关中环线上倒是爽快,一路无话——30公里的路程,一个半小时便到达了武屯镇。在关中环线上老远就看到了那个新起盖还没有来得及拆掉脚手架的古镇牌楼,这一秦式风格的牌楼高高的穹顶横梁上,镌刻着“武屯古镇”四个红色的大字,牌楼的右手一尊锗红色的商鞅塑象巍然屹立在侧,而前面环线上叉路口蓝底白字的路牌也一同映入了眼帘,白色十字的箭头所指之方向,正前方是三原两个白色大字,左右两边的箭头所指之处,分别是武屯和叉里。这个标志性的牌楼和路牌的出现,预示着今天骑行的目的地已经到了——古秦都栎阳城遗址就在这一带。
在牌楼北侧有一个由与牌楼相连接的武屯镇东西向街道和关中环线相交汇所形成的一个三角形广场,商鞅手拓木犊的雕塑象就座落在迎面的一角,与这个角落相对着的是一面状似城墙垛口的高墙,其上贴着一幅幅类似壁画一样的黑色大理石幕墙——阴刻着的图象,除了一幅“古栎阳城遗址平面图”外,全部都是发生在当时秦都栎阳城里的历史事件,诸如:孝公纳贤、三献国策、徙木为信、收复河西、忠义千秋等等,简要地介绍了战国时期秦国求贤变法、富国强兵、收复失地、开疆拓土的那段历史。
在这个小广场上不仅感受到了古秦都栎阳城里的变革氛围和纠纠老秦的壮怀激烈,自然也激起了更进一步了解古秦都栎阳城的情怀。给武屯古镇新修建的牌楼、商鞅的雕塑象和历史事件幕墙都留了个影后,便想着要见识一下遗址的真实面貌。于是便骑上了车进入武屯街道,一打听方知是走错了方向,一个戴着红色安全帽正在冲着牌楼走过来的人顺着与牌楼下的通道相连着向东延伸的317县道一指,告诉我:就在那儿……路边还有一个标志性的遗址碑。
虽然骑行关中环线的次数已很多次了,但对路边的村落还真的没有过太多的光顾,更谈不上有多少了解啦,本来还以为遗址就在武屯镇里或镇西边,没想到却恰恰就在镇东边。于是谢过指路人,再次骑上车后,则直接横穿关中环线,顺着县道骑向东面,去寻找那片属于古秦都栎阳城的土地,在关中环线东侧大约一公里的西相村——首先在横穿村落的X317县道旁看到了遗址标志——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树立的“栎阳城遗址”碑,这里是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看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树立的“栎阳城遗址”碑,也算是验明了正身, 这个 古栎阳遗址的大致范围在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与关中环线的交叉路口东北向上。那个曾经因了“徙木为信”而非常著名的南城门,就在武屯到关山的X317县道10公里路碑处往东不足百米——西相村北侧也就几十米的距离外,当笔者骑着车子绕到西相村后,最后是推着车子到达西相村北头这个名闻遐迩的南城门边上时,不禁为时空流转中无情的岁月对南城门的摧残感伤了起来,这里是一片凹陷不平、荒草成堆、潇瑟荒凉的村头地尾,自然没有了一丁点城门的味道或城门的影子。但在脑海里却然依稀可以看到“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的布告和对此感到莫名其妙,但又没人敢去搬木头傻楞着的百姓们——五十两银子的赏金搬一根木头也太不可思议了,即使是在现代也没人敢相信,或者说更不敢相信了。
沿着西相村与北边的村落官庄相连接着的乡道向北,抵达官庄南缘东西向的官御路,又向东骑行了大约一里地的光景,在与七斗渠相交汇的马鞍形路坡上,笔者确信自己已经站到了古秦都栎阳城遗址的中心地带了。这里地处关中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遗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地表以上已无迹可寻,遗址区的农田里时有秦砖汉瓦出土,文化遗迹、遗物一般都在地表以下1.5米-2米的深处。站在这里向西面看过去,从南到北点缀着“西相、官庄、新义、东(西)党家、南丁、花刘、汤家”等等大小不等的村落 ——古遗址就在由这些大小不等的村落所点缀着的两、三千米方圆范围内静静地埋藏在地下一两米的深处。向东面望去,贺王村和御宝屯亦好象就在眼前近在咫尺,不过古遗址的东城墙在其后面的距离还有多远就不得而知了,虽没有完全确定,但斜刺里流淌过去的石川河自然已经限定了其方位,在视眼所及之处,当有其城墙的遗存被埋在地下是毋庸置疑的了。
据说在城址北和东部勘探时,发现地下淤沙分布面积很大,堆积层也很厚,表明此地历上史可能有过水患,栎阳故城东城墙和北城墙或许已毁于水患也未可知。根据勘探所了解的故城东部和北部的淤沙分布范围及故城遗址和道路的分布情况,有考古人员推测故城东城墙位置应在任御路与石川河之间的孝泉、刘家、金指王村那些南北土壕附近。而北城墙则有可能在华刘村、西党村、东党村和孝泉刘家村一带。
由于没有全面地勘探或挖掘,栎阳城的北墙和东墙还没有确定具体位置,不过通过1964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古栎阳遗址进行了15天的调查和试掘,以及1980—198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栎阳发掘队又进行了一年的勘探和试掘,可以说已经初步确定了栎阳遗址的大致范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勘探和试掘后,根据遗址遗留的大致轮廓和文献记载,已有了初步的论证:古栎阳城即秦汉栎阳故城,栎阳城筑于战国中期——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废于东汉末年。城址在今武屯镇东,石川河西的区域内,呈长方形,东西长大约在2500米或3000米之间,南北宽约2000米左右。经过两次的勘探,已探明了南城墙和西城墙方位,城中有道路13条,南北七条,三条东西向干路横贯全城,东西城墙相应各辟三个城门。三条南北向大街有两条通至北城墙,一条通过至南门,从其位置来看,南城墙还应有一门,与北城墙开辟有二个城门的情况相对应,东西南北相互对称。
由于没有全面勘探,以南门为基点向东西两边延伸而去的南城墙,其上还有多少个门——是否就是人们猜想的那样对称着以及城墙的长度到底是多少,现在还不得而知,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或许会一直延伸到石川河边。其西城墙则从武(屯)关(山)路与关中环线相交叉的路口往北一点算起,沿着小屯村、义和村东侧一线向北延伸到房村东以北,而西城墙上现已探明的两个城门则分别位于官御路的西侧尽头和小屯村以东的城墙处。
古栎阳城的城墙,两次经勘探,已经发现了南墙和西墙,但东墙和北墙却未能探出。 南城墙已探出的部分:东起七斗渠东19米,西经新斗渠、官庄南,至六斗渠西194米。其残长达1640多米、宽6米左右,残城墙距地表面呈西深东浅的趋势,西部大约在1.5—2米之间,而东部则在1—1.5米之间,城墙残存的高度大约在0.4—0.6米之间;城墙属夯筑,但夯层却不清,质地也较为松软;城墙的基础筑于扰土之上,扰土下为生土。
西城墙已探出的部分:南起官庄西450米的东西向排水渠北,向北经小屯村东延伸至义和村东,其残长达1420米,不过与南城墙不同的是西城墙呈南宽北窄的趋势向北延伸,南宽者,竟宽达16米之多,而北窄者,却也窄到了8米之宽。西城墙距地表的深度呈南浅北深的趋势,南面浅的地方只有1—1.5米,而北面深的地方则有2—2.4米之多。与南墙一样属于夯筑,其筑法及结构自然也同南墙一样。
已探出来的南城墙、西城墙——其延长线相交处(理论上栎阳城的西南角),至探出的南城墙西端、西城墙的南端,分别只有50米和200米的距离,但栎阳城的西南、东南和东北三角却未能探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考古学上的道道,自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因素关联着,我们外行自然无法理得明白或说得清楚,也就心安理得地放下它了——其实不挖掘或许正是最好的保护,对古栎阳城遗址、对遗址上的村落里那些民众来说,那又何尝不都是一种莫大的保护呢。
古栎阳还是秦代军工产品的主要产地,秦惠文王的相邦樛斿戈和昭王十四年的相邦冉戈铭有“栎阳工”、“栎阳工师”——工师是制造器物的“工官之长”,关于工师的职责,《吕氏春秋·季春纪》以及《云梦秦简》的《均工》、《秦律杂抄》等篇中均有记载。从铭文“栎阳工”、“栎阳工师”等来看,表明该兵器为栎阳工官主管制造,发现此类铭文的还有雍、咸阳。秦献公由雍徙都栎阳,孝公十二年又迁咸阳,此后雍和栎阳虽不是秦的国都,可是从孝公十六年的商鞅镦到昭王二十一年的相邦冉戈,除了由咸阳的工官主管铸造外,仍有雍和栎阳的工官制造者。这说明秦的迁都并没有把冶铸兵器的手工业作坊迁走,而中央在此处仍设有工官继续制造兵器。出土的秦二世元年丞相斯戈上有“栎阳左工(师)去疾”的刻辞,这说明秦始皇和二世时中央制造的兵器,其铸造地仍有栎阳。
在先秦的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咸阳三个都城中,唯有栎阳作为都城的时间最短,只有那么一丁点——三十五年的光阴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真是不那么起眼,可在秦国崛起的历程中却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古栎阳遗址位于渭南市西北30公里的武屯镇东面西相村北侧,这里地处石川河与清河交汇夹持之间的渭北平原上,北依荆山,南眺渭水。
大约在五千年多前,这一带与整个八百里秦川一样河流密布沟壑纵横,这里森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逐步形成的华夏部落的先民们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今石川河沿岸的义和、南康桥、菩星、康家等仰韶文化遗址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栎阳城的西面,有周人的三大古旧都城:岐山、丰京和镐京,东面可沿渭河出函谷关直达广阔的中原,东北面可渡过黄河沿汾水到达魏国赵国,而北面则可直接到达黄河以西远至河套的广大地区。司马迁说栎阳的地势是“北却戎狄,东通三晋”。
这里确实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经到过古栎阳北边的荆山,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荆山铸鼎的传说;在西周初期,周文王为断芮(今陕西大荔朝邑镇东南)虞(山西平陆县北)之讼,开辟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从而将芮虞都纳入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也正是由于这条古道经过古栎阳,使得这一带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发展。春秋时期,由于这里“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交通十分便利,商贾自然云集,促成了这里很早就形成关中城市——栎邑。那时候,秦晋两国在岐芮道上进行了频繁的争夺战,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晋国的栎邑(即栎阳)。
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分晋,魏国乘秦国内乱之机,又夺取了秦国的河西(黄河与洛河之间地)之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后,立志收复河西之地,于前383年在栎邑修筑了栎阳城,将国都迁到栎阳,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展了对魏国的军事反击,初步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栎阳是战国初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秦国迁都栎阳。后又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秦孝公十三年迁都咸阳。秦国定都栎阳总共只有二代三十五年。
公元前374年献公十一年在此置栎阳县,公元前350年,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之后,栎阳的宫殿作为君王的行宫得以保存。栎阳县治得以重新恢复,仍不失当年之繁华景象。它是由咸阳从陆路通往三晋的必经之地,更是关中的交通枢纽,东西往来的商人大多经过此地,所以这里商业比较发达。据《西安古代交通志》载,当时由咸阳东行,经高陵、栎阳、重泉,至临晋的蒲津渡过黄河,向北可达太原、上党。后来秦对赵作战,走的就是这条路,在秦并吞天下以后,这条路更成了秦代东北的主干道。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归来时,就是经此路返回咸阳。
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承了他的事业。便在此演绎了一出史无前例的变法运动——真正意义上的法家理念的试验。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这个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他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随身携有李悝的《法经》,到了秦国后通过宦官景监三次觐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在位执政十九年,使得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中最先进、最富有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虽只有35年,但这一时期正是秦国由弱变强的时期,所以栎阳无论在秦国,还是在我国整个都城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栎阳曾因商鞅变法闻名遐尔,如今随着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热播,秦都栎阳又激起了人们的关注热情,因此这一片古遗址又有了我们这些专程前来探访者的足迹和辙印——栎阳又被人们刮目相看了。
古栎阳城遗址作为阎良区境内唯一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阎良区政府加大了对古栎阳遗址的宣传和保护力度。2006年5月,区文化广电局在栎阳城遗址树立了100个界桩,圈定了古城遗址保护范围。同年10月又在古栎阳城遗址南门外及四个城墙角树立了保护标志。随着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热播,秦都栎阳又激起了人们的关注热情,这不又在紧邻着关中环线的武屯镇的东头,修建了一座标志性的象征着古镇武屯的牌楼和商鞅的整体雕象以及发生在这里的商鞅变法强秦固本的阴刻图解幕墙。
南门立木法初试 商鞅变法奠秦基
——2010年1月16日骑行纪事及随想录(2)
题记:
南门立木法初试, 商鞅变法奠秦基;
以法治国吏为师, 以人为本诚为信。
阡陌封疆农耕富, 奖励军功显国威;
新法初成君先死, 空留商君遭祸殃。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战国初期,三国(魏、赵、韩)分晋后,与秦国比邻的魏国一时间强大起来,吞并六国的野心逐步膨胀,魏国乘秦国内乱之机,不仅夺取了秦国黄河与洛河之间土地,而且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 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才会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过了几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爵名)。并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为此,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样一来,老百姓都相信了“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徙木取信已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由于利益相关,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如今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就应当承担责任、领受刑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这一来,那些贵族、大臣都被镇住了,再不敢触犯新法了。
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矣。这样过去的十几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前340年,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商鞅也因功而被封于商(今陕西东南商洛镇)十五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几点:
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4、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5、改法为律。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6、轻罪重罚,不赦不宥。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
7、鼓励告奸
8、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除国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就取消其贵族身份。
9、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开垦荒地,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差,这是由于秦国的现实使得反对的人也无法否认其成功之处,变法确实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但对商鞅个人的评价则就不那么 很是不尽如人意,后世有人说: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甚至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作法自缚,不仅在落魄时连个住店的地方都寻不到,而且还最终被施以大刑。可以这么说,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本人的评价并不是很好。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四位在不同年代建立了丰功伟业的君主,他们都有其独到的一面: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当然并不是完美无瑕。但这四件事情却被人称颂为仁、义、诚、信的典范,虽然历史上给商君的评价是尤称刻薄,但对于“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虽然这些人说商鞅刻薄,但他们却也无法挑剔商鞅本人之诚信的品质。在几千年来独尊儒术的传统中,尽管说他刻薄寡恩、恶名於秦,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既欺魏将、亦怨秦人。但也无法否认其在秦国开塞耕战、政必改革,保信于民、富国强兵的丰功伟绩。
现代,尽管还有不少人指责的声音,但大多数人还是认可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和。由于他第一个打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律法,从而开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先河,商鞅不仅被看作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用现在的话说还是维护人权的英雄。
这个被后世人们奉为英雄的改革者,在当世却没有为自己留下后路或退路——《战国策秦策》中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韩非子和氏篇》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这两种说法应该都不会有假,都不是出自于秦人之手,他们没必要去造假。当然秦孝公欲传商君,从历史的角度看,那是在试探商鞅,固而他辞不受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他要是接受,那他会死的更早,当然再不会更残了——好象再没有比“车裂之刑”还要残酷的刑法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被车裂而死。
关于商鞅被车裂而死的说法,虽然出于不同的经典,但这两个不同的版本的结局却是很一致,只不过前者是先被杀死,然后又被车裂;而后者则说失败后被车裂,除了这一细节上的不同外,其他的遭遇并无出入,其可信度应是没问题了。笔者更倾向于相信前者,其实无论是秦孝公还是他的儿子秦惠王都没有想着让商鞅活下去。前者在试探他,后者则在寻找机会。因为在前者心目中,他已威胁到了秦国的王权稳固,所以通过要传位于他,一方面要试探的心迹,另一方面也要向其继任者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人是有可能替代你的,所以他不死不能使其瞑目啊!而对后者,他的死既会消除稳坐王位的潜在危险(不管是什么心态,秦孝公总是说过要传位于人呀),又可以获得那些对商鞅恨之入骨的老世族们的拥戴,当然在适当的机会还可以以此为由,反过来向这些老世族们清算,消除其掣肘的另一股力量,这可是一箭三鸟的买卖,这可是他老爹都没能做到的事情啊,岂不是划算的很多呀。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商鞅的结局虽也综合了这两种说法,但却又演义出了另一种使得商君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伟大、更具献身精神的结局——为护法而主动以身殉法。留给了人们一个更加凄美的结局,冲淡了改革者都没有好下场的梦魇,用对献身精神的崇拜,置换出了人们对社会和人性的恐惧,当然高明与否就难料定了。
农业示范武屯东 寒冬温暖宛如春
——2010年1月16日骑行纪事及随想录(3)
题记:
育苗中心花正艳, 活动苗床绿色翠;
示范农业兴九州, 寒冬温暖宛如春。
笔者用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从古栎阳遗址中的标志碑开始,除了在南城门遗址上,穿越时空欣赏那徙木为信的古代经典外,还骑着车在一片片原野和一座座村落以及那几条纵横南北东西的乡间土路上转了转,站在古栎阳城遗址上,在连接官庄和御宝屯的官御路遗址中心地带,向四周眺望,古栎阳城已经沧海桑田般地变成了一片片的阡陌和星星点点的村落——除了留给人们可供遐想和追思的那些变法改革、富国强兵的记忆和历史篇章上的痕迹,其余的已经全部被埋在了这块土地和村落的下面尘封了起来。在这里留连和缅怀先秦那些已被泯灭掉了的昔日辉煌,不免要唏嘘不已。无奈之余只有带着对先秦古都的某种牵挂和莫名的感伤悄然离去。
当再度返回刚才武屯镇东面的岔路口,再次看到了武屯镇新起盖的牌楼和商鞅的雕塑像,忽然对这次已经结束了的栎阳城遗址踏勘和追思感到了某种兴奋,或许古栎阳遗址还真有些开发价值呢。这里不仅是先秦史上商鞅变法的发生地,而且也是汉王朝的发祥地;这里地处石川河与清河交汇夹持之间的渭北平原上,北依荆山,南眺渭水;关中环线横穿整个渭北大地,交通便利,况且南距秦始皇陵也不过30多公里,好像很容易形成为大秦文化系列的旅游——这里可以作为重要的景点,古栎阳的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事业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或许对对宣传古栎阳,发展当地的旅游业,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下午14:00许,笔者从岔路口越过关中环线,回头看了看仍然沐浴在阳光下的牌楼,踏上了回归的程途,刚刚把速度加上来骑行了也就百十米,却被路旁的一个内、外遮阳的圆拱顶连栋温室——工厂化育苗中心所吸引,好奇心促使车速慢了下来。中心的大门口在整个圆拱顶连栋温室的偏西侧第5跨,伸出外面的门前有几个人还在收拾环境卫生;门口停放着不少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女孩子放好车后正准备进入中心,笔者就上前寻问能否进去参观,得到的答复自然是可以,便尾随着进入了中心。
接连推开了两道门,进入育苗中心——这第5跨两侧的大玻璃侧壁不仅将连栋温室分成了两个区域,而且这一跨所形成的通道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视角。这不一进门就在右首透过玻璃墙看到了满架的花卉,而左首透过另一侧的透明玻璃立墙,展现在眼前的则是碧绿翠墨的色调,整个中心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虽然 现在正值寒冬时节,但工厂化育苗中心却温暖如春,瓜菜苗长势喜人。
育苗中心基础动工始于2009年6月8号,7月10号开始地面设施安装,9月底完成了整个的配套设施,10月份开始试运行——3个月就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育苗中心,按计划建设工期顺利地完工。这个育苗中心设计为圆拱顶连栋温室,东西连栋11跨,每跨宽度8米;四周立面覆盖PC透明中空板,顶部采用双层充气膜及内、外遮阳; 内部使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温室内设置活动苗床,有力的提高温室利用率,增加了栽种面积;并在温室内设计安装了较为完善水暖系统,先进的双轨自走式喷灌机和水动比例施肥器以及反渗透水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是一座智能型的连栋温室 。
工厂化育苗中心分为瓜菜育苗区和设施园艺展示区,瓜菜育苗区有A字架式、空中槽式、树式、立拄式栽培区,还有NFT果蔬、DFT叶菜以及立体式管道水培区。可年供应优质瓜菜苗七茬600万株,再加上带动周边专业育苗点,可年供应优质瓜菜苗1000万株,从而实现了专业化育苗、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动着周边区域内的设施瓜菜生产。
设施园艺展示区集中展示了设施花卉、立柱式基质培、果蔬水培、树式栽培等先进生产设施和园艺技术。工厂化育苗中心建成运营以来,不仅为区域内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优质瓜菜苗供应,而且集中展示了现代农业集成技术,构建出了一个可以现身说法的农民培训平台。使得瓜菜优良品种、科学生产技术能够迅速普及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根本上提升了瓜菜良种壮苗推广利用率,进而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理念和思维方式,提高了渭北区域内的生产水平、育苗水平和瓜菜产业抗灾能力,促进了整个区域内瓜菜产业的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加。
这个育苗中心自12月13日起,以每株0.35元的低价向周边农村供应优质瓜菜苗,据说截至12月30日已有50多户农户订购瓜菜苗120万株。从而减少农户分散育苗的风险,同时也相应地提高育苗质量。为实施这个惠农重点项目西安市阎良区计划投资350万元,届时每年可向农民供应优质瓜菜苗2600万株。
在通道右侧还摆放着几块中心的宣传展板和区域内的现代农业规划,展示出来的前景还真是令人兴奋不已——这里的农民纯收入增幅,不仅已经连续多年都位居西安市第一,拔得头筹,而且还为以后定出了更高的目标。
于2009年6月初启动实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一中心两园区”(工厂化育苗中心、关山千亩甜瓜示范园、武屯千亩设施蔬菜示范园)建设工程,正在逐步实施。 这个位于渭南市西北30公里的武屯镇东南面关中环线的南侧——工厂化育苗中心就建在区域内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里,东临西农大蔬菜试验示范站,西连“认领一分地”城乡互动型体验区,南接设施瓜菜高效生产示范区。这个业已 建成的这座5000平方米育苗中心就是新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而两个园区之一的千亩甜瓜示范园也已在关山镇康桥村开始建设——总规划建设面积1050亩,依托馥康甜瓜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目前已流转土地850亩。合作社再以“反租倒包”的形式,将示范园区内土地承包给种植能手。
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经连续五年(2004-2008)居西安市第一,去年(2009)则又达到了6840元的新高,新的阎良区六年(2010-2015)发展规划,又定下了人均年收入到达到15%以上,实现三年过万,六年翻番的目标——即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2015年达到16000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区域内还规划了重点建设十万亩设施瓜菜板块,建设十万头奶畜、生猪基地以及20多个特色专业村;并在区内打造出中国的甜瓜之乡、中国的芹菜之乡、中国的早春蔬菜之乡——建设关山万亩甜瓜统筹城乡试验区、武屯万亩芹菜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荆山塬都市森林公园,石川河滨河公园,现代农业博览园等三个主题公园等项目。
他们还准备在2009-2013年大力发展“三型”农业,积极实施农业5283工程——建设5个特色产业带,2万亩日光温室,8万亩钢架大棚,3万亩改良式竹架大棚。在2009年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园区”——即工厂化育苗中心,关山万亩甜瓜园区、武屯万亩芹菜园区;2010年重点实施1+10+12工程——建设1万亩大棚,10个专业育苗点,12个设施农业百亩方阵,启动太阳能发电智能温室的建设。
看了这个规划以及这个较为现代的育苗中心,欣喜的发现现在农民、农业、农村的变化和发展还真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合理地解决了户籍问题,顺应城市化的趋势,大多数农民融入城市后,三农问题会有一个不错的前景和期待,农业的发展也会在进一步的技术革命中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到此为止,先后领略了古栎阳遗址沧桑和阡陌巨变、现代化的育苗中心中春天般的温暖和花红绿翠,今天的骑行已可以说是收获很大了。因此,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离开这个工厂化育苗中心,回程的路上更觉着一帆风顺,也就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