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5/08
分享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骑行纪事及随想录(连载)》连载

第四十九章 耒化村东耒化塔,慧照下吉铜佛寺

 骑行车友踊跃渭北行(2006版)

——2006年1月14日骑行日志及随想录


          题记
固市才吃羊肉泡,南七又饮饸汤;


骑行路上饱口福,渭北小吃远名扬。


渭北自古多形胜,名胜古迹缘佛意;


耒化村东耒化塔,慧照下吉铜佛寺。


下吉原是下邽城,源远流长多才俊;


三圣故里几多圣,笔墨舞罢笑谈孕。



     新年自有新气象 

 
     2006年1月14日早7:30——7:55在中心广场集合时,共有34位车友(外加3位车友为车队送行)参加骑行。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气候的好转当地气象:多云转晴天,风力二级,-1度至9度。气温适中),出行的车友明显地增加了,而且全家出行的车友也出现了攀升的趋势——老张和老扬两家全体出动,可以预期的是今后的出行将一次比一次人多(春节前的最后一次由于过年情节的作怪,不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可能会少一些),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队伍和活动将更加丰富多彩。
    本次骑行中组织的品尝风味小吃和参观名胜古迹的人文活动,不仅使得车友们大饱眼福、大饱口福,而且还使得车友们对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欣赏;这里人杰地灵自古多才俊,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不仅养育了众多的生民,还留下了诸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沿着骑行路线一路下来,不仅品赏了渭北的特色饮食:故市羊肉泡、南七饸咯,而且还参观游览了位于渭南和大荔交界处耒化村的“耒化寺”、下吉镇里的“慧照寺”、座落于下吉镇的“张兴斌书法艺术馆”的书法展览(陕西著名书法艺术家)。既斩获了诸多的历史记忆,又大饱了口福,还享受到了书法艺术的陶冶,理解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底蕴和劝善的功能,真可谓是获益多多。


     ——高塔印证佛所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早在秦汉初期就已经有了迹象,而在汉末与三国时期,佛教经典与初期的佛教规模已然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两、三百年间,民间自由信仰佛教在日益增盛,而知识分子也逐渐在百多年间接受了佛学思想。而民间的信仰与知识分子的皈依,并不是由于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历史局面在转变,正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和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和党锢遗祸带来的遁世风气,使得佛教文化成了那个时期国人的应时礼品。因此,佛教的观念使得人人信仰而身心得以自慰,基于这些因素使得佛教得以在中国普遍地传布。
   从两晋到隋唐之间,佛教虽然仍随印度的佛教模式,佛教因受中国文化的洗炼,呈一种渐变的蜕化状态。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异军突起,促使佛教成了纯粹中国化的佛教,一跃而变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作为印度佛教的教外别传,在梁武帝和北魏武帝时代,由其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传入中国。 唐代的中国,文化思想博厚雄浑,但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做标志,以大众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与当时朴实浑厚的思想学风及人们极其简朴的心理态势相结合,走出了中国佛教的新特色和新途径,试想一下人人都可成佛,那是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

   位于下吉镇(距渭南25公里)的慧照寺——创建于在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大盛时期的两晋时代——魏晋南北朝六代以来,由于帝王政权的提倡,佛教受到朝野的尊崇,无以复加。在这个时期以及随后的隋唐时代,全国各地兴建起了大量的寺院和庙堂,可谓是遍地开花,但象慧照寺这样规模的佛教庙宇还是不多见的——慧照寺又名普照寺,其佛教上的意义自然没多少的差别,但慧照寺的别名则又叫“铜佛寺,这大致是民间的叫法,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昭示了该寺的非凡和与众不同。

    今天所保留下来的寺庙已不临街,通过一个几米宽、长不足百米的通道,进入寺院后,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两旁的石碑——“般若波罗密经”经文和石碑的簇新,一看就是新近才铭刻不久,中间香炉状的宝鼎倒也气势不凡,只是那几间供奉了五尊大佛——铜佛,被称作大雄宝殿的庙堂却显得有些不相称,在气势上逊色了很多;只有那后面的高塔为慧照寺增色不少,寺内这座古塔(外形极似古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是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型独具特色和魅力,塔身九层,高36米,每层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上都留有门洞,底部塔层四周风化比较严重,斑驳陆离已不堪入目,且塔檐处凸出的砖檐已看上去摇摇欲坠,塔基有沉陷的明显痕迹(慧照寺里这座修建于1700多年前的古塔,虽历经各种劫难和苍桑,在唐代、宋代都曾整修,一直延续到元代泰定帝九年竣工的高塔,辉煌了二百多年后还是被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看来这座塔真是明代万历年间最后一次的重修后留下来的遗迹,四百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使其历经了苍桑,也见证了下吉这个据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地方的发展和民风纯朴、民俗厚重的演绎过程和历史。
    据说在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土已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佛教文化除了其繁多的经文外,其外在的文化形式就莫过于与其相联着的塔文化了。这一点一直延续到了与我们这个时代相距不足百年的时代,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朝代更迭中,塔文化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以至于我们的人文历史也不得不与其紧密相联着了。曾几何时,中华大地上可谓是处处有高塔——而有塔必有庙,有庙必有佛,又成了一种司空见观和约定俗成了。
    在上个世纪的那场新文化运动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一样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科学和民主作为时代的先锋,无神论的观念冲击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百年风云际会,各种文化间的搏杀和竟争使得佛教日渐式微;科学、民主和无神论的理念,已占据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就可以以一种主导者的身份去宽容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存在,多样化的概念便也就被堂而皇之的提倡了起来,这才给濒临灭绝的佛教带来了新的生机.。


     慧照寺作为渭北较为著名的寺庙,在渭北率先(1997年农历4月8日)被政府批准成为渭南市临渭区唯一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才具有了如今这样的模样,有着众多的善男信女和在家居士。据负责着日常的管理和接待的一些管事们讲,现任住持是一位号法理的法师,是佛教协会中人。

    信佛被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或宗教信仰予以肯定,迷信被有条件地接纳,民俗被大张旗鼓地恢复,中国确实在向一个和谐的社会发展和迈进。

 

   耒化塔缘是为了化干戈
   ——关于耒化塔的民间传说之演绎

 

     在故市吃完了羊肉泡后,骑行队伍掉头向东,沿着通往南市——交斜的大路一直骑行到了与大荔县毗邻的耒化村,专程骑到了村东头的耒化塔下,只见塔门紧闭,四周高墙深院,车友们在塔外集结照像后大多意犹未尽,企望着能进的山门,并撩开其面纱一睹这耒化塔的芳容,将尘封在这里的历史遗迹和记忆以及民间的种种传说和佳话一一地开解或释疑。

    只可惜这山门紧闭,好象是并无人烟,亦或是清净之地不堪世俗间的叨扰,轻叩或重拍总也无缘启开山门——也不知是我们与佛无缘,还是佛与我们无缘。

    摩诃般若波罗密——佛已失却了往日的慈悲为怀和普渡世人能力,好在自性觉即佛,佛在自性中,自性迷乃凡人也。

      关于耒化寺其实在民间有着非常美妙的传说和故事,我们虽然没能探究到耒化寺的真面目,也没能通过它与佛结缘——是为憾事。但车友过路人给我们演绎的故事却让我们兴奋不已。

     这个关于耒化塔的来龙去脉的故事更人性化一些,因此相较于那些有塔必有庙、有庙必有佛,处处与佛结缘的塔的传说和塔的千篇一律的功用来说,更让人感到亲切和可信。

    相传不知是距今有多远的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居民们为了地界闹起了别扭,先是邻里间的纠纷——因为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村庄里、不同的乡闾间、不同的县治下,再加上两边的执事人员,都想从对方那里占的些许的便宜,于是乎邻里间的事就闹腾到了族里,族里又闹腾到村里,村里又闹腾到了乡里,事态在不断地扩大,纠纷一发的不可收拾,慢慢地发展成了族里的纠纷、村里的纠纷、乡里的纠纷,事态越闹越大发,纠纷也越闹越激烈,最后不仅惊动了各自的县太爷,还惊动了辖制这两个县的同州知府大老爷。

    在知府面前这两个县太爷竟然也还是不肯让出半步,争执起来比起他们的下属来毫不逊色,小小的一个邻里地界,不但可以变成族群间的地界,村庄间的地界,乡闾间的地界,竟也能发展成一个县治下的地缘大纠纷——竟然成了县治下的地界争夺了,真可谓世事无奇不有啊!

    官司到了知府大老爷这里算是打住了,因为再没有一个州在这里与他相邻了,虽然用不着他去与谁再争,但他的治下这两个县太爷谁也不想失去一丁点的地缘,理由却都是这里离他的治下近,应该由他去治理——这也是他们的下属们一直僵持不下的理由和纠纷所在,到了他这里自然也是绝不让得半步。


    知府大老爷无奈之下,采取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解决办法,别说还真让他成功了。面对两个争得红头涨脸的下属,知府大人发话了:你们不都说这里离你的县治近一些吗?现在就给你们一个机会验证一下,你们两个同时从你的县衙出发,向这里跑步前进,看到底那一个离得近一些。两个县太爷那敢怠慢,拼了命地向这里奔来,在他俩同时抵达某一地界时,知府大人就断定其为两县的分界线,并命人立塔为证——是为界塔,这场不明不白的官司也就此落下了帷幕,其实那个倒霉蛋到底谁吃了亏,他们自己心里面再明白不过了,但也是哑巴吃黄琏,再无处述说了。


    笔者与过路人一起演绎的这则故事,并无过硬的依据可去为此佐证,自己也觉着好笑,不过这不正是世俗间人们为蝇头小利或一时意气争得不亦乐乎的真实写照吗?大老爷的解决办法或许可以给某些人一点启示,这塔的故事和塔本身或许也会让人们清醒,并活的自在自得——但愿如此。



做人要直 处世须诚
——张兴斌书法艺术展参观随想


      从慧照寺出来后,会首又率领众车友们来到了与慧照寺相距百米左右——临街而建的张兴斌书法艺术馆——该馆可谓是典型的四合院形式,院内外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据说这里是陕西第一座现带书法艺术馆,成为陕西省继碑林之后,又一座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石刻书法艺术宝贵财富。

    走进这座书法艺术馆,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的车友们,被四合院内前后进室内馆藏书法艺术作品和四周回廊壁面上的碑碣和石刻艺术作品所震撼——正厅展室内那些高达两三米的草书楹联、立轴条幅,不仅充满了粗旷和豪放极具张扬的个性化特点,而且又不失为浑厚和豁达而具备了三秦大地上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仅怀素千文、精美绝伦,而且又不失为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并能启迪人们心灵的金玉良言。
    这些大笔草书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要数那几个“”字了,顶天立地的一竖一通到底,把根深深地扎进了三秦大地这块古老而厚重的乡土上了,那种潇洒率直的气势和美感、脚踏实地的艺术创作精神、精深博大的胸怀,已全然力透纸背,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紧紧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且能深入到了人们的心扉,给你留下永远也抹不掉的印象。
      东西两厢回廊壁面上的书法艺术和石刻碑碣,更是令人为之叹为观止——这些作品极具立体感,极有艺术韵味;这些创作中,意象与物象紧紧相联,书法石刻处处都有重笔重墨闪现,疏密相间纵横挥洒,其气势不仅夺人,其势不仅张力,其力不仅造象,其象不仅绘意,而且其气势、意象、张力等诸多元素所幻化出来的思想力和行动力,皆行有序、动有节、狂而不悖、韵感明快。这些书法石刻中,不管是“青松”、“海涛”、“鹤舞”、“山花”的山中明月海上心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式的淡泊,还是“奋进”、“飘舞”的东壁图书西苑翰墨式寂寞苦修或契而不舍……,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不过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还要数“做人要直、处世须诚”这几个大字了,这八个字不仅厚重,而且还浸透着和谐和灵巧;不仅豪放粗旷,而且还充满了人生的追求和生活哲理;做为一个有着良知的人更应以此引为做人的准则,处世的规章。是啊!我们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之间,不正是须要多些直率和纯真?我们的处世和行为规范不正是须要多些坦诚和宽容吗?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直率和纯真起来,坦诚和宽容起来吧:)))。

    下吉在汉代就已设县——名为下邽,这里是关中地带渭北平原上比较富饶的地方,养育出了无数的贤达仁人,这里被称为三贤故里,或生于斯长于斯,或发达于斯,或终老于斯,总之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诗圣白居易(唐)、武将张仁愿(唐)、名相寇准(北宋),在这块沃土上被尊为三贤。

    我们参观时,在正厅展室的角落里,看到了一块四贤故里的石刻牌匾,想必是有人在艺术馆开张时恭送给张老先生的,我们没有在大门或其他显眼的地方看到这匾,足见张老先生之境界之至高。这或许正是张老先生能够构建自己的书法艺术馆,并被人称道的真正缘由吧。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