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04/18
分享
《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之歌 ——骑行纪事及随想录(连载)》连载

第三十章 少华美景深秋色 渭化车友进山来

 

少华美景深秋色 渭化车友进山来

1——0月22日骑行少华山纪事

 

                     题记

 

深秋少华色斑烂,  丰水漫溢瀑布高;

湖光山色美景生,  俊男美女玉栏依。

天降弯道型逼真,  渭化车友飘然来;

告别少华深情在,  红旗一展顺风归。

 

        10月20日一大早,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参加骑行的车友与渭化户外自行车队的车友们在中心广场汇合,七八十人的队伍显示了渭南车友的强大阵容,参加的人数之多也创下了几年来的最高记录——中心广场北侧的休闲地带上,人声鼎沸、欢歌笑语,五颜流色、规格各异的车辆,摆放的整整齐齐,不太宽畅的空地上被花花绿绿,吵吵嚷嚷的人群占去了大半,以至于晚到者都没有地方摆车子了。老朋友们见面,相互间握手、寒喧,互致敬意、互道衷肠、甚是热闹,不仅昭示出了渭南车友亲蜜无间、互敬互爱,交流互动、团结共勉的精神风貌,而且也彰显了渭南自行车运动发展壮大的无限生机和活力。

 

         在华县和少华山路口送毕了骑行(由李建伟领队——徐茂祥.乔铁山.田德广.张兆鹏.鹿少然.王宏.杜伟.郭强.渭化户外自行车队一行九人,骑行金堆城)金堆的车友们后,渭化车队二十多人,便 按计划向少华山骑行 ,参加骑行——到达少华山的车友20多人(在华县返回一部分), 车友大陆风暴在外打工,很长时间没有参加骑行活动的车友大陆风暴,应渭南自行车协会郭会长之邀,从咸阳赶回来与众车友团聚,大陆风暴和他的新驴一起亮相,大家都分外欣喜。渭化集团总工程师也参加了骑行,体力超强,一路领先率先到达少华山山口。骑行少华山的车友于16:00整返回渭化,骑行里程:90公里;另有三位新车友在一位老车友(宋银尚)的带领下骑行固市,骑行里程:50公里。

 

      其中赵勇、广军,学军,宏斌四人骑到了水泥路的尽头---石门。石门天然形成,两山相对而出,河流自其间穿流而过,很有特点。石门山里植被茂盛,在秋色中层林尽染,景色更美好。

 

       10月20日渭化车队 按计划骑行少华山 , 由于没有时间去详细地写骑行纪事,因此只记载了此次骑行活动片段以及骑行过程,而对少华山的美景则没有半点描述,实在不好意思,现将笔者去年游少华山的游记贴上,供达家参考——

 

少华太华一脉承   雄奇险峻皆天成

——2006年6月4日骑行日志及随想录

 

 

      渭南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协会本来准备在6月3日(周六)组织车友们进行少华山骑行之旅,由于周六天公并不作美、阴雨连绵,只好做罢,顺延到了周日。 车友们 到达少华山的入口处时,整个景区无论是远处还是近处都还处在云遮雾罩 之中,天气阴沉沉的能见度也极差,已九点多了,好象天气还没缓过劲来,山间峪口处的浓雾还是一团团的不愿散去,远处的山峦仍然被白朦朦的面纱蒙着神秘的面容,迟迟不肯露出真面貌。

 

       少华山下入口处的峪道被称为:小夫峪,以"峪宽、水长、石奇、林茂、景多"而见长。小夫峪入口距101省道仅2.2公里——这条宽阔的山前公路一路上坡,车友们象一阵风一样,不断地绕行路上遍布着周边乡亲们刚刚打完麦场的草堆,向峪口进发,并在山口峪道处集结——

 

       这里环境清雅,气候宜人,地势还算平缓,峪道宽阔,正在修建的峪道公路已初具规模,车友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峪道公路向纵深处骑去。 随着不断的攀升和爬高,几个弯道过去后,便有一道峪间小水库的大坝呈现在我们眼前,在不太高的坝顶上,可以看到有一两米高的垒石,使得大坝增高了少许,看到其干打垒石墙和很不正规的壁垒,车友们联想到前些时新闻报道中那个垮坝死人的严重事故,猜测其是否也是没有经过正规的设计和计算的违章增高,不禁多了几分担忧和不安,但愿不是杞人忧天——

 

 

小夫峪口从容过,骑上坡头路亦通;

峪前水库拱流坝,固垒石壁层层高。

 

侥幸常常自作孽,岂可随意妄危行;

河水不仁无须祷,惟愿伸张科学观。

 

 

      小夫峪七十二岔,岔岔清溪长流,曲溪绕石,飞瀑高挂,池潭如镜。峪内峰回路转,奇石林立,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峪道植物种类繁多,各有春秋。数万亩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整个峪道美景不断,胜景连连——

 

      我们骑着车进了景区(据说这是协会组织的第三次少华山之行,因此,过去来过的车友一边走一边感叹着这里的变化),车友们骑骑停停,欣赏着远近的山水、植被、涛声,一路上不断地看到有火山喷发的溶岩石洞和多次造山运动留下的棱层馋岩以及在不同方向上由多种地质力道的作用下倾斜着的片状麻岩的遗迹,

 

      一路上,随着厚厚的浓雾慢慢地散了开来,山峰上和峪道内的景和物逐渐地变得地明晰起来了,在骑行的路途上,车友们还在多处转弯的空阔地界里,看到了很多已经搬出山外的山民们留下来的宅院,由于无人照料大多都已破败不堪。其实这里正在规换景区的旅游开发者们完全忽略了它们的价值,竟然任由其破败下去,弃置这些具有原始生态价值的文物真是令人扼腕、令人不解、令人痛心。

 

      在几处搬迁后遗下的民宅群落里,我们还看到了这些文物式的旧房子墙上:“愚公移山”、“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等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字标语,不禁为当时×的号召力和人民政府的执政能力以及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普及力与深入人心、深入到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的力道而感叹不已,当时的人民确实是被动员了起来,其政治热情和忘我精神是空前的高涨,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毋庸置疑,人们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了×,并与其实实在在地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那个年代自是×及其领袖人物人格魅力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些个斑驳破旧的山间民宅上留下来的标语和口号,与其民宅以及少华山本身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和文物,映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和史实——这些文物和民居,正好是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留下的立此存照展示给后人。

 

      不知不觉中车友们来到距山口八公里处,修好的路到这里为止了,我们坚持着到这里的人却还有18个人之多。这里正在施工和已经施工完毕的桥梁有好几座,只是还没有用道路将它们联通起来,这里仍然是一个工地——其杂乱工棚和坑坑凹凹场地以及施工现场切断了的峪间小道和河流,完全阻断了车辆的通行,几辆面包车也停放在工地前的空地上,看来到此游览的不只是我们这些骑自行车的人。

 

      在工棚前照料发电机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们,峪道内的著名景观——石门就在前面不远处,这里距离石门大约有一公里左右,于是乎车友们便将自行车链锁在一起,并托负长者给于照料,向石门进发。

 

      中午时分,大家开始了徒步前行,进入了仍具有原生态的小夫峪的纵深处,不久便到了小夫峪中部的石门,宛若斧开,雄踞峪道之中,少华山与太华山系,在构造上属于北秦岭复背斜构造带,始出于震旦纪早期,基本上形成于下古生代中期,东西紧密的线状构造伴随着强烈的断裂和岩浆侵入,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发生了撕裂和断块及隆升,石门的奇观才得以出现。

 

      由于南北两侧断裂下陷,中间因受挤压而形成北仰南倾的褶皱断块之山——少华山山体的岩性为太古片麻岩与花岗岩,其高峰峻岭均由古老的变质岩系和后期岩浆组成,坚硬而抗蚀力强。经长期雨水剥蚀侵袭,河谷多呈v字型,整个地貌特征为:峻岭高山、叠障挺拔,陡崖峭壁、峰脊波状起伏、角峰林立,河谷纵横、狭窄,水流湍急。

 

      来到石门,车友们才发现,这个石门竟是一座山峰被撕裂的横断切口,石门齐上齐下,上游汇集而成的河流从门中流过,这个被撕裂的山口,成了这条河从山谷流过的必经之路。有人或许还会疑问:这个断口的形成,是出自人工的雕凿还是地质运动的结果?试想,如此鬼斧神工的杰作,人力岂能达到,自然是大自然的杰作了。

 

      石门两侧沟道里,横立在河道间的乱石嶙峋、峪道边上杂草丛生、灌木簇簇,仲夏时节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机盎然与蓬勃长势,使得石门两侧的石壁上也披挂上了绿色的新妆,仲夏的生机焕发出了石门的新姿,

 

咏少华山石门

 

地质年代虽远逝,造山运动亦辉煌;

张力撕开峰间石,门洞分合峪涧回。

浑沌宇宙今自清,少华峰巅碧青翠;

仲夏开初生机旺,深涧开处披绿妆。

 

       过了石门以后,峪道两侧的山坡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灌木丛生、野草齐腰,其间的小径常常被其掩埋而没了踪影,须要不时的弯腰钻过灌木丛或拨开山草才能前行,徒步旅行作为户外活动的另一种形式也是有着其自身的诀窍和秘笈;又往前走了大约一公里多的山坡上的小路,转过几道弯后,攀爬的高度更明显地高了起来,这种令人腰酸腿软的爬山活动,使得大多数车友的意见是不再往前走了——好多人都不想再走多远了,经过协商:再往前走一会儿,两点钟时准时往回返(其时已是下午1:30左右了)。

 

     又翻过几座山,绕过几道弯后,很多人再不愿向上爬了,剩下只有五名车友继续向峪道内纵深处攀爬……,可偏偏就在此时有美景和奇观出现……原来无限风光在险峰,快到两点钟时,我们登上了被称为燕子碥的悬崖绝壁处——好一个燕子碥,一条悬空小路,上靠悬崖,下临深渊,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个叫燕子碥地方,在向山谷峪道沟底处倾斜的悬崖绝壁下有一块空间和空地,在这深山峡谷中能有这么大的一块空地自然是非常的珍贵,无论是徒步旅游的户外驴友还是过去曾经放牧山野的牧羊人,这里都是一块福地,在此安营扎寨——既可遮风挡雨,又可回避虎豹狼虫,真可谓得天独厚,乃天然之避风港是也!

 

      从山路小径上和绝壁悬崖下的缝隙处,留存下来的已经干涸的羊粪蛋和岩石边上烟熏火燎的痕迹以及还没有完全坍塌的崖下空间内侧类似于锅灶下的石台坑里,那些有着燃烧痕迹的灰烬,显示了其间人类光顾过的事实——说明过去这儿住过人,自然我们无须过问其是山里的土著乡民还是放牧牛羊的牧人亦或是临时在此安营扎寨的户外驴友。

 

      转弯处的悬崖下,河水湍急下泄,水花流过沟底那一块在经年累月的冲刷下,而变得圆润发白,足有三十多米长的花岗岩巨石后,汇入了一个水潭,潭边水草茂盛,灌木丛丛,一派原生态的自然景象,令人留连忘返,兴奋不已。兴奋之余,车友***,在此还上演了一出土著人出没野人谷的现代版游戏,机缘巧合,katong车友用影象见证了这一切。

 

 

咏野人谷

 

燕子碥下野人谷, 土著出没人已回;

幸得车友机缘巧, 影象确证自不虚。

 

 

      从山间望过去——再往纵深处看,峰峦叠嶂、山石参差不齐,高低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层层叠叠,更见山高水远,绿色滴翠,碧空如洗大自然的造化比我们人工雕凿的胜景真是要强过千百倍。为此,我们将这里正式命名为野人谷。有诗为证:

 

咏少华山燕子碥

 

燕子碥下牧羊栏,羊屎隐约石崖边;

碥下深潭草丛间,项上草圈野人编。

野人谷里扎回势,手舞足蹈原始情;

车友登临精神焕,仙息片刻未时还。

 

 

      下午三点,车友们陆续回到了存车的工地上,休息片刻后,就又出发回返。整下山的过程真可谓是一路顺风,骑上来用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返回时则只须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就又回到了少华山主景区的那个河岸吊桥边上。

 

      进山时的骑行也曾路过这里,但由于浓雾迷漫,能见度不太好,大家都放弃了在此主景点登山的机会,只在吊桥上留了影,此时不但已是云开雾散,而且太阳光照耀眼,岂不正是登临的好时光。

 

       在此等齐人后,大家便踏过吊桥拾级而上,山腰旁林立的角峰上新建了亭台,通过了盘旋而上的580多级(下山时有车友特地数过——准确度100%)台阶后,即可登临角峰山顶上的亭台,观赏和揽胜整个景区内的主要山峦峰巅的风姿。这个亭子还没有完全竣工,钢筋水泥的骨架还没来得及用各色油彩掩饰和伪装起来,看上去是那样的纯朴和厚道,亭子上还没有——亦或是还没来得及镌刻上大名,由于车友们在其上观览和欣赏了主景区内所有的山峦和胜景,为此次少华山骑行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还由于在此的揽胜和猎奇,也使得此次骑行活动,更进一步地获得了又一个新的高潮,使得此次骑行活动更加引人入胜、回味无穷;鉴于这么多的理由和这个亭子自身所处的重要位置,以及由它给人们带来的无穷无尽的享受和暇想之功劳。为此,笔者特地为其冠名为:“揽胜亭”。

 

      在山顶的亭台上观赏少华山主景区,由于视角和视野的不同,与在峪道内沟底下所看到的少华山完全地变了样,完全是些无法用语言形容出来的景致,角峰的山顶上这座亭台上的视野,只及到其它山峰的腰间,背后是壁立千仞的绝壁,山势呈“簸箕”状,其口向北,“簸箕”内便是主峰(海拔1664.4米);余脉相连形成“簸箕”的边沿,边沿处则几乎全是悬崖峭壁,由三个相邻并紧紧相连的山头组成,其长二千多米,最窄处只有十几米,一边是深不见底的绝壁,另一边则是无法攀登或攀登艰难的陡峭石壁,山势异常险峻;极目远眺,峰顶灌木丛生,松柏摩天,白云缭绕,怪石矗立,东边的山头除与中间的山头有一狭窄的边界处外,几乎都是笔直的岩石,仿佛似一巨柱拔地而起,直插天穹。只有半山腰的那一条型似栈道,有着数以千万计的石砌台阶在山腰处缠绕着盘旋着通向远方——象一条悬在簸箕舌瓣上的丝带飘飘然然!

 

      鸟瞰整个小夫峪的峪道,迂回曲折、百转千回,正在修建的那条峪道内蜿蜒的马路此时也变得象一条灰色细线,盘旋和缠绕着峪道一侧的山势伸向峪道远处的尽头消失的无影无踪;奔腾不息的河流再也看不到其汹涌和澎湃,其间的涓涓细流此时也变得犹如一根银色的丝线闪着光亮默默地依偎在谷底,享受着死一般的宁静;只有那些矗立着的山峰傲然直立,挺拔峻秀、婀娜多姿、卓尔不群。

 

      阅过峪道及其两侧山峦之胜景和风光后,放眼向北边的对面看去,除了看到伸向天际边顶峰与身后的主峰遥遥相对,还看到了对面的山腰上竟有很多房子和山洞,车友们不由得惊叹或疑问:曾经在那里居住过的人们,他们是从那里上去,又是如何到达那些房子和山洞里的呢?目力所及的地方怎么也看不到有路径可循啊!

 

      再往东面眺望,看到的是非常梦幻般的景观,两个突兀的山峰象一对金童玉女矗立在峪道东侧朦胧的山巅,在在空灵中相互间窃窃私语、耳鬓厮摩、相亲相爱……

 

揽胜亭上观少华  

 

河上吊桥悠然过,数千阶台达山腰;

登高叉口白玉台,远眺揽胜角峰亭。

凝眸少华仰天叹,绝壁千仞好攀岩;

眺望主峰雾朦胧,青山万仞玉女峰。

 

 

鸟瞰峪间蛇形路,百转千回纵与横;

少华山巅角峰立,揽胜亭上望瑶台。

半截东峰虽崩塌,比翼西峰亦飞高;

少华苍茫渭水泱,车友骑行路更长。

 

 

       下午四点许,带着本次骑行和游览活动的满足和惬意,车友们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的活动的游览任务;集结后,开始了最后一个节目——返程骑行。

 

       少华山因与西岳太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对,因此并称“二华”,但其海拔低于华山,因名其少华山,又名小华山(少华在古代地理书《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中均有记载)。古代的少华山包括三个巍峨雄险的山峰——中峰称少华山峰,又名独秀峰或玉女峰,即现在少华山;东峰又名阜头峰,在今柳枝镇张桥村南;北宋宁西五年(公元1072年)阜头峰崩裂,其崩山遗址今称半截山,又称复成山(东峰崩下的土石东西五里,南北长十里,压伏民居数百户);西峰即五龙山,又名马岭山。三座山峰中,以中峰的山势最为险峻,风光最为形胜,风景最为美妙壮观——明清以后以及我们现在的人们所说的少华山,就专指古代所说的中峰而言。站在山巅上环顾,北有渭水如带,蜿蜓东去;东看太华山耸立云端,魏峨挺拔;南见秦岭山脉万山起伏,直达天际;西望风烟万里,迷茫无涯。

 

 

少华太华一脉承,雄奇险峻皆天成;

游罢少华览太华,无穷享受回味真。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