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夫的头像

石夫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4/05
分享
《端午》连载

第一十三章

年前得了空闲,夏桂英又去了一回街上。

吃过早饭,她精心打扮一番出了校园大门,直接就去了百货大楼右面拐角处的一个“广州”发廊。说是发廊,其实也就是一间简易房子。夏桂英推开门进去时,长条凳子上正坐着一个等候烫发的年轻女人。

“你好,是剪发还是烫发?”听口音发廊老板还真是一个广州人。他瘦高个儿,染着卷发,一边给一个烫发的中年女人往头上套一个烫发帽子,一边转头看了一眼夏桂英热情地问。

“师傅,我想把这两根辫子剪成短发,再烫成大花儿。”夏桂英看着墙壁上贴的各种发型照片,笑着对卷发师傅说。

“可以的啦,你先坐在长凳子上等一会儿。”卷发师傅,回一声夏桂英,把那个中年女人安顿在一旁的椅子里坐下,给烫发帽子通上电,接着开始给那个年轻女人烫发。夏桂英就坐在长条凳子上,看卷发师傅在那女人头上卷着一个一个发卷儿。

两根黝黑的长辫子剪短了,头发烫成了大花儿,时尚精神又漂亮。夏桂英对着镜子仔细地看了一回儿,觉得特别满意。走出“广州”发廊,路过百货大楼时,夏桂英又进去买了一条看了几次的黑色喇叭裤,和一双高跟儿鞋。

六十岁开外的沈振国,已经被儿子海山骑着车子接到了二水县中学。他还是留着寸把长的头发,只是又白了许多。农村受苦人惯有的皱纹,像刀刻一样布满了他的长脸和额头。他受了一辈子苦,高大结实的身体已明显地开始佝偻了。

大年三十,吃过早饭,夏桂英把家里擦洗的一尘不染,窑壁上贴着的“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等奖状格外显目。沈振国看着窑里的角角落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桂英啊,还是城里的地方亮堂!”

“二水中学宽敞气派,街上繁华热闹,要是我妈她还在就好了……”夏桂英抹去眼角的泪珠儿,在大立柜里翻出沈海山的两件较新的衣服搁在沙发上,对沈振国说,“爸爸,一回儿把这上衣和裤子换上,旧衣服脱下来我给你洗洗。”

沈振国换上衣服,被沈海山带到理发店剪了头发回来,就显得精神多了。

后晌四点左右,城里城外就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每家每户便开始吃年夜饭、过大年了。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

夏桂英夏老师家里也是如此,他们听着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全家动手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开始过年。

“狗子,狗子快来帮忙啊——”婷婷和狗子渐渐开始懂事,能帮着夏桂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了,婷婷指挥着狗子,把他们的母亲腊月里刚买的一张圆桌和几个凳子,摆放整齐以后就拉着沈振国坐在桌前,“爷爷,你下坐下吧!”

等夏桂英把鸡、鱼、猪肘子等一切吃食在圆桌上摆放好以后,沈海山点着一支烟,在门外点燃了一串鞭炮。

沈振国坐在上席,左面的沈海山、夏桂英,他们的衣服虽旧了一些但很干净,右面挨着的婷婷和狗子,他们都穿得崭新崭新的牛着哩,脸上的笑容是欢喜的激动的。沈海山脸上是激动的笑容,他环视着大家,一拍手说道:“我们开饭,过大年!”

“祝,爷爷身体健康!祝,父亲生意兴隆!祝,母亲工作顺利!”在夏桂英的提示下,婷婷和狗子依次给他们的爷爷、父亲和母亲敬了酒,“祝,大家新年快乐!”

“高兴啊!两个娃娃啊都长大了,都是好样样——”沈振国和儿子碰了一杯酒,高兴得眼睛就挤成一条线儿了,“婷婷、狗子,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我们一家的幸福生活呢,的确来得很不容易。从农村老家到石家铺中学,又来到二水县中学,这里面有你们的母亲很大的功劳啊!你们的母亲呢,她虽然当了高中老师,但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啊!婷婷、狗子,你们今后一定要好好孝敬她!”沈海山喝了三杯酒,看着婷婷和狗子意味深长地说,“以后的世事要靠你们打拼了,爸爸希望你们胸怀大志、勤奋学习。希望你们金榜题名、事业有成啊!”

“婷婷、狗子我们的孩子啊,我们一家能走到今天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夏桂英抿了一口白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看看沈振国父子,再看着两个孩子就顺着丈夫的话说道,“妈的心情呢和你们的爸爸是一样的,希望你们将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各自都有一个理想的前程,幸福的家庭!”

夏桂英老师一家,像二水中学常住的老师们,和所有的城里人一样,就这样喝着、吃着、说着、庆贺着——夏桂英猜想,城里人吃年夜饭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在城里过这个年,对于夏桂英一家来说,的确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该是他们一家人命运的转折点吧。用夏桂英的话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才是她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的生活。这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儿。

夏桂英还说,他们一家的生活呢,这才是真正地脱离了苦海。她的事业呢,这才是真地正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她一定要竭尽全力为二水县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窗明纸净对子红,爆竹烟花灯笼亮。过了大年,夏桂英建议一家人到国营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沈海山同意了,婷婷和狗子更是拍手叫好,他们还雀跃着要给各自照一张单人照,说是要留一个纪念。

“姐姐,咋俩再合一张影吧?”

“懒得理你,傻样儿!”

……

正月十五,一家人吃过饺子,都精心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夏桂英、沈海山带领婷婷、狗子和沈振国,走出二水县中学的大门,有说有笑向城里的国营照相馆走去。

街道上、门市部和照相馆里,还有录像厅到处都是欢喜的人们,红男绿女,老人小孩,或畅谈社会的巨大变化,或拉拉家常琐事。最高兴的还数那些十来岁的娃娃们,他们不是买糖果就是买气球、买小喇叭、买小汽车,嘴里呜儿呐喊地叫个不停,一个个都好似小公主、小皇帝,穿得整整齐齐,明火儿刺亮的。

虽说刚吃过饭,但城里已经很拥挤了。架子车,自行车,各色的人们,早把一条不甚宽大的街道堵得有些水泄不通了。

国营照相馆里挤满了人,还要登记、排队,有照全家福的,有照结婚照的,更多的是给小孩儿们照的。夏桂英拉着两个孩子,招呼着沈振国和丈夫就等在一边排队。

“夏桂英,照相——”

半个钟头的样子,一个四十来岁的胖男人,留着分头,操着河南口音叫到了夏桂英他们“照相”。只见那个河南胖男人,推动着黑乎乎的家伙——旧式照相机,笑着说:“哈,笑一笑不要动,不要动,好!”只见他轻轻捏了一下右手里的橡皮快门,一道亮光“华”地一闪就好了。

几天后,一张写着“新春团聚”和“1985年正月十五”字样的彩色照片就冲洗出来了。原来说好的“全家福”,那个河南人说不合适,就改成了“新春团聚”。

沈振国坐在中间,穿着儿子的一件半新的中山装上衣,喜笑颜开很精神。沈海山,穿着一件崭新的蓝色夹克衫,留着分头,戴一副浅色石头眼镜坐在他父亲的左面。夏桂英,新烫的头发,打着卷儿,穿着一件蓝底儿白色碎花的咔叽布外衣,坐在沈振国的右面。婷婷,站在夏桂英身后,扎着两根长辫子,红毛衣外是一件蓝色的外衣。狗子,穿着腊月里刚买的新衣服,站在沈海山的背后。

这是一张半身照片,虽然他们的衣着打扮各不相同,但精神面貌很好,脸上都洋溢着春节的气息,和对未来生活充满的幸福希望。

沈振国老人在城里过了一个热闹红火的年,觉得心满意足。由于还要照料家里的营生,正月十五和儿子、儿媳妇他们拍了一张“新春团聚”的照相后,在正月十六,沈振国就让儿子骑着自行车,把他送回了农村老家沈家河。

年前,通过对城里市场的考察,沈海山觉得眼下他也只能倒腾自行车了——倒卖自行车,在眼下的二水县城里还是蛮赚钱的。妻子的教学生活是稳定的,两个孩子跟着他们的母亲随校就读,这让沈海山觉得很放心,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的事了。

这样,沈海山总是出现在二水县城,或通达县城的自行车市场上: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县城的自行车市场就是沈海山立起来的。

沈海山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的眼睛,市场上总还是不缺赚钱的机会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在二水县城或通达县城,除过自行车市场,他还对古货市场特别感兴趣,也偶尔会倒腾两个出墓镜子(石头镜),或者几个袁大头,或者一两个元宝什么的。总之,他觉得只要是能赚钱的买卖都不会错过。

国家的命运总是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迈进,九十年代初期,二水县城响应国家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加宽,柜台出租,门市出租——下海经商正是热潮。这对于一贯头脑灵活的沈海山来说,他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机会终于盼来了。

九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农历三月三日清明节,巧逢城西青石崖庙会吉日,沈海山谋划已久的“海山家电门市”正式开业了。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在里里外外围观的人们的眼睛里,沈海山想要在二水县城里,闹市区开一家家电门市的愿望最终实现了。

一间房子的门市部虽然不够大,但在九十年代初,对于一个不怎么大也不怎么繁华的县城来说,对于没怎么干过大事的沈海山夫妻来说,这的确又是很不简单的了。

说是家电门市吧,其实也不全是,门市里面多是一些生活零碎货儿。推开两扇三寸厚的木门,左面起是一小两大半人高的铁架子玻璃栏柜,栏柜后面是一人多高的货架。栏柜里、货架上,分门归类,整整齐齐摆放着影像磁带、美术工艺、日用百货。

后面的两节栏柜,也分门归类,摆放着烟酒、茶叶、手表和眼镜什么的。栏柜后面,电视机、录音机和洗衣机摆放的整齐有序。相对于左面和后面,右面就简单了一些,支起的木板上蒙着一块红布,上面明码标价,展示着电视机、录音机和洗衣机样品。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

开张的日子,门口右侧的音响里唱着一首《黄土高坡》,吸引了很多顾客。婷婷和狗子就守在栏柜里帮忙:

“瞧一瞧,看一看,开业大优惠!”

“说书道情,民歌秦腔,流行歌曲,应有尽有!”

……

“娃娃,给我挑一盘民歌磁带,再挑一盘道情。”

……

摆放录音机磁带的柜台前挤满了人,拿起这盘儿放下那盘,挑选着,试听着,热闹红火又激动人心。

“你的茶叶二两,请拿好。欢迎下次光临!”夏桂英在后面栏柜里守着,一会儿是茶叶,一回儿又是日用百货,或者工艺品,总之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沈海山重点给顾客介绍电视机、录音机和洗衣机:“看一看,比一比,货真价实,全城最低价啊……”

开业大吉,生意要比想象的好多了。电视机卖出去两台,录音机三台,洗衣机一个,磁带卖出去最多,各种的茶叶:龙井、毛尖、毛峰,总也有人要称上二两、三两或者半斤。还有烟酒,日用百货,总也断断续续有人要买的。

总之,只要进了家电门市的“上帝”,他们就基本没有空手离开的。

海山家电门市,生意最好的季节是腊月。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哪一天不卖三五件,一天最多可卖出去六个录音机。此时,在省城平西医科大学上学的婷婷,和二水县中学上高中的狗子都放了寒假,他们一吃饭就来门市部帮忙。夏桂英也是如此,一有空闲就来门市部。

干劲十足的沈海山,总是一早就来到门市部,一边整理栏柜、货架,收拾卫生,一边迎接顾客,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生活。这样的生活,沈海山一干就是三年多,直至门市部所在地段拆迁盖楼才结束。

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经营家电门市一年后,沈海山夫妻大概地算了一账:除去门市租赁费、工商税务、电费、进货杂沓等开销,一年净赚利润两万四千八百多。沈海山就暗暗高兴地对妻子说,要是照这样下去的话三五年光景下来,就可以在城里买到几眼窑了。沈海山还说,要真能在城里买到几眼窑的话,那他们就真正地成了城里人了。

爱美,抑或真是每个女人的天性。转眼,等家电门市开业的第二个夏季如期到来后,夏桂英也开始习惯穿一种流行的“高弹裤”,各种花式的裙子和凉鞋。沈海山去省城进货回来就会给妻子买时新的高弹裤、裙子、凉鞋。夏桂英就穿着新裙子,或高弹裤站在镜子前,试着比划着,既然是满心欢喜的样子。

转眼呢,三年多的光景就这么忙忙碌碌的熬过来了。三年后,婷婷上了平西医科大学,狗子也上了平西师范大学。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为了一家人的幸福,沈海山和夏桂英商量决定,他要到省城平西去闯一闯,再干一番事业。

省城平西沈海山在经营家电期间没少去过,对于一些服装市场、装潢市场也考察了很多次——他对夏桂英说,一心就想去省城平西经营服装。

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沈海山来到省城平西,熟门熟路又去了批发大商场。他对市场、货源、摊位,以及工商税务等有关事宜,作了深入的了解和调查。他,胸有成竹。

一个月后,就在沈海山准备租赁摊位开张时,恰巧遇到了老同学赵昌生。

“海山啊,听说你的家电门市不开了,你又来平西干什么呢?”可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老同学一见如故。赵昌生一把拉住沈海山的手久久不放:“家里一切都好吧?”

“昌生,我正准备在平西搞一个服装批发。”一个比较高档的饭馆里,沈海山看着赵昌生向他征求意见,“不知怎么样?”

“海山,你知道老同学我现在平西干什么呢?不知道吧——”赵昌生热情招呼沈海山喝着、吃着,沉思一会儿又解释道,“海山呀,我现在在平西贩煤啊!生意好得很,比你开家电门市强几倍啊!”

眼下二水县一带在平西贩煤为生的人不少,虽然多数人没什么文化,但大家都还是挣了不少钱,有好些人还开上了汽车。贩煤虽然很辛苦,也很危险,但只要找对了,人打通了关系,能联系到一两个大单位挣钱真的是快。一年下来起码净赚三、五万是不成问题的,要是胆量大一些,有资金,路子宽一些,赚个七八万也是很有可能的。

“海山,我觉得你不如贩煤吧?”赵昌生语重心长,对老同学简单分析了一下当前平西贩煤的局势,给他递了一支红塔山点上,接着说,“只要老同学愿意贩煤,我可以先带着你看看行情,或者你投资,我们一起干也行。怎么样?”

赵昌生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对沈海山又特别佩服,所以呢,他的一番话沈海山是不得不认真考虑了——半个月后,和妻子商量后,经夏桂英的同意,为了确保万一,沈海山投资十万块和赵昌生开始合伙贩煤。

合伙贩煤,沈海山没想到八九个月下来自己竟也赚到了近十万块。和赵昌生一起跑了半年多的煤炭生意,其中的奥妙呢沈海山渐渐地摸清楚了。回家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沈海山和夏桂英商量决定:

来年起,他要和赵昌生分开自己贩煤,而且要放开胆子大干。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