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涣的计谋其实并不是李之涣的计谋,他是受南方局的指示而做的。
自从潘文华被困成都后,南方局在成都的“据点”被特务破坏殆尽,被捕被杀害不计其数。而潜伏在潘军中的好几线与南方局也失去了联络。但是这样看似破绽百出的计谋却被潘文华采纳了。
当下,张斯可和李之涣密谋。由公署副主任皆第56军副军长陈兰亭向当局派来的间谍透露出对潘文华的不满,矛盾日深,有意想离开潘军阵营的想法。然后两人在一次激励的争吵后,陈兰亭愤然提出回老家石柱剿匪。
蒋介石本就恨不得削弱潘文华的兵权,是以欣然乐见。不久,陈兰亭便带着部队离开了成都,向石柱而去。
陈兰亭率部队离开不久,潘文华致电刘文辉到重庆喝茶。刘文辉欣然应允。此时,潜伏在潘军中的特务,迅速把这一消息传回到蒋介石的耳中。
就在刘文辉来成都的头天晚上,张斯可在窗前站了一夜。
临到天亮时,急忙去找潘文华,说:坏了。
潘文华惊问:出了何事?
张斯可道:主任是否忘了老蒋与刘文辉的仇怨?
经他一提醒,潘文华不禁猛拍一下脑门。此事虽是李之涣提出来的,可是李之涣毕竟来的时间较短,对此前蒋介石与刘文辉的恩怨并不甚了解。但潘文华和张斯可却是心知肚明的,此前蒋介石多次到成都,欲邀刘文辉来成都会晤,都被刘文辉推拒。而刘文辉曾经联络邓锡侯抵制当局派来主川的张群,在蒋介石的心中已经是眼中钉,肉中刺。后蒋介石又派王缵绪入川代理,也是刘文辉牵头,约集各方势力在成都密订协议,共同抵制当局控制西南。
如果没有刘文辉,或许川中的局势会是另一番样子。所以,蒋介石对刘文辉多次的抵制和违逆,更加深了欲将刘文辉除之而后快的想法。
你是说老蒋会借这个机会有所行动?潘文华问。
张斯可眯缝着眼睛,用力点头:我猜他不会自己动手。
潘文华问:那会如何动手?
张斯可沉声:借主任之手杀人,一石二鸟。
潘文华不可置信:张老是否有点思虑过多了,我被他困于此,叫我帮他除掉,我可能会帮他除掉刘文辉吗?又怎么除掉?
张斯可道:就是因为你不会帮他除掉刘文辉,所以这才是最大的疏漏。
潘文华再次愣住,语气也有点松懈:老蒋明知道我不会帮他除掉刘文辉,却偏偏会下这个命令……
便在此时,李之涣匆匆而来,讷讷道:主任,老师,此前我疏漏了一些因素。
张斯可脸上露出一抹难得的笑,如果李之涣不来找他们,他或许还会怀疑他的动机,看来,他的眼光还是没错的,不由赞赏地向他点了点头:之涣,此事是我的疏漏,若是我早点考虑在内,就不会同意此计了。
那快点取消。李之涣道。
张斯可摇了摇头:已经来不及,陈副主任已经带兵过了重庆,而刘文辉已经在来的路上。顿一下,问:之涣,你那边准备得怎么样?
李之涣道:我这边已经准备就绪,着人乔装成主任的模样,分四门同时出城,驻防永兴巷公馆周围的部队负责护送,待他们走半个时辰后,主任乔装再从正门出去,人力车已经安排好,车夫是最好脚力的,出城的守卫士兵我已经安排妥当,若有人查询,只需重金买通即可,我就在城外接应……
张斯可抬手打断他的话:之涣你马上改变行程,主任今晚必须出城,否则就真正危险了。
这是为什么?潘文华不解。
李之涣想了想,已然明白,不管蒋介石反应如何,只有主任先行离开,方是最佳之策,如蒋介石没有针对此事的阴谋,那么主任也已经按照此前的计划远离了成都;若蒋介石作出反应,想为难主任,到那时,他想找人也已经找不到。刘文辉若是来成都见不到人,自然也会心生警惕。思虑不可谓不周全。
于是,当晚,潘文华乔装打扮后,便在李之涣等亲随的安排下,出了城。
而在同一时刻,刘文辉却到达了成都。次日一早便在约定的地方出现。只是,接待他的并非潘文华,而是张斯可。看到张斯可的第一眼,刘文辉就意识到坏了。但他还是稳稳地坐下,镇定自若的喝茶。
潘鹞子呢?刘文辉问。
张斯可没作声。
刘文辉笑:他想做什么?约了我喝茶却不出面,是什么意思?
张斯可说:您猜猜。
刘文辉目光瞬过来:难道是想杀我?
张斯可从怀中摸出一封封,递了过去:您看看。
刘文辉接过,信未看完,脸就变色了,冷笑说:老蒋果然是不能容我,看来我今天是走不出成都了,好吧,你叫潘鹞子出来,好歹杀我前,我得和他说两句话。
张斯可笑说:我叫不出来。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离开成都。
这次轮到刘文辉惊诧了:他收到了老蒋的密令要杀我,可他却走了,你觉得我会相信吗?
张斯可说:你不相信?要不要去潘公馆找找。
刘文辉说不出话,喝了一杯茶后,问:张老,你打算把我怎么样?是奉老蒋的令……
张斯可打断他的话:在下已经为西康王安排了退路,从这里出去,有一座学校,你经过学校时,学校里的学生会突然涌出来,你混进学生中,会有人带你到一座宅子,这宅子的后门,有人会带你平安出成都。当然,你的公馆是不能回去了,只能出成都,返回西康。
刘文辉闭上了眼睛,似乎在揣度他这话的真实性。如果潘文华要对他下手,此刻只怕这茶馆周围早就鸟飞不过。但直到此刻还没有动手,而周围也并没有半点杀机,好一会,他起身,叹息:老潘这是在违抗军令,真正的授人把柄啊!
张斯可没答他的话。刘文辉也没再说话,在士兵的带领下,大步向茶馆的后门走去。
那时,李之涣已经带着乔装过的潘文华离开了成都,坐上了去重庆的汽车。。
李之涣乔装成一个身着长衫、粘着小胡子,戴着宽沿帽的商人;而潘文华则乔装成一个佝偻着身子、步履蹒跚的老人。老人走两步,就捂着嘴轻轻地咳两声。
两人坐在车上低低交谈:您老人家这是在违抗军令。
潘文华故意扭曲着嗓子:我违抗的可不止一次。
李之涣说:这样岂不是更落实了拥兵自重的口实?
潘文华摇头,用力摆手:唉!早就名存实亡,什么第二十八集团军的总司令,结果呢,过不多久就取而代之了,什么结拜金兰,全是拉拢之词,目的不过是想借我之名,稳川中军心,这一套,早在多年前就已经看穿,若再不拥兵自重一回,再不抵抗一回,我就真的一败涂地。老蒋定不会想到,我会反其道而行之,往他的肚子里面钻。
说到最后,他捂着嘴自己边咳嗽边嘿嘿笑了起来。笑声里还透着得意之色。
李之涣却有点笑不出,一路上他自己想想,都后怕。想不到潘文华出了成都后,心情大好,一路上东张西望,没有人认出他来,他显得特别高兴,还说这付样子站在蒋介石面前,他会不会认出来?也不知道他是真的心大,还是故意装得如此的淡定从容。居然一把年纪还有心情捉迷藏。
二人一路上扮作商人,隐在老百姓中。到了重庆后,李之涣将“老人”交给两位年轻人,而他则带着一个酷似潘文华的人遮遮掩掩向李兰亭的部队追去。“潘文华”在李之涣的护送下,晓行夜宿,很快过了白马山,进入黔江地境,与驻扎在黔江的陈兰亭部队汇合。
此前,东南方向本就是潘军的催粮部队在活动,此次精兵入境,又打着陈兰亭回乡剿匪的名义,征兵征粮,倒是无人敢抗命。
而蒋介石果然借潘文华私放刘文辉一事大发雷霆,趁机又削弱了他的兵权,还着人在成都找翻了天。当然,找不到潘文华,只有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远在黔江的陈兰亭部。怀疑潘文华已经在当时就随着陈兰亭部队转移,但苦无证据,震怒之下,派出军统局的情报人员四下寻找,甚至下了“狙杀令”。
陈兰亭部到白马山后,抢占哨卡,抢修关隘,占据有利地势,以防不测,另一方面则又寻找地方势力,寻求合作,对重庆下来的人员严加排查。
而此前,南方局暗地里寻找派往秀山的人选,文昭第一个便推荐了北风。
北风的条件是最适合回秀山的人选。他护送潘文华特意到重庆去转了一圈,也是顺便将信息送回联络点。但东南方的情况复杂异常。根本没有机会将消息捎回重庆。在白马山后,想不到部队在剿匪过程中,收编了一些散兵游勇。其中的一支部队的领头人,居然是谢晓峰。他便将谢晓峰收入军中,成为了自己的心腹。原本他们在武大就是合作多年的战友,此次两人意外碰面。在敌营之中,多了一名伙伴。无不欣喜异常。
李之涣到黔江名为剿匪,实则与各方势力接触。这一两个月的出生入死,已经让他无暇顾及,一方面隐藏身份与各方周旋,一方面得应对当局派下来的密探和杀手,另一方面还得时时关注成都、重庆方面的消息,筹划下一步怎么走。
李之涣到黔江一家饭馆吃饭。听餐馆里的人谈论起酉阳龙潭冉家的事情。就顺便打听了一下。餐馆的老板说冉家可不得了,是酉阳土皇帝呢。不听从任何人的号令,也不投靠任何一方,他家有一支武装力量,划地圈土,自成一派,他家的生意和档口到处都是,他家门下的人,有好几个还是袍哥社的大爷。那位冉家老爷膝下,三个儿子,个个精明能干。特别是小儿子,不仅武功出众,处理事情更是雷厉风行,公平公正,是冉家未来的希望。
李之涣充满好奇:哦?他家的小儿子叫什么名字?
餐馆老板说:你到龙潭去,说出冉茂林的名号,人人皆知。他不仅仗义,还疏财,听说很多江湖上救急的朋友找到他,没有不伸出援手的,所以,他们家也搏得了个仁义的名头。
冉茂林。李之涣心里一震,唇角不自禁往上微扬。这个人,怎么把他给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