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姚淑芳的头像

姚淑芳

网站用户

其他
202011/19
分享
《流逝的岁月》连载

第二十七章 走向工作走向生活(11)

走向工作走向生活(11)

我在一分队水文组工作很愉快,一年以后,1973年下半年,老王他们几个仍在劳动改造的老三届也离开了钻工行当,回归干起了专业。总共劳动改造了五年之多。1973年老三届终于转正,工资从实习生活费42.5元升至57元。我们俩增加29元,这是个相当可观可喜的数字,足够三口人的生活费了。

微山湖一带是个鱼米之乡,湖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还有闻名于世的鸡头米、菱角、莲藕,以及许多我不认识的水产品。湖的四周盛产水稻,小麦以及各种豆类、杂粮,品种繁多,数量丰富。村里乡亲们用杂粮做的煎饼非常香甜,用辣椒炒小虾米卷在煎饼里吃。连刚会走路的一岁小孩儿就敢吃,辣的小嘴通红……

当地物产丰富,物价不高。原先工矿企业很少。地质队进驻以后,成为购买力最强的人群。老乡们叫我们“地主队”。俗话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冬儿爱吃鱼虾,老王很会挑选,我的烹调技术与日俱增,湖中桂花鱼是我们的最爱,蒜瓣肉,刺儿很少。冬儿吃一碗鱼肉,喝点儿稀的就饱了。她从小吃鱼多,直到今日视力也非常好。那里鸭蛋比鸡蛋便宜,到处都摆着鸭蛋卖。

说到这儿,不能不提当地养鸭趣事。郗山这里家家户户养鸭,少则十几只,多则几十只。鸭子们的食堂就是微山湖,到了湖里,有吃有喝,不用家中多喂食。

清早,我站在家门口往路上远眺,可以瞧见一大奇观:各家各户的鸭子从自家院内出来,一摇一摆,跳下狭窄的石阶,依次走到村中大路上。各家的鸭子排成小方队,加入到众多的鸭群中。没有争抢,没有加塞儿,没有一个落下。朝远看,一望无际,全是麻鸭。他们像出征的战士排列整齐,摇摆着,朝着湖岸奔去。头鸭在前,嘎嘎的叫几声,它的战友们也一呼百应嘎嘎地叫起来,壮观极了。

我看了以后十分感慨,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啊!母鸭们一清早把蛋下到窝里,走出鸭窝,与公鸭拍拍翅膀,好似互道早安。然后走到食盆儿,那里有为它们准备的早点——一些湖螺。大娘说给他们吃一点儿先垫垫饥。吃完以后,大娘手拿一根竹竿儿,赶他们走出大门,加入到鸭子的大部队中去。有些人家没时间喂它们,这些懂事的鸭子便急急忙忙空着肚子出门了,到了湖里,一头扎到水里找吃的,湖水中为鸭子准备的食物可多呢,最好的还属螺类,鸭子嘴吃螺非常灵巧,它能够把大螺肉叨出来吃掉。

到了黄昏时分,在头鸭的率领下,群鸭仍旧排成队,摇摇摆摆,原路返回,各回各的家。大娘慈祥地站在大门口,迎接她的鸭子们凯旋归来。

微山湖畔除了景色宜人,物产丰富,养鸭趣事以外,当时那儿的蚊虫众多,蚊子传染的疟疾病非常猖獗而普遍。正值夏季,湖区又湿又热。我家住的是放置柴草的低矮草房,窗户小,不透气,顶棚虽然用报纸糊上,由于年久失修,上面藏污纳垢,成为老鼠、土元、壁虎、千足虫的安乐窝。老鼠拖家带口,整夜在上面跑,吱吱叫。我和老王身上长满痱子,奇痒无比,睡不好觉。加上天棚上作妖似的闹腾,吓得老王不敢回屋睡觉。而院子里蚊子撞脸,一抓一把。我必须上床哄冬儿睡觉,她睡了,我也睡着了。一觉醒来,老王还在院子里坐着扇蚊子呢。他说我们母女不怕热,唉!我得给孩子扇,让孩子睡觉呀,怎能说是不怕热呢!早上,凉席上一汪儿汗水,又有什么办法呢?

当时老王还在机台上劳动。上夜班要与蚊子斗,蚊子不光喝人血,还传播十分可怕的疾病---疟疾。在郗山工作两年,老王患了两次疟疾,我一次。这种俗称打摆子的病,名副其实。先冷,盖十床被子也冷得打哆嗦;然后热,汗流浃背,像刚从水中捞出来一样。高烧到达体温表最上端,无法知道40几度。这种折磨人的病流行起来,机台上班的人手都不够了,医务室张大夫忙得吃不上饭。

经过两年详勘,确定了郗山稀土矿的埋深、品位、储量。提交完报告,我们这支小分队就要向东平开拔了,去那儿勘探铁矿。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