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代,董仲舒忙着对儒学进行了天人感应论、君权神授说、三纲五常说等改造,而他的学生司马迁则忙着写《史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司马谈之子。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开始了《太史公书》(后来称之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该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开启先例,树立榜样,其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史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