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谢富鸿的头像

谢富鸿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17
分享
《中华革命简史》连载

第三十八章 明朝的科技发展

明朝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明朝的十大科技成就。

一、农学农政

1376年,俞宗本完成《种树书》,解释如何种树、种树须知等。

1406年,朱橚(1361年-1425年)完成《救荒本草》,是一部植物图谱,救荒本草描述了植物的形态,展示了明朝当时植物分类的概况。

1511年,明朝开始种植玉米。

1547年,马一龙(1499年-1571年)完成《农说》。

1582年,番薯传进明朝,人口开始爬升。

1596年,屠本畯著完成海洋生物主题书《闽中海错疏》,本着记述明朝福建沿海多种水产动物的形态、生活环境、习性和分布。

1608年,喻仁和喻杰合作完成《元亨疗马集》,是明朝兽医学书籍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的一部兽医著作。

1617年,赵蛹完成《植品》。

1628年,徐光启(1562年-1633年)完成《农政全书》,这部书总结了中国古代许多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并引用了古代著作和文献多达三百多种。

二、天文气象

公元14世纪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而欧洲要到公元1879年才出现只有16幅的云图。

1383年,明朝首先于南京设京师观象台,为首个明朝观象台。1442年,明朝于北京设立了观象台。

1439年,张仪建造了浑天仪,并置于京师。浑天仪是根据学说浑天说用来展示出天体在天球上的各种运动及测量黄道及赤道坐标差的仪器。

1607年,李之藻(1565年-1630年)完成了《浑盖通宪图说》,是用作介绍天象的。

1617年,张燮(1574年-1640年)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明朝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天文望远镜,名为筩,其意思为筒,而天文望远镜外形如筒一般。

1634年,在礼部尚书徐光启的领导下,大明完成编纂《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书中采用第谷创立的天体系统和几何学的计算方法,亦对哥白尼的学说做了介绍并大量引用其在《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

三、数学

1450年,吴敬完成《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完成《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1536年-1611年)完成《律吕精义》。

1592年,程大位(公元1533年-1606年)完成《算法统宗》,是最早记载使用珠算计算方法计算平方和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1552年-1610年)合译了《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根据欧洲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与中国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重著,并完成《同文算指》。

四、医学医药

1390年,明代朱橚、滕硕、刘醇等编成了《普济方》,本书博引历代各家方书,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汇辑古今医方。包括方脉、药性、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本草等多方面内容。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痘接种方法来预防天花疾病,后来更加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1518年-1593年)完成《本草纲目》,一部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

1601年,杨继洲(约1522年-1620年)完成《针灸大成》,后来由靳贤补辑重编。

1617年,陈实功(1555年-1636年)完成《外科正宗》,共四卷。

1624年,张景岳(1563年-1640年)完成《类经》,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继隋朝杨上善的《太素》,又一个对《内经》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1641年,吴游性(1582年-1652年)完成《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首部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

五、物理

1637年,宋应星(1587年-1666年)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与现代相似的理论,认为声音是由急速移动撞击空气或物件振动而产生,声音则则是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同现代理论非常相似。

方以智(1611年-1671年)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1628年-1662年)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六、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郑和(约1371年-约1433年)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原载于明茅元仪编《武备志》卷二百四十。

1536年,黄衷完成《海语》。

1565年,胡宗宪(1512年-1565年-)完成《踌海图编》,主要记录中国与日本的海上交通及于韩国抗倭的历史。

1602年,利玛窦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图中包括欧逻巴、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墨瓦蜡泥加(即南极洲与澳洲)。此图在晚明的地理著作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1639年,顾炎武(1613年-1682年)始著《肇域志》,他于此年开始大量搜索史籍、实录等资料。

1640年,徐霞客(1587年-1641年)完成《徐霞客游记》,是中国著名旅游家、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旅游日记,记录了他曾到访的地理等资料。

七、化学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明朝发明火爆法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于《本草纲目》记载了约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及蒸馏、蒸发、升华等科学技术。

1637年,宋应星于《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巨著,有人称它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天工开物中,宋应星把铅、铜、汞、硫等元素看成基本物质,而它们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洐生物质,产生了类类现代化学元素类概念。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1771年才开始炼焦。

八、兵器

1372年,制造碗口铳,相对于手铳来说铳身比较重,外形与口径都比较手铳大,必须架在木架上射击。

1377年,制造手铳,形体较轻,口径比较小,可以安装入木柄以持以使用,类似手枪。

14世纪,制造火龙出水。

1453年,制造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

1524年,制造佛朗机炮,原本由欧洲葡萄牙传入的一种早期的后填装滑膛加农炮。

1549年,制造水底雷,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为雷壳,油灰粘缝,以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纵击发,比较欧洲制造及使用水雷早了逾200年。于抗日援朝时,明朝海军使用了水底雷一举击沉日本一艘大型战舰,为世界历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比较日俄战争中的水雷战争早近3个世纪。

1558年,制造较西番尤为精绝之鸟铳,是以火绳作为点火装置来击发的火器。

1580年,戚继光(1528年-1588年)自制自犯钢轮火,功能类似地雷。

1590年,制造水底龙王炮,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时爆炸物。水底龙王炮以牛脬作为雷壳,内里安装有黑火药,以香点燃作为引信,凭借燃烧时间来定时引爆水雷。

1621年,出版茅元仪(1594年-1640年)《武备志》,此书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于清乾隆年间被禁。

1637年,制造混江龙,与舰船直接接触而引发爆咋。

制造铁壳地雷,为世界上最早由钢轮压火击引发爆炸的铁壳地雷。铁壳地雷被明朝陆军广泛地装备,并且于江浙地区多次使用其以重创倭寇;欧洲到18世纪后才有类似的武器。

翼虎铳:三管骑兵铳,用以伏路极便,缘其体短,可心藏匿,可以多放,手不离刀,急则可以当盾格斗,远近俱堪杀敌,又可自卫。

制造虎蹲炮,长2尺,头由两只铁爪架起,外形像似蹲卧之虎。于开火前,需要先装填5钱重的铅弹或者石子上百枚,再使用一个重30两的大铅弹或者大石弹压顶,于发射时,大小子弹一同飞出,杀伤力惊人。该炮重量轻,体积小,尤其适合于骑兵使用战马直接驮带,由此催生了明朝陆军骑炮兵,也是世界历史上首支骑炮兵,领先了欧洲约200年。

三桅炮船:仿制荷兰战船,巨型,水师主力,身高大,首昂尾翘,航行迅速,不惧风浪。树3桅,主桅高4丈,船长20丈,舱5层,船面设楼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红夷炮8门,千斤佛郎机40门。

吴三桂(1612年-1678年)于1642年(崇祯十五年)捐红夷大炮一尊,名曰定辽大将军,此炮采用铁芯铜体铸炮法,在当时世界上属于领先的地位。

1643年(崇祯十六年)铸造开花大炮一门,口径为305毫米,名曰破虏大将军炮,此炮用于装备明水师三桅战船,后装击发。比英国著名的阿姆斯特朗舰炮早了近300年

1598年赵士桢(约1553年-1611年)编写《神器谱》,记载了明末军队使用的各式武器,显示了明朝先进的火器制造水平。

九、造船及航海技术

明朝初期承继了宋元的科技优势,其造船技术更是首屈一指的。明朝建造的船设计精良,装备齐全,最大的船能够长约147米,阔约60米,能够容纳1,000名船员,且最大的船能有9个桅杆。相比数十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所乘坐的船只长约30米,四个桅杆比较,可以见到明初科技的先进程度。

明代被称为中国航海家的时代,明代初期我国在航海技术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十、冶金技术

冶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采矿方面,明代已经采取“火爆”法。在明代发明了炼焦法,并改进了鼓风备,增加了冶炼炉的温度,并可以使炉子变大,从而使冶金生产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比较大的提高。我国也是用火炼锌最早的国家。

明朝是我国古代科技的巅峰,之后清朝乘着夕阳的余晖在康乾进入古代最后一个盛世,最后在内忧外患中衰败灭亡。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