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经常把汤显祖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实莎士比亚(公元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比汤显祖晚出生十几年,还比汤显祖早去世几个月,应该把莎士比亚誉为英国的“汤显祖”才对,我们要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汤显祖(公元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朝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描写了南安太守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在《牡丹亭》之前,中国最具影响的爱情题材戏剧作品是《西厢记》。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重阳节,《牡丹亭》在南昌刚建成的滕王阁首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连演不衰。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公元1578年-1642年)在《顾曲杂言》中作如下记录,“《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汤显祖在开篇的《牡丹亭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彷彿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就是说《牡丹亭》的故事来自于这两个传说:武都守李仲文的故事出自东晋陶潜的《搜神记》卷四,广州守冯孝将的故事出自南朝刘敬叔《异苑》卷八。按理说,作品的故事来由应该是没有争议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学者根据明代目录学家晁瑮编撰的《宝文堂书目》中的话本《杜丽娘记》和明何大抡辑《重刻增补燕居笔记》中《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故事,认定这是《牡丹亭》故事的源头。这样说来两个太守儿女为爱死而复生的故事,似乎是汤翁卖的一个关子。
江西大余县牡丹亭文化研究专家谢传梅在《中国文学网》曾发表文章介绍,牡丹亭》剧故事发生地大庾(今大余)确实有女魂恋人的传说故事,有两起被宋代学者洪迈(公元1123年-1202年)记载在他的名著《夷坚志》中。大庾当地流传多个版本女魂恋人的传说故事:一说某郡守的女儿与某书生在府署后花园相会,女儿被责骂后忧郁成病,终至命赴黄泉:另一说是,南安府后花园一株几百年的番蕉感受日月精华竟然成精,常常变成英俊男子,与府衙小姐幽会,事败后,小姐羞愧忧郁之中逃出闺房投井而死却尸身不腐,托梦于路过南安(此处说的南安非福建南安,均是南安府治大庾,现为大余县城南安镇,下同)的举子,许以婚配,最终还魂后与书生成亲团圆。洪迈在其著作《夷坚志》中,记载了一则谪居在南安的太尉解元的孙子解俊,遇到前抗金将领邵宏渊女儿鬼魂的历史传奇故事。《夷坚志.支甲》则记载张太守亡女在南安嘉祐寺变成厉鬼,去迷惑解潜的孙子,两个故事大体相似。解潜、解元、邵宏渊都是当时有一定名气的人物,而且确是在南安呆过一段时间,传说故事中的宝积寺、嘉祐寺是南安有名的寺庙。故事的作者洪迈数年出任赣州知府,并在南安府大庾有过多次活动。《夷坚志》成书二三百年后,出现了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夷坚志》所记南安府大庾人鬼情爱故事和流传在大庾的民间传说,既是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源头,也是《牡丹亭》故事最早的源头。大庾无疑是《牡丹亭》故事的策源地。谢传梅据此撰写了论文《牡丹亭探源》,随后撰写成学术专著《
在这里,有必要重提汤显祖的一段经历。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论辅臣科臣疏》奏折激怒当朝皇帝朱翊,被贬到徐闻县做小官,经大庾过梅岭,并留下《秋发庾岭》诗,“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晻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花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半年后升调浙江遂昌主政,又一次过梅岭到大庾,并逗留了一段时间。谢传梅考证的当地传奇故事应该就是这个时候进入他的视线。他把这些民间流传故事、古籍记载故事、话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个戏剧故事“杜丽娘牡丹亭还魂”的框架在他的胸中逐渐构成。七年后,汤显祖把那段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发生地放在了大庾的南安府,而不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广东南雄(与大余相邻)。并在《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借杜丽娘念诵的《乌夜啼》词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以及杜丽娘生前常向梅树倾诉、死后安葬在梅树下面等多个情节。可见这两次大余之行对汤显祖印象至深。
《牡丹亭》是汤显祖毕生精力和全部艺术才华的结晶,其中表现的不仅仅只是他本身的艺术成就,也是我国历代文化艺术厚重积淀的集中体现。汤显祖用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讴歌了生而死、死而生仍追求爱情的杜丽娘形象,超越生死的爱情理想,而这一爱情理想正是对其所推崇的人文精神的最佳诠释。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提升了明清戏曲的文学品味、构建了明清戏曲的审美视界,而且扩大了戏曲艺术在文坛的影响面,有效地提高了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牡丹亭》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在Daniel S.Burst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还魂记》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为了纪念《牡丹亭》,作为故事策源地的大余于1995年在县城东山旁重建牡丹亭,使昔日南安府衙后花园十景再现人间,成为凭吊牡丹亭、体味牡丹亭剧情的文化景观。 2017年12月,在原牡丹亭公园基址上扩建成占地1200亩的中国牡丹亭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