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水寒烟的头像

易水寒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5/25
分享
《北莽山之我在高原》连载

第三章

夕阳下的院子里洒落着几道余晖,几只芦花鸡在悠闲地漫步。大椿树叶子几乎掉光,眼看着就要变成秃子头。树干上围上了一圈圈的玉米棒子,好像系上了金腰带。墙角下的豆杆整齐堆放着,黄豆、红小豆、扁豆已经晾晒好了装入口袋。厨房里飘出了几缕炊烟,空气中夹杂着油泼辣子的丝丝香味。蒲焕群照例要忙碌着为何平准备一个星期的生活必需品。一个玻璃罐头瓶里装着咸菜,切得很细、很细的丝,上面浇上红红的辣椒油,很能勾起每个人肚里的馋虫。一个帆布包里装满新出锅的锅盔,散发着热气,透着麦子的香味。包里还有几件叠着非常平整的换洗衣裳。

临出家门时,蒲焕群递给何平一张十元钱。何平接过钱后愣了一下,一会半会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一个星期的菜钱只有五块啊!

蒲焕群笑着说:“这是两个礼拜的菜钱,你省着点花。”秋收之后农闲的这段时间里,家里没有多少农活,蒲焕群让何平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并一再叮嘱他说:“好好在学校念书,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挂念。”

何平心里感受着母亲浓浓的暖意,骑着自行车沿着乡间公路赶往学校。公路两边的秋庄稼早已收割完毕,地里的冬小麦已透出嫩嫩的小尖,在烟雾的笼罩下,展现着丰收后的又一个希望。堆成垛的玉米秸秆像一个个小山包,那是给牛羊等牲畜准备的过冬饲料和冬天烧火用的柴火。

“大家都带了啥好吃货,拿出来看一看。”星期天的晚上,宿舍照例要热闹一番,同学们互相展示家里带来的吃食。

“何平,我这里有些饭票,换几个锅盔尝尝,我都闻见馍的香味了。”小杨从床铺下摸出几张饭票塞到何平手里,打开何平的帆布口袋,拿了几块锅盔迅速塞到自己的布包里。城里的同学总是希望用手中的粮票来换他们带来的农家锅盔、花卷、甚至馒头。毕竟学校大灶上的馒头、花卷味道如同嚼蜡。换到手的粮票可以去灶上慰劳一下自己渴望的肚皮。因为在学校大食堂搭伙,费用很高。所以,来自农村的大多数同学一般从家里带上大量干粮,只用少量面粉交到食堂换取饭票,而且饭票主要用来吃午饭,早饭和晚饭可以用家里带来的吃食对付一下。

在这清贫并且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友谊。一般都是几个要好的同学搭伙,大家分工明确,相互之间充分合作。

“何平,你也来加入我们吧,看你那身板,买个饭半天都挤不到跟前。”石头、卫斌、智勇、明俊、宏杨等几个要好的同学也成立了自己的伙食摊子。何平因为个头小,只好负责打开水,智勇和宏扬负责排队买饭,卫斌负责排队买菜。当然,身强力壮石头和明俊负责排队买热馒头。

这是怎样一个壮观的场面:中午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纷纷奔向饭堂和开水房。“挤啥你?看把人都挤成肉夹馍了,再往前小心我给你一锤。”因为吃饭的时候人太集中,去晚了只能吃冷馍和剩菜。因此,插队、拥挤、甚至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身体强壮的人当然有优势,其中不乏一些故意捣蛋的人。何平经常看到地上被踩得稀烂的馒头、撞撒了一地的饭菜,甚至还有打碎的暖水瓶。有几次,还发生了因暖水瓶破了导致的烫伤事件。

一些女同学不愿去挤,只好找一些男同学搭伙,感情就这样从一个碗里吃饭、一个盘里吃菜,慢慢地培养起来。

农村的冬季夜晚有些难熬。因为电力供应紧张的缘故,学校晚上经常停电,何平和同学们只好点起蜡烛上晚自习,这是大家最不愿意的事情。一方面是蜡烛光线太暗,不利于视力的保护;另一方面买蜡烛也是一项开销,一个晚上点一根蜡烛,二三毛钱就烧没了。“那可是购买一份菜的钱啊!”何平在心中暗暗抱怨着。

同桌阿龙是何平学习上的好帮手,他来自另一个乡镇,哥哥从省城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镇上的中学教书,算是端上了公家的铁饭碗,这对阿龙有一种激励的作用。

“阿龙,有个事情商量一下。咱俩能不能轮流买蜡烛,一人一个晚上,这样做可以节省一些。如果有点剩下的蜡烛头,咱们收集在铁盒里重新炼制,回到宿舍后还可以继续用。” 何平只好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上晚自习的困境。

寂静的漫漫长夜里,每间教室并没有因为经常停电而人影稀少。电灯灭了,蜡烛点起来了。烛光里的晚自习很是富有诗意,充满了浪漫气氛。同学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者讨论作业,或者交流学习心得。当然也有春心懵懂者,只是大家没有太在意。原来如此,烛光下也有浪漫的时光,何平心中未免有些失落。

星期六下午是自由快乐的时间,虽然天气比较寒冷,天空却是瓦蓝瓦蓝的亮峥峥,偶尔有几片白云慢悠悠地浮过。石头提议说:“下午没啥事,咱们去爬学校后面的周王陵墓,看看风景散散心。”他们一路上有说有笑,一口气爬上陵墓的顶上。

“大家望四周看一下,这些个土堆堆,都有一长串的故事。”石头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大家讲解这周陵的故事。

“就说咱这周陵,据说是西周初期的周文王、周武王陵墓,自宋代以来一直这样流传。”石头的解说还是有模有样。周文王墓在前,武王墓在后,两者相距五百米左右,这样的帝王陵墓布局非常少见。

何平从文物部门所立的碑文内容得知,这陵墓的高度在四十米以上,可是他们很快就登上墓顶,看上去却没有那么高,也不知道文物部门怎么测量的?何平的心中不禁画了个问号。

登高一望,整个陵区规模还是很宏大的。何平站在陵墓顶上向南望去,一条乡间小路直通到咸宋公路上,这条小路据说是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到周陵祭祀所走的官道。陵墓周边是千亩良田,曾经是供养守陵人及祭祀费用的官地,现在已经改建为一个大型农场。

冬季的田野一片萧疏的景象,冬小麦和油菜静静的潜伏在土层里,只有陵园西围墙边的松柏林还在呈现着一片绿色,就像是陵墓的保护神。

何平向北望去,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北山,像一条大蟒蛇匍匐着,村里的人称之为北蟒山。冬季的山上更加的荒芜,呈现着黄土高原的本色,山上依稀可见一些大尖顶,那是一些唐代帝王的陵墓。

何平又向南边远眺,清楚的看见了很远的南山。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所谓的南山其实就是秦岭,秦岭也是中国的地理南北分水岭。雄伟的秦岭壁立着,呈现着连片的青黛色,为颜色单调的冬天凭添了几分绿意,这可是八百里秦川的大屏障。

他们站在陵墓的顶上,环顾四周,视野非常开阔,大家热烈讨论着,任由思绪自由地飞翔。放眼四周,周边零散的分布着一些陪葬墓,墓地主人却是众说纷纭。

石头说:“听我们村的老人说,周陵并不是文王和武王的真正陵墓,而是他们的衣冠塚,是后代为了纪念两位帝王的功绩而修建的。”文物部门经过考证认为,周文王陵实际是秦惠文王“公陵”,周武王陵是秦悼武王“永陵”。当然了,何平知道石头的父亲是历史老师,石头给他们讲解周陵的来龙去脉应该差不离。

“其实,这些说法我也是一知半解。陵前的石碑上有文字说明,咱们一会儿下去仔细探究一番。”如此看来,石头还算是有些自知之明,传说故事和史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从文王陵墓封土的外观来看,使何平想起了家里用来称量粮食所用的斗,只不过这个陵墓的封土很像是一个倒扣着的斗。文王陵的底部东西长一百米出头,南北宽也是一百米出头。陵墓顶部东西长近乎五十米,南北宽也近乎五十米。整个文王陵墓的墓顶和基座,看起来都近乎正方形。

周武王陵,被文物部门认为是秦悼武王赢荡的陵墓。秦悼武王赢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因为体格强健勇猛有力,因而喜好角力游戏,他曾经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大鼎,结果折断了胫骨而死,岂不可笑至极。“这人也真是二。这也怪他爸没眼光,要是当初安排他当个大将军,没准还能建功立业。”阿龙的话语是不是有些替古人担忧。

武王陵墓的封土同样像是一个倒扣着的斗,底部东西长七十米,南北宽六十米;顶部东西长十三米左右,南北宽十五米多;整个陵墓高四十多米。陵墓前也有清代毕沅所立的“周武王陵”石碑一个,诉说着这个大土堆的主人是哪一个。

“来,咱们望南边仔细看一下,能清楚看到咱学校的全貌,包括这些古建筑。这里面都有故事,听我细细说来。”石头再一次把大家的关注目光引向学校的古建筑群。陵墓的正南面是一座祠堂,经历明、清增建、修葺,已经颇具规模,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的布局显得庄重大气。一道高高的围墙隔开了陵墓和祠堂,祠堂也完全被包围在学校之中,过殿、后殿及厢房均为硬山顶造型,里面均没有住人,东西厢房内住着一些教师和全部女生。

“你们来看一下,这东西厢房就是我们的后院。”这当然是石头的一句戏言。

厢房的墙壁上嵌着明清以来御制祝文碑碣三十多个,碑文有汉文、回文两种。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咱这厢房的墙壁上还镶嵌有一块古代三叶虫化石,据说那可是整个陵区最值钱的宝贝。”石头的话语勾起了每个人的欲望,大家都想再去看看这个宝贝。

“许多次从跟前经过,从没有料想到这么一个珍贵的东西就在眼跟前。”何平决定找个时间好好去看一下这个值钱的宝贝。当然了,后院也不是男生可以随意参观的。

沿着祠堂向南是一座献殿,献殿为歇山顶造型,里面是学校的卫生室,可惜只有一名医生,平时只能看个头疼脑热。出了献殿,过一条青砖铺砌的马路就到了文王坊。文王坊为四柱三间木牌楼,庑殿顶的造型,前檐配上如意斗拱与彩画;里面住着高年级的学生,包括地下室也住着许多学生。许多野鸽子在文王坊上做了窝,地下总有一溜溜白色的鸟粪。

“咱们再向周围看一看那些小一点的墓冢,那些都是陪葬墓。”石头指着周陵周围分布着一些古墓,又给他们讲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古墓一直也被认为是周代陵墓。也许是口口相传的缘故,汉平帝皇后的陵墓被认作是周成王陵,班婕妤的墓当成了周恭王陵,汉元帝皇后陵又被认作是周康王陵。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周陵东侧的两座汉墓却被当成了姜子牙墓和周公墓。

八百里秦川,被众多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帝王将相的陵墓多达近千座,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时代跨度之长,举世罕见。

看着这些大大小小的陵墓,何平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数年前的一场老碗会。“何平娃,咱这厚重的黄土塬上,可是隐藏着两条古代帝王的龙脉,五爷我好好给你娃说一下。”德文老汉放下大老碗,用手帕擦了擦嘴,点上半截子黑卷烟,给何平讲述这北莾山上神奇的传说。五爷曾经是个老学究,年轻时也读了不少书,的确是一肚子的好墨水。

一条龙脉沿着渭水之阳的北塬上。从西向东看,依次排列着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成帝延陵、汉平帝康陵、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等二十多座帝王陵墓和陪葬陵墓。其中,五陵原上分布九座汉代帝陵,沿着北塬上的宝鸡峡灌溉渠东西走向一字排开,气势恢弘,时代序列完整。

“五陵年少争缠头,······。”何平的思绪仿佛回到了语文课堂上。遥想当年,这五陵塬上也许住着许多豪门大户。

因为这些陵墓的外形很像倒扣着的斗,有人便把这些气势恢宏的陵墓与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提并论。

“只不过埃及的金字塔是石块垒砌的,咱这塬上的陵墓却是黄土堆成。”何平不由地联想起历史课堂上的内容。看着这些大土堆,历经了千年风雨的侵蚀,虽说逐渐呈现着衰落的景象,仿佛还在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咱这当地民间还有这样一句俗话:泾阳的楼子、三原的塔,比不上咱塬上塚疙瘩。”德文老汉随手扔掉卷烟把把,端起紫砂泥茶壶,喝了几口浓茶,又开始打开了话匣子。

德文老汉所讲的这句俗话指明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现象:在北莽山上分布着众多帝王将相的陵墓,这些陵墓中埋藏着不计其数的传世文物和稀世珍宝,也难怪这里被人们称作“中国地藏博物馆”。

“唐王陵十八个,各个躲在山底下。” 德文老汉所讲的另一条龙脉沿着北莽山自西向东走向,分布着献陵、乾陵、定陵、桥陵、泰陵、建陵、昭陵、元陵、崇陵、丰陵、景陵、光陵、庄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靖陵等十八座帝王陵墓,跨越乾县、礼泉、咸阳、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区。

“唐代的陵墓制度沿袭汉代,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后,将堆土为陵这一模式转变为依山为陵,这也算是一种创新之举。”德文老汉不慌不忙燃起了一根黑卷烟,又开始搜罗肚子里的传说和典故。唐代陵墓一改汉代厚葬之风,大多以山为塚。据唐王李世民陵墓的碑文中所言:一是为了“奸盗息心”,二是为了节俭。李唐王朝覆灭不久,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曾对唐陵进行了大肆盗掘,只有乾陵幸免遭劫。虽经宋太祖赵匡胤下旨大力修葺,但是经过千年的岁月摧残,往日恢宏的宫阙亭榭逐渐颓废,到如今,许多地面建筑早已淹没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之中。唯有沟壑两旁的华表、獬豸、鸵鸟、翼马、翁仲等石像或立或躺于田地之中,更有深埋于北莽山黄土中的局部残留者,似乎无声地诉说着苍凉的故事。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过去总有人打这个陵墓的主意,可惜他娃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德文老汉的语气有些激动。近代更有一个军阀胆大妄为,他不惜动用军队,用大炮轰,用炸药炸,最终还是没有得手。“老祖宗在修建乾陵的时候,早已留了后手。”整个陵墓隐藏在山体中,而且是用铅水浇筑,任凭谁来也没有办法挖开。

汉唐帝国的统治者在上台伊始,就开始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考虑了,朝中的司职官员、民间风水先生,纷纷献计献策,为帝国的统治者寻找风水宝地。大汉帝国的统治者捷足先登,占据了长安都城以北、沿渭河之阳的风水宝地,占尽山南水北的地理优势。

大唐帝国的统治者不甘心关中平原最好的龙脉被别人占据,只好向北延伸占据泾河沿岸、北莽山上的有利地形,以山为陵,确保千年永固。可是,历史总是和帝王们开玩笑:风水宝地和龙脉并没有保护他们的后代儿孙江山永固、帝国千秋。

无论是民间口口相传,还是文物部门的考证。何平还是感慨古人的伟大:在黄土塬上修建的这些陵墓,虽历经了千年风雨的剥蚀,依然挺立着不屈的脊梁。

何平还在回味着德文老汉曾经讲述的传奇故事,他不由地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里真是风水宝地。”

何平这句话也不完全对,确切地说:只有关中平原的黄土地里埋有众多的帝王将相,才能称得上是风水宝地。

卫夏接着说:“我们村就在汉代帝王陵下,人杰地灵,那也是风水宝地。”

大家纷纷跟着起哄:“卫夏有福相,将来一定能位列朝堂之上,到时候,勿相忘。们大家还等你提携、提携。”

这塬上的许多村子周边多少都有一些塚疙瘩。有些陵墓的主人比较有名气,有些陵墓的主人却无从考证。比如南宫的村子就在茂陵旁边,大林的村子附近有平陵,卫夏的村子就在康陵脚下,艳文的村子附近有长陵。

何平村子附近没有帝王陵墓,倒是村东十里左右有萧何墓和曹参墓。这个现象非常奇怪,按常理说,他们俩应当陪伴在刘邦墓的周围啊!阿龙的村子名字叫做萧何庙,可是离着萧何墓二十多里地。难道也是人们杜撰的故事。

正因为“陕西黄土埋皇上”的俗语勾起了大家的历史大辩论,由于他们的相关知识和认知水平有限,并不能对这一特殊的现象给出有力的论断,毕竟也是过了一会嘴瘾:慷慨激昂,指点江山。

毕竟老祖宗还是给后代子孙留下了一些文化财富。地面上有许多可以看得见的,地底下还有更多目前看不到的。所有这些都期待着他们去发现、去发掘、去欣赏,更多的是去保护。

何平等人沿着陵墓上增修的砖砌台阶徐徐而下。在文王墓前面,何平看到墓前有一个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周文王陵”石碑,只是上面的字迹有些斑驳。这些刻在石碑上字迹模糊的文字,明确了这座陵墓的历史价值。他认真研读上面的文字,想要了解那些尘封的历史,却发现上面有许多人留下的“某某到此一游”的字迹,让何平感到很是大煞风景。

无精打采的落日渐渐西斜,一排排的杨树在秋风中挺立着身姿,稀疏的金黄叶子在余晖中闪着光亮。几只野鸽子在空中鸣叫,招呼着同伴们回巢。田野里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处的村庄上空炊烟也在袅袅升起。

他们原想着从学校大门回去,可是要绕一个大圈子。“这天色也有些晚了,我们是不是抄近路回去?”智勇指着高大围墙的一个缺口说。几个人相互对视了一下,心领神会,翻越了学校后围墙鱼贯而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