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知道了,闷热啊,闷热啊!”树上的知了在大声地叫着,狠劲的抱怨着难熬的酷暑。暑假的校园显得有些安静,浓荫遮蔽的大道上行人稀少,偌大的教学大楼上难得见到几个人。何平和小韩在青苹果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着教务管理系统的安装调试。
省城这个大火炉果然是名符其实。一大早,何平刚一打开办公室的门,就感到一股热流从房间里向外涌出。房间里的电风扇开到最大档位,进出房间的还是热风, 刚忙活了一会儿的功夫,他就感到身上有些黏糊糊。
“领导,能不能歇一会儿吧!咱们去机房里凉快一下。”小韩也有些忍受不了酷暑的折磨。机房里几台服务器正在运行着,散热风扇不断地发出嗡嗡的嘈杂声,窗式空调机吹出的凉风让他俩暂时有了一丝难得的享受。
何平和小韩按照工作进度安排,对整个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逐项调试,完成各个数据库的代码编制。基础数据录入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任务,各项数据必须符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每一个功能的测试必须有数据支撑才能实现,并能实现数据的完整导入/导出,便于数据的上报和数据交换。
两个星期后,教务管理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基本上完成,何平及时向曹庆余汇报了工作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你们辛苦了。省厅下周在青海西宁召开教学工作年度会议,我安排徐处带着你们几个一块儿去参加。听说西宁很凉快,你们也可以去避避暑。”虽然暑假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曹庆余还是要给何平布置一些工作安排。
何平陪着徐学军、胥元方离开了酷暑的省城,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列车沿着北莽塬脚下一路西行,经过了一个晚上的颠簸,到达了号称中国夏都的西宁市。一行三人出了火车站,何平发现这里的人们还大多身着长衣长裤,看着自个身上的短袖和短裤,他马上就感到身上一阵的凉意。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听说他们第一次来西宁,便热情的介绍说:“这里离塔尔寺只有20多公里,你们可以抽时间去看看。”
下午还有一段空闲时间,他们一行三人打车前往塔尔寺,找了一位当地导游讲解塔尔寺的一些概况。
“塔尔寺在藏语里称作十万佛像弥勒洲”。导游介绍说。塔尔寺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也是喇嘛教六大寺院之一,在全国享有盛名。
“是不是和甘南的拉卜楞寺一样齐名,也是属于黄教的寺院?”何平突然想起五年前曾经去过的拉卜楞寺,那里也是号称喇嘛教六大寺院之一。
“这位朋友看来是对黄教的寺院有些了解。咱们这里却是先有塔,然后才有寺。下面我会给大家介绍塔尔寺的神奇之处。”导游有意給何平卖了个关子。
在一块方形的石碑前,何平看着上面的文字描述。塔尔寺的由来,当然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说起。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母亲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了佛教事业决意不回家,他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提到:希望在当地修建一座佛塔,这样就如同见了面一样。
一三七九年,宗喀巴的母亲和众多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一五七七年,在这塔旁又修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作弥勒殿。“咱们安多地区的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导游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总结了塔尔寺称谓的由来。
塔尔寺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其中以八宝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
“塔尔寺的概况先介绍到这里。各位朋友请跟随我参观各处景点,详情听我慢慢道来。”导游带领他们来到寺前广场参观八宝如意塔。
这座塔建于一七七六年年,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整个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在导游的带领下,他们又来到金瓦寺参观。导游介绍说:“这个寺顶全是用纯金铸就,所用的黄金都是当地百姓自愿捐赠的。”在日光的照耀下,金瓦寺发出夺目的闪闪金光,好像是佛光普照一般。
走进了寺院,何平看见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树上挂有许多信徒敬献的哈达。“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塔尔寺圣树。”他忍不住自言自语道。
“是的。这就是我们这里有名的菩提树。宗喀巴大师诞生时,在剪脐带滴血处生出这棵菩提树。菩提树的树根向四方延伸,如同身体的四肢展开,预示着藏传佛教的法流渊源。前面我也介绍过,公元一三七九年大师的母亲以菩提树为核心建成莲聚塔,又称作菩提塔。”导游的讲解再一次加深了何平的理解。
在菩提塔前,何平惊奇的发现有很多信徒在磕长头。一位藏族服饰的妇女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磕头,这位小姑娘身着民族服饰,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五体投地,非常地虔诚。
导游说:“他们有的人要用一生来朝拜。”有些人从家里出来就一路磕着头来到这里朝拜。有些人已经花很长时间在塔尔寺的外面磕了数不清的头了。还有些人在寺里一直要磕下去。
何平看到,廊檐下的石板由于众多人磕长头,历经长年累月,已经磨得发亮,几乎可以照出人影。前来朝拜的人们白天磕头,晚上就睡在简陋的小店里,有些人夜晚就睡在寺院的廊檐下。
在这个神奇的菩提树下,何平看到有人把菩提树的落叶一片一片地拾起珍藏。
“菩提树叶是佛的信物、佛的佑护和祝福。”导游的话解开了何平心中的疑问。“即使在落叶最多的时候,游人也在地上找不到一片菩提树叶。”
这长在树上的菩提树叶,是不能动它一枝半叶的。菩提树是佛门弟子的圣树,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得,又在菩提树下得道升天。菩提塔前的菩提树,是宗喀巴大师的血脉所生长,当然是重点保护的。
听了导游的介绍,何平对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菩提树更是肃然起敬,想着那神奇的传说,一种神圣的情感由然而生。“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何平不禁念起曾经读过的几句诗词。
“这是唐朝和尚神秀与慧能的一段对话。前面几句是神秀的话语,后面还有几句是慧能的对答,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导游说出了下面几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平认为,这些话语可以这样理解:身是觉悟的根本,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亮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
“菩提又指的是什么?”对于导游的提问,何平一时半会儿不能完整回答。
“菩提一词是古印度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佛祖释迦牟尼是在毕钵罗树下悟道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菩提树在词典里解释为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听了导游的讲解,何平逐渐明白了信徒为何对这棵神奇的菩提树顶礼膜拜。
何平在沉思: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谓的禅。人生在世,在何时何地,都要有善心、爱心、责任心,为他人多做好事善事,为老百姓多谋福祉,人生就会像这菩提树样宝贵而神圣。有些人即便把头磕破,没有悟性,没有善心,没有做好事的义举和善行,也难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看着何平还在对着菩提树发呆,导游便催促说:“咱们这里还有堆绣、壁画和酥油花等艺术三绝,我们抓紧时间去看看。”
塔尔寺的酥油花是“三绝”中最为有名的一项艺术。酥油花当然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合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花朵。
“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导游带着何平等人来到陈列室参观。
何平的眼睛有些忙不过来。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故事。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塔尔寺要举办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导游介绍说。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在大殿里,导游指引着他们参观八百罗汉造型。这些罗汉造型各异、神态自然,象征着世间人物万象。
“大家可以在这些罗汉中仔细寻找一下自己的造型,看一下自己的今生来世的样子。”导游介绍说每个人都有转世轮回,只要心诚就会看见自己的来世。
“那好。我们也看一下自己的前世今生。”胥元方走到一尊罗汉前,仔细端详一番。
何平看到壁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这一点和北莽塬上的寺庙和陵墓的壁画有些不同。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藏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多是反映宗教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则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以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导游详细介绍这个刺绣的绝妙之处。堆绣主题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参观完毕,他们一路上谈论各自的感受。拉卜楞寺留给何平的印象是一座藏传佛教的文化宝库,而塔尔寺则是藏传佛教的艺术宝库。
这次年度会议的主题是探讨扩招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会的省厅领导和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专题报告,特别是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的主题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潘教授认为:高等教育虽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依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这一数字目标。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就有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我们培养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长期这样下去,前景很是堪忧。
老先生的一番话语不无道理。何平结合自己的上学经历和近五年来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形势,他感到自己的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交大、西工大、西北大等几所著名院(校)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依然是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如何稳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改革跟进: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等。这次会议何平收获了不少心得,对于今后的工作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咱们也出去活动活动,去一趟青海湖,咋样?”徐学军提议说。会议之后一般是自由活动,他们决定去青海湖转转。
导游是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她在车上为大家讲解青海湖的一些概况。“各位朋友,我是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称我小李或者李导。我先给大家介绍青海湖的名称由来和概况。”
青海湖在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在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意思“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卑禾族放牧的地方,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时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青海湖的名称始于近代,一九四九年后才普遍称青海湖。
“姑娘,是不是青海省的名称就是因为青海湖而来的?”胥元方给小李提出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的好,听我细细道来。”导游的嘴皮子一般都很利索,小李的功底当然也不差。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四千多平方公里,面积比太湖还要大一倍多。青海湖环湖周长360多公里,已经修建了环湖公路,每年七、八月在这里举行环湖自行车国际赛事。
车子爬上了日月山,小李介绍说:“这里是文成公主进藏的地方,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车参观一下,我们稍事停留一会,给大家留出时间拍照留念。”
车子沿着京藏公路继续一直西行,远处的湖光山色渐入何平的眼帘。山坡上金黄色油菜花开得正艳,北莽塬上的油菜早已在六月初收割完毕,这里的油菜才刚刚开花,两个高原的气候差异实在是大。
小李指引着大家远眺迷人的风光:“大家向左边看,山坡有一些白色的帐篷,那是藏族待嫁姑娘的闺房。小伙子如果想追求姑娘,一般会晚上去主动和姑娘约会。”
“小李,你看我们这个小伙子一表人才,干脆就留在你们这里,你给帮忙找一个白帐篷。”徐学军的话语引起一阵哄笑声,车上的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
“好了,大家不要开玩笑了。下面我要出考题了,回答正确有奖励,回答不上来就要表演节目。”小李想把大家的话题引回来。
“前面就是金银滩草原,这里曾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知道答案吗?”
“是不是王洛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何平小声的说了一句,看来是底气不足。虽然上学时也听过这首歌,但他并没有关注过这首歌是谁人创作。
“回答正确。我中午单独请你吃烤羊肉串。”小李不愧是个爽快的西北姑娘。
小李简要介绍了这首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这首歌曲的曲调源于哈萨克族民歌,歌曲的创作过程也演绎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九三九年秋,王洛宾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时,偶然结识了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场景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民歌的旋律完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么一首歌竟然藏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何平难免有些感慨。
车子在金银滩草原上的一处帐篷前停下来,这是一个蒙古风格的就餐地点。离开饭还有些时间,何平便在周边溜达,尽情领略着神奇草原上的迷人风光。这个时节牧草长势正好,一阵凉风吹过,像绿色的波浪般此起彼伏,草丛中偶然可见几处露出半截的残破水泥房子。
“草原上还曾经修建了碉堡?”何平有些迷惑不解。
“那不是什么碉堡。是当年在这里开展武器试验研究人员的工作生活场所。为了躲避敌国的空中侦察,因此修建的如同地堡一样,现在早已废弃不用了。”小李介绍说,这里在五六十年代曾是武器试验基地,许多科研人员就在条件简陋的地堡里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听到这里,何平有些肃然起敬。
午饭后,他们来到青海湖边的一处码头。小李安排大家轮流乘船参观位于湖中的一处废弃的鱼雷试验场。当年在这里试验鱼雷,也许是基于保密的缘由吧。何平分析认为。
她又抽空给大家讲解青海湖的水、鱼、鸟。青海湖水位每年平均以12厘米的速度下降,年平均减少湖水4亿多立方米,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造成青海湖不断缩减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以及降雨量减少等原因,特别是在青海湖周边盲目开荒,破坏了注入青海湖河流的水源。何平结合《人与环境》的课堂知识,认同小李的观点。
“目前,青海湖泊几乎一半的注水河流已经干涸。若干年后,你们可能就看不到这里的美景。”小李也流露出对于青海湖的担忧。
“青海湖中心有一个鸟岛,生活在湖区的鸟禽有一百多种,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等数量较多的鸟禽。此外,还有凤头潜鸭、赤麻鸭、普通秋沙鸭、鹊鸭、白眼鸭、斑嘴鸭、针尾鸭、大天鹅、蓑羽鹤、黑颈鹤等数量较少的鸟禽。”随着小李的指点,何平看到了湖面上翩翩飞翔的鸟禽,时而掠过水面觅食,时而飞过游人的头顶嬉闹。
“青海湖中盛产全国五大名鱼之一的青海湟鱼。”小李的话语中充满自豪。一九六四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湟鱼也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湟鱼的生长非常缓慢,平均年产量只有五千多吨,由于人们的过度捕捞,湟鱼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青海湖的渔业资源也急剧衰退。
“现在,政府已经限制捕捞野生湟鱼,我们晌午在饭桌上吃的湟鱼全部是当地人养殖的。”小李的话打消了大家吃野生青海湟鱼的念头。
青海湖,高原上的神奇之海,现在也在受到不断的伤害,何平的心中不禁有了一丝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