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水寒烟的头像

易水寒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06
分享
《北莽山之我在高原》连载

第一十一章

大杨树上的知了在拼命嘶叫着,树叶子在骄阳的炙烤下无精打采,教室里的地面上虽然泼上了几盆水,空气中依然浮荡着逼人的暑气。

“这鬼天气把人都快热日塌了,咋还不放假呢?”每个人都在抱怨着。好消息终于等来了,学校决定提前放暑假,何平也期待着快乐的假期生活快点到来。

何平原本打算暑假里继续到村办砖厂干活,可是义克让和蒲焕群都不同意,他们认为:我娃好歹也算是一个文化人了,咋能去干那些下苦力的活。

夏季天气非常炎热,豆腐不耐储存。因此,义克让做的豆腐比较少,无需家里其他人帮忙。家里今年也没有种植西瓜,主要是考虑同一块地不能连着种植,必须相隔一到二年再种西瓜,以防止出现腐烂病。秋庄稼正在田地里快乐成长,地里的农活也不很多。

“由此看来,这个暑假里的活计还真不好安排。” 何平不禁有些作难。这时候,他陆续得到一些新信息:听说黑旦这阵子买菜呢,每天早早就回来了,比在砖瓦窑干活轻松多了。

村里的一些儿时伙伴开始走村串街卖菜了,据说一天的收入也很可观,要比在砖厂干活挣得多,而且干活很自由,劳动强度也不大。何平找到黑旦、卫民等几个要好的伙伴打听情况,问了一些卖菜方面的具体情形,并希望他们能带自己一块干。

何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蒲焕群:“妈,明天我想和卫民他们一块去卖菜。”蒲焕群和义克让商量了一下,很快就同意了何平的想法,他们认为这个活还是比较适合何平,自行车和菜筐子都是现成的,秤家里也有好几杆,不用再置办其他行头。

夏季的太阳出来的比较早,天刚麻麻亮,何平就约上卫民、黑旦等几个伙伴出发,骑上自行车,带上两个大筐子,奔赴渭河南岸的蔬菜批发市场。菜市场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开着大卡车干长途贩运的大买主,有蹬着三轮车在城里卖菜的个体户,更多的是骑着自行车卖菜的小贩。每个人都在精心挑选蔬菜,大声地和菜农讨价还价,有时候还闹得脸红脖子粗。由于何平才开始入行,他只能跟在卫民、黑旦等人后面学手,挑选了一些农村人喜欢的韭菜、豇豆、茄子、西红柿等价格较低的蔬菜。

出了菜市场,他们来到渭河边上,将批发来的蔬菜重新进行整理。有些捆扎整齐的蔬菜,看起来卖相很好,其实里面掺杂了一些品相较差的,必须择出来重新分类整理,否则不好出手。有些蔬菜连根带泥,必须重新进行清洗整理,以保证外表清洁,而且显得很水灵。这卖菜的第一课,就让何平学到不少东西,他很是佩服菜农们的智慧。

经过一番的清洗整理之后,何平发现一些蔬菜基本上没有卖相,一生气全部扔掉了,黑旦劝阻他说:“何平,这些菜好好清洗一下,包扎成小捆可以便宜一点卖掉;实在卖不了,带回去自己家人吃。”看来,这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这些东西让整天坐在学堂里的何平,惊叹了许久。

他们一行人赶在交警还没有上班前,快速穿过城区,来到头道塬的坡底下。从县城到塬上要爬很大一段坡,坡底下有一些农民牵着骡马在等候拉坡。拉坡的价钱一般是三轮车五元、自行车两元,何平本来还想节省两元自己推车子上坡,卫民劝他说:“你不行,这坡太长了,上到坡顶要花不少时间。即便就是推车子上去了,你的劲也就用完咧!”

经管骡马拉坡的多是一些老汉,这些人在农村里也算作是能人。按照老一辈人的说法,这骡马属于“高脚牲口”,野性比较大,一般人驯服不了。

义克让虽然常年在生产队的饲养室干活,但是一直没有学会驯养骡马的本事,他总是感叹对何平说:“何平娃,这高脚牲口不好拢管。”因此,家里一直喂养黄牛,黄牛比较温顺,力气大,耐力强,可是一旦发起犟脾气来,那也是惹不起。骡马等高脚牲口用来拉犁套车可比黄牛强多了,最起码工作效率要高一大截子,农闲时节用来拉坡更是不在话下。

坡底下,一位老大爷牵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新剃的光头上戴着一顶藤条编的凉帽,鼻梁上夹着一副茶色石头眼镜,嘴上叼着一根卷烟,古铜色的脸庞上冒着汗油。他大声地吆喝着何平加入他的队伍:“来,小伙子,到我这里来,你们人多可以便宜点。”何平经不住老大爷的热情,选择加入他的车队。看着加入队伍的车子比较多了,老大爷认真检查了每辆车子的挂钩是否栓牢,然后整理好队伍准备出发。人力三轮车、自行车等组成的长长拖队,宛如一条长龙在缓缓游动,老大爷不时扬起手中的长鞭,优美地在空中划了一个圆弧,鞭哨的清脆响声在空中不断响起,领头的枣红色高头大马听到指令,快步带领着队伍浩浩荡荡冲向坡顶。

上到坡顶,何平、卫民、黑旦等坐在路边的凉茶摊上喝茶、休息、吃干粮。凉茶每杯一角钱,是用各种颜色的色素调制而成,看起来很是诱人,但是味道很是一般。经管凉茶摊的多是老大妈或者小学生,看见有人上坡,他们就不停地吆喝:“喝凉茶咧,解渴的很,一毛钱一杯。”老大妈摆凉茶摊挣钱主要是补贴家用,而学生娃们摆摊纯粹是为自己挣一些零花钱。

稍事休息片刻,他们准备奔赴各个村庄,开始今天的买卖。“这样吧!咱们分开走,菜的价码尽量一样,要不然就砸了行情。”卫民和黑旦、何平一起约定好各样蔬菜的价格,每个人的价格尽量不要差异太大;每到一个村庄分头进入各个街道,尽量不要重复。

村子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响起:“卖菜了,新鲜的河南菜来咧!”听到吆喝声,家庭主妇们慢慢围了过来,开始对各样菜进行一番评头论足,然后再进行讨价还价。好在何平还有卖豆腐的功底,应付起来还是比较容易。何平把自行车支起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着一群妇女围着菜筐子挑菜。她们拿起一捆菜,打开以后精挑细选,何平很是不理解。这每一捆菜他都择好了,连根泥也清洗干净,基本上没有挑拣的必要。

“看来,择菜就是主妇们的天性,你不让她们干,心里还不悦意。”何平的心中感到有些好笑。忙活了一阵子,每个人选好自己想要买的菜,然后是眼睛盯着何平称秤,当然秤要称得高高的。比较难缠的人,临走时还要搭上几根豇豆或者一撮韭菜,这让何平感到有些不可理喻。

十字路口渐渐安静下来,买菜的主妇们慢慢散去,地上留下了许多菜叶子,几只母鸡在一只公鸡的带领下,怯生生围了上来抢啄,时不时发出咯咯的叫声,呼唤更多的同伴前来。

夏日的天空是瓦蓝瓦蓝,映衬着远处的北莽山绿意盎然,正午的阳光毒辣辣地直射下来,驱赶走了山上飘下的凉气。

何平大声吆喝着叫卖,转了几个村子已是嗓子冒烟、汗流浃背。快到午饭时间,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升起,主妇们开始在厨房里忙活,何平几乎已经闻到了饭菜的香味。他从布口袋里摸出一片锅盔,咬了几口觉得难以下咽,今天出门有些匆忙,也没有带上白开水。筐子里的菜基本卖完,就连可以解渴的黄瓜和西红柿也是所剩无几。剩余的菜要么降价处理,要么带回家自己吃或者送给左邻右舍。

“午饭前必须将当天的菜全部卖出去,过了饭点菜就不好出手。”何平的心中未免有些焦急。剩下的菜除非降价处理掉,否则一大堆鲜菜没有办法储存,菜全变蔫、烂掉,损失可就大了,何平一天的辛苦算是白忙活。

“何平,今天能见(赚)几个钱?感觉咋样?是不是比在砖瓦窑要轻省?”黑旦问起何平今天的收获和感受。大家在一个村口汇合,相互交谈了今天的行情,骑上自行车飞快回家。何平此时已是饥肠辘辘,盼着能长一对翅膀飞回家,端上一大碗母亲做的手擀面,红红的油泼辣子浇在上面,那感觉真是嫽咂咧!

午饭后,何平在家里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

盛夏时节,庄稼都在快速生长,地里的活计半天就可完成。夏天的日头又特别毒,村里人一般要休息到下午四五点钟才下地干活。

何平每天上半天出门买菜,吃过午饭后他一直睡到四五点钟才起来。有时候他去地里帮着除草,或者去给黄牛割草;有时候他也帮义克让磨豆腐。夏季天气热,义克让每两天才做一次豆腐,量也不大,当天卖完即可。

骑车子卖菜虽然对何平来说是一项轻松活,可是这里面的许多学问值得他好好琢磨。每天一大早就要出发赶到菜市场,打听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当日的批发行情;最近几天城市集贸市场和农村街道的行情变化;当季蔬菜的上市情况,反季节蔬菜的上市情况。如果了解信息不全面,批发的高价菜在农村可能卖不动,那可就赔大发了。如果批发的蔬菜和当地的大路菜同步上市,就要多花一番力气。批发菜时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市场上鱼龙混杂,有些人是二道贩子,在他们手里批发菜稍不留神就会上套。有些人是老油条菜农,他们一般喜欢骗熟客,尤其喜欢骗何平这些毛头小伙。

“何平,我看大辣子最近受欢迎,咱们合伙批发一袋子,咋样?”在卫民的提议下,他俩批发了一大袋子新上市的大辣椒,等到打开仔细一看,发现里面掺杂着许多破裂的菜,有些甚至腐烂变质。

“这些瞎怂货,敢给我上套,走,一块找他去。”自认为精明的卫民这次失算了。他们在市场上转了几圈,批发菜的贩子早就不见踪影。这个失算害得他们两人当天的汗水几乎白流。

“何平,啥话不说了。咱俩二一添作五,一人认一半。卖不了的菜拿回去自家吃,权当是买了个教训。”卫民免不了宽慰何平一番。

可话又说回来,卖菜还是一件轻松活。何平每天的任务在午饭前基本完成,下半天的时间比较宽裕,还可以帮家里干不少活。有时候,自个实在太累了,或者遇着下雨天,他就在家里休息,从宇川家里借一些小说看。有些小说虽然很早就读过,不过重新读一遍另有一番心得。《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再看一次也许还有另一番心得。《今古传奇》等文学刊物上连载的《飞狐外传》、《清宫风云录》、《七剑下天山》武侠小说,权当是消遣的精神食粮。

早上起床,何平看到天上又开始下起了小雨。这时节正是北莽塬上的淋雨季节,隔不了三五天就会下一场雨。今天虽是下着小雨,可是路上还是泥泞不堪,这天气也没法出去卖菜。何平从桌子上拿起一本小说翻看,直到蒲焕群喊他吃饭,还沉浸在故事之中。义克让推门进来,看见何平还窝在床上,有些不高兴地说:“何平娃,你妈叫你吃饭,都喊了好几声,听不见?”

“爸,我刚才看小说,有些入迷了。”何平赶紧放下书,从床上下来穿上鞋子准备去厨房端饭。

义克让看了看何平胡乱摆在桌子上的小说,若有所思的对他说:“何平娃,这些闲书还是少看一些,有些内容多看了没有啥好处。”义克让并不反对何平看小说,只是告诫他说:“咱民间有句俗语,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你要好好把握。”

义克让的话语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是小说里的描写,还是影视剧的演绎,水浒讲述的都是梁山好汉的英雄壮举,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解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

电视连续剧《武松》让何平从荧屏上看到了打虎英雄武松的勇猛。武松为了报兄长被害之仇,斗杀西门庆、怒杀潘金莲,的确是快意恩仇。在“血溅鸳鸯楼”这集里,武松虽然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害他性命的仇家,但也捎带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并且在杀完人以后在墙上用鲜血写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许武松的确被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欺负的不行了,血债要用血来尝无可非议,但是杀人到了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的地步,的确让人觉得有不寒而栗之感!

再比如开旅店的孙二娘夫妇,这夫妻俩专干劫杀过往商客的活计,劫了财物也就罢了,还要取人性命,并且包了人肉包子卖,连英勇无敌的好汉武松也差点丢了性命。何平看到这些情节,难免在心中自个评论一番。

中午的大泡桐树下,老碗会照例进行着。德文老汉放下饭碗,点起了黑卷烟,笑眯眯的问道:“何平娃,听你爸说你最近又在读闲书?”

“五爷,我在看水浒。我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啥讲究?”何平想起义克让对他的教诲,一时半会儿还吃摸不透其中的含义。

“少不读水浒”固然是乡野村民的一句俗语,其中重要的涵义便在于告诉他们毛头小伙,要冷静地看待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意场面。如果年轻人看水浒入迷了,整天想着带领一班弟兄,舞刀弄枪,伸张正义。如果真发展到有那么一天闹出人命来,岂不危哉!德文老汉的讲解还是通俗易懂的。

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们,正因为杀人的杀人,抢劫的抢劫,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于是只好“逼上梁山”,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干着“劫富济贫”的义举。

“何平娃,你知道吗?这水浒还有一个名字,······。” 德文老汉深深吸了一口烟,在烟雾中将他的渊博史时向何平慢慢道来。“水浒故事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荡寇志》。这个小说是从反面对这些好汉加以抨击的,用统治者的视野来评价那些好汉们,完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作宣传。这个你可定没听过吧!” 德文老汉的这番口吻就像是课堂上的语文老师。

不管怎么样,“少不读水浒”还道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愿望,无非是希望年轻人不要轻易去学那些好汉们的各种壮举,最后还是被当权者招安,充当皇帝手中的工具,落得可悲的下场。起码也不至于弄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大概也是“少不读水浒”的真义吧。德文老汉不紧不慢,用着收音机里说评书的惯用语气,细细诉说着经典的内涵。

《水浒传》的故事年轻人都喜欢看,何平更喜欢看,因为其中隐含着“造反有理”,他甚至还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何平非常崇敬的一位伟人也对《水浒传》有很高的评价,经常告诫人们要有革命精神和抗争精神,特别批判以宋江为首的领导层接收北宋政府招安的行为是“投降主义”。何平联想到,伟人他老人家的一生何尝不是充满了“斗争”二字,年少时与父亲的小农意识斗争走出家门寻求真理,成年后毅然投身革命与旧制度斗争,与中外各种反动势力斗争等等。他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总结出“枪杆子里出政权”这一革命性论断,指导了中国革命,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受压迫人民提供了精神武器。按照何平的理解,这一论断有可能来自《水浒传》。地盘不大的水泊梁山,聚集了一帮英雄好汉,数次打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宋政府军丢盔卸甲。本来很有机会推翻北宋政权,建立一个新政权的可能。黑旋风李逵就有一句名言:杀到东京去,砍掉鸟皇帝,推选宋公明哥哥做皇帝。

这可能实现吗?梁山的最高领导人宋江贯彻的“直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革命纲领,依然摆脱不了封建皇权思想的束缚。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却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宋江本人原是地方政府官员,享受腐朽政权带给的不少好处,不可能对皇帝有彻骨之狠。许多梁山管理高层或是地方实力派或是政府官员,都对旧制度依然抱希望,还希望政府招安,无非是博得个“封妻荫子”。北宋的腐朽政权和当权者主动造就了一批革命者,但是真正的革命者寥寥无几,武松可以算一个。武松原本是县城府衙的都头,赫赫有名的打虎英雄,掌握着地方上的治安大权,可就是无法走正常的途径为父兄伸冤,被迫快意恩仇,最终加入梁山。豹子头林冲也可以算一个,堂堂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名望和地位应该不低,可是连自己的媳妇的都无法保护,若不是梁山好汉暗中保护,自己都不知道死了几回。这样的政权还值得人民去拥护吗?剥削压迫广大老百姓不算,还要迫害管理队伍中的骨干和精英,这又是怎样的世道?

在何平看来,不但要看懂《水浒传》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更要读懂英雄好汉们的凄凉下场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和经验教训。何平认为自个的论断基本到位。

“老不看三国”大概有些抽象,何平一直无法理解。三国演义里有许多年轻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何平可能对刘、关、张三人“桃园三结义”感兴趣,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和几个好朋友打拼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三国故事,其实是中国式智慧的一种集中浓缩,都是斗智斗勇的范例。

何平最早读《三国演义》还是从小人书开始,他没有钱去买连环画,只能给同学说好话,借来看一看过一把瘾。实在是遇着难说话的人,他只好从作业本上撕下一张纸作为交换:你让我看一下书,给你一张纸总可以吧!

吃午饭的时间,义克让和德文老汉等人聚在门道里,又开起了“老碗会”。话题一会儿是农活农事,一会儿有转到家长里短、子女教育。

“死诸葛惊走活仲达,······。”大家还在论说戏文里的三国故事,义克让不由得冒出一句戏文。何平粗浅的认为:读《三国演义》,可以学习其中的各种权谋、计策;了解魏、蜀、吴三个主要军事集团时而斗争、时而结盟的实质;学习如何去发现和招揽运用人才;如何管理和抢占地盘等等。这些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或许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德文老汉的这个论断何平很是想不明白。江山都是靠人打下的,从没有听过一哭就能得到江山的道理。何平认真读了三国以后,他才渐渐明白,刘备这个人没啥军事本事,就是会用感情留人,用感情打动人,桃园三结义就是明证。

“白脸的曹孟德是个大奸臣,·······。”义克让接着德文老汉的话头,说起他对曹操的看法。义克让喜欢看秦腔,这个论断可能是他从戏文里听到的。

在历史课堂上,何平听了老师的讲解,他才知道曹操是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这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人才,而且喜欢笼络不同的人才。他的帐下文臣谋士一大堆,战将上千员。可是,他为了得到关羽这个人才,那可真是下了血本。又是送赤兔马,又是送美女,还赠送了豪宅。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大宴。当曹操明白了关羽不肯背主的志向后,他并没有采取极端的手段。没有曹操发话,关羽咋能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壮举,估计关羽连一关都闯不过就会死在乱箭之下。这怎么能说曹操是个白脸奸臣?在戏文里,曹操总是以白脸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难怪义克让会有如此论断。

“孙权是沾了父兄的光,······。”义克让抽了一口烟,用手在膝盖上打着节拍,小声唱起了秦腔段子,惹得德文老汉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义克让在闲暇时间也跟着村里的自乐班热闹,也就是敲个铜锣或者打个鼓点,他的唱腔是上不了台面。义克让认为:孙权靠的是父兄二人辛苦创下的基业,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孙权虽说是个守业者,但是他也知人善任,时刻牢记父兄的教诲: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否则的话,周瑜不可能年年轻轻就担任东吴的都督。

“何平娃,你不要看他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他娃也有喝米汤尿一炕的时候。”德文老汉从石凳上站起身来,也是意犹未尽的吼了几句秦腔。依着德文老汉的生活阅历,他认为当人上了一定的年纪,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便是到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的时候,许多大道理也就慢慢悟了出来。有道是人生苦短,世态炎凉,一切早已是过眼烟云,啥事情都能看开一些,要抱着平常心,要返朴归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劳神费力地为一些事情,绞尽脑汁斗个你死我活。

按照何平的理解,“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或许是人们对白驹过隙般的匆匆人生真谛有了深刻的认识,那就是:顺其自然,自强不息,无欲则刚罢了。

《红楼梦》是一部奇书,虽然何平以前也粗略读过,但是他一直没有领会其中所描写的社会百态和人物形象。书中描写的人物太多,何平老是搞不清楚,而且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再加上作者设计的伏笔太多,所反映的历史背景过于隐晦,因此读起来很是费脑子。

对于何平读《红楼梦》的许多困惑,德文老汉笑着说:“何平娃,这红楼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看懂的,人家曹雪芹写这本就花了十多年时间,你个年轻娃还想在十天半月就能读透。现在有个专门研究红楼的学派,许多人花费了毕生的精力都在揭秘、探寻这本书。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在课堂上,何平听到过王文元老师的论断:《红楼梦》就是作者曹雪芹的家族史。谁成想,高鹗却续写了后四十回,人为地割裂了作品的完整性。

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写完这部书,是故意给后人留下悬念,还是别有隐情?曹雪芹为何在书中用“贾”来代表自个的家族?是这两个字看起来有些相似,还是为了规避文字检查,故意取假借之意?何平读完了《红楼梦》以后,有时候也一个人静静的呆想,认为自个还得下功夫好好读一下这本书。

“孙猴子再厉害,还是逃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德文老汉扔掉了手中的卷烟头,伸手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

义克让敲了敲手中的旱烟锅子,又给装上一袋烟丝,笑着递给德文老汉:“五叔,来一锅子,这个劲大。”一帮人又听着德文老汉开始闲谝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尤其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播出后,吸引了何平的目光。由于家里没有电视机,匆匆吃完晚饭过后,何平早早就去左邻右舍家看,也不怕遭人白眼。“妈,我去隔壁看西游记,一会儿就回来。” 听说暑假期间好几个频道都在重播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何平便有些坐不住。虽说这部连续剧已经看了不下三遍,可是一旦重新播出,他还是忍不住要去看几眼。

《西游记》这部书,何平读起来感觉很是轻松,主人公无非唐僧师徒四人,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结论很明确:“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求取真经”。何平比较喜欢孙悟空,不仅是因为书中对他的着力突出描写,更是因为他是斗争者的化身,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向最高权威挑战,“大闹天宫”更是显现了齐天大圣的斗争精神。德文老汉却认为:即便是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武功高强,他还是无法跳出如来佛的手心。

何平可不这样认为。孙悟空在圆满完成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最后被佛祖册封为“斗战胜佛”,还是肯定了他的斗争精神。伟人也很是欣赏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励年轻人要勇于向最高权威作斗争,这样的论断让何平心中很有底气。

何平在读《西游记》的过程中,经常会和电视剧里的一些情节进行对照,这样会理解的更透彻。

有个故事情节他一直在不断思考。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观世音菩萨前去点化,从此开始了二人的不解情缘,孙悟空原本石猴所变,并无生身父母,遇上观世音菩萨,难免心中产生情感。

“你娃就是孙猴子变的。”村子里的小伙伴吵架了,这句骂人话明听着好像是说:你调皮捣蛋;仔细体味就是说:你是个野种。这话语在何平听来,就是世上最恶毒的咒语,他当然要扑上去撕扯一番,即便自己落得个鼻青脸肿。

观世音菩萨和孙悟空之间是否有爱的成分,何平也认为不好判定。为了帮助桀骜不驯的孙猴子修成正果,观世音菩萨颇费苦心。头上一道紧箍咒约束了孙猴子的难驯野性,再送上三根救命毫毛。

“发肤之体受之父母,岂可随便送给不相干的人。”孙猴子对观世音菩萨的厚爱只有感恩戴德的份了,一路上全力保送唐僧,不敢有半点闪失。因此说,孙悟空对观世音菩萨有深厚的感情,每当遇到难题时,总是第一时间向菩萨求助,这其中的感情深度不是一般人所能看透的。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孩子在外面惹事闯祸,首先想到的是赶紧回家找父母寻求帮助。孙猴子闯了大祸,首先想到的也是找自己的师父求助。

当然了,这个师父可不是唐僧。孙猴子的授业师父来头不一般,在神仙界应该有很高的地位。他不但教给孙悟空一身本领,而且又教他做人处事的道理。确切的说,孙猴子的授业师父是被人们称作菩提老祖的人,但是这个人到底是谁?何平一直找不到答案。

孙猴子惹怒了镇元大仙,菩提老祖当然不便出面解决,只好指点孙猴子去求观世音菩萨。由此可见,这其中的渊源颇深。

按理说孙猴子的武功已经很高,可是他在降妖伏魔的历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法力高强无法降服的妖怪,这些妖怪要么有强硬的后台,要么被各路神仙收在门下,连孙猴子自己也颇有抱怨。

何平仔细想了想,孙猴子的抱怨其实没有道理。孙猴子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自个号称齐天大圣。上了天界还不知足,又是大闹天宫,好像除了如来佛没人能管得了他。其实,比孙猴子本领大的神仙多得是,大家不过是看在菩提老祖的脸面上,不愿意和这个猴子一般见识罢了。由此看来,即便是孙猴子这个出身不明的人,正是因为拜在一个名头很大的师父门下,即便排在第十辈,在神仙界还是很受尊敬,许多神仙见了孙猴子,总要客气一下:大圣,······。

在这个快乐的暑假里,何平的许多休闲时间都沉浸在故事里,他的心中是否有了更多的收获?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