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水寒烟的头像

易水寒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02
分享
《北莽山之我在高原》连载

第九章

天寒地冻的北莽塬上,田地里的活计很少,何平的寒假生活安排的很充实,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到周边各个村子去换豆腐。

何平利用星期天在周边各村都转过一遍,骆村、大王庄、小王庄、辨义村、家堡等村庄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也逐渐熟悉了每个村庄的风土人情,农村人有句俗话:十里不同俗。这话说明了地域文化的简单差异,同样一句话,在这里可能受听,在其他地方可能遭到白眼。

吃完早饭后,蒲焕群帮着何平收拾好行当。“妈,差不多行了,路上我会当心的。”他骑着自行车驮上几板子豆腐,怀着愉快的心情奔向各个村庄。

寒冷的冬季里,农村的时令蔬菜很是稀少,即便有做小本生意的人从渭河南岸的蔬菜产区贩运一些蔬菜来卖,可是因为价格高,买的人家并不多,反而对于豆腐、粉条、白菜、萝卜等本地菜的需求很大。

转了两三个村庄,还没有到吃中午饭的时间,何平所带的两板子豆腐已经全部卖完。他整理好豆腐板子、包袱布、杆秤,扎紧装有的玉米、黄豆的布口袋,认真清点了口袋里为数不多的现钱,骑着自行车飞快的赶回家里,何平几乎闻到了蒲焕群为他准备的一大碗油泼面的香味。

临近年关,各家各户对于豆腐的需求量逐渐多了起来,义克让和蒲焕群的身影更加的忙碌。在这个节骨眼上,义克选和义克荣等人有空也过来帮忙,帮着收购黄豆,或者帮忙磨豆腐。王明秀抽空也来帮蒲焕群做饭,一时间,这个不太起眼的小院里人进人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义克让制作的豆腐不但口感符合大家的习惯,而且品相非常好,周围村庄的很多人家都来定做两三板子。“老三,我这里有十几斤豆子,你给咱做几板子豆腐吧!”也有一些比较细发的人家带着自家的黄豆来做豆腐,只愿意出一些加工费,义克让也并不计较,都是乡里乡党,吃亏占便宜不好论断。何平觉得,父亲这一点很值得自己学习。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村子里的年味逐渐浓了起来。早上天蒙蒙亮,何平叫上卫民、黑旦等伙伴做帮手,大家吃了蒲焕群精心准备的早饭,拉上架子车带上十几板豆腐去各村叫卖,农村人对于过年很是看重,小年一过就开始准备了。打扫所有的房间,用白灰或者黄土粉刷墙壁;拆洗被褥,浆洗衣裳;置办年货,为大人小孩扯布料做新衣裳;购买干菜、水菜,割肉。大人忙碌着,小孩子期盼着。

冬季里绿色蔬菜少而且价格高,许多人家便买回大量的豆腐制作各种菜品,炸豆腐、腌制豆腐、熏豆腐干等。豆腐的一大用途是作为馅料用来包包子,每家每户都要在年前蒸大量的包子、馒头,这样保证在破五(正月初五)之前不用发面了。包子的作用很重要,如果过年期间家庭主妇不想做饭了,总是说一声:“谁饿咧,拿几个包子熘一下。”

等到吃中午饭的时分,何平和小伙伴们才转了三个村子,带来的十几板豆腐基本上卖完。何平收拾好所有的行当,扎紧装满黄豆和玉米的口袋,又仔细清点了一下手中的现钱,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哥几个,今天的收获不错,现钱都收了一大笔。走,准备回家。”

村子里各家的院子里飘起了热腾腾的蒸汽,馅料的香气和麦面的香气弥漫在街道上,诱人的气味不住地钻进何平的鼻子。每家除了蒸各种馅料的包子和大白面馒头,还要蒸一些花馍。花馍是过年期间走亲戚的重要礼品之一,比较讲究的人家很是看重这样的事情。如果过年期间有重要的亲戚要走访,或者恰逢姑娘出嫁、娶媳妇等重大事项,必须蒸大量的花馍,要是自家不会做,还得请一些手巧的人来帮忙。制作花馍的程序并不复杂,主要是造型设计要费一番功夫。制作的十二生肖花馍,一般送给长辈亲戚;小鸟、小动物造型的花馍送给有孩子的亲戚;几层高的大花馍,一般是新媳妇回娘家时给父母的礼物。

关中道上各个地方的花馍做法并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区域,也是分为西府的讲究,东府的讲究,河南岸的讲究、河北岸的讲究。现如今,有些人家要请村里的巧手媳妇或者大娘来帮忙蒸花馍,因为年轻媳妇大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而是喜欢像城里人一样,走亲访友带上盒装的礼品,显得有面子。

炉膛的火焰很旺,何平时不时往里面填一些树枝、硬材。锅上的蒸汽噗噗的发着响声,放在锅里防止烧干锅的磁瓦块哒哒的作响。刚出锅的花馍摆在案板上,冒着腾腾的热气。每一个花馍都是一件工艺品,每个花馍所代表的文化传统很值得他了解学习。何平看着蒲焕群在细心地制作各式各样的花馍,心中对母亲充满了崇拜。蒸花馍、擀面条、纺线织布、裁剪缝制、剪窗花等农村人认为巧媳妇必备的手艺,蒲焕群这个外乡人也在不断的努力下学会了。

虽说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这些好的传统在新生代的年轻媳妇中慢慢传不下去了,许多人不愿去学,认为没有多大意思。她们普遍认为:商店里有现成的包装精美的礼品,精纺的各类布料,漂亮的成衣、印刷精致的招贴画,何必劳神巴力去学那些老古董。

“传统的东西快丢光了,实在是可惜!”何平的心中感到有些遗憾。

收拾完毕磨坊,蒲焕群脱下湿漉漉的棉鞋,坐到热炕上暖和一下冰冷的双脚。她对何平说:““娃儿,我和你爸商量了,过年准备回一趟老家,带着你一块回去。”蒲焕群想要回娘家,而且要带上何平一同回老家看看,对于他来说这可是个好消息。

回娘家,对于每一个出嫁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奶奶,时不时也要儿孙套上马车或者用自行车驮上回娘家看看。这种思乡的情结,即便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是无法割裂。

蒲焕群已经有五年时间没有回娘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时流露出来。尤其是周边村子及同村的姐妹回娘家所带回的信息,更加促使蒲焕群回娘家看看的渴望之情不断高涨。对于一个远在他乡的人来说,非常渴望经常回去探望父母,与兄弟姐妹拉拉家常。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路途遥远暂且不论,来回的路费和其他开销也是一表不小的开支。前几年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较差,回一趟娘家的确不容易。这几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观,回娘家的事情不算困难。

蒲焕群却有一件犯难的事情,因为她还没有一件像样的出门衣裳。蒲焕群向义克让提出自己的愿望:“他爸,我想买一件呢子大衣。”蒲焕群想要置办一件呢子大衣,因为经常来家里串门的一些好姐妹,几乎人人都有一件呢子大衣。

“啥?呢子大衣?那衣服不实用,而且还不好收拾。”义克让并不同意。蒲焕群为这件事伤心掉眼泪,心里难过了好几天。

“呢子大衣看着面面光,穿在身上一点都不受用。”在义克让看来,呢子大衣有些贵,而且北方的冬季天气穿呢子大衣并不防寒,还不如棉袄暖和。可是,蒲焕群坚持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何况好几年没有回老家,总得有一件像样的衣裳吧,这样才显得体面一些。漂亮的衣裳是每一个女人永远不变的追求。

“老三,我看还是给娃他妈准备一件像样的行头吧!人家毕竟是回娘家,穿的体妥一点也是挣面子的事情。”德文老汉抽着烟卷,义克让则圪蹴在石凳上默默抽旱烟,仿佛在认真筹划这件事情。最终,义克让还是同意了蒲焕群的要求,他心里觉得十多年来亏欠了蒲焕群许多。

由于这段时间豆腐坊的活实在太忙,义克让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只好托齐战民到县城为蒲焕群买了一件半长的黑色呢子大衣,这也是蒲焕群一生中,义克让为她所置办的唯一最为贵重的衣裳。

蒲焕群抽空到集市上给何平扯了几米巴拉马布料,这种布料是羊毛混纺的,质地非常好,价格当然也很高。蒲焕群没有自己动手为何平缝制新衣服,专门请邻村的董裁缝为他缝制了一套中山装。农村人认为,中山装是在外面干国家事情的人的专门着装。那料想,学生娃们中也开始流行穿中山装,关键还要在左胸的口袋上别上几只钢笔,显得是将来要干大事。

回娘家,对于这些远嫁在北莽上的外乡人来说,当然是个大事情。蒲焕群又约了几位要好的姐妹,刘桂珍、王明秀、张爱琴,各自带上自己的孩子,准备正月初二到县城坐火车出发,并约定时间在火车站汇合。

蒲焕群抓紧时间为家里人准备过年期间的吃食。蒸了几锅馒头和各种馅料的包子,等晾凉了以后放在瓦翁中,可以保存半个月。包了两簸箕羊肉饺子,夜晚时放在院子里冻上,想要吃的时候放在锅中直接一煮就可以。蒲焕群考虑到义克让不会做面条,特意到压面店里压了一箱子干挂面。其实义克让最不喜欢吃挂面,他认为手擀面比啥吃食都香。

何平兴奋的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他早早起床,推门一看有些傻眼,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路上结起了许多冰溜子。计划的事情不能轻易变动,义克让用自行车推着行李送蒲焕群和何平到镇上的汽车站。义克让一路上并没有太多话语,反倒是蒲焕群在不断叮嘱他:“他爸,要管好娃们,按时做饭;娃们的衣服要穿暖和一些;记着按时给大猪小猪喂食,不要饿瘦了。”

春节时节,火车上的乘客很少,偌大的车厢显得冷冷清清。但是何平一帮孩子们却是很高兴,好几个还是头一回坐火车,新鲜劲是十分的足,火车每停靠一个站,他们都要下车去看稀奇。大人们在火车上拉家常,孩子们则从这个车厢窜到另一个车厢相互打闹,周围的人虽有些不满,但也不好意思制止。毕竟是小孩子们第一次出远门,兴奋的有些过头。

傍晚时分,火车到了秦岭脚下一个小站长时间停靠,何平和宇川等几个伙伴下车看个究竟,原来是在更换火车机车头。因为要翻越秦岭山脉,火车的动力不足,只好用两个车头牵引,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翻过秦岭之后,后面的机车头再卸下来,这种现象比较奇特。

火车沿着盘山隧道蜿蜒而上,何平和宇川等伙伴们却是特别的兴奋,大家分别计数火车穿过的隧道个数,看谁的数目比较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如果没有身临其境,是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可想而知,当年建设宝成铁路的工程难度应该是非常的大。那还是何平小时候刚能记事,义克让曾给他讲过:“何平娃,咱这先一辈人去四川经商,在路上行走一个来回需要一个月时间,实在是不容易。”时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从宝成线建成了电气化铁路,一天多时间即可到达。

半夜时分,火车停靠在绵阳车站。蒲焕群、刘桂珍、王明秀、张爱琴等人赶紧把各自的孩子从睡梦中叫醒,整理好行李走出车站,大家商量着下一步怎么去南部县城。

“这个县城咋这么气派啊!”何平看到大街上灯火通明,街道两边是一排排的高楼,尽显现代化的气息,感觉这比他们县城气派多了。绵阳是四川的重要工业城市,分布许多大型工业企业,其中许多还是军工企业,因而城市的规模较大,建设水平要比何平所在的县城高一大截子。为了节省费用,蒲焕群和她的姐妹们商议不去住旅店,直接到长途汽车站的候车室休息。凌晨的候车室里冷冷清清,因为没有暖气,何平感觉到更加的阴冷。

天麻麻亮,她们一行人坐上第一班开往南部县城的长途班车。孩子们已经没有兴奋劲,伴随着车子的一路颠簸,很快就进入了梦乡。新奇感没有了,累了、饿了、冷了,车厢里因为沿途不断有人上车,却是慢慢暖和起来,何平在长途车上睡得很沉。

中午时分,车子行到一个小山口,蒲焕群却带着何平提前下车。临下车时她和几位姐妹约定返回的时间,到时候在广元火车站汇合,一同买车票回家。

“娃儿,这是一条回家的近道。”蒲焕群这样解释为何提前下车,何平一时想不明白,母亲为何没有选择在前面的镇子下车?

终于要到老家了,何平伸展了一下酸麻的双腿,背起大包小包的行李和礼品跟在蒲焕群身后。他行走在田间小路上,放眼四周看到的却是另一番田园风光。这里的山很是低矮,既不能同北莽山的庄严肃穆相比,更不能同秦岭的伟岸隽永相提并论。这里的山是清秀的,水是清澈的,天空却是雾蒙蒙,看不见太阳。一块块麦田在小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中间夹杂着小块的油菜地,田间地头栽种着豌豆、白菜、萝卜、甘蓝、小青菜等蔬菜。村庄里的住户是散落分布,没有院墙包围,完全不同于关中平原上整齐的村落格局,缺少了一些恢弘气势。家家户户的房子是清一色的青瓦白墙,房前屋后种着大片的竹林。这样的美景就好像是从画上落到地上一样。这样的景致,比起北方冰天雪地的萧疏景象,更加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和无限勃勃生机。

在地理课堂上,何平听老师讲过:四川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气候湿润,是一块宝地。诸葛亮的《隆中对》上也有这样的话语“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有人据此认为,天府之国就是指四川盆地,甚至还包括陕南的汉中盆地等。可是,何平认真听了老师的讲解,他结合历史知识和地理环境,认为诸葛亮所指的天府之国,应该是指关中平原,并且他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东西南北各有雄关把守进出要道,大秦岭是坚实的屏障,穿流而过的渭河是土地滋养的源泉。这里曾经森林广布、水草丰茂、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西汉在此定鼎,建立起大汉王朝,影响力远播西域各国,直至中亚;东汉东迁,断了坚实的根基,很快走向衰落。

家门前的大泡桐树下,中午的老碗会上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德文老汉放下手中的大老晚,掏出手帕抹了抹嘴,摸出半截子黑卷烟点上火,在烟雾中把乡邻们的思路带到厚重的历史大幕里。

中国历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两个王朝— —西汉王朝和大唐帝国,均选择定都在关中平原。“咱们国家最大的民族是汉族,咱的官方语言叫做汉语,咱的传统文化称作汉文化。”德文老汉不紧不慢细细道来,如同在讲述一部历史评书。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开创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大唐帝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影响力,是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超越的。

“咱们的海外华人居住区被称为唐人街,身上的传统服装叫唐装。”如此看来,德文老汉还是知晓中西内外的不少事情。谁也没有料想,随着人为的大规模破坏性开发,关中平原的自然条件的逐渐恶化,曾经的青山逐渐变秃了,渭河的清水变浑了。虽然关中道上很少发生水患和天旱等自然灾害,可是帝王之气在逐渐消退。随着唐代以后各个王朝东移北迁,关中平原更是永远失去了天府之国的桂冠。

何平的沉思又回到了眼前这片绿水青山的陌生地方。蒲焕群的老家处于川东地区,地理环境还比不上成都平原那样优越。可是,在何平看来,这样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应该是一块人间福地。

蒲焕群一边走,一边给何平介绍舅舅家一些情况,同时又告诉他一些有关个人的信息。突然听到有关个人的这些信息,何平很是愕然。来之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蒲焕群要告诉他这些信息的缘由。

何平的心中起伏不定,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他没有接着追问母亲其中的来龙去脉。何平也渐渐明白过来,母亲这次单单带他回老家,还是另外有一层隐含的用意。何平的泪水在眼眶中不停地打转。

舅舅家在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山村,小河上没有渡桥,蒲焕群带着何平乘坐小木船摆渡过河。船工很热情地和蒲焕群打招呼:“这是何平娃儿?好多年没有看见了,长高了不少。听说书念得不错啊!将来一定有出息。”

在那个没有院墙的场院里,何平看见大舅一家人在焦急的眺望。蒲焕群决定回老家的时候,特意交代何平给大舅家写了一封信,告诉具体的出发时间。由于路况等方面的原故,他们直到下午时分才到家,难免舅舅一家人焦急,以为路途上出现其他变故。

听说何平和蒲焕群到了,大舅家,二舅和三舅家的人都赶了过来,一大家人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蒲焕群已有五个年头没有回娘家,见到亲人自然掩不住眼泪。何平的外公和外婆均已去世,娘家的兄弟姐妹自然是蒲焕群最近的亲人。舅舅一家人的热情逐渐冲淡了何平心中的疑云,他也慢慢认识了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大帮同龄人。大舅在场院里摆上酒席,大家吃了一顿大团圆饭。

“舅舅这里的风俗习惯,为何与北莽塬上的差别很大?”何平心中的疑问好几次要脱口而出。蒲焕群带何平到各家去走亲戚,到每家照例要吃一顿饭,走了几家,何平已经有些吃不消。当地人待客,饭桌上的酒水是必不能少,虽然只是村子里商店出售的自酿散酒,喝多了也是撑不住。由于不熟悉一些礼节,每当有人过来敬酒,何平都是一大碗酒一口吞下,他唯恐礼数不周,怕别人笑话。大家还以为何平酒量很大,纷纷前来劝酒,他最多一次喝了五大碗,睡了整整一天。何平的这一壮举,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年少无知,惭愧惭愧!”他的心中也感到有些好笑。

在娘家的这段时间,蒲焕群的心情是非常的愉快,兄弟姐妹各家基本上全部走了一遍,甚至几个侄子家也去看了看。大家在一起拉家常,叙说曾经的往事,谈论各家的境况。谈到高兴处畅快淋漓,说到伤心事也泪流满面。

在这个没有留存儿时记忆的小山村里,何平倒是过的很开心。今天去走亲戚吃酒席,明天又随表弟表妹去镇上赶场,看电影、看演出、玩游戏。何平慢慢喜欢上了小表妹,他俩常在一起打闹,听录音机唱流行歌曲,讲述学校里发生的有趣事情。

北莽塬上早已是白雪皑皑,这里却是阴雨连绵。好不容易盼到了晴天,浓浓的大雾中寻不见太阳的身影。这一天,天上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蒲焕群陪着娘家的妯娌们在屋里说话闲聊,其他人围在堂屋的炉子边玩纸牌。何平和小表妹在小屋里听流行歌曲,他看着小表妹粉白的小脸上,几个小黑痣透着几分调皮,几乎到了嘴边的话题咋也说不出。也许是李玲玉的歌曲给何平勇鼓劲,他终于鼓足勇气说道:“秀儿,愿不愿意跟我回去,我们俩在一起。”小表妹害羞了,脸一下子红起来,弄得何平很是尴尬。

义克让曾经对何平说过:你大舅家有个表妹,年纪和你差不多,希望能带到咱家里来。如果能结亲更好,若是结不了亲,也可以给她在当地找个好人家。

舅舅家所处的川东地区,人多地少,经济较为落后,许多人家的女子都远嫁到关中地区。对于父亲的提议,何平想了好几天,今天终于鼓起勇气表达了心愿,但是小表妹的心思到底如何?

在大舅家的这段时间,何平虽然过的很快活,但是心中总有一个谜团没有解开。何平走在村子里,总是有人在悄悄议论他的一些情况,可是他无法找人问个究竟。“难道大家有什么事情有意瞒着我?”这令何平很是郁闷,尤其是十多天时间,几乎见不到太阳温暖的样子,看不见蓝蓝的天空,他的心情有些郁闷。

返程的时候大家都是依依不舍,蒲焕群的心情也是很难过,只好约定过几年再次回家看看。小表妹最终还是没有答应何平的请求,他心中隐约有一种说不出的痛。

临别时,大家一再鼓励何平好好念书,争取考上大学,为母亲脸上争个面子。何平没有理解这话语有什么更深的内涵,只当作是亲人们鼓励他的一个说辞。直到多年以后,何平才明白:老家的亲人都希望蒲焕群下半辈子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他就是母亲唯一的希望所在。

各家各户为蒲焕群准备了不少土特产:腊肉、腊肠、熏鱼、蚕豆,甚至大米。蒲焕群一再道谢,并不断推辞说:“东西太多了,火车上人也多,不好带。”

蒲焕群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带着何平一起踏上回家的路程。家乡的亲人们也许想不到,这是蒲焕群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娘家,这次也是谁也料想不到的诀别。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