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脚步还驻足在陕北高原,清晨的几缕阳光洒在略显光秃的山顶上,稀疏的树木上伸展着少许嫩绿的叶片,斑驳的青草掩不住土黄色的沙土。带着一脸的倦意和几丝惊奇,何平和徐学军走出了榆林火车站。
省城此时已经进入初夏,这里迎面而来的冷风中还夹杂着细沙粒,吹在脸上还有一丝生疼的感觉。何平搭眼向四周看了看,他惊奇地发现不远处就分布着几个小沙丘,看来毛乌素沙漠的触角已经伸到榆林城的脚下。
在《人与环境》的课堂上,何平给学生讲授过沙漠化对于人们生存的威胁,资料片中的场景虽然在这里没有重现,但他却亲身体验到沙漠的无形威力。
“五一”长假之后,省厅发来文件通知,要求各高校教务部门派人到榆林参加教学管理工作研讨会,这次也是何平作为科室负责人首次参加省级会议。
研讨会由榆林学院承办,会议的主题是研讨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模式和学籍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部分院(校)的代表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和创新工作方法,何平感到获益匪浅。
榆林学院虽然在全省的层面上是个小学校,可是从地方的角度来看,却是榆林地区的最高学府。从当地政府到学校,对于承办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议期间,他们参观了榆林学院的新校区,从建设的规模来看,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的确很大。
何平有些感叹:地方的学校虽然小,但也有自个的优势,起码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方面,是其他省属高校所不能比拟的。
榆林学院承办的这次会议非常成功,各方面的工作也很到位,让他们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各位老师,大家来我们榆林一趟也不容易,招呼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包涵。明天安排大家去成陵和红碱淖看一看,权当是休息放松一下。”
导游小王是个帅气的陕北小伙子,一上车就给他们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我们榆林城号称小北京,繁华程度不亚于省城。这里原本有不少城墙,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拆了不少,城里还留有几段城墙,当然比不了省城的城墙雄伟。城北有个小有名气的景点红石崖,如果有兴趣还是值得去看一看。”
小王的话题引得大家开始评论这个陕北能源重镇、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小伙子,家是不是绥德的?你们这里不是有句名言: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徐学军有意和小王开个玩笑。
“我是榆林城里的,没有绥德人长得帅,让各位失望了。”对于徐学军的取笑,小王反而显得有些不少意思。
“没关系。小伙子还是很帅气的吗。听说陕北的小伙子也是能说会唱,来一段信天游,怎么样?”架不住大家的热情掌声,小王的信天游随着车子的行走一路上欢唱。
沙漠公路上,一辆悬挂蒙K牌照的拉煤大货车,鸣着汽笛般的喇叭声疾驰而来,屁股后面腾起一股子夹杂着黄土沙的烟雾。悬挂陕K牌照的旅游客车也不示弱,占据着行车主道就是不让。“牛啥呢?开个大货就了不起,一点规矩都不懂。屁大点的路,你还想我给让个地方?”
车子驶入伊金霍洛旗境内,何平远远便望见一座巍然的蒙古包式建筑宫殿,小王用手指着前方说:“大家向右前方看,那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墓。”
成吉思汗陵园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甘德利敖包之上。在鄂尔多斯高原南部这片宁静的大草地中,它以独具风格的相互连通的蒙古包大殿造型矗立着。陵园里丛林茂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虽说是初夏时节,高原上的清风袭来,吹在身上还有一股凉飕飕的感觉。
“各位朋友,现在由我先给大家详细讲解成吉思汗陵的一些概况,然后再带领大家参观。”小王为他们讲解成陵的概况和一些传说故事。
整个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整个建筑群落雄伟壮丽,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成陵的主体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覆盖着金瓦,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听说这里只是个衣冠塚,真正的陵墓至今没有找到。”何平向小王提出一个大家心中常存的疑问。
“确实有这样的说法。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美丽的传说。”小王的讲解仿佛是在诉说一部电视剧。
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看到这里水草丰美,象征吉祥的梅花鹿出没其中。他想着给自己选一个身后安葬之地。
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陵墓。这里被称作“伊金霍洛”,在蒙古语中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园。小王的这句解说词比较专业。
有一种说法认为成吉思汗埋葬在六盘山。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去世后,属下按照皇族的下葬形式将他就地安葬,为了保密起见,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地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不留下任何明显的痕迹,这样就不会被盗墓。 伊金霍洛旗的陵墓里,大多是成吉思汗的生前用品。这个谜底还是留给考古专家来解开吧!
“这就是所谓衣冠塚的传说由来。下面,我们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各个大殿,在大殿里有讲解人员会为大家做详细的解说。大家要尊重民族习俗,还要注意一些禁忌。”小王还忘不了再次叮嘱。
陵园中间的正殿高达二十多米,平面呈八角形,大殿的屋顶是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面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同样覆盖着黄色琉璃瓦,高度比正殿略低三米多。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一个展翅欲飞的雄鹰,呈现出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何平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仔细参观各个殿堂内部的摆设。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五米左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子罩着的灵包,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展现着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的盛况。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何平想到了小说里、影视剧里的场景,拖雷和郭靖是好安达。
拖雷是元世祖忽必烈之父,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拖雷的地位极为显赫。 这难道是父凭子贵?历代开国皇帝登基时,一般都会给自个的父母封上尊贵的称号。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德”。苏勒德是成吉思汗统率的蒙古军队的战旗,象征着战无不胜。在蒙古族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德是十分神圣。
苏勒德虽然不在成吉思汗八白室之列,但是她仍然受到蒙古民族的崇拜祭奉,与成吉思汗八白室如同大小之别,也同样受到达尔扈特人的守护、管理、供奉、祭祀。
“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在这一天,当地人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德”大会。工作人员给大家解释说。
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成陵也是经历了不少磨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西迁和回迁的历史”。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看到成吉思汗陵在蒙古族中具有极为崇高神圣的地位,便想以成陵作为一种筹码来要挟蒙古族的王公贵族,以实现其分裂中国的又一个目标。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成吉思汗灵柩也是经历了几多磨难。阔别故土多年的成吉思汗灵柩最终被安放在新修建的陵地里,并将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遗物逐步集中到了成陵 。
作为成吉思汗后裔的达尔扈特人,一直守护着成吉思汗衣冠家“八白宫”。何平和他详细攀谈后才知道,这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达尔扈特人的后代,他们的工作就是保护陵墓,而且一直由政府支付工资。
每年农历的三月甘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日,守陵的达尔扈特蒙古人还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达尔扈特人以守护成吉思汗陵寝为唯一职责,而且历朝历代世袭相传,一直维持着最完备、最权威、最具特色的祭祀制度。
何平再一次回望着这片宁静和谐的神奇土地,看着大草地中间庄严肃穆而又简约的成吉思汗陵墓,他在心中深深思考着。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长眠在这里,这个陵墓比不上北莽山上的任何一位汉唐帝王的陵墓高大气派,陵墓里有没有埋藏着惊人的财富也是不得而知。勇敢、热情、彪悍的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守护着自己的英雄,“一代天骄”永远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在回去的路上,大家还沉浸在成吉思汗的故事里。“大家安静一下,今天的午饭安排在红碱淖,我们去吃传说中的美味——红碱淖鱼。”小王的话勾起了大家的食欲,他又开始介绍红碱淖的一些概况。
车子驶入略显寒酸的昭君大道,坑坑洼洼的路面有些颠簸,道路两边是一些矮小的行道树。道路尽头是一片开阔的湖面,岸边分布着一排排简易房。
“这里为啥有个昭君大道?难道是昭君出塞有关吗?”何平想给小王出个题目考一考。
“这里面当然有故事。昭君出塞时曾在这里停留,想着自己就要离开故土地界远嫁漠北,她忍不住流下思乡的泪水。这流不尽的思乡泪,就化作了这清澈的湖水。”小王的演绎故事让何平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副壁画。
红碱淖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水域面积达六十多平方公里。假如从高空中向下看,很象是高原上的一颗眼泪,因此获得了“大漠明珠”的美称,这颗大漠明珠就镶嵌在咱们陕西的最北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周边分布着有名的神府煤田、东胜煤田等大型煤田,同时还也分布着一些油气田。
“大家知道我们这个红碱淖的淖字的含义吗?”小王的讲解意在引起大家的兴趣。
“这个字我知道,就是指池塘,在关中的农村里一般是指村子里的淖池。”来自关中道上的老师对这个字一般都不会陌生。
“这位老师说得有道理。红碱淖的‘淖’在蒙古族语中意思就是指水泊、湖泊。通俗一点讲,红碱淖就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大池塘。”小王的演绎引得大家一阵哄笑声。
红碱淖就当然要比池塘大多了,整个湖岸线长四十多公里,东西最宽处十多公里,南北最长处也有十多公里,这里的最大水深却只有十米多。红碱淖四周本来有七条季节性河流常年注入,蒸发量与补给量基本平衡,水位比较稳定。可是近十多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入湖的河流来水逐年减少,湖面也在逐渐不断萎缩。
“大家向远处看一下,里面还有一个面积近乎六百亩的半岛,我们当地人称作红石岛。岛上的沙滩非常洁净,周边沙漠灌木丛生,里面有白天鹅、海鸥、鸳鸯等30多种野生禽类在这里繁衍或栖息。每逢春秋两季,成千上万只鸟类聚集于此。”
在小王的指引下,何平仔细欣赏这片美景。红碱淖四周生态环境良好,东侧有天然牧场和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南北两侧以沙丘、滩地为主,滩地上足以沙柳、沙打旺为主的大面积防风固沙林带,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红碱淖盛产多种淡水鱼类。“许多人来红碱淖是为了品尝这里的野生鱼,由于人为过度捕捞,湖中的野生鱼类越来越少。现在政府已经禁止捕捞,我们午饭所吃的鱼是当地人工养殖的。”小王笑着说,现在到这里吃野生鱼几乎成了人们的一种奢求。
曛暖的阳光照在身上,何平沉醉在美景之中。蓝天白云下浩瀚的湖面上波光粼粼、烟波浩淼、灵气腾腾。一群雪白的遗鸥在湖面上翩翩起舞戏水、觅食。洁净的沙滩上,游人在悠闲地散步,几只大胆的遗鸥落在沙滩上,直到游人走到跟前才展翅飞去。水草丰盛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享受春天的美食,塞外风光与蒙汉两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域风情,构成了红碱淖完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何平的思绪却在两个高原之间来回穿梭。自然界总是公平的,关中道上,直至北莽塬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要比这里优越,可是地下没有多少资源可供人们创造财富,埋藏最多的资源却是古代的帝王将相,虽说也能创造一些惠及子孙后代的财富,谈论起来总显得底气不足。
这里的自然环境还是比较恶劣,无情的沙漠依然再向人们的生存发起挑战,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在不断的创造着一个个财富积累的神话。
何平在《人与环境》的课堂上讲述资源和能源时,曾经引用这里为例讲解中国“科威特”神话的诞生,一位榆林籍的学生却说出自己的担忧:我可不这样认为。按照这样情形发展下去,诺干年后,这里的煤炭总会被开采一空,石油、天然气也会被抽干,河流可能断流,湖泊也会干涸,许多田地也可能塌陷,我们又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何平陷入深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