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水寒烟的头像

易水寒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6/09
分享
《北莽山之我在高原》连载

第一十四章

决赛的时刻终于到了,这是何平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周陵中学的考生全部安排在县城四中考点,监考教师也全部安排四中的老师;四中的考生全部安排在二中考点;二中的考生分散安排在各厂矿企业附中考点。总之,考生和监考教师全部交错安排,避免出现舞弊情形发生,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考试机会。当然,每一位监考教师都会认真负责,绝无可能为其他学校的考生留下什么可乘之机,毕竟高考也是学校之间的竞争,谁家的学生上线人数多,学校会受到上级表彰,教师会得到奖励,谁也不会降低监考要求。

“大家带上被褥和洗漱用品到中山街小学结合,安顿好了统一去看考场,熟悉考场环境。”为了保证同学们能按时参加各科考试,学校联系到考点周边的中山街小学作为住宿休息点。何平带上被褥跟随着同学们提前一个下午来到住宿的地方,他们把教室里的小课桌拼起来当床,每间教室安排一个班,男女生当然也要分开。每个班级配备两名带队老师,负责保管同学们的证件,监督大家按时休息,按时叫醒大家起床,协助办理其他事项。部分学生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也来主动帮忙承担一些服务工作,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将孩子接到考点附近的宾馆住宿。义克让和蒲焕群并没有陪着何平去县城,怕是给何平增加心里压力。

高考在庄严的气氛中进行着,县城各相关部门甚至公安机关也积极行动起来,在考点周围划起了警戒线,清除学校周边的小摊小贩,考点门口安排人员执勤,进行交通管制等等。焦急的家长们在警戒线外等待,每个科目考试一结束,立即围上去问长问短。

第一场的考试科目是语文,何平感觉还算顺利,但是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严重打击了他的信心,尤其是数学科目情况更糟。一些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何平思考半天攻不下来,一些平时很熟悉的知识点无法正确运用,反倒是最后一道大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看似比较容易入手,结果纠缠了半个多钟头,还是得不出完整的结论,他不由得慌了阵脚。走出了考场,何平还在懊恼不已,不是和自己不应该的失误纠结半天,就是和其他同学主动讨论考题。李建设赶紧制止他说:“何平,下了考场要及时调整,不要再讨论考过的科目,以免影响情绪。”

三天的紧张考试终于结束,何平买了一套各科目的参考答案回家准备估分。蒲焕群关切的问道:“娃儿,考的咋样?题目难不难,能考多少分?”何平一时无法回答,只能简单地说:“有几门课没考好,我先对一下答案,估一下分数。”

其实,分数有什么好估的?自己做过的每道题目都很清楚,所谓估分,只不过是再一次验证自己的得分点,避免出现大的偏差,影响了志愿填报。何平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认真看每个科目、每道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他每看完一个科目,就要伤心半天,尤其是看完数学和物理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心里彻底凉透了。他总是在一些难题和提高题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却没有多少得分点,反而浪费了时间。而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考题却没有认真应答,白白丢了好多分。

“460分左右。”何平的这个估分结果令义克让很是失望。他也从别人口中得知,最近几年的录取最低分数都在500分左右,何平估的分数要想上线还是有些悬。

“爸,按照我的估分,我想把志愿填低一些。”何平同义克让商量之后,他草草地填报了志愿,重点放在本市区几所中专院校上,上本科绝对是没希望,他也不敢有什么奢望。

焦急的等待持续到月底,高考的成绩公布,大专最低控制线490分。何平赶紧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单,拿到成绩单一看心中有些拔凉拔凉:总分403,数学成绩最差,只有48分。

何平知道,数学科目的满分可是120分,这样的成绩是无法面对父母期盼的目光,他感到了强大的失落和沉重的压力。他们这届应届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唯一够大专控制线的是学习成绩平平的小玲同学,她最终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科录取,也算是应届生的唯一骄傲。奇迹还是年年都会有,这届的补习生却有二三十人达到了重点大学的控制线,这不由得何平佩服不已。

在这个满怀希望的夏天里,家里却充满着沉闷的气氛。义克让的眉头紧锁着,默默地抽着呛人的旱烟。蒲焕群的心情也是沉重的,坐在门墩上半天不说一句话。住在西隔壁的义廷盈前来劝慰:“三哥,三嫂,你俩想开一些。何平娃第一次参加高考,有可能没有发挥好。还是让娃再补习一年吧!你看咱村子,能一次考上的娃不多,好几个还不是补习了几年才考上。”此话绝非虚言,何平的一位堂兄永鹏,也是连续考了三年,才终于踏进南方冶金学院的大门。义廷盈在县城的师范学校当电工,经历的事情也是多一些,他的一番劝说令义克让有了一些想法。

三年前的一个场景仿佛在何平的眼前闪现。酷暑的中午时分,大太阳高高挂在当头,田地里几乎看不见人们劳作的身影,何平坐在瓜棚里看小说,听到不远处有人大声在哭,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永鹏坐在塘库边哭。何平劝慰了好半天才弄清楚,永鹏哥这次又落选了,这已是第二次高考失利,难怪他哭的如此伤心。

永鹏在塘库边坐了一整天,何平只好一直在旁边陪着他,害怕他想不开。两家的瓜园凑巧紧挨着,他们的任务就是白天黑夜看护瓜园。在这期间,永鹏陆续给何平讲了一些有关高考的事情,并且把他高考的复习资料也给了何平,鼓励他继续在高考的路上努力。何平只是没有想到,就因为没有一次没考好,一个大男人就哭得那么伤心。

何平不敢主动向父母提出补习的想法,只好躲到瓜园里看园子,也好回避村子里一些人的闲话。毕竟这次考试成绩太差,无法说出口,几乎让义克让完全丧失信心。平常爱说爱笑的义克让,见了熟人也没有更多话语,只是简单寒暄几句。

义克让坐在门墩上闷头抽烟,德文老汉安慰他说:“老三,娃这次可能没发挥好。咱大人还是要尽心供,娃实在念不下去了,回来务农也不错。我觉得,还是给娃一次机会吧!他要是不争气,那也只能回家赶牛后半截子。”

在这段难熬的时间里,何平白天在瓜园里悉心照料西瓜,晚上独自睡在瓜棚里守夜,只有大狼狗阿黄陪伴着他。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季夜晚,月亮还没有升起来,只有无数的小星星在天空中闪烁。清凉的风儿把白天火一般的燥热吹散,令人感到无比的凉爽。这时候,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农村瓜田夜景图。

一个郁郁寡欢的青年在守望着丰收在望的瓜田,一个个大西瓜躲在厚厚的叶子下面,时隐时现。家里的大狼狗忠实地陪伴在他身边,不时的发出几声警告般的嗷叫。

此时此景,不由得使何平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中描写的场景。在皎洁的月光下,此时,此地,却没有那狡猾的獾,更不会有可爱的闰土。

何平躺在支在露天地里的简易床上,享受着北莽塬上夏季风儿的轻抚,那是缺乏温情,更谈不上柔情的抚摸。时而有几只蚊子嗡嗡地吹着号角向他进攻,脸上、胳膊上、腿上的一个个红点,这是蚊子们留给他的纪念。何平抬起头来,看着繁星满天的夜空,那么深邃,那么遥远,无数的星辰填满了他孤独的心。

他在思索,这无穷的宇宙到底有无边际?美国的空间探索飞行器已经飞行了十二年了,也只是到达了太阳系中的海王星,看来人类探索宇宙还需要永不停止地奋斗。或许我们国家将来有机会送人到天上去看个究竟,也去探索一下宇宙的奥秘。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呢?他的心中还是很自信。

对于三维宇宙空间,甚至四维宇宙空间,何平总是感到新奇,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可是他还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有一段时间,何平对于航天知识和飞碟几乎着了迷,有时候他自己也难以置信:真实的照片,精确的报道。但是,何平却没有亲眼看到,常常怀疑自己是否有怪癖。

关于外星人,何平看到的报道不少。他真希望这个夜晚会有外星人乘着不明飞行器光顾这里,说不定会邀请自己一起遨游宇宙。但是,月亮慢慢升起来了,星星一闪一闪悄悄藏起来,外星人并没有光临这片神奇的土地。

何平的头脑在飞快旋转,一切的胡思乱想表明了他内心的空洞,是高考落榜的无情打击,还是自己意志消沉的表露?他要重新调整正确的航向,艰苦的征程还在等着自己。扬起理想的风帆,他驾驶着探索的航船在无穷的星河中前进,寻找自己的梦想。

可爱的小星星,一定会欢迎这个满怀着梦想的青年。

感念风调雨顺的好时机,地里的西瓜长势非常好,义克让又去城里找义承学帮忙联系单位前来收购。“老三,你放心。今年的西瓜收成好,我想办法给你联系一个大单位。”义承学和县城法院院长同是鸽子爱好者,他去找院长帮忙解决义克让的困难。

天上的日头还没有转到正午,何平听到地头传来机器的突突声,他走出瓜棚一看,县城法院的一辆大卡车就开到地头。

义承学带着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来到义克让跟前,介绍说:“老三,这位是咱法院办公室的赵主任。”

赵主任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也没有接义克让递上的金丝猴烟卷,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包硬盒大重九香烟,递给义承学一根,犹豫了一下又抽出一根递给义克让,义克让连忙接过别在耳朵上,不住地称谢。

赵主任在义克让的带领下,在瓜地里头转了一圈,他说道:“单位准备给职工搞点福利,每家发一些西瓜。临来时领导特别交代,一定要挑好的,要保熟、保甜,瓜不好可不给钱。”

义克让满怀信心地说:“请主任放心。我务的西瓜远近闻名,都是好品种新红宝。瓤子很沙,口感也好。给地里上的都是油渣,没有上化肥,保证品质好,我切个瓜你们先尝尝。”

义承学陪着赵主任等几个人在地头树荫下吃瓜、抽烟,义克让在地里认真挑选成色好一点的西瓜,义克选、义克荣等几家人前来帮忙搬运、过秤、装车,王明秀则帮着蒲焕群在家里做饭。西瓜装好车,每一斤按照三毛钱结算,价钱还算可以,一大卡车西瓜卖了近乎两千元,义克让高兴地合不拢嘴,只是不停地说感谢的话。吃完饭临走时,义克让又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南瓜,说道:“拿上吧!这也是咱地里套种的,也算是土特产,拿回家尝个鲜。”

剩下的西瓜由于品相不一,好几个客商来地里看了看,嫌挑选起来麻烦不愿收购。碰巧的是,齐望远提供了一个信息:北山里没有人家种西瓜,可以把剩下的西瓜拉到那里去卖。

齐望远的大拖拉机最近一直去北山拉砖送往城里,去的时候是空车,可以帮忙把西瓜捎过去。齐望远在邻村承包砖厂,由于城里的需求量大,自己砖窑上的砖这段时间有些供应不上,只好去北山脚下的砖厂拉砖送到城里的工地上。

齐望远和义克让是至交,因此没有要拉西瓜的运费。“咱是啥关系?还要啥运费?反正二蛋去拉砖的时候是空车,顺便捎带一下花不了几个油钱。”

“何平娃,吃罢晌午饭休息一下。后晌叫上你二大、三大,咱们一块去地里装车,明早咱就进北山。”等到日头快要落山时,义克让招呼几家人前来帮忙挑瓜,够斤两的西瓜全部装上拖拉机。

第二天一大早,父子二人坐上拖拉机向北山出发。大拖拉机在崎岖的乡道上一路颠簸,何平的早饭快要吐出来,上了几道坡,又下了几道坎,已经可以清楚的看见北山上的唐王陵。

司机二蛋对义克让说:“三哥,唐王陵后面有个村子,咱那里有个熟人叫栓牢,我把西瓜拉到那个村子给你们卸下,我就去拉砖。今个最好把瓜卖完,要不然还得住上一个晚上。”

拖拉机一路突突地到了山脚下,何平却看到一片乌烟瘴气。

沿着山脚下,开办了许多采石场、白灰窑和砖瓦窑,好一派繁荣的景象。农村经济搞活以后,乡镇企业、村办企业、个体经济都很红火,大多是从事低水平的原材料加工和简单制造,有名气的大企业屈指可数。

在何平的村子及周边村子,几乎都有烧白灰的窑和砖窑,整天是烟气弥漫,尤其是白灰窑的气味更是呛人。烧砖可以就地取材,但要挤占大量农田;烧白灰需要从北山拉石料回来,还得从铜川等地拉煤。村子里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都买了小四轮拖拉机跑运输,也有几家买了大型拖拉机。拖拉机农忙时在天地里忙活,农闲时可以搞搞运输挣些钱。这样的挣钱机会使得一些家庭早早进入万元户的行列。

北山脚下,大大小小的拖拉机一辆紧接一辆,满载着砖块、石头、白石灰运往各个村镇和附近的县城。拖拉机一路盘旋绕到唐王陵后面的一个不大的村子,司机帮忙把西瓜卸在栓牢家的院子里。

村民们围过来询问价钱,一时半会儿说不到一块去。栓牢把义克让拉到一旁,低声交谈了一会儿:“三哥,我看咱们还是按整堆计算,不论西瓜个头大小,也不过秤了,六百元说定。咋样?”

义克让考虑了一会儿,觉得还是可以。毕竟人生地不熟,要是自己卖,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结束。

“太感谢了,这晌午饭就不用准备了。咱家里还有事情,我和娃还是趁早赶班车回去。”这买卖很快就交割完毕,义克让没有留下吃午饭,只是说家里还有急活,要早点赶回去。义克让问清楚了回去的坐车路线,并一再道谢。

父子二人迈着轻松的步伐,沿着盘旋的山路走走看看。道路两旁几乎全是苹果园,低矮的果树上了挂满了苹果,许多果子用纸袋套着,看不清真面目。何平向地里干活的人打听才知道,这里的土地比较特殊,不适合种庄稼,适合载种苹果,而且由于日温差比较大,苹果的品质特别好,在省内甚至其他省份都有好口碑。

何平比较好奇,详细询问了苹果的品种,了解到这里比较好的苹果品种是引进的红富士,红富士又分为矮化、乔化;长枝、短枝等不同类别。也有人家栽种本地品种秦冠苹果,其特点是产量大,但品质一般,栽种的面积不大。

何平身上背着麻袋,麻袋里还装着一杆大秤,路上不断有人问他:“小伙子,收早熟果子不?啥价钱?”

何平只好笑着说:“我来这是卖西瓜的,也是随便看看,不收果子。”

父子二人走到唐王陵跟前,何平要坚持去看个究竟。义克让看着日头渐渐西斜,说道:“时候不早了,咱还得赶时间坐车回去。再说了,这陵墓有啥好看的,咱塬上多地是,还没看够。”

接待室值班员老王头笑着说:“娃想看,就让娃进去随便溜达一圈,也算是长个见识。进去吧,不收门票,反正这会儿也没啥人来参观。”义克让听到这话,立马给老王头递上一根带过滤嘴的八四猴香烟,俩人圪蹴在台阶上闲谝。

何平听了老王头的简单介绍,看了看展板上的宣传资料,在景区司马门周边先了解大概情况。

唐王陵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正式的称谓其实叫做昭陵,北莽塬上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唐王陵”,这可能是受到隋唐演义中有关李世民称谓影响,李世民在没有登上皇帝宝座时,他的正式封号是秦王。陵园的面积大概有两万公顷,周长六十多公里,是咱们国家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这周边的陪葬墓大概一百八十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等文臣武将之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十五人的陪葬墓。

唐王陵的建筑不同于汉代以封土为陵的格局,而是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据老一辈的人说,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大师在勘查风水的时候,认为大唐帝国的龙脉应避开渭水北塬的汉代帝王风水,因而选在沿着北山一带建陵,可保千年永固。” 老王头的讲解也是夹杂着许多演义故事。以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防止后人盗墓更恰当些。在何平看来,唐代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的有利地形和防备盗墓而已。

老王头自言自语:“咱这唐王陵修建时,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唐王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唐王陵的玄宫建在山腰南麓,穿凿山体而成。开始建造时驾设了四百多米长的栈道,文德皇后死后,先安葬在玄宫里,而栈道并没有拆除。等到李世民死后,安葬在玄宫里,才拆除了栈道,使陵墓与外界完全隔绝,而且参与修筑栈道的工人全部陪葬,以防有人泄露天机。

“直至现在,谁也无法得知墓道口的确切位置。在主峰地宫的北面才是陵墓的正门。”老王头脸自豪地给何平解说这唐王陵的奇特之处。

何平走进了景区大门,看到设置的祭坛,紧依九嵕山北麓,南高北低,修建了许多台阶。在司马门内,何平来到列置着十四国君的石刻像前仔细端详:突厥的颉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还有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以及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等。

“这些石像最初刻立于唐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大唐帝国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现在这些大多是修复和仿制的。”老王头的介绍很有专业水准。

在陈列着唐代开国功勋和文化名人的石像前,何平仔细阅读记载着他们生平事迹和历史功绩的文字说明。

“这些人物都入了凌烟阁,称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老王头解释说。唐王的这一做法激励了后代封建帝王对文武大臣的庄严许诺:功勋盖世者,一定入选凌烟阁。这可惜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管理所已经安排正在进行逐渐修复。

何平看到了耸立在祭坛东西两边的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老王头介绍说:“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这里面也有不少故事。”李世民在隋朝灭亡以后,为了统一割据的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的政权,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他骑过的六匹战马也建碑立传。

“这六骏的名字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只可惜,飒露紫和拳毛騧于一九一四年被盗运到美国,存放在费城大学博物馆里;其余的四骏则保存在省城的博物馆里。现在陵园里看到的六骏只是复制品。” 老王头的介绍隐含着几丝遗憾。

何平仔细欣赏这六尊石雕。六骏浮雕各个高达两米五左右,横宽三米左右,全部用青石雕刻,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这些石刻在品种类型、外部造型及题材选取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真可谓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的,的确是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在“飒露紫”的浮雕中,表现了李世民在与王世充作战时为流矢所中,丘行恭进前为他拔箭那种亲切形象。老王头的讲解,加深了何平对于这些美丽传说的理解。

“看一看,听一听就行了,咱们还得抓紧时间赶回去。”在义克让的催促下,何平打消了准备攀爬山顶、一览唐王陵全景的念头。

父子二人走到山脚下的叱干镇,每人吃了一碗羊肉泡馍,歇了歇脚。等他们走到汽车站,正好赶上最后一班去省城的长途车,省去了到县城转车的麻烦。车子开到离村子还有五六里的一个岔路口,义克让请司机临时停车,并一再道谢,虽然他们的车票买到前面的马庄镇。

等到父子二人走到家里时,已是月上树梢。何平躺倒在炕上,一觉睡到日头上了三杆子高。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