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胜春的头像

周胜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19
分享
《湿地植物物语》连载

第二章 三垟湿地

在湿地北大门口我就进不去了,倒不是说门口保安、票务人员的管制。而是因为我的第一道题目还没答出来,就想剑走偏峰,直接越过进入第二关。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不难理解,应该是我翻开的仅还是书的封面,看到的还是扉页上“三垟湿地”四个字,还不是正文。但是这个诽页上的内容,也需要予以填充完整,才能打开下面的正文。

这个题目就不难猜着了,三垟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湿地?

从地图上,如果给带角的椭圆型的三垟湿地地形做一个比喻的话,它象一个盾牌,或者象一把石器,一个玉玦,也象一个弹吉它用的拨片。朝东南方向芦花飞雪、福滋垟公园一带呈一个矛尖和刀刃状,南北部的五福源和育英公园一带,面积扩展到最大,呈二个300来度的钝角,如二条经线或者弹簧一样撑起了整个湿地。西部的入口、花溪花岛和丹桂迎宾一带,稍稍向内收拢一点,呈一个平整的大豁面的接口。

它位于温州市城区的东南部,接绿轴公园,隶属于瓯海区,东北邻龙湾区,西北邻鹿城区,处在三区交界处地带,地理位置重要。从今来讲,堪称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金三角地带,城市的黄金地段,从古的来说,则是扼城市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在地理位置上细化上了来讲,北依城区中心,由横贯城市东西的高架瓯海大道隔开,一边是繁华,一边是静谧。东部是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绵延起伏的大罗山,筑起坚壁铜墙,如母亲的臂弯,轻拢着湿地。南部则是百年小镇茶山街道即温州市高教园区所在地,小镇的南部,照样是大罗山系,其中包括谢灵运经过的帆游山。翻过这山系,便是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温瑞平原了。西边则是温州母亲河塘河经过全境的南白象街道和梧田街道,此区域内有出土二千多件稀世珍宝的白象塔,有百年梧田老街,有八十里塘河。而它们跟湿地的接壤,“为有源头活水来”,成为了里面200多条河流活水的主要来源。

要找开这片湿地的历史,需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唐朝之前的温州南部及湿地这一带的样子呢,“瓯居海中”,整座城在海中,如一座海中岛,“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梧田、南白象和三垟一带均是一片汪洋,“涨海尝从此地流,千帆飞过碧山头”,碧山即指帆游山,在茶山跟瑞安交界处的一座小山,因而此地也是一片汪洋,波涛汹涌,百舸争流。这种自然自会水涝灾害严重,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狭小。

公元841—846年间,一个叫韦庸的人来到这座城市任太守。他是一个为官做实事的好官,觉得这样的涝水不行,需要缩小水的面积,扩大陆地部分。于是他就率领军民一起疏通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眠岗、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古城西首往南通往瑞安,与瑞安段河道相接起来,终段到达瑞安城。到北宋时期,温州知州沈抠再次修浚,傍河筑堤,水中植荷。至此,八十里荷塘逐渐形成。

在此期间,韦庸他们在造陆过程中,附带对现湿地一带也进行了大改造,疏通水道,抬高陆地,一个个小岛慢慢如从雨后春笋和蘑茹一样从水中冒出来,水陆之间有了分层。所谓沧海桑田,其实证就在于此。那里也就有了原著民,也形成了湿地的雏形。至宋时,特别是在乾道二年大水灾后,此地陆地面积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员开始陆续迁居过来,跟原著民一起在此繁衍生息。至明清时期,基本定型于现在河流纵横交错、水网密布,小岛林立、绿荫郁郁“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世外桃源格局。

也就是在明清时期,三垟有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政建制,分属永嘉县膺符乡八都和德政乡十一、十三都。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设三垟乡,这是三垟首次称乡。解放后仍称三垟乡,属温州市。后改属永嘉县。接下来部分地区划入南田乡。后来进行了公社管理。至1981年瓯体海建县后,归属瓯海县,为三垟乡。直至2003年12月,改三垟街道至今。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舍南舍北皆春水,但是群鸥日日来”,“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靠山吃山,靠山吃水,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三垟人在此生生不息,传宗接代,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一晃已是千年。

由于洁净清冽的水质,使其成为温州市内保持最完整的水网湿地,相继了有了“浙南威尼斯”、“百墩之乡”,“墩”指土堆,义指湿地就是水中挖出的土堆堆起来的,城市“绿肾”等美誉。

2002年是值得纪念的一个年份,无论是对于湿地,从此它要身负起生态更为繁重的任务,还有三垟人,从此开始倒计时,他们就要跟这片水土告别了。除黄屿和吕家岸外,2002年湿地内9个村被列入湿地红线保护,并设立了温州市生态管理委员会。

2015年至2018年,为了将湿地全都交出来,成为没有居民居住生活的纯生态保护区、休闲区,湿地采取了统拆统征的措施,启动全市体量最大的拆迁征地工程,将4000多户20000多人三垟人,12000多亩土地,138万平方米的建筑房屋,以及5万多平方米的特殊建筑(66处宗祠和宗教寺庙建筑)实现政策处理,移居补偿。

至2018年9月截止日湿地里面全部腾空,顺利实现开园后,三垟湿地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实现了腾笼换鸟,生态回归,肩负新的使命,走在它升级换代的旅途中。

关于三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6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刘伯温的陪同下到白鹿城巡视。他登上小南门外的巽吉山(即现巽山)山顶,环顾四周,看到城外东南方的大罗山下广袤垟界,雾蔼缭绕,河网如织,田畴似云,便问刘伯温:此是何地,恍若蓬莱仙境?刘伯温远目眺望,猜到了皇帝的心思,稍作思忖答道: 是城外的一处“仙垟”。朱元璋龙颜大悦,脱口而出道:好一个“南仙垟”,真乃神仙之居也!

南仙垟之名是否为朱元璋钦赐,已经无从考证,但朱元璋未曾来到温州却是事实。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也是在为请风水玄学大师刘伯温为此地代言。能进入他法眼的,定非凡物。但这百裂瓷盘的水网地域,被称之为“南仙垟”之名却一直流传至今。后来人们把这片地域分为南垟、西垟和仙垟三块,三垟之名由此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行政区划的重新划分,特别是11个村居的设立,三个垟的区划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此名给保留了下来。当下关于带垟的称呼,还有上垟、高垟、垟河和上垟头等等,已经不止三个垟了。

在湿地的打造方面,在整体空间布局上,将采取“一环、一带、两片、十区”结构。在方法上,紧紧抓住水、土,实施“借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和丰草”,建设自然湿地生态风景区、生态活水区、湿地展示区、瓯柑文化区和榕园等。

据此,在植物方面,将在最新的规划调整中,将在邻水区域配植大面积湿生草本植物群落和湿身乔灌木群落,在陆地上则配植类群多样、层次丰富的中生植物群落,形成水、湿地、丛生等多种植物共存的生态环境。

这肯定对啊,人哪能离得开植物呢,无论是从生命,还是从美感来讲,都是片刻离开不得。一方水土的诗意,一处诗意的栖居,得要植物的陪衬,植物来做嫁妆。湿地自然要由水来做主导,但哪能离得开植物的重要相依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