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顶散人的头像

红顶散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8/13
分享
《成窑小罐》连载

第一十三章 御制大龙缸

张良从潘二爷处讹了一百两银子之后,心想剩下的还有规模稍小的杂帮,俗称瓷商八帮,合起来势力也不小,官府选定的包青窑大部分都分散在这些帮会里。不能一个个让他们出钱,怕引起公愤,但起码可以让他们合在一起出一份子吧。

张公公派人把杂帮的代表宁波帮会首陈永泰请了过来。

“陈会首,钦限大龙缸崔公窑烧坏了两只,都帮陆员外和徽帮潘二爷也都接不了这个活,交了一百两罚金了事。你们瓷商八帮里有不少包青窑,前两年好像也从御器厂挖走不少工匠,弄得现在御器厂不能正常开工。咱家也不想去追要那些工匠,只要你们想办法把大龙缸烧成了,对上面有个交代,大家都相安无事。这个活就由你们接了吧。官府也不让你们白做,和崔公窑一样,补贴三十两银子。有劳你跟其他几个会首商量一下,具体怎么安排吧。”

陈永泰心里明镜似的,根本不用商量,因为做不了。崔公窑都做不了的活,景德镇其他民窑基本上就不用想了。张公公摆明了这是要一百两银子。还真不能不给他,除了所谓逃役工匠的事情,还有些制瓷要用的好材料都要从御器厂购买,此外有一些大批量官搭民烧的日用瓷器,也未必都会亏损,总之在景德镇没人敢得罪御器厂督陶官。

“张公公,你是知道的,景德镇烧窑水平最高的就是崔公窑,他们做不了,别人试都不用试。不过此事不是我们宁波帮一家的事,请容我回去找几个帮会会首一起商量以后再来回复张公公。”陈永泰当然不想一个人出了这份银子,得让大家分摊。

“那就去吧。”张良心想又一百两银子到手了。

第二天,瓷商八帮把分摊筹集的一百两银子乖乖送到张公公手里。

到了这地步,张良知道景德镇已经再也找不出能做大龙缸的民窑了,也不能再找讹钱的对象了,那就只能在御器厂做了。

陆新平是现在御器厂里烧过大缸最多、也是成品率最高的把桩师傅,所烧大缸不止有画龙的,还有狮子、鱼或者海藻纹的。所以这次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他的头上。

“老陆,这个大龙缸是必须烧成的,而且一定要最好,不能有任何毛病。这是皇上专门为万贵妃烧造的,烧好了你我都有奖赏,烧不好都要被处罚,你明白吗?”万贞儿因为给成化帝生了个儿子,成化帝一高兴,马上把她册封为贵妃。而且都在传说很快会把她的儿子立为太子,如果真的立为太子,她的地位就比皇后都要高了。谁敢得罪万贵妃呢?张良说的是实话,并不是故意吓唬陆新平。更何况像陆新平这样的匠人,在张良眼里跟牛马没有区别,他们唯一的价值就是给自己干活。“御器厂最好的材料,最好的工匠,任你选用。这段时间你就专门负责大龙缸的烧造,其他的活你不用管。”张良显得很大方地说。

“知道了,张公公。”陆新平只能服从。

从崔公窑烧造大龙缸起,陆新平就把陆瑾带在身边。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御器厂很多工匠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参与大龙缸的烧造,更不用说全程参与了。只要能把大龙缸的活做好,那么自然而然会成为御器厂最好的工匠。虽然最好的工匠也只是工匠,还能怎么样?但人活着总要有个目标,有所追求,追求不了升官发财,那就追求做最好的工匠吧,陆新平心里就这么想。自己的儿子虽然曾经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可是谁让他的命不好呢?一入匠籍,永难脱离。他的将来大概也只能和自己一样,最多也就做个最好的工匠,自己能把一身的手艺都传给他,也就完成任务了。

陆新平见证了崔公窑烧造两只大龙缸的整个过程,如果还用一样的烧法肯定还是失败。必须在材料、工艺上有所改变才行。

陆新平注意到崔公窑两只龙缸变形都比较严重,应该是高温下缸体强度不足导致。需要设法增加强度。他看过崔公窑当时做的瓷土,细腻度已经很好了,有可能正是因为太过细腻,减少了缸体的支撑力。掺进一些颗粒较大的粗料会不会好一点呢?先试试看吧。

按照这个思路,陆新平和陆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大龙缸的制作当中。

御器厂分工明确,有专人做每道工序。陆新平本着选最好的材料,用最好的工匠的原则,从瓷土到拉坯到绘画,用了将近一个月,自然干燥又花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大龙缸的前期制作,其中画坯都是陆瑾亲手画的。终于来到最后一关:烧窑。

陆新平在御器厂十几个龙缸窑中选了一个自己觉得比较好的窑,把坯体安放进去。准备了充足的松柴,特意选了一个吉日点火烧窑。烧窑时间还是和崔公窑的差不多,溜火七日夜,紧火两日夜,然后冷却。具体看情况临时做少量调整。

到了开窑的日子。御器厂所有参与制作大龙缸的人都聚集到了龙缸窑前面的空地上。大家屏住呼吸,等待着忙乎几个月的结果。

结果和崔公窑的几乎一样,惨不忍睹。有变形,有很多坼裂,爆釉缩釉一样没少。只是变形程度稍有改善而已。离合格差太远。

围观的人都是一脸的失望。

“接着烧。”张良丢下一句,转身回官署去了。张良知道不能指望一次烧成。

陆新平和工匠们一起反复讨论研究,改变了一下瓷土配方,调整一下烧窑时间,又连烧了两只大龙缸,都以失败而告终。

此时张良不仅失望,而且非常生气,因为大龙缸的经费已经用完,但他必须接着烧造,直到完成交差。还不知道要烧多少次才能烧成。咱不能亏了自个,张良心想。是你们烧坏的,就应该由你们自己承担责任。

张良做了一个决定:御器厂所有参与大龙缸烧造的工匠,扣罚两个月口粮,陆新平父子扣罚半年口粮。这一下打击面太大,给陆新平父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工匠们一个个愁眉苦脸,义愤填膺,却敢怒不敢言。也有人开始私下散布对陆新平不满的言论。甚至有人想主动退出大龙缸的制作,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张良不会答应。

陆新平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自己的失败,害了所有参与大龙缸制作的人。虽然他知道,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结果可能都都一样。

二十年前烧造大缸的时候,打碎了多少次品。这种劳民伤财不计工本的事,也只有皇家能干。但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严厉处罚工匠,当时是由工部督造,甚至还有官员上本力谏,劝皇帝减免大龙缸的烧造,后来果然也有很多年没有烧造大龙缸了。

谁知道好事多磨,现在的皇帝又要烧造大龙缸,而且还派了个贪得无厌的太监酷吏督陶,工匠们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陆新平克制着自己的内疚、惶恐,和工匠们一起仔细检查三只废缸的状况,查找原因,研究有可能改进的地方,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然而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实各种工艺和配方都试过了,结果似乎都差不多。

“爹,会不会是瓷土有问题?你和崔叔二十年前烧的大缸,用的土和现在的一样吗?”陆瑾想拓展一下父亲的思路。

陆瑾的话提醒了陆新平。是啊,那次烧的大龙缸虽然也不是完美无缺,但比现在的要好得多。当时选用了最好的麻仓土,配合瓷石进行烧造,最后好歹是烧成了。这么多年过去,听说好的麻仓土已经差不多挖完了,现在的土整体上比那时的要差一些。会不会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烧造失败?当年所用的瓷土自己还有印象,的确和现在的有些不一样。他想亲自去瓷土产地看看,能否找到和当年一样的好土。

陆新平找到当年和自己一起做大龙缸的崔松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征询他的意见。崔松旺也同意他的观点。“我之前两次烧坏大龙缸的时候,也想到过这个问题,方法都一样,结果却不同,很有可能就是材料问题,但我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好放弃了。”

崔松旺的话坚定了陆新平的信心。他找到张良,战战兢兢地说:“张公公,小人各种方法都用过了,还是不行,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瓷土不行。多年前大龙缸虽然一样难烧,但多烧几次最后总是烧成了,现在已经烧了五只了,用的是以前一样的方法,却始终不行。小人斗胆猜测是现在的瓷土不如以前了,小人那时烧造大缸,还是自己淘土练泥,小人回想起来现在的瓷土的确不如从前。小人想亲自去麻仓山瓷土矿看看,能不能找到像当年那样的好土。”

“那就快去啊,在这儿磨蹭什么,还想让咱家送你过去?”张良不耐烦地说。

麻仓山陆新平也只在二十多年前去过一趟。麻仓土据说最早是在元初被发现的,之前景德镇只用瓷石作为坯胎的原料,自从麻仓土被发现,用麻仓土和瓷石混合配制烧成的瓷器,胎色洁白细腻,胎体耐高温不易变形,从此这种二元配方成了官窑瓷器的不二选择,尤其是大件瓷器。

元代时麻仓土便一直被浮梁瓷局垄断,所以称麻仓官土。入明以后,景德镇御器厂一直使用麻仓土至今。这么多年过去,麻仓土的储量已经越来越少,品质也有所下降,因为好的瓷土都会优先被开采使用。

陆新平带着陆瑾沿着东河逆流而上,来到东埠码头,这里依旧繁华热闹,到处是肩挑车载瓷土的人们,河道上排满一艘艘装载瓷土的小木船,等待着顺流而下运往景德镇。

从这里往东不远是高岭山,景德镇民窑的瓷土主要就来自那里。继续溯东河而上,就是麻仓山,那是官窑专用瓷土产地。

父子俩跟随着挖土的人们来到麻仓山,几个主要的矿坑有很多御器厂的雇役在挖土。挖土的以年轻人居多,估计已没人知道二十年前在哪儿挖的土了。两人仔细擦看了每一个矿坑的瓷土。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亲自动手或让人当场挖掘,希望能找到印象中的最好瓷土。

三天以后,他们彻底失望了。没有找到当年用来做大龙缸的上好瓷土。

父子俩只好灰心丧气地回到景德镇。

陆新平愁眉苦脸地找到老友崔松旺。向他述说麻仓山之行徒劳无功。

崔松旺给陆新平提了个建议。“老陆,在官府禁烧色瓷以前,崔公窑做过不少精品细瓷,都是用安徽祁门的瓷土,做出来的效果一点都不比官窑的麻仓土差。最好的祁门瓷土甚至超过现在的麻仓土,有些瓷器效果完全可以跟御器厂的相媲美。为什么不考虑用祁门瓷土试试?虽然没烧过龙缸那么大的瓷器,但未必烧不出来。再说祁门那边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瓷土,只要用心去找就有可能找到。”

崔松旺的一番话,让陆新平眼前看到一线希望。是啊,近几年祁门瓷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德镇作坊使用。御器厂一直使用麻仓山的最好瓷土,多的时候一年要烧制几万件以上的瓷器,再多的土也有用完的时候。更何况早先好土多,也就不太爱惜,很多都卖给民窑用了。民窑的产量更大,有多少好土用多少好土。到了现在好土大幅涨价,上好的土有价无市,有时候出多少钱都买不到,还有商家囤积居奇。后来终于逼迫人们向外寻找,潘二爷就是那时开始回老家安徽找土,终于在祁门的深山里被他找到了瓷土,现在已经差不多占据了景德镇瓷土的半壁江山。

老崔说的没错,也许那里能找到最好的瓷土。现在景德镇市面上的祁门瓷土陆新平都看了,应该还没有达到烧造大龙缸的要求。但祁门也许能找到比现有的更好的瓷土。

陆新平再次说服张良,让自己去祁门找瓷土。张良满口答应,爽快地给了陆新平采购祁门瓷土的权力。因为他也已经走投无路了,如果造不出大龙缸,先不说龙颜震怒,就他那脾气暴躁的干爹汪直也会要了他的命。这个时候,就算陆新平想去月亮上去找瓷土他也不会反对,只要他有本事去。

陆新平从来没去过安徽祁门,更不清楚哪里出产瓷土。只能向潘二爷求助。

陆新平带着儿子陆瑾,来到位于珠山北麓的徽州会馆。这是父子俩第一次来这里,没想到里面这么大,还有两进院子。在前院的客厅里,潘二爷亲自接见了父子俩。毕竟是御器厂最好的把桩师傅和画坯师傅,全景德镇工匠都心悦诚服的人。

“啊呀呀,两位陆师傅怎么有空到寒舍来啦,快请坐。来呀,上好茶!”潘二爷显得很客气。

“冒昧打扰潘二爷,实在是抱歉。我们想请教潘二爷关于祁门瓷土的事,还请潘二爷帮帮忙。”陆新平还是有点拘束,人家毕竟是大财主。

“好说,好说。只要是潘某能办到的事,一定尽力,请尽管直说。”潘二爷做生意向来很直爽。

“御器厂做大龙缸的事想必潘二爷是知道的,鄙人无能,连烧三只都失败了。我和好友崔松旺多年以前一起烧造过大龙缸,我们都认为可能是现在御器厂的瓷土不如当年了。老崔用过不少潘二爷家的祁门瓷土,里面不乏上好的瓷土。我们一起仔细研究了现有的最好的祁门瓷土,结合崔公窑烧造过的青花瓷大器来看,烧龙缸可能也还不够好。但是祁门既然能有现在这样的瓷土,再仔细找找,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好的瓷土。只是我们对祁门不熟,所以想请潘二爷帮忙,派人一起去祁门找土。只要找到足够好的瓷土,张公公说了,就由御器厂向潘二爷购买。不知潘二爷是否愿意帮这个忙?”陆新平说了一堆话,中间连咳带喘,潘二爷赶紧给老陆递上热茶。

“陆师傅,这是好事,潘某定当鼎力相助。这样,我就让我的儿子潘升陪你们去,这小子对祁门瓷土的产地再熟悉不过了。另外二位去祁门出差的费用,我潘某全包了!”潘二爷心想祁门是自家的地盘,如果能在那里找到上好的瓷土,肯定少不了自己的好处。御器厂愿意派出最好的工匠去找土,对自己是莫大的帮助。平常自己想求还求不来呢,现在送上门来了。有这样的机会,潘二爷当然不会放过。再说潘二爷还想和张公公拉近关系,以后还指望从他那儿拿到御用器次品,能有机会讨好一下张公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主动提出承担陆新平父子的出差费用。派自己儿子去,也是有意要让儿子和陆新平父子搞好关系,这两人都是御器厂的骨干,是景德镇最高水平的瓷器匠人,将来一定有利用价值。再说儿子和陆瑾年纪差不多,现在混熟了,以后也方便来往。真是一举多得,花点小钱太值了。

陆瑾本来想劝父亲不要去了,祁门瓷土产地距景德镇二百里呢,怕父亲身体受不了。但陆新平坚持要去,因为只有自己对烧造大龙缸的瓷土要求最熟悉。儿子虽然一直跟在自己身边,但多年前烧成的龙缸瓷土、坯胎什么样,陆瑾都没见过。那是必须具有最细腻、最具有粘性的瓷土,只要见到了,陆新平大致就会知道能否达到大缸的要求。这一点儿子还欠缺经验,暂时还代替不了自己。再说如果这次不能找到上等的好土,将来真不知道父子俩将会面对怎样的结局。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了。他必须去,为了自己,更为了儿子。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