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简介:董武觉得不能在这儿住下去了,忽就想起老家董家庄,决定带儿子回老家。也真是巧了,半路上路过一个叫马家村的村子,就像一个老婆婆打听着……
人物:董武董永 老婆婆 高顺
董永:从药铺出来,看着混乱的人群更害怕,他一刻不停的往家跑去。半路上,他碰上了来接他的爹。
董武:看到儿子,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吓坏为父了,昨天就有大队的官兵经过,今儿又过去了不少,为父还以为你……”
董永:向父亲哭诉着,“东家遭了难,被打死了,儿子帮着料理完后事才回来的。”
董武:抹着儿子脸上的泪,“好孩子,你做得对,就得知恩图报。唉,世道乱了,这些乱臣贼子把王道乐土祸害的这样,那里还有清静之地呀。”
(董永和父亲并不敢在路上多停留。怕再遇上官兵,父子俩专走偏僻处。回到草屋,太阳已经西落,寒风呼呼地吹着,茅屋里冷得很。父子俩围在火堆旁说着话儿,家里储备了一些食物,可谁也没吃多。已经小年了,往年这时候,年味已经很浓了,谁家也在忙着扫屋祭灶,准备年货。可现在,一家人在孤零零的荒野里,都不知道这是个啥地方。)
董武:跟儿子说着,“永儿,昨儿等你的时候,为父忽然记起来,听你爷爷说,咱的老家也紧挨着一条河的,像是叫汉家河,应该是顺着这个地方还得往北走。可惜的是,为父从没回过老家,不单是为父,你爷爷都没回过老家。当年,你老爷爷封侯后,一家人就搬到了青州府,住进了候家府邸,到现在历经三世,快二百年了,老家怎个样都不知道。”
董永:“那老家还有亲人吗?”
董武:摇摇头,“应该没有了,为父曾经看过家谱,那个小村子应该叫董家庄的,还是咱的先人先到那个地方住的。可惜的是,董家人丁不旺,几乎辈辈单传,老家不可能有亲人了。”
董永:哦了一声,“爹的意思是咱回老家?”
董武:“为父是有这个心思。你看看,这个地方也不安全,时有官兵路过,昨天就过去了好多。”
董永:“爹,可是,娘刚入土,咱再走……”他没说完,看着爹。
董武:叹息一声,“是啊,可为父想过,让你娘再跟着咱颠簸流离,也实在不忍。为父的意思,先让你娘在这儿等着,咱到附近打听打听,是不是有这么个村子,要是没有咱再回来。要是有,咱再来把你娘的坟迁过去。”
董永:点点头,“孩儿听爹爹的。”
(刮了一夜的北风,真是天寒地冻。第二天,风小了,待暖和些,父子俩在坟前作别后,带上仅有的那点家当,用鹿车推着,朝西北方向走去。大约走了五个时辰,道路清晰了,再往前走,陆陆续续的有些土屋出现在眼前。
董永:高兴起来,“爹,孩儿去问一下路。”于是,就跑向前敲人家门问路。(这些日子,看到有人家,董永都像见到了亲人似的。)
老婆婆:“谁呀?”开门的是个老妇。
董永:忙向前躬身施礼,“老婆婆,我想向您打听一下,这儿有没有董家庄这么个村子?”
老婆婆:看董永小小年纪就这么懂礼数,很是高兴。董武也向前来问候,说是从青州逃难过来的。老妇和他们说着,“离此十里,好像有个董家庄,也就十几户人家,这还是听儿子说过的,她从没去过。”说着,老妇又往家里相让,要他们暂且歇歇脚,喝点水啥的。“儿子一家人去陈户赶市了,要是你们早来两个时辰,或许同路。”
父子:听了喜出望外,再次躬身施礼表示感谢。
老婆婆:也很好客,端出茶水给他们吃,又去锅里拿了两个黑馍递给他们说:“你们一定饿了,快吃点吧。这两日逃难过来的人多,都往北去了。也有官兵经过这里,倒是没来骚扰。”
父子俩:接了黑馍,激动的不知说啥好了。他们也确实饿了,吃相有点儿不雅。特别是董武,再没有侯爷的范儿,狼吞虎咽的吃着。
董永:看着爹爹,尽管很饿,他还是吃了一半儿,剩下的一半儿留给了爹,说是自己吃饱了。
董武:看着儿子,他并不相信儿子的话,当着老妇的面,也不再惜脸面,把那半块馍揣进了怀里。
老婆婆:看在眼里,她又从锅里拿出两个馍要他们捎着路上吃。并说着,“俺着村叫马家村子,村里都是一家的兄弟们,要是实在没地方落脚,可以在这儿住下来,儿子回来和他说一声就行。前儿就来了两户,就在东坡的地棚里暂住着。”
董武:谢绝了老妇的好意,“谢谢老人家,”作别后,又和儿子向前去。
董永:(心情大好,路上碰上的每个人都使他感觉亲切。越往前走,路上的人越多,并未碰上一个官兵。走到一条大河边,过了一座木桥,再向人打听,说董家庄就在前面。喜欢的父子喜极而泣。眼前的小村子,稀稀落落的十几户人家,各家的屋顶上青烟袅袅,还闻到了饭的香味。)“爹,我们到家了!”
董武:也满脸惊喜,催促儿子快点儿。
父子:进村来问,确实叫董家庄子,可没有姓董的人家。乡村人好客,把他们领到村里最年长的老人高顺家里。高顺六十多岁了,弯着个腰,咳嗽不止。不过,思路还算清晰。
高顺:把父子让进家里,落座后,自我介绍说姓高,单字名顺,老辈里传说曾经和董姓人家为邻,两家走动的还特别好。
董武:也赶紧报上名号,“老人家,我姓董,单字名武,这是我的小儿叫董永,这么说,咱曾经是邻居?”
高顺:也是一脸的惊喜,越发热情起来。和父子说着,又有点儿半信半疑,“早先,俺那董姓邻居可是封了侯的,一家子都被接到青州府了。可是你们?“老人凑近些,上下打量着父子。
董武:点着头,“这就是了,我父子就是那户董姓人家的后裔,只因世道乱了,才回老家来的。”他又问起董家老宅在何处。
高顺:“早没了,那些年光被淹,都搬到这个地方了。你家好像离着村外的土窑不远。”老人说着,又问,“按说,你真是董家后人,应该是世袭侯爷的,可你怎还……是不是犯了啥事儿?”
董武:实话实说,“因王莽篡位后,新朝廷下旨罢了所有的王候,都贬为庶民。家被封了,我才和儿子从青州逃过来。”
高顺:点点头,“你们回来是好,可别给村里带来啥灾祸呀。”
董武:“老人家请放心,我只是被罢了候,贬为庶民,并不是啥朝廷通缉的要犯,各位乡邻敬请放心,我董武不会连累乡邻的。”
高顺:很抱歉的样子,“不是我猜忌,咱草民不敢和朝廷作对的,那是要掉脑袋的。只要你们没事儿就在村里住下吧,我领你们去看看老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