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子营的头像

王子营

网站用户

剧本
202104/26
分享
《董永》连载

第四十五章 卖身葬父

本场简介:董永凭着租种的几亩地和外出打工,使父亲过了几年舒心的日子。所谓舒心,也就是父亲没啥大病,几年来,又风调雨顺,租种的几亩地除了交租子,剩下的够父子一年嚼用的。抓药钱呢,有董永打工的钱勉强维持。一时手里紧,打工钱要不来就去借,借了再还,家就是这样维持着……

人物:董永董武

董武:这些年来,从逃难开始,他是积小疾为大病。这两年,他不但走路拄上了拐棍,腰还弯了。

董永:心疼爹,出门不让他走路了,用鹿车载着他,睡觉也不让他自个翻身了,总是在固定的时间醒来替老父翻身,老父夜里咳嗽,他起来捶背接痰。甚至,到了最后,他嘴对嘴给父亲喂饭了。可就是这样细心地照顾,董武的身体也没好起来,还是卧床不起了。他就天天汤药伺候着,没钱抓药了,他就挨门去借。村里人知道董永实在,不担心他借了钱不还,但凡手里有个钱都会借给他。可是,天天借钱,谁也有担心,慢慢的,也就推脱开了。再说,借一次钱,再去借,他也为难。但是,他不能看着爹爹病痛的样子,说啥也得讨钱抓药。实在没办法了,他摸着怀里的金印,心里想着,整个的人家不敢要,怕官府追究,惹来祸患,要是毁了呢,弄得一小块一小块的。想到这儿,他来到娘的坟上,和娘说了,他不是有意毁掉祖宗留下的金印,实在没办法了,爹需要钱抓药,董永无能,要怪就怪董永一个人吧。于是,他找来两块大石头,一狠心就把金印砸扁了,拿着被砸扁的金印,他心里很难过。可有啥办法呢,他又狠命的砸,一枚金印最终成了一片金叶,拿来剪子铰下一块,拿到当铺,竟兑换了二两三钱银子。就这样,半年的时间里,二十多两银子随着爹的药费去了,最终也没有挽留住爹。

董武:在一个晚饭后,他好像感知到自己快不行了,就拉着儿子的手,摇头示意不再喝药,喘息着对儿子说:“永啊,爹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你娘已经来叫我好几次了,爹走后,你可好生照顾自己,爹唯一的遗憾就是没看到你成人,以后要想办法娶妻生娃,为董家留下后。”

董永:一听就泣不成声,“爹,别这样说,您的病会好的。”董武:轻轻摇摇头,“永啊,听爹说,爹走后,好好攒些钱,娶个媳妇,说啥也得给咱董家留个后呀。”

董永:含泪点点头。

董武:“还有,爹知道,这些年,是爹这个药罐子累赘了你,爹也不想离开你呀。”

董永:“爹,您别说了,您的病会好的。”董武叹息了一声,淌下了两行老泪,自此后,再不说话,而且,牙关紧咬,再也灌不下一口药水。

董永:哭哭啼啼的,一直守在爹的身旁。他轻轻的握住爹爹的手,昏暗的油灯下,就看一个鸡蛋大小的火球在屋里转了几圈,很快就飞出去了。他知道,爹的魂魄出窍了,禁不住大哭。

董武:再看,他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两颗泪从眼角溢出,只见头一歪,突然睁开眼睛猛动了一下,再无声息。

董永:嚎啕大哭,引来了村里的乡亲,都帮着处理后事。

董孝:轻声问董永,“寿衣在哪儿?”

董永:一愣,哪里有啥寿衣呢。

张吉:又来问,“灵柩呢?”

董永:从悲伤中醒过来,是呀,这些都没有啊,光顾悲伤了,这些都忘了。他只得说先让乡亲照顾着,自己去买。按说,这些事儿有乡亲们帮着置办,不用他操心。可是,他拿不出一分钱来。村里人谁也知道他的情况,但是,谁家也紧,谁也不可能帮他。

董孝:追出来,“要不,用席子当棺材,把董爷葬了吧,现在,村里都这样,还有用草苫子的。”

(是呀,现在村里都是这样,很少用棺材的,谁家也买不起。)董永:摇摇头,说去想办法,就走出了家,到哪里借钱呢?董永想不出,但总不能让爹光着身子走,想着,竟不知不觉的来到汉河边的大槐树下,他坐在树下哭了一阵子,渐渐的看人多了,才知道今儿是陈户大集。他不由自主的摸着口袋,还有啥卖的,也只有卖自己了。忽的,他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对,卖自己。他快步走到集上,找到替人写书信的先生,和先生说明情况。先生被感动了,借给他纸笔。他擦擦泪眼,提笔写道,“卖身葬父”四个大字,又在下面写了一行小字,卖身三载为奴,为父亲筹办后事。写好后,冲先生深鞠一躬,就来到来往人多的集市路口,把卖身契在地上放好,自己跪在后面,等人来买。“卖身葬父”,这可是个天大的奇事儿。很快的,就传遍了整个集市,很多人都跑来围着看,议论纷纷。他可怜兮兮的样子,谁都很同情,都禁不住的抹眼儿。可是,这不是一般人家能买得起的,只是在一旁看着,陪着流泪。也有几个看是有钱的主儿,走过来打听,说是钱一万,都摇头而去了。不是拿不出,是舍不得钱。再说,就算董永为人厚道,不是欺诈之徒,可小户人家也雇不起。开始,董永还浑身不自在,木桩子似的,眼含泪立在那儿,说不出一句话。可是,眼看快中午了,他着急了,家里老父亲还等着入殓呢,就禁不住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边哭边说,“不再卖一万,谁要是帮着葬了父亲,董永可永世为奴,不求别的,一副棺材和一身寿衣就行。”

(围看的人都叹息着,给予更多的同情,却都没有钱帮他。)

傅老爷:(就在这时,只见一个骑驴的大户老爷走过来,他下了驴,分开众人走到董永面前。)

董永:一看,认得,是傅家老爷,赶紧磕头拜见。

傅老爷:蹲下身来,先是看了看卖身契,叹口气说道,“怎会穷困的这样,你该是个勤劳之人呢,”说着,他收起地上的卖身契,从身上的褡裢里掏出一万递给董永说:“你真是个孝子呀,快去办你父亲的丧事吧,三年孝满后再去傅家为奴。”

董永:收了钱,赶紧磕头拜谢,捧着钱,哭哭啼啼的跑向棺材铺,选了副好棺材、寿衣啥的。棺材铺的伙计后面抬着,董永就在前面哭着往家赶去……

(村里人知道他把自己卖了,给爹爹买回了棺材和寿衣,心里很难过。也很感动,尽心尽力的帮衬着他办丧事,谁也没有吃他一口饭,喝他一口水,都是自家吃了饭再来。三日过后,董武下葬了,董永又在坟旁搭了草棚守孝。其实,他住的草棚离着并不远。但是,他愿意住在坟旁,陪伴着爹娘。很快的,他的孝行传遍了周围村子,传遍了十里八乡。这事儿惊动了县老爷,亲自来慰问董永。)

县老爷:被这个落魄王侯感动得泪水涕零,还写了褒奖书报到了府里,府台老爷一看,禁不住大喜,朝廷刚下了诏书,在全国举孝廉,没想到千乘郡高昌县就出了这么个孝子,真是踏破铁鞋无匿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得知他是个落魄王侯,更是符合了圣意,马上给千乘郡高昌县令回书,赶紧把董永的事迹报上来。高昌县令不敢怠慢,指定师爷亲自寻访董永,搜集事迹证据,整理成材料。就差那枚金印了,师爷来寻,说好证明他的身份,用后还还给他。

董永:苦笑着摇头,只说在逃难的路上丢了。其实,董永对官府做这些,他根本不感兴趣,只是为爹娘守孝,平日里种些瓜果充饥。

(董永不重视,上面可重视,全国各府衙争得很厉害。朝廷发布文告,“以孝治天下”,在全国推举孝廉,由当朝宰相亲自遴选,可见朝廷对举孝廉的重视。被举孝廉可以封官,也是地方无上荣耀,更能给地方官员增加政绩。于是,各地府衙纷纷保举。高昌县令好不欢喜,董永卖身葬父的孝举正在民间广为流传,还得知他坟前搭草棚守孝,心里甚为感动,此孝子不举举谁。何况,他是当今朝廷的高昌候。有此背景,让天下王侯效尤,不正是当今朝廷极力推倡的吗。王侯如此,何况普通百姓,对民间影响是很深远的。为此,高昌县令又亲自去拜访董永,看到简陋的茅屋、朴实憨厚的董永,觉得是天助自己,如果保举成功,他也跟着飞腾黄达。为了造势,高昌县令组织高昌县有头有脸的乡绅和丞、里、长等大小官员去董永父母坟上祭拜。怎说也是王侯家,虽说败落,可名在呀,前去祭拜,不辱身份。高昌县令又让师爷和文笔好的本县秀才整理董永孝迹。最终,由于董永的特殊身份,对百官很有教化意义,满足了朝廷举孝廉地目的,被皇上亲封为东汉孝子,晓谕天下王侯和百姓学之敬之。按说,孝子可以做官的。可是,董永已经被封侯,封侯拜相已经是最高的官位了,还能封他为何官呢,这让朝廷很是为难,封个啥官也比不上王侯官位高,既是贵为王侯,也不用封什么官了。诏书下了以后,下面也不敢违旨,想重用也不敢重用他了,只是宣扬他的孝道,并未资助他半毫,董永该怎样受穷还是怎样受穷,只是得了个好名声。当然,他是个例外,朝廷根本不了解董永的处境,只知他是王侯,却不知他贫穷的一般人家都不如。

董永:傅员外给他的一万钱,办完丧事后,剩下不足百钱,他全部换了债。就是这样,他还欠村里很多人家的钱,这个钱,他都不知该怎样还,又不能外出打工。因为,还在守孝,不能远离,只能在附近种些庄稼,以勉强维持自己的嚼用,哪里还有钱还债。

(其实,村里已经有人上门催债,他只好借东家还西家。甚至,自己挨饿,把地里产的那点粮食卖了还债。好在是,没人逼他太紧,也就来说一声,说家里遇上啥事了,等钱用,有就还我些,没有就算了,我再去借。就是这样,也使董永心里很不安。第三年,他不得不外出打工还债。因为他知道,债再不还,等到傅家为奴,更没法还了。于是,他白天去打工,晚上给父母守孝。债还得差不多了,三年守孝期也快到了,他退了地,准备着去傅家打工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