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场简介: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刘秀统一中国。为了收买人心,维护社会稳定,刘秀“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他安置流民,实行度田,把土地租给贫苦农民耕种,只收取很少或是不收租子。为笼络人心,还下旨,恢复了被新朝罢免的所有侯家的爵位。天下安了,广大农民不再受兵乱之苦,还有了土地,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于是,举国欢庆,四海升平……
人物:董永 董武 一根 盼盼 族长
董永:从麻大湖打工回来,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爹爹。董武听说朝廷复国了,禁不住内心的激动,精神大振,立时,病好了一大半,他让董永扶着,去了夫人的坟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夫人,脸上带着无限喜悦。
董武:“永儿啊,咱从长安出逃,如今过了多少年了?”
董永:“十五年了,爹。”
董武:点点头,“是啊,十五年了,终于熬出来了。可惜,你娘没等到这一天,就早早的走了。”他说着,又一脸悲伤,和夫人唠叨着、抱着喜讯。
一根:正在这时,他拉着弟弟盼盼一路喊叫着跑过来,“董伯伯、董伯伯!”
董武:忙回头,看两个孩子飞跑过来,忙转过身来,“哎呀,慢点儿跑,别摔倒了,慢点儿跑。”
一根:“董伯伯,快回家,我爹回来了。”他满脸的笑,拉着董武就走。
盼盼:也过来拉着董永。
董武:“啥!”他像是没听明白一根说得什么,吃惊的瞪大了眼睛。
一根:又大声说了一遍,这才信以为真,赶紧往回走。
张吉和妻子:早已经迎了过来。
(手紧紧的握在一起,又相互看着,都想说话,可谁也说不出话儿,就那么相互看着,谁得脸上也满是激动。)
张吉:开口了,他叫着,“老哥哥。”
董武:禁不住老泪纵横,“张兄弟,没、没想到啊。好、好、好,老天对咱不薄,对咱不薄。”
董永:也过来和他相见。
张吉:一手拉着董武,一首拉着董永,“老哥哥,多亏了董兄弟了,要不是他跟孙将军说好,怕我早成了荒野的白骨了。”
(于是,张吉就说着这些年当兵的经历:自从进了兵营,他就成了孙将军的心腹,牵马坠镫,照顾着孙将军的起居,这些年,并没有上阵厮杀,也就保全了性命。你们是不只知道,每次厮杀,都是尸体遍野,血流成河。现在好了,不打仗了,孙将军也荣归故里,回家颐养天年了,并让我回家来探亲,我临走一再叮嘱,要是家里还有人呢,就和家人团聚,一家人好好过日子。要是家里没人呢,就在去找他,他养我的老。没想到啊,这些年,您们照料着我的家人,才使我今儿一家团聚。说着,张吉从怀里掏出一两白银,)
董武:说啥也不收,“这是干啥呢,若收了你的银子,叫我以后怎见你的面?”
张吉:只好作罢。回到家里,张吉亲扶董武在床沿上坐好,又招呼家人一块儿跪下给董武磕头。
董武:惊得摆手,“这是干啥,使不得、使不得,”赶紧过来扶起张吉一家老小。
张吉:还想给董永磕头,董武更不让了,还没个长幼大小了。于是紧拉着他不让。
张吉:“老哥哥,这头不磕,礼一定施的。否则,兄弟心里不安呢。”
董武:知道他的心情,也就撒手了。张吉冲董永深施一礼,又让孩子们磕头。董永忙回礼,拉起了一根和盼盼。
张吉家的:见到丈夫回来,病一下子好起来,她赶紧下厨做饭,又要一根和盼盼去打酒买肉……
(晚上,张吉还请了一家的老人和族长来庆贺。喝着酒,谁的脸上也是笑,天下太平了,土地也有了,有好日子过了……)
(第二天,董永刚起来,他正在给爹熬药,就见族长带着两个官差上门来,还拿着官府的书信,问他们是不是青州府的高昌候。
董永:一听,不知是福是祸,一时不好回答。
董武:从床上歪起身子来,心里话,都太平了,不会有啥祸事了吧,就道,“老夫就是高昌候,不知官差大人有何公干?”两个官差:马上施礼,又道喜,说朝廷下旨了,回复天下所有王侯的爵位,县老爷打听到高昌候流落千乘,派小的来核实呢。
董永:忙从怀里掏出那枚金印,递给两位官差看。
官差:双手接过来,恭敬地打开看,并在文书上印了个印儿,仔细观察着,核实准了,又还给董永,说好生收着,小的们先回去回复,说不定县老爷要召见你们呢。
(村里人知道后,都来董永家里道喜,有钱人家,也主动借钱给董永,好让他抓药,快点治好董老爷的病,这以后啊,村里有董老爷,全村人都有脸儿,也不会受外村欺负了。)
董永:怎能随便要人钱呢,见人家非借给,也就收下了,并记下钱数来,以后好偿还。
董武:心情好,病已经去了七分,再加上汤药的效果,他的病好了,也能吃下饭了,脸色好看了许多。
(半月后,县老爷亲自来到了董武的家里,要董武焚香接旨。一切就绪后,父子跪下,县老爷亲自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高昌候董武心系朝廷,忧国忧民,为国家戡乱竭尽全力,精神可嘉,着恢复高昌候爵位,归还府邸,依然食七十九户,并恩准董永续封高昌候,钦此。”
董氏父子高声喊道,“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县老爷:董永把圣旨接了过来后,他赶紧把父子扶起来,“哎呀,老侯爷,可喜可贺,快快请起,你们可是千乘郡荣耀啊。”董武:“惭愧、惭愧,草民已是无用之人,不能为朝廷尽微薄之力,朝廷依然不忘老朽,恢复候位,真是愧不敢当。”(一番虚礼之后,县老爷只是在破窑外看了几眼,并未进去,也就打道回府了。)
(不管怎说,这是可喜可贺的事儿。村里人都来道贺。可是,董永请不起一顿酒饭,只有一茶代谢。陆陆续续来道贺的人一直持续到晚上,虽说,董武心情好。可是,他还是受了辛苦,又感觉身子不适,饭也没吃,早早歇下。)
董永:又熬了汤药,伺候爹吃了,也就歇下了。
(可是,父子谁也睡不着,还都在兴奋之中。)
董武:“永啊,你说咱还回长安吗?”
董永:“一切爹爹说了算,孩儿听爹爹的。”
董武:“永啊,不管怎说,董家的荣耀恢复了,咱对得起列祖列宗了。其实,这就够了,至于咱那七十九户佃户,也都是穷苦人家,地又贫瘠,打得粮食还不够一家人吃的,还要给咱交租子,实在难为他们了。朝廷都把地给他们耕种,还不收租子,我看咱呀,也不收那些佃户的租子了。”
董永:听了点点头,“爹说得很对,孩儿也是这个意思,咱们的那个穷村子呀,我跟径荣大伯去过,穷得很,遇上灾年,卖儿卖女给咱交租,一家人却吃草根、树叶、观音土,可怜得很呢。”
董武:“是啊、是啊,永儿,有时间咱回去一趟,和大伙说说,那些地呀,都送他们了,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皇上的恩典。”董永:应着,“爹,咱啥时候回去呢?孩儿很想回家看看。”董武:“为父何尝不是啊,出来这些年了,也不知咱家的房子怎样了在就是心疼你娘,她是回不去了,还有我这并身子,恐怕经不起一路劳顿了。”
(一番话,说得董永哽咽起来。)
董武:又劝慰着儿子,“永啊,别难过,为父看啊,等秋后吧,收了庄稼后,为父和你一起回家看看。”
董永:含泪应着,现在,他的思绪里满是娘亲,那股热泪呀,哗哗的往外淌着,止都止不住。幸亏是晚上,要不的话,爹爹要是看到他流泪,也该伤心了。
(秋后,收了庄稼,本想把地还给张家,趁着天暖和回老家的。谁知,董武病又能加重,光咳嗽,还时不时的咳血。可把董永吓坏了,每天汤药伺候着,收得那些粮食都卖了,还不够药费,只得各家去借,也耽搁了回老家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