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秋高气爽。
皖北大地镀上了一片金色的阳光。
浩浩荡荡的淮河穿过涂山与荆山之间宽阔的河道,汹涌澎湃,流向远方。
淮河东岸,涂山下一处广场人山人海,正在举行“治淮大捷庆典”。
大司农后稷,大司空大禹,副司空益,以及涂山国老国王老涂山候和淮河旅首领宣翔等人在主席台站成一排,对广场上群情激昂、欢呼雀跃的十万多人不停地挥手致意。
定格。
此时,距大禹离开家乡西羌已是十三年后。
十九岁那年,他作为导河旅首领,临危受命,带着这支劲旅从西羌奔赴积石山,从抢险救灾开始,开山挖沟,疏浚河道,把黄河从上游到下游的流路逐步导通;后来,他作为全国最高水官,指挥全国治水。他与治水民众吃住在一起,摸爬滚打在一起,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使不少江河湖泊的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
在治理淮河的过程中,他被老国王老涂山候的女儿女娇苦苦追求,终结连理,并生下儿子启,这时已有三岁。大禹带领治水大军为了治理淮河,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三岁的启还未见过父亲。经过几年治理,尤其是把涂山与荆山之间的河道疏浚导通,使泛滥肆溢的淮河终于按照人的意志,除害兴利,流入大海。所以,各方要员聚集在此,隆重举行“治淮大捷庆典”。这时,大禹三十二岁。不少传说说,大禹治水十三年。本书作者认为,大禹治水前后超过三十三年。
“治淮大捷庆典”之后许多年,大禹仍在大司空的位置上指挥全国治水,即使他登基成为皇上,在治理天下的同时,也操心着治水。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