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逝水先生的头像

逝水先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9/26
分享
《双槐金世缘》连载

第三十六章

应秋珍在教师培训结束后的当天,从县城回到双槐村,已经是晚霞浮空的时候了。首先跑出来迎接她的,是常思美。后边紧跟的,是崔春枝和她的婆婆孙氏。

“大嫂,你回来了。这几天,黄先生已经派人把教室收拾好了。万事俱备,正等着你走马上任呢。”常思美刚刚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应秋珍回来了,非常兴奋,像一只燕子飞到应秋珍面前。

“听说你要当咱村里小学堂的老师了,这几天就有好几个孩子来问,你啥时候回来教他们。他们已经在家呆不住了。”崔春枝也很高兴,像一只温顺的鸽子,紧跟着燕子飞出来。

“快到屋里歇歇吧。走了这么远的路,也够累了。”婆婆孙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着话,就顺手去接应秋珍背着的背包。”

常思美抢先一步,从应秋珍肩上接过那个简简单单的包裹,掂进屋里。

应秋珍接过婆婆端过来的一碗茶,一口气喝个精光。稍微歇了一会儿,就要到区委区政府向黄钦龙和常民全汇报培训班上接受培训的情况。

中共双槐区委和双槐区人民政府,设在肖明凡一家曾经居住过的大院里。

门前凸出路面的部分,已经铲平。从十字街口拐过来的小西街,和通往乳泉峰的那段小路,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坎坷不平了。大门口那两扇钉着十多排黑色铁钉的大门,不再严严实实地关闭着,而是宽宽敞敞地大开着,可以让村里村外的穷苦人从从容容地进进出出。

应秋珍来到区委区政府的大门口,不再有先前那种阴森森的感觉,也不再有先前那种心怵的感觉。门口站岗的那个解放军战士,身背长枪,威武雄壮,满面红光,和蔼可亲。

“应秋珍同志,你好。”

随着一声热情爽朗的声音,站在高高台阶上的军人,就挺着笔直的身子,微笑着向应秋珍行了一个举手礼。

“你好。”应秋珍有些惊慌。她定了定神,向站岗的军人道过好之后,又情不自禁地问,“解放军大兄弟,你咋知道我的名字?”

听到应秋珍发问,门岗上的军人又向应秋珍行了一个举手礼,不卑不亢地说:“应秋珍同志,我们进驻双槐区之后,就见过你。黄部长还特意交代我们,你被派到县里接受培训了。等你回来,就去区武装部找他。”

应秋珍点点头,不由自主地“哦”了一声。

“应秋珍同志,快去吧。黄部长正在办公室等你呢。”

应秋珍答应一声,朝站岗的军人微微一笑,迈动轻快的脚步,一步步朝高高的台阶上走。

来到双槐村的第一天起,应秋珍每每走到这座青砖蓝瓦的大门楼前,心里就不由自主地生产出一种慌怵的感觉。如今的她,匆匆忙忙来到这座大门楼前,不再像先前那样心怵了。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心情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舒畅。

走进青砖蓝瓦的高大门楼,仍然是那个肖家的前院,被改为区委区政府的办公机关后,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应秋珍面前。院子西首的敞篷没有了,整个院落显得格外宽敞。满天的霞光,把院落中的一切映成了一片红色。穿堂门口,贴着一张大红纸,上面写着一行大字:“区委区政府办公室”。上面的字体,显得遒劲有力,异常醒目。

应秋珍刚刚走到区委办公室门口,黄钦龙就从过去肖明凡居住的东间屋迎了出来。

“唉呀,应秋珍同志,听说培训班结束了,想不到你这么快就回来了。快,屋里坐,屋里坐。”

“培训班一结束,我就回来了,不能耽误孩子的学习。”

应秋珍的回答,似乎是没话找话一样地说。

应秋珍跟着黄钦龙,走进办公室。她抬头看看,东间屋门口的墙壁上,贴着写有“武装部办公室”几个字的红纸。

肖明凡过去待客谈事的客厅,已经焕然一新。北山墙上的那幅寿星图,已经不知去向。那张八仙桌已经移到西山墙下,墙上贴的是,应秋珍曾经在县委办公室看到过的毛泽东主席的画像。黄钦龙告诉应秋珍,靠墙壁摆放着的那张八仙桌,现在是双槐区委书记兼区长常民全的办公桌。桌子的正中位置,插着一面鲜艳的绘有镰刀斧头图案的小红旗。两把太师椅,一左一右伴在办公桌两边。

黄钦龙把应秋珍领进东间屋的办公室,亲自给应秋珍倒了一杯茶,热情地说:“应秋珍同志,人民政府刚刚成立,我可真得感谢你和恁的家人。你去县城的第二天,恁婆婆就让常思美来筹备卫生院的工作了。还领着崔春枝、常思源,到乳泉峰上整理教室了。多么好的一家人哪。盛情难却,我就喊上李良玉,要他到村里再找几个人,做他们的帮手。没几天的时间,就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井井有条,贴着教室的东山,还盖了一间小屋。说是你回来了,就在里边备课,专心致志把村里的孩子教好。”

“黄先生,我一回来,你咋不问问培训班的情况,一进门就夸奖家里的人呢?”应秋珍看到,黄钦龙的办公桌上,插着一面红五星一旁有“八一”两个字的小红旗。她抿了一口茶,看着黄钦龙说。

黄钦龙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应秋珍,说:“用不着问。凭我的知觉,相信你在培训班上,一定学得非常好。你先歇歇,待一会儿我陪你去学校看看。看看哪些地方还不尽人意,就告诉常民全,让他再派人帮助你整理。以后,人民政府办的学校,就不再叫学堂了。”

“那好吧,以后就叫学校。黄先生,我到家歇过一会儿了。为了早点儿开学,我还是现在就去吧。学校放假十多天了,不能再耽误他们的学习。”

“我知道你一回来,就急着工作。那好,趁天还没有黑,咱现在就去。常民全同志知道你一准回来,先到学校检查去了。”

黄钦龙说着,就要动身。

应秋珍说:“黄先生,你忙得很,我一个人去看看就行。我回来的时候,张科长就说,教材已经发下来了。不知道区里接到没有。”

黄钦龙说:“前天,县教育科就派人把教材送来了。那是学生临时用的。以后还会有正式教材。李良玉已经把教材放在你办公室里了。县教育科的同志说,教材送来的多,除了发给孩子们之外,剩下的就发给村里想识字的人。现在,你的任务,不单是教村里的孩子,更重要的是扫盲,让村里所有的人都识字。将来的社会,需要好多好多有文化的劳动者啊。”

应秋珍没有料到,黄钦龙这个共产党派来双槐村秘密发动群众闹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双槐村解放后,作为双槐区武装部的部长,百忙之中,还时时把村里办学校的事放在心上。更没有料到的是,她作为双槐村的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不只是教教村里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全村的人都学知识,都有文化。应秋珍感觉到压在她稚嫩的肩膀上的担子,是前所未有的沉重。

“谢谢你,黄先生,我想到的,你已经替我做好了。我没有想到的,你也替我想到了,做好了。我现在就去学校,做好开学的准备。”

应秋珍和黄钦龙握握手,走出黄钦龙的办公室,不由自主地往东厢房门口看了一眼,就离开区委区政府大院,直接向乳泉峰走去。

通往乳泉峰的路上,应秋珍心情格外舒畅。道路两边的白杨树,杨絮早已飘落,已经长出娇嫩的新芽。草地上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小花,尽情享受春风的抚慰,身披粉色的霞光,不住地向应秋珍点头致意。曲曲折折顺山坡而上的蚰蜒般的小道,显得比以前宽了。生长在小道两旁枝枝杈杈旁逸斜出的荆棘与野蒿,早被李良玉带领村里人砍去的砍去,割掉的割掉,为应秋珍的上山下山打通了一条更宽的道路。

应秋珍一出现在山上,常民全和李良玉就迎上来了。

“应秋珍同志,双槐村的小学校改建工程已经完成。你培训回来,就是双槐村小学校的第一位人民教师了。我代表双槐区委区政府欢迎你。”

“常民全同志,作为双槐村小学校的第一位教师,我向政府保证,一定尽心尽力,决不辜负政府对我的期望。”

常民全语调热情,应秋珍语气坚定。

李良玉领着应秋珍,来到整理好的教室里。

在应秋珍眼里,由原来的山神庙改建而成的小学校,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过去用土坯垒起的隔山已经拆掉。宽宽敞敞的三间屋子,坐北朝南,不再是山神爷享受香火的殿堂,而是村里孩子接受共产党全新教育的圣殿。从前排到后排的课桌,全部重新用砖石垒过。矮矮的砖石墩子上边,篷起的木板桌面全部换成了新的。从木板桌面的纹理中,仍然散发着清幽幽的木香。山墙上的黑板,也是重新油漆过的,用全新的油光发亮的新面貌,等待应秋珍用洁白的粉笔,在上面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地面上一尘不染,从那番洁净里,应秋珍感受到双槐村人们渴望孩子成才的心情。霞光透过窗棂浮在散发着木纹香味的桌面上,整个教室里充溢着和煦与温暖。开学后,温暖的阳光照在孩子们脸上,孩子们的笑脸会是多么灿烂啊。

紧贴教室的东山墙,新盖起一间坐北朝南的小房子。一扇新做的门页上,新涂的红油漆已干,像黄先生办公桌上插着的军旗,和常民全的办公桌上插着的党旗那样,红艳艳的耀人眼目。新安的窗户特别宽大,霞光透进屋里,整个小屋显得特别温馨。窗户前边摆着的一张三斗桌,一把靠背椅,全部是新做的。桌子上已经放好粉笔和墨水。县教育科发来的临时教材,就堆在后墙摆放着的一张条几上。

应秋珍看着这间小屋,痴痴地想,将来,她坐在这间小屋的桌前,办公之余,倾听淮河流水的欢唱,欣赏淮河岸边优美的景致,心情是多么的舒畅啊。

应秋珍没有想到,双槐村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教育事业是多么的热爱,对她这样一个尚未正式上任的老师是多么的信任和支持。她把教室和办公室看了一遍,重新来到院子里,对着徐徐吹来的春风,对着渐渐退去的晚霞,暗暗下定决心,作为共产党培训出来的一个教师,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培养,不辜负双槐村父老乡亲的支持与帮助,全心全意教书育人,把双槐村的孩子培养成新社会的有用之才。也教双槐村的老百姓识文断句,让他们从大字不识的文盲,变成有文化懂知识的新型乡民。

时光不等人,为了党的委托,为了村里人的期盼,应秋珍必需立即开学,让村里的孩子尽早享受共产党的全新教育。她重新来到区委大院,向黄钦龙庄重表示,明天,她就和学生见面,把共产党的政策,把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菁华,传授到孩子们的脑海里,灌输到孩子们的心灵中。

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应秋珍就起来了。她一走出里间屋,就看到那只曾经梦到过,也看到过的硕大的洁白如玉的蝴蝶,绕着客厅飞舞。

应秋珍感到不可思议,自从常思根离开家之后,这只蝴蝶怎么就常常出现在家里在呢?应秋珍这么想着的时候,那只蝴蝶却飞走了,不见了。

应秋珍向院子里看了看,不想惊醒婆婆,就去厨房做饭。

“大嫂,你再歇会儿吧,我来做。”

应秋珍刚刚往锅里添好水,崔春枝就出现在厨房门口。

崔春枝的话音刚落,常思美也紧跟着出现了。

“大嫂,弟妹,恁都起得这么早。”

“恁俩不也和我一样,起来特别早吗?唉,昨天夜里,不知道咋了,就是睡不着。睁着眼也是睁着眼,还不如早点儿起来做饭呢。”

“你要去教书了,所以激动得睡不着觉。大嫂,你是个有学问的,连黄先生都找上门来让你去教书。你能成为一个教书先生,把村里的孩子教好了,将来大哥回来了,还不知道咋夸你呢。”

崔春枝一提起常思根,应秋珍心头不由得一颤,看了崔春枝一眼,马上平静下来,打圆场似地说:“谁知道他啥时候回来。要是他在家,俺俩都去乳泉峰教书,该有多好啊。”

崔春枝看着应秋珍,眼圈不由得也红了。她没有再说什么,就去柴草间抱柴禾。

应秋珍叹了一口气,说:“这兄弟俩,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回来。”

“回来不回来吧,反正双槐村也解放了,不会再有过去那种苦日子了。只要他们在外边过得好好的,咱妯娌俩也就放心了。”

“大嫂,弟妹,现在是新社会,过去的那些事就别提了。等村里人都有文化了,咱这大山再偏僻,离城市再远,也会变成文明的地方。弟妹,等有空儿的时候,你去学校,跟着大嫂多学些知识。将来也像大嫂那样,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新时代,新社会,人人都得有学问,不能再做睁眼瞎。”

“我会的。你去整理药物吧,吃罢饭还要上班呢。卫生院里的事,比家里忙。我去学校的时候,一定把三弟带上,让他多识几个字。”

虽然去区卫生院当医生了,但家里的小诊所并没有撤销。下班之后,还要给找她的病人诊治。常思美在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都要在小西屋里坐诊。

常思美去小西屋整理药物了,崔春枝掬出来一抱柴禾,放在应秋珍身边,就去案板前切菜。

妯娌俩一个烧火,一个做菜,配合得非常默契。

吃早饭的时候,常思源把羡慕的目光落在应秋珍脸上,说:“大嫂,你今天要去教书了,我也不去放羊了。给羊圈里多放些青草,就去听你讲课。我猜,你比黄先生讲课的声音还好听。”

吃罢早饭,婆婆孙氏从东间屋拿出来一套深蓝色的粗布衣服,说:“思根家里的,从今天起,你就是一个教书先生了。穿上这套衣服进学堂。咱常家的人,啥时候都得在人前穿得体体面面的。”

崔春枝说:“大嫂,这是前几天咱妈给你做的。她说了,你去学堂教书,是咱家的光荣,不能让你穿着旧衣服和学生见面。”

“妈,你想得真周到。”应秋珍接过婆婆送过来的那套衣服,感受到的是家人的亲情,家庭的温暖。

婆婆为她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好像量身定做的一样可体,从上到下,显现出乡村衣衫的朴素与大方。第一次出现在学生面前,留给他们的第一印象,一定特别漂亮。应秋珍拿起镜子一看,不禁有些吃惊。原本清俊的面容消瘦了许多,显现出遮掩不住的憔悴。这是过去的苦难在她容貌上留下的印痕。看着镜子里的她,应秋珍没有一点儿哀伤,有的是坚毅和自信。和村里的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童心,会把她的青春重新唤回来,装进她的心里,重现在她的脸上。

应秋珍毕竟是从城里回来的,不像村里的少妇那样,在脑后将头发挽成一个发髻,而是保留着姑娘时的齐耳短发,也没有把额前的刘海向后梳拢,而是用手指轻轻地压了压,保持着与村中少妇非同一般的风韵。那头短发的轻柔与潇洒,似乎特别会抚慰人,将应秋珍的心抚慰得美滋滋的。

常思源早早就把头天准备好的青草,放进南院的羊圈里,常思美和崔春枝,也早早在大门口等着应秋珍。

应秋珍从屋里走出来,她万万也没有想到,去学校教书这样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一家人看得这样神圣,像给一个进京赶考的举子送行。

孙氏送到大门口,郑重其事地告诉应秋珍:“黄先生既然看重咱家的人,咱就不能对不住人家。到学堂里,一定要好好教书,别亏待村里的孩子们。”

应秋珍回头看着婆婆,郑重地点点头,说:“你放心,妈,我一定把一颗心交给孩子们。”

常思美、常思源和崔春枝,陪同应秋珍顺着小东街,来到十字街口的大槐树下。

常思根的女人要去学堂教村里娃读书识字了,天还早着呢,十字街口就聚集了很多人,他们要看一看应秋珍上任时的风采。大槐树下,井台旁边,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把目光集中到应秋珍身上。好多人连忙起身和应秋珍打招呼。

大深山里的双槐村,村里人对知识的敬慕,都体现在对应秋珍的敬慕上。应秋珍和村里人打着招呼,心情非常激动。对于村里人的热情,应秋珍非常感激。

感受到村里人对应秋珍的热情,常思源感到非常自豪。常家一家人,尽管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村里人仍然敬重他们。

感受到村里人对应秋珍的热情,崔春枝感到非常荣幸。第一个能出来为人民政府的学校教书的,是常家的媳妇,能在村子里出人头地的,仍然是常家这个家庭。

常思美看着和应秋珍打招呼的村里人,心里美滋滋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感。一个从日本来到中国,遭受很长一段屈辱生活后,成为中国农民家里一个姑娘的她,切身感受到少年时期大和民族对教育的重视与尊崇。

看到村里人对自己的热情,应秋珍却没有这么想。是共产党的干部信任她,才让她当上村里新社会的第一任教员。村里人的眼神里边,很明显地透露出对她的满腹希望。面对热情的村里人,应秋珍暗暗下定决心,决不辜负父老乡亲对她的期望,一定全心全意把他们的孩子教好。

拐进小西街,来到区委区政府大门前,黄钦龙和常民全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黄部长,常区长,你们早!”常思美首先用纯正的中国话向黄钦龙和常民全问好。应秋珍、崔春枝还按照以前的称呼,紧跟着向他们问好。

“大家好。恁几个是送应老师去学校的,还是一同到学校听课的?”黄钦龙看着常家一家人,笑着问他们。

“黄先生,我姐姐说,教书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教书先生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俺大嫂当上教书先生,她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了。俺去学堂里,听听大嫂是咋教学生识字的。”常思源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串。

“好啊,想不到恁一家这么支持新社会的教育事业,我必须好好地感谢你们。”黄钦龙说话的时候,脸上红红的,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放着光。

“黄部长,常区长,我是第一次面对孩子们,可能……”

“应秋珍同志,先不要说‘可能’吧。天下可能的事情太多了,咱都不去想它。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的话就是了。常书记和恁一同去学校,看看还有哪些需要做的。今天是你接任教师的第一天,村里好多人都要去看看,你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亲自听听,你给孩子们讲课的声音。”黄钦龙看着应秋珍,又郑重地说。

“秋珍嫂子,咱们去学校,第一次和学生见面,要让村里的爷儿们娘儿们知道,共产党的教育,新社会的学校,和过去任何时候的教育,任何时候的学堂都不一样。”常民全说罢,就领着应秋珍、崔春枝和常思源,向乳泉峰的方向走去。

应秋珍回头看看黄钦龙。黄钦龙仍然站在高门楼前看着她,向她挥着手,眼睛里充满了希望。她又看看走在前面的常民全。常民全昂首挺胸,步子迈得稳健而扎实。

应秋珍切身感受到,共产党的干部,和过去的政府官员不一样。共产党的干部执政,和过去的县党部、镇公所都不一样。他们和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时时刻刻想着的,都是老百姓的生活。

真正的春天来到了。阳光是温暖的,照得路旁的桃花争相展露最优美的容颜。春风是温暖的,吹得山下的柳条争相展现最优美的舞姿。应秋珍身披温暖的阳光,在温暖春风的吹送中,快步向乳泉峰走去,步履非常轻快,心情非常愉快。

迎春的雷电,把乳泉峰激活了。青青的竹子长出翠绿的新叶,苍苍的松树发出了嫩芽。挺拔而立的洋槐树,也露出鲜嫩的芽尖。小草早已钻出地面,把整个山坡打扮得葱绿一片,就像一个刚刚睡醒的少年,正伸着懒腰向大自然表示谢意。翠绿的山坡地,已钻出大大小小粗粗细细的竹笋,像一个个指向空中的利剑,向大自然展示直冲云霄的威力。

几只喜鹊站在枝头,迎着应秋珍“喳喳喳”地叫个不停。一对紫燕在应秋珍的头顶欢快地飞舞,发出“啾啾啾”的歌唱声。布谷鸟从树枝间飞过去,匆匆忙忙的,催促村里人春耕播种育秧。

应秋珍走上乳泉峰的山坡,向远处眺望。淮河边的水田里,早已有白鹤舞蹈。它们的舞姿轻盈而美妙,可和舞台上的舞女媲美。又有几只山鸡飞来,落在田埂上,亮开清脆的歌喉,唱出最优美的歌曲。

学校到了,过去的岁月里,山里人崇敬信仰的山神享受香火的庙宇,正式成了新社会的新式学校。几个早到的孩子和家长,正在教室门口站着,用期待的目光打量应秋珍,好像向她询问,你能把村里的孩子培养成才吗?

常民全站住步,回头庄重而严肃地说:“秋珍嫂子,从今天起,双槐区委区政府兴办的小学校就正式开学了。学校里共有十八个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年龄差别很大。这个学校,和过去的私塾学馆不一样,是一个新式学校。我们党的政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几十年才夺取的。根据革命的需要,要教会孩子们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要教会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热爱来之不易的新社会,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而奋斗,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常民全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和县里教师培训班上领导讲的话一模一样。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话,都是从共产党人的口中说出来的。经过一周时间的培训,应秋珍不但懂得了这些道理,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把这些革命道理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灌输到他们的心田里。把双槐村的孩子,一个个都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劳动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常区长,你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教村里的孩子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应秋珍看着常民全,信誓旦旦地说,好像表决心,又好像发誓言。

“秋珍嫂子,共产党刚刚取得政权,百废待兴,很多事都等着我们去做。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新的生活,新的学校。旧的教育制度要推翻,要打倒,要消灭。过去的教科书不能用了。新的教科书,暂时还没有现成的。上级发下来的课本,是当年革命根据地延安的学校曾经用过的战士读本。来看你听你讲课的,不但有原来的学生,更多的是村里的老少爷儿们。他们要来看看、听听你在县里培训班上学来的知识。咱要趁这个机会,在学生中间,在民众中间,宣传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有力地支援解放全中国的革命斗争。上级送来的教材,不单发给学生,还要发给前来听课的乡亲们,要乡亲们和孩子们一样,懂得革命道理。最近几天,区里要召开肖进喜的公审大会。赶在公审大会召开之前,要教会孩子们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两首革命歌曲。到时候在会场上唱。”

“谢谢你。近一段时间,都教会学生哪些知识,教师培训班上,县里的领导已经作了明确的指示,详尽的安排。你放心,现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期待我们做好的革命工作。我一定赶在公审大会之前,教会孩子们唱这两首革命歌曲,不辜负韩书记和张科长的期望,也不辜负黄部长和你的信任。”

应秋珍向教室门口站着的学生及其家长热情地打过招呼,就从从容容地走进教室。她往讲台上一站,一种前所未有的肃穆气氛就出现在面前,萦绕在心头。

山神爷享受香火的大雄宝殿,现在是村里孩子接受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教室,是应秋珍教书育人培育英才的神圣岗位。一排排用砖石垒起来,篷着长长木板的课桌,静静地等待她用全新的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教育坐在它们身边的孩子们。后边的墙壁上,那幅写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的巨幅标语,是常民全事先挂上去的,也默默地鼓励她,让她在无产阶级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勇往直前走下去。

应秋珍稳定稳定情绪,抬起头,看看黑板上边悬挂的毛泽东主席的画像,轻轻地迈动脚步,来到教室门口,打招呼让学生和乡邻们进来。

村里的十八个学生,轻车熟路地走进教室,各自找好一个位置,静静地坐下去。大张两只好奇的眼睛,盯着应秋珍看。

前来听课的村中乡邻,其中就有弟妹崔春枝,三弟常思源。他们屏声静气,齐刷刷地站在教室后边,非常严肃地看着应秋珍。

常民全和李良玉,一前一后将储存在东边小屋里的教材搬到讲台上,也站到教室后边,准备听应秋珍所讲的第一堂课。

面前静静坐着的学生,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盛开的花朵,正迎着初升的太阳茁壮成长。应秋珍在教师培训班学到的革命理论和科学知识,就像旱天里下的一场及时雨。只要应秋珍用这样的雨露浇灌他们,他们定会成长为一棵棵能做社会栋梁的参天大树。教室里的乡邻们,一个个渴望应秋珍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他们辛勤耕种的土地上正在蓬勃生长的幼苗。一双双眼睛放射出的光芒里面,都蕴含着这样的言语:“应秋珍老师,努力工作吧。新的时代,新的生活需要你,民族的复兴事业需要你,共产党的伟大事业需要你,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需要你,双槐村未来的幸福生活更需要你。”

一双双眼睛里蕴含着的每一句话,都像声声春雷,在应秋珍的耳边炸响,在应秋珍的心头炸响。应秋珍向座位上的学生点点头,又向后边站着的乡邻点点头,心里头在说:“孩子们,乡亲们,我也是一个从苦海里逃生的人,共产党把我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我一定听党的话,听乡亲们的话,一生一世,永远跟党走,永远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把我应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教室里很静。静得能让应秋珍听到所有人嘣嘣跳荡的心声。

坐在座位上的十八个学生,静静地,大睁着三十六只水灵灵的眼睛盯着她,谁也不说一句话。应秋珍从孩子们的眼睛里,看到无数只帆船,正在碧蓝的大海里乘风远航。应秋珍对着一双双眼睛看啊看啊,她看清楚了,也看明白了。这些帆船,涨满了新社会前进的东风,向着从未有过的伟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前行。有了这些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孩子,共产党向往和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在人类世界,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尤其是年青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后边靠墙站着的二十多位乡邻,静静地,大睁着每一双苍老甚至浑浊的眼睛盯着应秋珍,谁也不说一句话。应秋珍从这些乡邻的眼睛里,看到了悬缀在深蓝色夜空中的颗颗明星。这些明星,不住地闪烁着,给黑夜中的世界带来光亮。这些微不足道的光亮,在苍苍的夜幕上闪烁,给夜行人指明前行的方向,照明夜行人前行的道路。应秋珍看清楚了,也看明白了。这些星星,正在将微弱的光亮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白光,给应秋珍照亮走好教书育人这条大道。应秋珍坚信,有这么多璀璨的星星给她照路,她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行走,一定不会迷路,一定会顺利到达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应秋珍把目光从学生和乡邻身上收回来,将堆放在讲台上的教材包装打开,取出带着墨香的教材。一本本,先发给坐在课桌后边的学生,然后,把剩下来的分别发给站在教室后边的乡邻们。

发过教材,应秋珍重新走上讲台,定定神,清清嗓子,开始她在学生和乡邻面前的第一段话:“同学们,今天,是我给大家上课的第一天。从现在开始,我不但是你们的老师,更是你们的朋友。在打开手中的课本之前,请大家回头看看。教室后边,站满了村里的父老乡亲。他们那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要来到学校,来到教室,和你们一起,听我讲课呢?”

教室里骚动起来,坐在座位上的学生都转动脑袋,睁大好奇的眼睛向后边看,然后把目光收回来,重新聚集在应秋珍身上。他们渴求从应秋珍的一举一动中找到答案。

“同学们,在我们双槐村,乡邻们祖祖辈辈,都很难认识一个字。他们生活在大山里,受着像肖进喜那样的地主阶级的欺骗、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辈辈辛苦,辈辈受穷。是中国共产党,解放了淮源县,解放了双槐村,打倒了地主阶级,夺得了革命政权。将来,还要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新社会。将来的新中国新社会,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者。双槐村的父老乡亲,为了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他们要学习文化,懂得革命道理,懂得科学知识,要用所学得的科学文化知识,把我们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应秋珍说到这里,不知道是站在教室后边的哪个人率先鼓掌。紧接着,就有一阵热烈的掌声传到应秋珍耳朵里。学生们向后边看看,也跟着将细嫩的小手伸出来,随着乡邻们的掌声鼓掌。

教室里传来的阵阵掌声,像催阵的战鼓,激励走向教书育人战线上的应秋珍,打好教书育人的第一仗;又像催春的惊雷,激励走进教书育人园圃里的应秋珍,用赤诚的心血,辛勤浇灌乡邻们交给她的第一批幼苗。

应秋珍听着热烈的掌声,目不转睛地看着后边站着的乡邻。不知不觉间,眼睛潮湿了。

“同学们,乡亲们,我们这所学校,是新社会的学校,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式学校。党和政府信任我,乡亲们信任我,我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不辜负乡邻们的希望,全力以赴,把双槐村的孩子培养成建设新社会的有用之才。”

应秋珍自己也不知道,初次站在学生和乡邻面前,竟然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这么多事先连想都没想到的话。

再一次掌声停息后,应秋珍拿起放在讲台上的课本,说:“现在,请大家把课本打开。”

教室里又静下来,每一双手,都把刚刚发到手中的新课本打开。

打开新的识字课本,第一页上印着的,是毛泽东主席的彩色画像。画像下边,是一行大字:“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第二页上印着的,是绘有镰刀斧头图案的鲜红的旗帜,旗帜下边,是一行大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应秋珍拿出一支洁白的粉笔,工工整整将这两行大字写在黑板上,转过身,拍拍手上的粉笔沫,用十分响亮的嗓音开始授课。

“来,大家跟着我,先把黑板上这两句话朗诵几遍,然后,再写在练习簿上。”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应秋珍读一句,下边的学生和乡邻重复一句。应秋珍的嗓音甜润润的,像淮河源头山泉涌出岩缝的汩汩声。下边的声音洪亮亮的,如涓涓细流汇成的浪涛发出的訇訇声。读书的声音从教室里传出去,随着和煦的春风,越过松竹的林稍,越过淮河的波浪,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第二节课,应秋珍没有再教他们识字,而是教他们唱歌。“这一节课,我要教大家唱一首新歌《东方红》。这首歌,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创作的歌曲。在解放战争的火红岁月里,唱红了整个黄土高原。我们要怀着对共产党、对毛主席无限热爱的感情,学会唱这首歌。大家说,好不好?”

“好!”教室里,整齐而响亮的声音,不只是从学生嘴里喊出来的,更有从大人口中喊出来的。孩子们和乡邻们的声音,非常和谐地融成一股声浪,震动着教室里的房梁,更激励着应秋珍那颗炭火一般滚烫的心。

应秋珍没有忘记,在县里的教师培训班上,张科长那语重心长的教诲。用革命歌曲,培养新社会的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戴,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热情。应秋珍没有忘记,那个如燕子一般的教育干事羡文静,是怎样风度翩翩地飞到讲台上,教她和同伴们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眼前的这些小学生,生在苦难中,将在红旗下成长。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是新社会的主人。祖国的将来,是属于这些小学生的。眼前的乡邻们,生在旧社会,将在新社会里劳动。要不了多久,他们就是双槐村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双槐村的幸福,需要他们用双手创造。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嗨哟,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照到那里那里亮。那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哟,那里人民得解放。”

教室里,用砖石垒成的上面棚着木板的课桌后边,十八个学生分坐四排,昂首挺胸,整整齐齐地坐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的老师。应秋珍唱一句,他们放开歌喉,齐声重复一句,唱得非常投入,非常响亮。

过去,孩子们接受的是旧制度下的传统教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他们只管扬着脸拉着长腔唱读,却很少有学生知道其中的奥妙。只有长到一定的年龄,开讲了,做先生的才讲解其中的含义。今天,教唱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没有进过学堂的乡邻也完全理解。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都扯起清亮的嗓子,用最响亮的声音,唱出了对新社会、对新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教室后边站着的乡邻,神情肃穆,整整齐齐地站着,目不转睛地看着应秋珍。应秋珍唱一句,他们就用浑厚的声音跟一句,唱出了对共产党、对毛主席的热爱与忠诚。

过去的艰难岁月里,他们只知道向大山要口粮,向河水讨生计,烈日下吃苦流汗,酷雨中奔波卖命,汗水洒不尽,泪水流不完,也没有争来所希求的幸福,却落得家徒四壁,两手空空。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不服命的乡邻,才拨开云雾,见到了晴天,盼到了出头的日子,迎来了翻身得解放的新生活。他们真的相信,全新的社会,全新的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都是毛主席给的。他们怀着真诚的情感,唱出了心里蕴藏了多少年的心声。

李良玉的母亲在窗外听得入了迷,情不自禁地扯着李秀兰,来到教室前的窗户下,静静地听应秋珍教孩子和乡邻们唱歌。受苦受难的田氏,本想也和村里人一样,到教室里看一看新任教师应秋珍的风采,但是,她害怕幼小的李秀兰不懂事,扰乱应秋珍的教学秩序,就站在教室外边静听。应秋珍讲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刻刀,在她心头刻上了一道深深的烙印。应秋珍所唱的每一句歌词,都激起了她对救星一般的共产党、毛主席的感恩戴德之情。不知不觉间,她也跟着教室里的人们唱起来,唱得如痴如醉。就连稚气未脱牙牙学语的李秀兰,也跟着唱起来。

从此,太阳刚刚出山,在被改造成学校的山神庙里,就传出《东方红》那悠扬的歌声。太阳落山了,在被改造成学校的山神庙里,还能听到齐声朗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的读书声。悠扬的歌唱声和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传出来,越过山顶上的青松和山坡上的翠竹,传向四面八方,直传到九霄晴空。山坡上种棉花的人听到了,山凹里守麦田的人也听到了,山脚下育稻苗的人也听到了,就连云天中飞翔的紫燕、黄莺、布谷都能听得到。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