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逝水先生的头像

逝水先生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9/29
分享
《双槐金世缘》连载

第四十二章

 

常家一家人让出家里的南院,作为双槐区所建的六年制完全小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没过一天,双槐村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知道了。长期封闭在政治黑暗、经济落后的大深山里的双槐村人,被轰动了。

男人扛着犁,牵着牛,到山坡上犁旱田,见人就竖起大拇指,不住嘴地啧啧称赞。“还是人家常运乾家里的人有远见,怪不得几十年来,那么殷实的家庭,无论遭到怎样的祸事,都不会败落。共产党来了,不但没有把他们划成地主,只定了个富裕中农,连富农都不是。肖家的宅院没收了,常家的两处宅院,仍然是他常家的。他们让出房子,是为了向贫下中农这边靠啊。过去是富了吃香,现在是穷了得脸。”

女人?着篮子,扯着儿孙,到菜地里薅菜,常常聚在一起,不住嘴地夸耀。“人家常运乾生前就有眼光,把儿子送到洋学堂里喝墨水,读的是圣人传下来的书,学的是圣人书里的学问。要不然,他常家不管啥时候,都能保住家里的财产不丢?共产党来了,应秋珍眼看着保不住宅院了,就主动让出来。这说明人家读书人看得远。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咱村的那所学校就是她家的。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吧。过去他常家是咱村里的殷实富户,将来,他常家还是咱村里的光荣人家。”

不管村里人怎样看待这件事,怎样议论这件事,应秋珍主动让出房子给区里当学校的举动,确实轰动了整个双槐村,感动了双槐村有正义感的人。不到一天时间,就有人站出来为村里的小学校捐赠财物了。

第一个站出来捐物的是村东头的常群才。

那一天下午,常群才来到骆驼岭南边的菜地里,把长在地边上的那棵老柿树用胳膊抱了抱,又抬头看看树梢,满脸的皱纹舒展开了。这棵老柿树,不知道是哪一代先人栽种的,也不知道在骆驼岭的山坡上,生长了多少个年年月月,经过了多少场风风雨雨,粗壮的树干,三个人手拉手也抱不住。碧绿的树叶,稠稠密密长满枝条,像一个巨大无比的伞盖,遮天蔽日地铺展在空中。一颗颗圆圆的柿子,挂在树枝上,像一颗颗翠绿的玛瑙。

常群才非常兴奋地告诉妻子,他想把骆驼岭南边的那棵老柿树捐给村里,为来村里上学的孩子做一些课桌。不能让外乡的学生来了,还坐砖石垒起来的课桌前。那样的话,学生坐着也不舒服,也不是堂堂一个区办小学校应有的课桌,传到县里去,也丢咱双槐区的人。再说了,大侄子从游击队一回来,就当上双槐区的党委书记兼区长了。常民全能当上区里的书记兼区长,也是他常家家族的荣耀。无论如何,作为区委书记和区长的叔叔,也得给常民全长长脸。妻子吕氏睁大双眼把常群才看了好一阵,才说:“只要你考虑好的事,我不阻拦。如今解放了,共产党让咱穷苦人过上好日子,咱这些翻身户,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常家的儿媳妇能把一个院子让出来,咱为区里的孩子让出一棵树,有啥不可。按理说,共产党毛主席让咱穷苦人当家做主,咱就是新社会的主人。民全当了区里的官,学校又是上级让他办的,为了民全,咱捐出一棵树,也是给咱区里的孩子坐的,也是应该的。”

常群才诧异地看着妻子,忽然感觉到,毕竟是新社会了,老百姓的觉悟都提高得非常快。常群才为他的妻子能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他没有过多地夸奖妻子,就往烟袋锅里装了满满一袋烟丝,一边抽,一边走,直接来到区委区政府的院子里,见到常民全,就把他拉到院子里的梧桐树下,心情非常激动地说:“民全啊,如今解放了,共产党让咱穷苦人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你又当了咱区里的干部。我是你叔叔,一个老贫农。咱吃水不忘挖井人,得知道感恩。区里办学校,不能没有课桌。我已经和恁婶子商量好了,把骆驼岭南边的那棵老柿树捐给学校。那棵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三个人都搂不过来,能做百十张桌子。我拿不出啥东西支持政府,感共产党的恩,就拿这棵树表表我的心吧。”

常民全看看常群才,心头的喜悦非常自然地表露在脸上。共产党打倒了反动的统治阶级,让双槐村的老百姓翻身得到解放,过上了好日子。朴实得掉渣的大山里的老百姓,把共产党给予他们的幸福,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他们要用赤诚的心,把共产党赋予他们的新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无私地捐献家里仅有的一些财产。

常民全抬头看着西边天空燃烧起来的晚霞,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叔,你和俺爹一母同胞,真不愧是咱双槐村里的老贫农,时刻不忘共产党给咱老百姓的恩。能积极地捐献出一棵树,给区里的小学校做课桌,我还没有想到,你就率先提出来了。真的让我很感动。但是,动员村里人捐献自家的财物,区里眼时还没有考虑。这样强行摊派,不符合党的政策。这些事你先不要急着做。离秋季开学还有个把月,区里的干部再研究研究,征求征求乡里的意见,能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就坚决不让老百姓捐献任何一件物品。”

常群才急了,连忙接上说:“民全啊,这可不是区里摊派的,这是我作为一个翻身老贫农,自觉自愿献出来的。过去,咱老百姓没吃的,没穿的,镇里当官的,还隔三差五向老百姓增捐加税,逼得老百姓没法生活。现在,是共产党让咱穷苦的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过上了好日子。咱过去是奴隶,现在是主人,不愁吃,不愁穿,能不为咱新社会多做些事情吗!你不是常说,共产党来了,毛主席为咱穷苦人打下天下,咱穷苦人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别说一棵树了,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只要是为咱老百姓的江山做的事,咱老百姓都愿意做。”

“你别说了,叔。我虽说是区里的书记兼区长,也不能不按党的政策办事,没有原则地随口答应你。今天晚上,我要集中区里的干部,专门召开一个会议,讨论如何办学的事。你不要急,区里让不让你捐献那棵老柿树,会议结束后,我都会给你个答复。”

“好吧。就这样说定了。要知道,恁爹恁妈,都是为了掩护全村的老百姓免遭日本人的杀戮,献出生命的啊。现在解放了,咱还有啥不能捐献的。村里人都希望把区里办的小学校建得漂漂亮亮的,为区里争光,也让咱双槐村人在全区光彩光彩。多少年了,咱双槐村人事事都做得非常漂亮,这次办学,说啥也不能把学校建得窝窝囊囊的,丢咱双槐村的人,也丢你的人。”

灿烂的晚霞将空中的白云燃成烈火一般颜色的时候,常民全到区委区政府食堂匆匆吃过晚饭,就召集区委区政府的干部开会,研究区里办小学校的事。

在天空中晚霞的映照下,前来开会的干部,一个个脸上都映着红光。心里盘算着办学的规模,建校的时间,筹备的方案。

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区政府成立后所办的一件大事。区里要建的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四个年级,高级小学两个年级。初级小学的学生,只有双槐乡的四个自然村的学生。高级小学的学生,则是全双槐区十六个乡六十八个自然村的学生。学生多了,不同的年级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教室里,要分年级在不同的教室里上课。外乡的小学生,路远的还要吃住在校。就是接受应秋珍提出的要求,常家的那座南院,只能改建成三个教室。另外还要建起三个教室,才能把学生按年级分开教学。学生多了,应秋珍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教不过来。县教育科决定,根据学生的多少,还要派来相应人数的教师。新教师来了,还需要有住的地方,备课的地方。就是寝办合一,还需要盖几个单间。

会议开到这里,学校建筑的规模已经定下来。下一步就是研究建校的经费问题。会场上沉寂一会儿后,就有人提出向县委申请拨款。共产党办学,就应当由党和政府拨款。如果党和政府经济上眼时有困难,可以适当动员群众集资。对于这样一个方案,有的人表示不可行。淮源县刚解放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给共产党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要想恢复元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区里办学,眼下还不是向政府伸手的时候。双槐区的老百姓,从来就没有把困难上交,伸手向上级政府要钱的习惯。有人提出让区里的老百姓集资。区里的小学校建成了,得利的是全区老百姓的后生小子。作为双槐区的翻身户,应当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为翻身农民的子孙后代,建一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学校。这个建议,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解放前,反动的官僚地主阶级盘剥穷苦人,今天派款,明天征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搜刮得老百姓家无隔夜粮,长年累月靠糠菜度日。现在是新社会,不能像过去的反动阶级那样,向老百姓摊派。

像火一样燃烧着的晚霞中,渐渐露出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它们一颗颗悬缀在天幕上,大睁着眼睛,非常关心地看着区里的干部为将要开办的小学校决策。

这时候,区委区政府的大门口,响起一阵噗噗踏踏的脚步声和闹嚷嚷的说话声。随着这阵噗噗踏踏的脚步声和闹嚷嚷的说话声,拥进来很多双槐村的父老乡亲。

一时间,正在开会的区干部都惊觉起来,马上停止开会。他们刚刚走出屋门,一个个都愣住了,许许多多的村里人已经走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门口了。为首的仍然是常民全的叔叔常群才。后边闹嚷嚷跟着的,是木匠常联营,篾匠常聚山,泥水匠庞春明,铁匠肖钢成,还有双槐乡支部书记兼乡长的庞书方,双槐乡农会主席李良玉以及乡里的其他干部。

原来,常群才将献出老柿树的心愿向常民全说过之后,感觉到区里万一不同意,作为村里的一个翻身户,区委书记兼区长常民全的叔父,为区里办学校的事出不了力,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憾事。就趁村里人吃晚饭的时候,约合木匠常联营,篾匠常聚山,泥水匠常春明,铁匠肖钢成,一同到乡支部乡政府找到庞书方,将他们的心愿向乡支部书记兼乡长的庞书方说了,要他出面,带领他们去区委区政府向常民全请缨。就在区委区政府的干部开会开到中途的时候,他们就协同庞书方来到区委区政府的大院里。

“书方支书,恁这是……”

庞书方向前一步说:“常书记,今天晚上这事,可不是我要来的,也不是我带头来的。是村里的老少爷儿们领我来的。他们说有事要向你汇报。”庞书方说着,指指站在身边的村里人。

常群才向前走了一步,说:“民全哪,天快黑的时候,我给你说的事,都是俺这些翻身户想要做的。你没有答应我。我看你是有顾虑,怕给俺这些刚刚翻身的庄户人家添麻烦,压担子。现在好了,我把乡亲们约来了,也把乡长请来了。俺代表的可是整个双槐村的翻身户,请求区委区政府,让俺这些翻身得解放的老百姓,为区里办学校的事出点力吧。”

篾匠常聚山也上前一步,诚心诚意地说:“民全哪,恁叔叔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伙儿也商量好了,把区里的完全小学校办到咱村,是上级对咱双槐村爷儿们的信任。咱不向上边伸手要钱要物。双槐村人,向来说做啥事儿,一定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你在群众大会上也说过,咱村刚刚解放,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手头紧张咱不怕,咱自力更生,学校需要啥咱就想办法兑啥,一定把区里办学的事办好,不能给区政府的干部添麻烦。”

“屋里坐,都屋里坐。俺几个正在研究这个事情呢。大家既然来了,就到屋里坐,咱大家一同商量。看看怎样才能把村里的小学校建起来,不但不向县里伸手,还要建得漂漂亮亮的,让村里人满意,也让上级政府满意。”那个叫钱海潮的区委副书记来到乡亲们面前,兴高采烈地让他们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里坐。

这时候,李良玉上前一步说:“钱书记,区里的干部正在研究这个事,不管研究得怎样,我代表各位乡邻,向党和政府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是共产党救了咱这些穷苦人。现在,共产党为咱双槐区老百姓建一所小学校,为着啥啊?还不是为了咱老百姓的娃娃,将来懂知识,有文化,不当睁眼瞎。俺这些翻身户已经商量好了,建学校的钱,不让政府出,各家各户都拿得出一根椽子一根檩条。就是把分给俺的东西捐出去,俺也心甘情愿。垒墙根脚的石头,俺组织起来,去山上凿,砌墙板的土坯,俺自己脱。你看看,咱村里这些人,木匠能做房梁窗子,泥水匠能砌墙板,铁匠能打钎子。瓦房眼时盖不了,咱就带领妇女娃娃上山割茅草,先盖几所草房。过个三年五载,咱积攒的有钱了,要换瓦房还不容易!区里的干部也忙,这些事就不让恁操心了,乡里的干部,和咱全村里的贫下中农,一定做得让区里满意。”

常民全说:“乡亲们,大家刚刚获得解放,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区里干部真不想麻烦大家,不想让大家捐献任何财物。建校的事,区里县里,都会想办法的。”

木匠常联营站出来说:“民全啊。你这话说得就有点外气了。俺这些翻身户,早就知道,共产党和贫下中农是一条心,是俺贫下中农的主心骨,是俺贫下中农的领路人。既然共产党和俺这些翻身户是一家人,你就不要说那些外气话了。咱双槐村的老百姓,向来都不是小气鬼,往往说话算数。看着区里有困难,俺都不能做甩手客官。恁这些当干部的,整天为老百姓跑上跑下地操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这件事就不让恁操心了,只等着学生来上学吧。”

常聚山更加慷慨了。“民全啊,就是恁群才叔不找我,我也会找他,说说咱自力更生建学校的事。咱过去是地主的奴隶,没吃没喝,打的粮食都交了租子。现在,咱是社会的主人,囤里有了粮食,不愁吃,不愁喝。建咱自己的学校,你只要说一声就行,剩下的事就让俺去做。你只管向县里要老师就行,别让学校建成了,全区的学生都来了,眼睁睁地看着没有老师。”

庞书方看看身边的村里人,再看看常民全,说:“常书记,你也看到了,村里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有了,咱这些当干部的,可不能一桶凉水,把大家的热情泼下去啊。”

常民全看着面前的人们,眼睛突然间亮了许多。解放了,要把双槐区建设得更加美好,不用发动,老百姓的热情就自发地高涨起来了。村里群众的心和干部的心是合在一起的。有了这样的村里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什么样的理想社会都能建设好。他看着面前的村里人,对建设好双槐区,产生了勇气,产生了力量,也产生了自信。只要按照共产党指引的方向走,沿着共产党的路线走,依靠村里群众的热情和力量,一定会把双槐区建设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可是,常民全还是皱起眉头,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他知道,刚刚翻身得解放的村里人,家境都不富裕。

不管区里的干部同意不同意,双槐村的群众相互串联起来,自觉组织起来,在划定的池塘北边,在常运乾家南院的前边,自愿捐出的木料,足够建成一所漂漂亮亮的小学校了。

常聚山将家里准备翻修住房的一根檩条捐出来了。庞春明将场院边上的一棵大杨树捐出来了。肖钢成把打铁的火炉垒在池塘边,让侄子肖永森打下手,为开凿山石的人们锻造钎子。常富贵亲自将锅灶垒到池塘边,让徒弟帮助师母,将几年来赚到的几口袋小麦磨成面粉,扛到池塘边,为前来建校的热情洋溢的人们做饭。用常富贵自己的话说,村里人都热火朝天地为办学的事忙得马不停蹄,我也是双槐村里的人,咋说都不能袖手旁观,看着不管不问,丢咱双槐村的人。常富德也把母亲攒了好长时间的鸡蛋拿出来,放在堂哥常富贵的炉灶边,让堂哥尽着法儿给干活的人改善生活。

共产党来了,贫苦的双槐村人得到解放,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他们真正把解放后党和政府所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了。建设双槐家园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热血沸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热潮之中。

为了建好双槐区的完全小学,整个双槐村的人都发动起来了。有木料的捐木料,没有木料的人家,自动拿出粮食米面,以供前来劳动的人吃用。

整个双槐村热闹起来,各家各户都有人自愿到池塘边做义务劳动。他们不计报酬,不讲工钱,自愿出力流汗。没过两天,连周边村落里,也有人来劳动。又过了两天,远路的人也来了,捐物的捐物,劳动的劳动,协助双槐村人建设小学校。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也是双槐区的人,区里建学校,是为双槐区的后代造福的,他们不能袖手旁观,也要在学校的房屋上,墙壁上,大门上,甬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留下他们的手印,流下他们的汗水。

双槐区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捐献物资,为双槐区建设一所完全小学,感动得区委区政府的干部,激情难抑。常民全年少时就失去父母,一到解放军的队伍里,就投身到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回到双槐村担任双槐区的党委书记兼区长之后,就一直住在区委区政府大院里。他看到双槐区人们的热情,感动得夜夜都好长时间难以入眠。他难以阻止乡亲们的行动,也无法阻止乡亲们的行动,更不能阻止乡亲们的行动,一有空就到池塘边转转看看,帮乡亲们搬几块砖,掂几兜泥。李良玉更是如此。他的父辈,一根扁担两只筐,把他那个贫穷的家担到了双槐村。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时候,被常民全领到游击队的驻地,在那里懂得了许许多多革命道理,觉悟大大地提高了。他在双槐村没有家产,所住的房子,还是老保长肖明凡盖的。他作为乡里的农民协会的主席,每每来到池塘边,往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有什么可往外捐献的,就把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到西山顶上凿石料。担任双槐乡妇女主任的何清玲也不甘落后,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带领她们到山凹里割茅草。

把南院让出来,应秋珍心里非常坦然。她看看头顶的天,天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杂尘。白云悬浮在空中,像一团团被弹得洁白而柔软的棉绒。炎阳盛夏,生机勃勃,千山覆青,万物繁茂,村里村外,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把南院让出来,崔春枝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她结婚来到常家的第一天,常家家境的殷实,家庭的和睦,让她感到欣慰而自足。看着街南街北那两处宅院,心里头美滋滋的。可谁知时运不济,刚刚尝到新婚蜜月的甜美,丈夫就被抓了壮丁,一走就没有音信。她不敢往坏处想,只往好的地方盼,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点儿回来,和村里人一道,上山下田,播种收割,过老百姓平平常常的日子。她等着丈夫回来,为常家血脉的延续,生个五男二女。

常思源把睡的床铺搬回到北院的小东屋,把先前的不乐抛到了九霄之外。参加过几次乡政府召开的会议后,他的心豁然开朗,不再固执已见。为了村里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非常爽快地同意搬家,心甘情愿把南院让出来,做为村里的小学堂。常思源敬重大哥,时时处处听大哥的话。他认为大哥有文化,事事处处想得都比别人高,比别人远,比别人周到。大哥走了,家里少了根顶梁柱,幸亏大嫂没再回城里去,常思源才不至于失去依靠。大嫂也不是那种吃里扒外不顾家的人,常思源把对大哥的敬重转移到大嫂身上。他认为大嫂和大哥一样,读过书,有文化,办事稳重。听了大嫂几番表白之后,先前的不快与烦恼不翼而飞,感到大嫂的心胸比自己宽阔,眼光比自己高远。

在应秋珍的授意下,常思源请来村里的木工泥瓦匠,花费三天时间,把坐北朝南的三间堂屋和两边的厢房修缮一新,成了一处严严紧紧的常家小院。母亲孙氏住在主房东间,应秋珍、崔春枝妯娌俩,暂时合住西间。等到学校建成之后,她搬到学校,和县里派来的教师住在一起。常思源就在东厢房的里间居住,外间垒着锅台,安着风箱,摆着碗架,仍然是五口之家的厨房。常思美搬到区卫生院给她的一间住室去了,西厢的两间屋子,就做了饲养室,喂了一头大犍牛。

一切安顿停当,叔嫂三人站在院子里,看着修葺一新的房屋庭院,心底非常坦然。共产党来了,双槐村解放了,贫苦的老百姓做了新社会的主人,都在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建设新的山区而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他们一家把南院让出来,把乳泉峰上的小学校搬进家里,成为双槐区党委和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完全小学校。做为双槐区小学校的一名教师,应秋珍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与自豪。让双槐区的孩子都来接受新社会的教育,常家一家人也算为新的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吧。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双槐村翻身户的自发组织下,在周边村里老百姓的通力协作下,一所崭新的双槐区完全小学校,就在双槐村池塘北边建成了。

新建成的学校大门,迎着初升的太阳朝东开,虽说白茬木板还没上漆,顶篷敞开着,却显得巍峨壮观。大门口的南边,是新建成的一个大院落。最南头是一所教室,左右两个偏厢,分别是两个教室,可以容纳三个班级的一百多个学生。院落北边,将敞开着的西厢敞篷,重新垒起前檐,安上两页厚厚的门板,也成了一个教室。北堂屋和东厢房,略加改造,就成了两个教室。六所房子,完全可以容纳六个班级的学生。靠最南头的教室两边,各有两个单间。迎着大门口的西边,在南北两个教室的中间位置,又有两间单间。这六个单间,可以住六位教师。最北边的教室一侧,新修了男女厕所。院子中间,新修了跑道。跑道北边,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旗杆。

每一个教室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二十多张课桌。这些还没有涂油漆的课桌,像一个个挑起重担的勇士,静静地等待渴求知识的孩子。开学以后,从全区各乡来的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坐在课桌后边,把一个个崭新的花书包放在课桌上,拿出带着油墨香味的崭新的课本和作业本,激情高昂地朗读课文,声音洪亮地高唱歌曲,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专心致志地练习作业。

每个教室前边的墙壁上,都挂着一块方方正正的黑板。黑板的表面,新上的黑色油漆还没晾干,迎着从窗棂透进来的阳光,散发出闪闪发亮的光彩。一张张油光发亮的板面,静静地等待教师们用彩色的粉笔,在它上面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那最新最美的文字,每一个都是淮河水面上跳荡的浪花;那最新最美的图画,每一幅都是淮河岸边春风吹拂的麦浪。

等到开学的时候,每个教室的窗口中,都会传出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字正腔圆的读书声,激情澎湃的歌唱声,春蚕食叶的写字声。让池塘中的鱼儿也探出头来静听,让天空中的鸟儿也停在屋顶静观。

新学校建成的第二天,中共淮源县委书记兼县长的韩新法,在县教育科科长张新锐和教育干事蔡温等人的陪同下,特地来参观双槐区新建起的区级完全小学校。韩书记得知这是双槐村的翻身贫苦农民,没有让政府花钱,自己捐资献物建起来的一所小学校,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获得解放的贫下中农,当家做了新社会的主人。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把政府建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把一个双槐村从未有过的小学校,建得如此漂亮。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值得所有贫下中农学习。过去,贫下中农长期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很少有人进过学堂,出门在外,甚至连男女厕所都认不出来。因为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吃了多少哑巴亏。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在水深火热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贫下中农获得了解放,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现在,他们正在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热潮中。县委县政府坚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双槐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有双槐村以及整个双槐区的贫下中农的热情资助,我们双槐区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双槐区的教师们,一定能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

县教育科的张科长,也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双槐区的父老乡亲,自觉自愿地捐资建校,给淮源县的教育带了一个好头,树立了一个榜样。不久的将来,我们淮源县一定有更多的翻身得解放的劳苦大众,在解放了的土地上,积极行动起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起更多更漂亮的学校。学校的规模扩大了,需要更多更好的老师来教学生。县教育科决定,再给双槐区的小学校派来几位教师。协助应秋珍同志,把双槐区的小学校办得更好。争取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合格人才。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应秋珍同志。她从旧社会的磨难中走出来,放弃在城里工作的优越条件,甘愿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农村任教。这是一种什么品格?这是一种一心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品格,一种勇于承担最艰苦最繁重工作的品格,一种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双槐区的革命后代的品格。回到县教育科之后,我要把应秋珍同志的这种品格向全县的教师宣扬,让全县的教师学习她的这种精神品格,让淮源县的教育工作呈现出更加新的局面。

张新锐科长的讲话,让应秋珍再一次感受到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她的关心和支持。她不想让领导表扬自己,只想低下头,静下心,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默默无闻地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在远离县城的偏僻的双槐区大深山里,让那些祖祖辈辈没有进过学堂的贫下中农的孩子,享受到党和政府全新的教育,享受到党和政府阳光雨露的沐浴。让他们在新社会的阳光大道上,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度过少年时期,做新民主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短暂的暑假过得真快,在双槐村人们上山锄草,下田施肥的繁忙中,随着太阳的升升落落,星辰的隐隐现现,说过去就过去了。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双槐区完全小学校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也是双槐区小学校从乳泉峰上搬迁到全村人自力更生建起的新学校的日子。凉爽的秋风将山坡上的核桃催熟了,千颗万颗,像圆圆的宝珠一样,悬挂在青枝绿叶之中,显得十分秀气。千株万株核桃树,连成一片,把各个山坡装点得生机盎然。花喜鹊老早就飞到大杨树上,朝着东方洒过来的阳光,迎着飒飒吹过来的秋风,“喳喳喳”地欢唱,还不住地蹦起双脚,从一个比较低的树枝跳到一个比较高的树枝上。

应秋珍要到学校上课了,常思美要早早地到卫生院上班。天刚蒙蒙亮,崔春枝就悄悄地起来做饭。这一个暑假,大嫂应秋珍太忙了,既要修整家里的房屋院落,又要辅导来山神庙小学校里扫盲的乡里人。姐姐常思美成了区里卫生院的第一位大夫,卫生院里的诊病开药,已经忙得手脚不闲。三弟常思源,也够累了,自从搬出南院,他瘸着一条腿,既要上山下田,早出晚归忙地里的活,又要搬砖和泥,找东摸西,整理家里的房屋,起早贪黑给大犍牛拌草喂料。整天马不停蹄,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跑得一头汗。崔春枝要让他们多歇一会儿,窗户纸刚刚透出一丝亮色,就悄悄地走进厨房。

应秋珍被惊醒了,常思美也早早从卫生院住室里回来了。她们连忙来到厨房,抱了柴又添水,择了菜再拉风箱,熬熟了稀饭烙熟了饼。等常思源醒来的时候,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坐在一起,谈论一些解放后的家庭变化,翻身户未来的生活。

饭碗一丢,崔春枝就催促应秋珍快快到学校里去,那里有许许多多孩子等着她上课。催促常思美快快到卫生院去,那里有许许多多病人等着她看病取药。也不让婆母插手帮忙,就把锅碗刷洗得干干净净。

应秋珍来到学校,从区里其他乡抽调来的三位教师,县教育科派来的两位教师,就笑嘻嘻地迎上来,热情地和应秋珍打招呼。

应秋珍曾经非常熟悉的街南小院,向南边又扩展一大半的地方。新盖起的大门楼,正宽宽敞敞地敞开着两扇崭新的门页,迎接这位学校搬迁新址后的教师。走进堂屋,蓦然间就看到一只硕大的洁白如玉的蝴蝶,在教室里飞了一圈,就向院子外面的阳光里飞去了。应秋珍想追出去看个究竟,当她来到院子里的时候,那只蝴蝶却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应秋珍返身走进教室,向教室的四周看着。教室的东山墙上,悬挂着一块比山神庙里大得多的黑板。黑板的上方,是一张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毛主席正在向她微笑,好像在赞扬她,又好像在鼓励她,她似乎听到这位伟大的共产党人向她说:“好好工作吧,为了来之不易的新社会。”应秋珍情不自禁地向这位微笑着的领袖点点头。粉刷一新的其它墙壁上,张贴着战斗英雄的图画。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前昂首挺立,被风吹得飘起衣角的上衣,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她似乎在向应秋珍高喊:“努力工作吧。为了新中国,甘愿热血流干!”董存瑞在筑有敌人碉堡的桥下,用一只巨臂托着炸药包,威威武武地站在那里,确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似乎在向应秋珍呼喊:“努力工作吧。为了新中国,甘愿粉身碎骨!”应秋珍望着图画上的英雄,情不自禁地鞠了一躬。

乡里的初级小学的孩子来了,区里的高级小学的孩子也来了。走进新校址的应秋珍,接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她给新学期刚刚入学的孩子排好座位,就开始上课。她看着村里娃一个个熟悉的小脸,似乎看到满山坡盛开的桃花,被春风吹拂得红润润的。孩子们稚嫩天真的眼睛里,似乎都有一只帆船,正张满了春风,迎着灿烂的阳光,在大海的波浪中前进。忽然之间,她想起了常思根,想起了在新婚之夜和他的约定:要是生个男孩儿,就起名叫建国,要是生个女孩儿,就起名叫建华。可是,丈夫那颗爱的种子,还没有在应秋珍爱情的土壤里孕育成胚,丈夫就走了,一去就再也没有音信。眼前的孩子们,都张大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她。常奇林、肖云贵、庞松奎、何常甫,好像就是一个个常建国在她眼前晃动。常方纯、常思银、肖荷香、庞春菊、何红霞,好像就是一个个常建华在她面前微笑。此时此刻的应秋珍,真想跑到院子里,跑到清爽爽的秋风中,跑到望夫崖的顶端,朝着远方的山水,高喊一声:“思根,我的丈夫,快回来吧!共产党来了,双槐村解放了,咱的家乡解放了,天下太平了。新婚之夜的约定,该让它成为现实了!”

一对紫燕从外边飞进来,“啾啾”地叫着,在教室里绕着房梁飞了一圈,又飞到院子里去了。燕子的叫声,把应秋珍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她定定神,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一丝很不自然的微笑。面前坐着的,仍然是刚刚入学的带着童稚之气的村里娃。

应秋珍急忙把识字课本从随身携带的蓝布包里取出来,抽出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非常工整地写下了两行大字。

“孩子们,我们正式来区政府办的小学校上课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全国的穷苦老百姓,才迎来翻身得解放的新社会。有了共产党,有了毛主席,有了人民政府,贫穷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走进学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人民政府。我们要发全新的课本,学习全新的课程。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齐读黑板上的两行字。”

应秋珍说完,手执一根用荆条制成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两行字,大声念起来:“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二十多个村里娃,端端正正地坐在课桌后边,睁大一双双稚嫩而天真的眼睛,看着面前的应老师。他们的应老师,年轻漂亮,衣着一新,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微微笑着的眼睛里,有一种孩童们暂时读不懂又渴望读懂的内涵。他们扯起嗓子,大声跟着应秋珍呼喊起来。“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孩子们齐声呼喊的声音,在教室里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直冲出大门,传到大街上,传到洼地里,传到高山上,传到白云间,传到了令玉皇大帝都能听得见的凌霄宝殿。震荡得挂满丰硕果实的树木迎着秋风舞蹈,翻着浪花的淮河水向着阳光歌唱。

新社会,新生活,新学校,新课程。应秋珍和孩子们在一起,重新唤起她清纯而天真的童心。她教孩子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领袖毛主席,热爱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她教唱革命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久,这两首歌曲就由孩子们的口中,传到了村里青年人的口中,又传到了中老年人的口中。整个双槐村的角角落落,都飘荡着革命歌曲那充满激情的旋律。

秋风送爽的收获季节,双槐村沸腾了。所有从苦难的旧社会走出来的翻身农民,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大丰收。

太阳从东方的大山间升起的时候,整个校园里,就传出《东方红》那悠扬的歌声。

晚霞在西边天宇间燃烧的时候,整个双槐村,到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明快的旋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