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赵建军的头像

赵建军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8/08
分享
《山魂》连载

第三十七章

        三十七

王安和张文廉,在铁蛋的家里,住了二十多天,张文廉的伤口,已经好得差不多了。老人懂得一些中医方面的知识,经常到山上,挖一些蒲公英、柴胡、连翘、黄芩等止血消炎的中药材。天天给张文廉熬了喝。加之张文廉年轻力壮,恢复得快,已基本上没啥大碍。

过了正月二十三,在农村年就算过完了。在西北,正月二十三是燎疳节,家家户户,在家门口点上篝火,意思是烧掉所有不利健康的疾病;在豫西地区的正月二十三,是个散丹日,每家每户,用金纸剪一幅金牛的图案,贴在门上,以示吉利。卢氏县有一首诗,单道这正月二十三的典故:

正月二十三,

老君来散丹,

门上贴金牛,

四季保平安。

正月二十三的饭时,老人的儿媳妇,蒸了一篦子白面馍馍,还蒸了几个口袋状的花形馍馍,这在农村,是预示着今年丰收在望;家里若有女孩儿,还要蒸篮子状的花馍,预示女孩儿心灵手巧。王安和张文廉,在老人家,吃了最后一顿饭,告别离开老人祖居的小山梁。

在老人家住的这些日子,王安和张文廉与老人一家,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特别是张文廉,老人对他的救命之恩,如同再造。临走时,张文廉“扑通”跪在老人的面前,感激地磕了三个响头。

离开铁蛋的家。王安和张文廉,翻过几道小山梁,来到一处比较平坦的山洼里,在石头上坐了下来。说实话,王安遇到了张文廉,似乎不再是逃亡,顿时心里踏实了很多;张文廉遇到了王安,也不再是一只形单影只的孤雁,心里十分激动。

王安很少出门,这次是迫不得已的大逃亡,钻到这到处都是红土岭的小山凹里,东西南北都搞不清,具体往哪儿走,他一点头绪也没有,他征求地问:“文廉,咱们下一步往哪儿走?”

张文廉思衬片刻,说:“咱们去阳店吧,在那里一个废弃的土窑里,我和小俊藏了几支枪和一些炸药,咱们去看看还在不在。顺便打听打听小俊的下落。”

“中。我听你的。”王安站起身,跟在张文廉后边,向着阳店方向走去。

几个月时间,张文廉和小俊,几乎把这一带的山山岔岔都跑遍了,往哪儿去,哪儿路近,张文廉是轻车熟路,一目了然。

天快黑时,王安和张文廉,摸到了藏枪的土窑洞,幸好这里偏僻,东西都在。虽然是早春天气,外边异常寒冷,但土窑里却十分暖和。他们把藏枪的玉米杆子铺平,合衣睡上去。不大一会儿匀称的鼾声在土窑里响起。

奔波的疲劳,使两个大老爷们儿,直睡到第二天的半早上,才爬起来。张文廉说:“走,离这儿有三里多地,有一户人家,就是我给你说的,我和小俊杀死三个日本鬼子的那家。一则是救过人家,二则知道我们是抗日。对我们可好了,我和小俊没少麻烦人家。咱们去弄点吃的,再看看小俊回来过没有?”

这里的地质状况,和寺河的差不多,石山很少,大多是土山。住户都是在梁皮上修建房屋或在土堰上挖掘窑洞,宽广的土地也都生在塬子上,王安和张文廉,翻过两个小山梁,走出一个山凹,就来到山根居住的小山凹里。远远看见,山根家的三间茅草房,坐北朝南,阳光很是充足。山根和媳妇都在家,他们总是把张文廉和小俊,当成救命恩人,待他们特别好。一见张文廉和王安,山根慌忙把他们让进屋里,让媳妇张罗做饭。问起小俊,山根说,没再来过。张文廉的心顿时悬得老高,心想:小俊只怕是凶多吉少,多半已遭到鬼子的毒手。

在山根家吃了饭,张文廉对王安说:“你现在连个枪都不会打,更不用说肉搏和拼刺刀了。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没点真本事,去了也是送命。咱还去后边那个僻静处,先学学打仗的基本要领,咱们才能去跟鬼子干。”

山根一听,高兴地说:“学打枪,我也去,我也要杀鬼子!”

于是,他们三个,带了一些干粮,一块儿来到藏枪的那个土窑。山根说,这里原先有一户人家,嫌地方偏远,后来就搬走了。这里是个好地方,除了塬子上大片土地,山凹里,也有一块三四亩大的平地。由于那家人搬走多年,塬上和那块凹地,都长满了荆棘和野草。这块凹中平地,成了他们的训练场。

张文廉接受过正规训练,他知道训练的重要性,他除了教王安和山根打枪、拼刺刀外,还把教练讲给他的作战战术等合盘端出来,讲给他俩听。王安和山根,都是山里的汉子,身体健壮,又能吃苦耐劳,十几天下来,就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战士,虎虎生威。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