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月成了个孤儿,当他蹒跚学步可以歪歪扭扭地走路时,霞丫头的姐,给胥滠寄出了一封信。其实那封信,她没写一个字,是她妹子霞丫头写了留下的。
天月还是不会说话,好像也不会笑。当他学会扶着小凳子刚会挪步的时候,甄明轩和天蓝落实政策回到他们的教室,重又拿起了粉笔。
再后来,当天月能够独立行走时,胥滠也爬出了凹地洼,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便以高考县状元的头衔追随甄明轩而去,成了甄明轩名副其实的学生。
天月依然在河边上生活,像他的上辈,上上辈人一样,在这个凹地洼的河浜子上聆听水声,倾听风声。
胥滠接到霞姐信的那一年,已是大二。在放暑假的第一天,他便回到了凹地洼子。
霞丫头在写给他的信里对他说:“听说在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那个地方的人,听说不穿鞋,可以光着脚走。
我不想穿鞋了,紧了难受,松了掉。要找一双合适的,试过了,却穿不了。
我不想再要了,我怕!怕再见到鞋。只想有一天,在那个地方远远地望着你,只要你好好的,比穿什么鞋都好。
走了,无人送行!也不需要人送行,安安静静地走,很好。
就要走了,手,却有些抖,别担心,不是冷,我不怕冷。只是想回头再望一眼,可后背处感觉不到你的眼神!
我觉得还是要留下几句话来,给你,也是给孩子。由你将来说给他听。
我给孩子起了个名,叫天月。天月这两个字的意思,你懂吗?我相信,你懂的。
要是有一天,你能走出去,就把他带走吧,我相信,你会的,也能够。
哦,还有一个事,很重要,真的很重要。记住,孩子以后只能叫你叔。我这样咛嘱,你会理解的。
天,好的出奇。太阳兴高采烈的,他们在庆祝什么呢?就因为我将离去?想来我的存在,确是多余。因为我带来的,只是连累。
就要走了,也无须有人送行。因为这样地离开,不会有太多的人伤感。或许有的人只是庆幸,庆幸一段往事的终结,庆幸一个段落的句号,终于可以如尘埃般落定!
走了,没人送行。可心却有些颤抖,忍不住还是回了头。一只邻家的狗,蹬在河边远处,抬眼轻藐地瞄了我一眼,汪汪地叫了两声,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难以理解!
这世界本就难以理解,人心都没识透,何况狗?
我没有要求自己完美,也不敢要求这个世界完美。只是要心生欢喜,平和地生活就行。
经历了该经历的,或者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
面对着该面对的,或不愿面对的,也都来过。
努力着该努力的,或许也有不该奢想的,但都去做过。
得到的,不该得到的,谁能说得清?
得也罢,失也罢,都过去了。现在是该走的时候了,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不带走一片云彩,也不留下无谓的眷恋。
可我心里还是有遗憾,你知道吗?遗憾的滋味不好受。我努力了,尽力了,也看到了希望的影子,就要够着了,可却没能抓住,所以才遗憾,这,你会懂吗?
我们都经厉过冬寒的磨难,我在雪地上行走的时候,多希望那雪是暖的呀!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对春的渴求,要比任何人都急切。似乎也比别人更贪婪!随着一个个节气迈过,眼看着春,在越过一道道坎,一道道沟就要到来时,我才明白,这一切,都不再属于我。
但我还是希望春天早点来。那样,孩子们就可以在享受一阵噼里叭拉鞭炮声的迎接后,春天便款款婷婷地站在了他们的面前。春天真好,因为她是暖和的。春来了,一切都可以重新焕然一新。
我走了,你就当我没来过。
你要哪天还能想起来,这个地方我曾存在过,你就去河边,听水声。我知道,你能听懂的。
走了,走了!……”
胥滠回校的当天,带着天月又来到了河边。带着他再听一会水的声音。
就在他放下儿子的那一刻,天月竟开口说话了,只是一时还没那么伶俐。天月小手一指,对着河对岸说:“那是外公家。”
胥滠惊喜的不知所措,过了一会,才蹲着身子对天月说:“是呀,这边是我的家,那边是外公家,那边是你妈妈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那妈妈呢?在哪?”天月问。
“她走了,沿着这条河走了。”说话时,胥滠的眼里飘满了云。
“这条河通哪呀?我们也去好吗?”儿子说。
“是的,我们也要去的,一起去找你妈妈。”
“那我们现在就去吧,去吧,我现在就要去。”天月稚气地催促。
“好的,我们回家收拾收拾,马上就走。”
胥滠一手抱起儿子回头朝家而去。到了门口,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望这门前的河。河边的芦苇又青了,苇草花树,河清波碧。浓浓的夕阳,洒落了蒹葭一身霞彩,还有蜿蜒的杨柳小道。
此刻的胥滠,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丝幻觉,河边的小道上走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看得清清楚楚,那舒缓的笑,从容的步,淡雅的连衣裙,美柔的细发丝……
河边的草垛旁,两只归鸟从天空飘落,隐于这河边绻柔的芦草丛。夕阳的红,点燃了的霞的烛,在一片波光媚彩霞里,霞的脸笑了,笑的红彤彤的。
风又起了,似语似诉。霞帔河涟,夕阳渐下。于梦入思,于禅归依!
而此刻,胥滠耳边能听到的,心里能装下的,只有河边.水声!
完
2021年6月4日完稿于苏州
尾 声
自己作文自己读,其感受,定与读者有差别。
正如一个医者给自己疗治,虽有自我感觉,恐亦未必对症下药!
所以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个作者,他自知自己所讲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这个脉络是清晰的,也是清楚的。
当然,作为作者,最终的读后感可能与读者的感觉有差异,有差别,这也正常。因为视角不同,观念不一,所看到的景象,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一致,甚至南辕北辙。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视角,视野。世观万象,其色彩,喻象自然不可能如出一辙。因为人本如此,各不尽同。正如《楚辞·九歌·礼魂》中所言:“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所以,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各有所长,各有美处!
用浪漫主义诗人海涅的辩证法来观察人之本相,还真的千差万别。这一点,我想黑格尔也有同感。因为这世间万物本就是千姿百态的存在,不可能,也不应该千篇一律!
而人,更不可能非白即黑!
所以,我在《听水》中描写,塑造的人物形象都不是些个单色体,纯色调的生物。就连《三字经》中都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因为后来:“苟不教,性乃迁。”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但善与恶有时是会嬗变的,它们并不恒定。这种变化有时是基于无奈,而有时是趋于利往。更多的时候则是欲念所致。
但归根结底,人性还是善良的,只不过在片刻间会受到这样,或那样利益的驱使而遽变。情感的挫败、欲望的膨胀、私心的贪婪、无时不刻都在左右,蒙蔽着人心。
这种变化,或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而人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其实也亦然。
小说中的霞丫头,对于爱情的信念从心底萌发出来的是虔诚,虔敬,圣洁,纯美的。但处于一个特定的、非常的时空阶段中。她疑惑过,迷惘过。并最终为了一个“心念”,一个“愿望“,她只能自以为是地作出决择,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孤注一掷的付出!
她的这种破釜沉舟付出,或者自我牺牲,也许在外人眼中,这种看破红尘式的行为是荒谬的,更是荒唐的。然而,她自己并不这样认为。在她的心里,也许自认为这是一种善举。当然,是一种带着些自私的善为。但她却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并且是奋不顾身,甘愿着身败名裂而执迷不返地去做了。这种勇气,这种坚毅,一个小女子能为,我倒是觉得汗颜!
这是为什么?要说回来,还是因为她心中的爱情之火尚未熄灭!
霞丫头是小说中的一个牺牲品,而柳瑛子,权有松又何尝不是?只是他们各自所走的路,行的道,以及所表现的方式各有差异罢了。但这正如我于《自序》中所言:“我更愿意相信,甄明轩的乐观、天蓝的胸阔、姚老爹的善良、胥滠的上进、霞的坚韧、还有许多、许多的朴厚的人们,成为了凹地洼人心底信念的基石!”
人的信念是什么?愚窃以为,人之信念,正如《三字经》中的开头语:“人之初,性本善。”这就像笔者在《引子》中所描述的那一段。一个小女孩缠着她的姥姥说:“姥姥,姥姥。再给偶说荷仙姑的故事。”外孙女又缠着姥姥撒起了娇。
“好,好。姥姥说,小乖乖听姥姥讲。”姥姥一边说,一边摸摸孙女的头。
“嗯,你说吧,偶听呢。”小孙女乖巧地仰起了头,一双小凤眼眨巴眨巴地望着姥姥的脸,好似那张脸上的皱褶里写着故事似的百读不厌。
“宝贝,你看,花就是她的笑脸,叶子是她穿的裙子,像不像啊?”姥姥一手抱着小姑娘左右来回地摇,一手指着荷说。“红脸儿,绿裙子。漂亮哦。”
“那她的身子呢?”小女孩稚拙地问。
“身子躲在河底睡觉呢,那就是耦。耦是什么呀?”
小女孩眨下眼说:“能吃的。”
“对喽,这个耦呀,就是她的身子。你知道吗?哪吒的身子也是耦呢。”
“是吗?”女孩听得眼更大了。
“是呀。”姥姥笑答得眼眯小了。
“那偶也要去和她一起睡。”小女孩说着小身子就要往外挣。
“瞎说,不行,不行。人怎么能和她一起睡呢?那不淹死了。”姥姥说着下意识地便勒紧了手,眼睛也诧惊的睁大:“小乖乖,那可万万使不得。”
“那她怎么淹不死呢?”小姑娘一脸的迷惑。
“她是仙女,仙女当然淹不死了。”姥姥说话时也略显无奈。
“偶也做仙女不行吗?”小姑娘穷追不舍。
“不行,你是人,是凡人,凡人成不了仙的,宝贝。”
“为什么呢?”小女孩刨根问底。
“要成仙啦,就要修炼,行善,等修成正果了,就成仙了?哈哈哈,哈哈。”姥姥像是给出了答案后如释重负似的轻松,一脸的笑纹也随着干瘪的嘴笑开后而荡漾了起来。
“什么是修炼?行善?”小姑娘的眼里,满满的疑问。
“就是做好事,做善事,做救人的事。这样啊,就能成仙了。”姥姥继续讲解:“不过呀,偶家小乖乖已经是个小仙女了,是不是?多漂亮呀,脸蛋儿比荷花还好看呢。来,乖乖,姥姥抱,回家喽。”姥姥脸上的皱褶里好像显现出一丝不安之色。
小女孩伏在姥姥的肩上,眼神里满是菏花的粉艳,小嘴巴嘟噜着:“长大了偶也要做仙女,做好事。”
“好,好,做好事,救人行善,做仙女。呵呵呵。”姥姥的笑声,荡起了水纹,也惊了荷叶下的锦鲤……
这也许只是个“因”,但这个“因”也许会结出不同的“果”。但无论如何,这个“因”的起始是好的,最起码是“善“的。至于后来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那已是事物变化进程中所发生的“果”。也正因为有这些各不尽同,千差万别的“果”的存在,所以也才有了我们人类形形色色的个体同存。
就比如瑛子,她是聪明的。但也正因为她聪明,所以她才会耍“小聪明”。但最终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差点丢了卿卿性命。
权有松则像头初生的牛犊,他既无知,也无畏。可说他应该不怕“虎”呀?其实他也怕。从一开始的怕那个“混混虎子”,到后来怕“黄玉一”,再到怕“兰子”。这都是他与他那个哥哥权有财懦弱性格的另一面。他甚至还怕他嫂子,他也怕“翠珠”。但这种怕,与前者还是有区别。其实他心底最怕的人是“霞丫头”,这是一种纠结着从爱到恨,然后又从恨到怜,到惜的痛苦过程。从一开始的“葡萄”心理,到得而复失,再到失而复得。在这个过程中,他尝遍了青春期懵懂的滋味,尝到了“恋”的甜,也尝到了“失”的苦,更尝到了“得”的喜。但最终,他又像从山顶滚落,跌得遍体鳞伤,头破血流。但这个浑小子命大,没有死去。他的心里的那份向往也未彻底泯灭。这一切的一切,混于一起时,在这种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像过山车似的将他转的晕头转向。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恶的一面便露出了獠牙。他坏事可没少做,但又没到穷凶极恶的地步。比之黄玉一,兰子来,那还是小巫见大巫。由此可见,人的心中,只要是还存之一点善,便有药可救!
文中的姚栋角色,则有些奴才相。这也许是另一种求生之道吧?毕竟,“跪舔”也不是好受,谁知其中味?也是一把辛酸泪!
纯朴的姚老爹,依然是中国农民善良,勤劳,朴实的形象。他们,也只有他们,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与礼拜的主角!社会的良知,在他们的身上,依然光彩夺目,他们心中所蕴含的那份执念,才是我们所要为之弘扬,为之鼓吹的美德。
在这种美德之上,我有幸看到了另一圈光芒在闪耀。那就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屋建瓴。他们是这个社会的良心,是这个社会的良知。毋庸置疑,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理性而又坚韧的开拓者与守护人!
正因为有像乐观的甄明轩,胸阔的天蓝,以及无数的纯朴善良的姚老爹存在。也才会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继往开来的盛世复兴。虽然胥滠的上进、霞的坚韧、还有许多、许多的朴厚勤劳农民的点点滴滴的故事,只能算作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沧海一粟,但这种进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以及时代赋予的新的内涵汇聚一起时,这个社会,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才会正以他们生动可感的深厚文化和民众塑形铸魂气势,成为一道势不可挡的洪流,滔滔不绝地涌向大海。
这便是我从我的文章中读出的意蕴,意义。也是极为值得礼赞的精神!
在此,与读者朋友分享一点尚不成熟的感悟,诚虔地希望能与读者成为知音。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心是共通的。并且,是善良的!
因为,人性之美是永存的,是恒远的。善良永远是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