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昌,十里陶家冲可是个响当当的地名,据考证,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故里。一条官马大路,北从苏山乡徐港村入口,穿过苏山,至左里镇清辉村出口,两旁林木茂盛,流水淙淙。全长十余里,故称“十里陶家冲”。历朝历代都有人在冲内结庐筑舍,舍旁植桃树,其间“鸡犬之声相闻”。草垅头就在陶家冲的出口,今左里镇清辉村境内。
陶家冲出口面对一个大垅畈,在垅畈的中央地带有一块荒地,长满了灌木与杂草,故名曰草垅头。草垅头的地权归属当地谭家村,因其为观音土与马卵子混杂土质,没有开垦耕作的价值,故而成为一块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偏是杜云华把它当作一块风水宝地。
在左蠡有两个深孚众望的人物,一个是谭家村的保正谭久远,此人身材高大,性格直爽,为人公道,处事果断;另一个是邑庠生(教书先生)曹睿,此人是个秀才,博学多才,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是当地难得的一个有学问的人。此二人一文一武,相处默契,大凡左蠡处理纷争大小诸事都离不得此二人,颇得乡人信任和敬重。
杜云华在立庄之前,先是拜会了当地保正谭久远,向他提出购置地基建庄之事。谭久远见来人温文尔雅,出口不俗,其貌不凡,先自有几分敬重,通过深层交谈,方知杜云华原是进士出身,弃官回乡,心里更是默默赞许。心想,此人淡泊名利,性情高雅,若在左蠡居住,与之为邻,长期交往,倒也是件幸事,当即爽快答应了出让地基之事。
谭久远说道:“此地土质不宜耕种作物,本无多大用处,若是谭某自家之地,我当拱手相让,偏是全村所有,多少都得算个价。”
杜云华道:“寸土是金,哪有白给之理,合理作价是必须的。”
谭久远吩咐家人道:“快去把曹睿秀才叫来,地契须得他写。”
不多时,家人把曹睿请来了,谭久远作了一番介绍,当即由曹睿执笔写了购地契约,事情就办妥了。中午,谭久远在家设席待客,三人一起就餐饮酒,言语颇为投缘。此后三人往来频繁,杜云华还通过谭久远与曹睿又结识了西山寺的悟天方丈,四个人成了知心好友。
杜云华定居左蠡草垅头之后,原来灌木丛生、荆棘遍地的荒野之所突然奇迹般耸起一个崭新的庄园,前两排三栋,后排四栋,整齐伐一,颇为壮观,这让当地的乡民十分好奇,隔三差五地有不少人都牵手排行跑来看新鲜。杜云华则是春风满面,笑脸相迎,吩咐家人烧好茶水,热情接待四邻乡亲。当乡邻得知这位庄主是个辞职的县官,不由得另眼相看,又见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也就更加敬慕。
杜云华十分注重多方与当地人搞好关系,他除了与当地乡绅、秀才等头面人物来往密切,还多与贫苦乡民交往,询问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农业收成,若有乡民遇到难处,他都慷慨解囊,乐于助人。
草垅头位于陶家冲之口,其时,恰逢连年荒旱,禾稻歉收,乡民食不果腹,挖野菜、剥树皮充饥者有之,四处乞讨、背井逃荒者有之,患病饿死者亦有之。杜云华面对如此惨况,心生怜悯,即与家人商量,欲竭尽所能,全力救助灾民。然则,杜云华虽然为官十三年,却是廉洁奉公,不曾有甚积蓄,但是,父母给他留下相对可观的遗产,可使他富甲一方。杜云华乃于陶家冲路口设点赈粥,以拯道之饥者。周边穷极乡民家中揭不开锅盖的,则拖儿带女,前来喝粥充饥。杜云华的善举拯救了当地无数贫苦乡亲和路人,四方乡民皆深感其恩,就连都昌官府也给予极大的褒扬。
赈粥救饥之后,杜云华发现陶家冲路口是个交通要道,每日南来北往的人川流不息,于是,他又在路口建一茶肆,经年以施茶为事,并不收取一分一厘,无论打此经过的行人,还是附近耕作的农人,均可随意到茶肆喝茶解渴。其实杜云华在路口施茶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面人士和当地乡民。如此十余年未曾间断。由是,杜云华誉名邑内,县人皆盛赞其仗义疏财,扶贫济困,义薄云天。
明代万历甲辰《杜氏宗谱》主修杜印可在其《原杜氏姓始由来文》记述了这样一件很“神奇”的事,其原文云:我云华公行庚二,讳元,宋嘉定十三年庚辰登进士,出任会昌丞,绍定时胡元骚扰,弃官复居都昌草垅头,构室而居。彼荒旱连年,尝为粥以拯道之饥者,经十数年以施茶为事焉。时有黄冠道人亦经十数年啜之,一日拔所持之剑谓公曰:“道人沐公之族久矣,敢为报。”言未竟忽不知其所去,惟见甘泉上溢。公叩首曰:“天之赐也,神之惠也!”由是得水而活者不可胜数。凡有疾病祷求而愈者亦不可胜数。至今犹然,故号曰仙井。
明万历甲辰《杜氏宗谱·希禹序》又云:父子具庆家室和平(指杜云华父子家人迁居草垅头后的气象),熙熙皓皓,酒浆时馨,而所少者,直一水之不迩矣。时有首林慧远(作者注:应该是指来自庐山东林寺白莲社的一位道人,并非净土宗始祖慧远高僧),谓之仙非然,谓之非仙亦非然,与公谈契,谓公曰:“公所远者水,吾与尔以甘泉。”乃拔剑插地,忽然清泉沛涌,汪之不盈,酌之不竭,名其泉曰:仙井,即仙井杜也。并祝之曰:“其源深其流长,饮之食之,子姓无疆。”
杜印可《原杜氏姓始由来文》所言比较神秘,称拔剑插地引泉者为黄冠道人,而《杜氏宗谱·希禹序》则直接点名是首林慧远,即东林寺的慧远,说他不是神仙却是神仙,说他是神仙又不是神仙,而从首林慧远的名字来看,应该不是道人,而是僧人。
明万历甲辰版《杜氏宗谱》是都昌杜氏的首届家谱,杜印可是崇贞五年壬申岁进士,选授南昌府新建县训导,兼乐安王府教授,升宁州学正举人,是名贯一时的文豪,他著作的《圣学源流》很有影响力,而且他是首届家谱的主编,所以本书还是以他说的为依据。
自杜云华在陶家冲路口设茶肆施茶以来,就有一位黄冠道人时常光顾茶肆,年复一年,不曾间断。奇怪的是这道人只顾自个喝茶,并不与人言语,喝完茶就走,人们并不知他在那里落脚。有一天,人问:“道长,你每天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黄冠道人回答:“从该来的地方来,到该去的地方放去。”人们见其言语、行为诡秘,很是诧异。
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夏,又是一个大旱之年,老天三个多月没下一滴雨,乡民吃水非常紧张,常常要挑着水桶步行数里路,到鄱阳湖里去取水,而且湖水浑浊,甚至有寄生虫。久旱不雨,也给杜云华施茶带来了困难,就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一天,黄冠道人头顶烈日来到草垅头,声称要拜见庄主,杜云华立即走出门来,请他进屋说话。
道人说:“不需进屋,我与你就在外面说好了,贫道十余年在你的茶肆喝茶,不曾付一文钱,我仰慕你和你的家族已经很久了,眼下数月久旱不雨,我特来报答你,解决缺水之忧。”说着,道人从腰间拔出所佩之剑,以剑插地,口中言道:“太上老君,急急如令,吉人天相,天赐仙井。”说完话,黄冠道人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这时,一件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就在道人插剑灼热的地面上,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水花四溢。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叫起来。杜云华道:“莫非神仙助我甘泉乎?”于是令家人就地掘井,约五丈时见岩石,岩石缝隙间不断有清水冒出。杜云华对天叩首,说道:“感谢上天和神明,这是上天的恩赐,神明的惠赠啊!”他吩咐家人立即请来石匠泥工建造水井,以红石垒井壁,以麻石做井台,以青石为井盖,一口井就打好了。
这是一口十分神奇的水井,不管怎么取水,瞬间井满。人饮之爽口甘甜。井中四季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杜云华立即让家人分头告诉周边乡民,不论是谁都可以到井中取水。
从此,方圆十几里的乡民都到此井取水炊饮,肩挑车载,再也不为天旱吃水用水犯愁了,由此得水而活者不可胜数。更为离奇的是,这井水还有治病救人的奇特功效,喝了井水之后,立即觉得神清气爽,不少疾病患者来祷求神水,头痛脑热,喝水即愈,得水治病而愈者亦不可胜数。
这件神奇之事不胫而走,四乡八里的人奔走相告,迅速流传,连官府都惊动了。不久,都昌知县坐着轿子来到左蠡草垅头,亲自拜会老百姓所敬慕的杜云华。杜云华急忙出庄迎接,恭请知县大人到大厅上座,知县笑着说:“不忙,不忙,你先领我去看看那口神奇的水井。”
杜云华亦笑道:“恭敬不如从命。”即与知县来到井边,知县绕井走了一圈,然后以手掬水喝了一口,说道:“如此大旱,各地池塘、溪流多已干涸,而此井之水却清凉甘甜,真乃奇事也。”
杜云华说:“此乃天之所赐,神之所惠也。”
知县道:“既是天之所赐,可名天井;神之所惠,可名仙井。”
从此以后,天赐仙井的神奇故事便四处传扬开了,邑内人都把杜云华敬为“天人”,而将其所居草垅头美其名曰:“仙井畈”。这正是,扶贫济困行善事,天神相助有德人。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