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说到,在大旱之年,黄冠道人插剑引泉,天赐仙井,乡民无不啧啧称奇,又得“仙井”解决炊饮、治病问题,都把杜云华当作上天派来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一时间,杜云华德播乡里,仙井畈名传四方。
其实人们那里知道,所谓“天赐仙井”完全是子虚乌有,而是人为设计的一个假象,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神仙,把剑往地上插一下,久旱灼热的地面就冒出水来,拿到现在,大家得考虑这事科学不科学,这种事也只能哄得了那个时代的平民百姓。说白了,所谓天赐仙井也就是杜云华与黄冠道人合演的一出戏。要知道二人为何要演这出戏,这里必须交待一下那位黄冠道人的来历,他与杜云华又是怎样的关系?
早在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江苏吴郡(今苏州市)沙门(又作娑门、桑门,宗教派系,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思想流派)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初为佛教一支,教义源于净土宗,崇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其信徒因“谨葱乳,不杀不饮酒”,被称为白莲教。白莲教产生之初曾遭到宋朝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茅子元虽遭流放,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信仰,即在庐山东林寺组建白莲社。白莲教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而得以快速传播。东林寺也就成为白莲教的一个中心。随着白莲教的发展,渐渐融合了儒教、道教乃至社会多元成分人员。这位黄冠道人即来自于东林白莲社,道号黄莲,他到都昌来是作为白莲教的使者,在都昌这个人口大县宣传教义,发展教徒。
黄莲道长来到都昌后,白天下乡游走,晚上就在西山寺落脚,僧道都是修行人,也算是见面一家亲吧。那么有一个问题,黄莲道长既然到都昌是来发展白莲教徒,为何不深入民间游说传教,而是日复一日窝在杜云华的茶肆,不声不响的喝茶,神秘兮兮,来无影去无踪呢?开始,他倒是走村穿乡,欲与民众多方接触,以便开展教会发展工作,但乡民并不理解白莲教究竟是什么,也就不感兴趣,有的人摇摇头表示听不懂,有的人并不答话,急速离开,让他感到十分尴尬和难堪。
有一次,黄莲道长在一村头传教之时,恰有一位秀才路过,秀才对他哂笑道:“牛鼻子,乡民没读什么书,你空谈什么教义,他们并不理会你说什么,岂不是对牛弹琴,穷苦人家要的是个实在,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吗,就像草垅头杜庄主那样赈粥施茶、扶贫济困才好。”
黄莲道长被他讥讽,心里不悦,但又觉得秀才所言不无道理,不得不心服口服,遂问:“敢问秀才大名,能否赐教一二?”
秀才道:“我是个教书的,名叫曹睿,若说赐教不敢当,不过我倒有个建议,俗话说,深山涧里读书,不如十字路口听话,你不妨到陶家冲路口杜庄主的茶肆不花钱喝茶,了解民情,听听人们都说些什么。”
黄莲道:“曹先生口口声声杜庄主,未知这杜庄主何许人也?”
曹睿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个人的德行岂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完的,你多去他茶肆坐坐不就知道了。”曹睿说完,转身离去。
黄莲道长听从曹睿之言,每天去陶家冲路口茶肆喝茶,但很少见到杜云华本人,一般都是杜府家仆轮流值日。黄莲道长一般选角落坐下,并不与人搭讪,只是侧耳听人说话。果然人们一张口都在谈论杜云华,这个说杜庄主仗义疏财,扶贫济困,心善如佛,是个难得的好人;那个说杜老爷相貌非凡,知识渊博,德才兼备,是个天生的奇才。大家无不盛赞杜云华品行,黄莲道长这才明白曹睿为何让他来茶肆喝茶。
一天晚上,黄莲道长在西山寺留宿,与悟天方丈交谈时问:“贫道来都邑这些日子,常听人夸赞杜庄主,这杜庄主端的是何人?”
悟天方丈道:“仙长有所不知,杜庄主本是会昌县丞,辞官后在草垅头定居,是年天旱,乡民食不果腹,他便赈粥救饥,此后便设一茶肆经年施茶,平日里多行善事,乡民得其救济,如何不赞他。”
黄莲道:“原来如此,这世道难得他这样的好人。”说着话,黄莲道长这才意识到,杜云华人缘极好,深得民心,是一个可以一呼百应领袖一方的人物,由此他产生一个念头,在都昌发展白莲教,如果能做好杜云华的工作,使其成为都昌白莲教的领袖,则可一劳永逸,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响应。因此,黄莲道长决计去一下杜庄,见识一下这位奇人。
有一天,黄莲道长来到左蠡草垅头,走进杜府,称有要事拜会庄主杜员外。杜云华见是一个素不相识的道人拜访,觉得十分蹊跷,遂将他引入书房,令家人沏茶待客。宾主落座之后,杜云华问道:“但不知仙长从何处来,如何称呼,今日亲临寒舍所为何事?”
黄莲道长道:“贫道自庐山东林寺而来,道号黄莲。”
杜云华立身施礼:“原来是首林道长,失敬,失敬!”
黄莲连忙还礼:“云华公休得客气,贫道一到都邑,就听得到处传扬你的大名,耳朵都磨出茧子来,今日可是慕名而来。”
杜云华道:“仙长莫这般说,杜元何德何能,所做之事微不足道,都是乡邻对我谬奖,但不知道长今日登门有何见教?”
黄莲道:“未知云华公听说过庐山白莲教没有?”
杜云华道:“杜元隐约听说过,只是不曾知道端底。”
黄莲道:“白莲教崇奉无量寿佛,追求光明世界,提倡社会和谐,人人平等,公平公道,其口号则是白莲保家园。”
杜云华连声说道:“好,好,此教正合杜元心境。”
黄莲道:“既然如此,云华公可以挺身而出,组建都邑白莲会。”
杜云华道:“当前我却不曾深刻领会教义,如何便出头。”
黄莲道:“白莲教的教义浅显,修行简便,民众容易接受。我这里有茅子元的《莲宗晨朝忏仪》、《净土十门告诫》、《弥陀节要》、《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西行集》等书,你一看就明白的。”
杜云华思索片刻后说:“好,我就先看看这些经典之作,待真正领会教义真谛之后,云华愿意试试,到时还请道长多多引导。”
黄莲道长提出组建白莲会,却正中杜云华下怀,他自从弃官徙居草垅头之后,无时不在思谋保家卫国大计,他之所以设粥赈饥,施茶济渴,为的就是凝聚人心,而聚集人心的目的就是要组建队伍,而组建武装力量首先要树立一面旗帜,要有纲领和理论,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组织名誉,正为这事苦思冥想,黄莲道长这一来,提议发展白莲教,等于给他送来了现成的这三大件:以白莲教为理论基础,其教义就是纲领,把白莲教“白莲保家园”的口号用作队伍口号,可谓顺手拈来。
随后,二人一边喝茶,一边海阔天空的攀谈起来,他们从三皇五帝说到朝代更替,从南宋朝廷国力衰弱说到北蒙狼子野心,从天灾人祸说到黎民疾苦,叹息不已。这一俗一道竟有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之感。二人从中午谈到傍晚,并无倦意。黄莲见天色已晚,即起身告辞,杜云华挽留黄莲道长晚餐,黄莲力辞,说是西山寺悟天方丈等他有事。
此后,黄莲道长天天到杜府做客,二人所谈渐渐涉及到建立保宋抗元队伍的具体问题,由此,杜云华答应出头组建白莲会。为了使组建白莲会顺利开展,能够发展更多的会众,他们私下商量了一条配合演一出双簧戏的计策:先让黄莲道长来无影去无踪,俨然是“神仙”降临;然后在此天旱之年让神仙赐给草垅头一口水井,以提升杜云华拯救苍生的形象。这样一来,只要杜云华组建白莲教会,乡民必然踊跃参加。
此前,杜云华就想打一口地下水充足的水井,曾经打过两口水井都不理想,在一个赤日炎炎的日子,杜云华发现到处草木枯萎,唯有宅前右侧一片桑林枝繁叶茂,地上的花草也郁郁葱葱。杜云华眼睛一亮,说明这里有充裕的地下水,或可掘一口井。便叫家人在此掘井,挖了五丈多深的时候,惊奇看到岩石缝隙里清泉汩汩涌出。杜云华令家人把井虚掩起来,立即叫来黄莲道长商议,共同实施“天赐仙井”的计谋。这就出现了前文所说黄冠道人插剑涌泉,杜云华就地掘井的一幕。
杜印可《原杜氏姓始由来文》中提到这口仙井说,凡有疾病祷求而愈者亦不可胜数。那么,井水可以解决炊饮问题,怎么能够治病救人呢?原来这所谓“神水”治病也是一个蒙骗众人的魔术。杜云华深谙医道,他知道当地乡民得病多为劳累中暑,或为蚊叮虫咬所致,不治疗就会小病酿成大病,对症下药进行治疗却并非难事。杜云华便去县城药店买一些中草药放在家里备用,还带着几个儿子上山去挖草药,采集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他将一些味甘、性凉的中草药(如甘草、金银花、菊花等)直接放入井中,或将各种草药(如连翘、茯苓、白芷、防风、黄莲、蒲公英等)合理配成清热、消暑、解毒的药方,按处方煎熬成药汤,对外谓之曰“仙井神水”,在邑内乡民求医之时,杜云华根据患者病情,对症用药,将“仙井神水”让其服之,自然“水”到病除了。乡民知识浅薄,不懂医术,怎知道端底,只道是仙井神水能治百病,由此即将杜云华视为“天人”。
杜云华与黄莲道长合演双簧,演出了一口天赐神惠的仙井,也给杜云华扶贫济困的善举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虽然这出戏带有很大程度的欺骗性,但其初衷是善意的,给当地乡民带来的只有福祉,拿现在的话说叫美丽的谎言。这正是,一人只能唱单弦,两人方可演双簧。要知道这口仙井诞生后会引出怎样的故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