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畈人的头像

田畈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7/16
分享
《仙井传》连载

第四十三章 杜遵道策动反元 朱元璋建立大明

三年后,即元朝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岁在戊子,元朝忽必烈政权相对稳固,官府已经把南康农民起义的事淡忘了,因此,杜万祥将仙井畈前排右侧靠近仙井的旧宅进行了改建,中间大厅供奉着父亲与死难兄弟的灵位,却保持原状,带着婶娘及妻儿回到原居落户。

仙井畈远没有以前那种繁荣,偶有乡民到井中取水,小声与杜家人打打招呼,也有一些村妇登门坐坐,与万仙英唠唠家常,更多的是说些安慰和祝福之类的话。虽然日子过得似乎有些压抑,但并不影响这一家人和睦相处,万仙英与孙儿们戏耍,时不时传出笑声,每日里杜万祥与两个妻子都要给老人请安,谭氏洗衣做饭,任劳任怨,白莲花只要有空就抢着做家务活,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

年过花甲的万仙英有个习惯,每日都要到井边坐一阵,深情的抚摸井台和井盖,经常喃喃自语:“云华啊,你是我年轻时爱慕的英雄,我跟了你毫不后悔,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妻子。”每次都是杜万祥把她扶进屋去,这时她又说,“你的十三个儿子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是响当当的英雄……你还别说最像你的还真是留下来的万祥,像你那样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又两年后,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岁在庚寅秋,万仙英一日不小心在井边跌倒,杜万祥把她抱到床上,万仙英从此卧病,口不能言,不久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杜万祥将其葬于父亲墓左侧。

白莲花一如既往领导南康白莲会,广泛传播庐山莲宗教义,提倡人人平等,社会和睦,深得会众敬仰,被称之为“白莲圣母”。

左蠡仙井和它已故主人是乡民难于忘却的记忆,偶尔有会众在白莲花前提起杜云华、杜万一、杜可用、谭天麟、曹天奇以及她的前夫杜万全等人时,白莲花马上制止,庄重的说:“这个世界上原本没有什么杜云华、杜万一、杜可用、杜万全等,他们是无量寿佛的弟子,上天让他们到人间走一遭,为的是唤起众生,追求光明。”众皆默然。

谭润香一如既往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名列都邑贤母榜。元延祐七年(1320年)岁在庚申,江右杜氏第十四世杜万祥发妻谭润香病逝,享年七十岁。谭氏临终前只对丈夫说了四个字:你要保重!

次年,即元至治元年(1321年)岁在辛酉,都昌杜氏嫡祖(江右世系第十四世)杜万祥也撒手人寰,享年七十有二。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岁在丙子,杜万祥的次妻、南康白莲会教主“白莲圣母”白莲花无疾而终,享年七十有六。

杜万祥与他的两个妻子均葬于左蠡西山“宛胜苑”内。

至此,所有参与南康起义的主人公都已离开人世,但是故事似乎并未结束,白莲教活动还在继续,反元斗争依然方兴未艾。在至元十七年杜可用起义失败七十一年后,或者是南康白莲教主白莲花仙逝十五年后,在安徽颍上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红巾军起义。

读者或许要问,远在安徽颍上的红巾军起义与江西南康白莲会和都邑老杜家可有关联?且听作者继续把故事讲下去。

谭氏与白氏生前共为杜家生了十一个儿子。这十一兄弟无一例外成为南康白莲会的骨干。白莲花去世后,老大杜恩一便接替婶娘继任白莲会教主之位,他一如既往致力于传播白莲教义,发展白莲会组织,依然念念不忘反元大计。他所做白莲教发展工作不再局限于赣北地区,其视野更宽阔更远大,心系天下,志在四方。他安排二弟杜恩二、五弟杜恩五及六弟杜恩六三人分别去湖南、湖北、浙江三省负责传播白莲教义,留下三弟杜恩三与四弟杜恩四等主导南康、都昌白莲会工作,他自己则带着儿子杜寻道亲往安徽发展白莲教。然而事情十分蹊跷,包括杜恩一在内诸兄弟此去之后再也没有回到都昌故里。那么,杜恩一父子去了安徽,为何一去不回杳无音信,这里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即红巾军举义首领杜遵道。

关于杜遵道其人,有关史书皆有明确的记载。

据《庚申外史》记载:至正元年(1341年),枢密院掾史杜遵道弃去不仕,适颍川,遂为红军举首。先是,伯颜为丞相,马扎儿台为知院,遵道为书生,上书请开武举,以收天下智谋勇力之士。马扎儿台遂补掾史。既而知不能行其业,遂弃去,后为贼中举首。

另据《续资治通鉴(全十二册)》载: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辛亥,颍州妖人刘福通为乱,以红巾为号,陷颍州。初,栾城人韩山童祖父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徒广平永年县。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皆翕然信之。福通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雅尔复鼓妖言,谓“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等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事觉,县官捕之急,福通遂反。山童就擒,其妻杨氏,子韩林儿,逃之武安。惟福通党盛不可制,时谓之“红军”,亦曰“香军”。先是庚寅岁,河南、河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运黄河天下反。及贾鲁治河,果于黄陵冈掘得石人一眼,而汝、颍盗起,竟如所言。六月,刘福通据朱皋,攻破罗山、真阳、确山,遂犯舞阳、叶县。八月,蕲州罗田人徐寿辉举兵为乱,亦以红巾为号。

《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载: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乙未,刘福通等自砀山夹河迎韩林儿至,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建元龙凤。以其母杨氏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刘六知枢密院事。撤鹿邑县太清宫材建宫阙。遵道等各遣子入侍。遵道本国子生,尝上书于知枢密院事满济勒噶台,请开武举以收天下智谋勇力之士,满济勒噶台以遵道补本院掾史。遵道知不能行其策,乃弃去,适颍州,为红军举首,至是遂相小明王。

至十二月,红巾贼势滋蔓,由汴以南陷邓、许、蒿、洛。杜遵道相小明王,得宠专权,刘福通疾之,令甲士挝杀遵道。福通遂为丞相,后称太保。小明王徒拥虚名,事皆决于福通。刘福通每陷一城,以人为粮食,既尽,复陷一处,故其所过,赤地千里。

杜遵道,安徽颍上人。元顺帝时国子监生,后为枢密椽吏,因对当时政治腐败不满,于至正元年(1341年)弃官适颍上(今阜阳市颍上县),并策动红巾军武装起义。以他国子监生的身份,他应是元末最早投身反元斗争并成为“红军举首”唯一的知识人士。

元惠帝(即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京畿(指国都)大雨,饥民达四十余万。二年(1334年),江浙被灾,饥民多至五十九万,至元(后)三年(1337年),江浙又灾,饥民四十余万。杜遵道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至正元年(1341年)辞官回家(颍上)。

杜遵道回到颍上后不久,结识了颍州(今阜阳市颍州区)白莲教首领刘福通,二人同谋举义反元。此前,栾城(今河北省栾城县)人韩山童的祖父借白莲会烧香的机会鼓动民众反元,被流放到广平府(今邯郸市)永年县。到了韩山童,他宣扬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等地民众对他的宣传深信不疑,一致响应。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连决三次,水灾泛滥,饥民遍野。在天灾人祸的侵害下,农民成群离开土地,武装起义相继而起。在这期间,杜遵道与刘福通、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雅尔等跟着宣传,言“韩山童实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他们宰杀白马、黑牛,对天发誓,表示响应韩山童,一起反元举事。这年,元朝政府强征重开黄河故道,命工部尚书贾鲁征集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与大名府(今邯郸市大名县)等十三路农民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又派兵沿黄河镇压,激起黄河工地上服役农民的怒火,由此点燃了红巾军起义的导火线。杜遵道等借机在民夫中活动,利用迷信宣称天下大乱,弥勒佛下生。又暗凿一独眼石人,预先埋在黄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附近的故道上,并四处散布童谣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或“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民工在施工时果然挖出石人,应验了“挑动黄河天下反”的预兆,重开黄河故道民夫的反抗情绪被挑动起来了,他们听命杜遵道、刘福通等人,成为起义军的最初力量,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

由于元朝官府腐败,残酷欺压人民,其时传言:“塔儿白,北人是主南是客;塔儿红,南人来做主人翁”。又说:“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这些民谣强烈地反映了当时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红巾军起义正是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杜遵道等人即发布文告,揭露当时“贫极江南,富称塞北”不平等社会状况。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杜遵道、刘福通等在颍上白鹿庄起义,从者三千人,皆以红巾裹头,称为“红巾军”。可是,由于泄露了机密,颍上县令急调军队围剿,韩山童被俘,随即被杀害。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亡武安(今邯郸武安市)。

在此情况下,杜遵道与刘福通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一举拿下颍州。红巾军起义爆发后,一时“贫者从乱如归”,不出数月,黄河长江两淮之间,揭竿而起者此起彼伏。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杜遵道与刘福通将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从砀山(今安徽宿州市砀山县)夹河迎至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拥立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明王出世之意),不久便在亳州建都,国号大宋,改年号为龙凤,尊韩山童之妻杨氏为皇太后。小明王韩林儿封杜遵道与盛文郁为丞相,封罗文素与刘福通为平章,刘六知枢密院事。

韩宋政权建立后,元朝急忙调集军队镇压。龙凤元年六月,元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鲁领大军进攻红巾军,红巾军顽强反击,相持不下。杜遵道知谋权变,文墨素养颇深,小明王赖其鼎力扶持,非常信任,凡事都听从其安排。不想却引起刘福通极大的妒忌和不满,由此发生内讧。刘福通暗中安排甲士将杜遵道挝杀,自为丞相,后称太保。刘福通专权,小明王成了傀儡。杜遵道死后,战争形势急速反转,十二月,答失八都鲁打败红巾军,攻占太康(今河南太康县),罗文素牺牲。元军乘胜追击,围困大宋都城亳州,韩林儿被迫退走安丰(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

其时,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猛,此人城府极深,是年,他接受了小明王的封赐,为韩宋江南行省左丞相,他的军队以红巾裹头,亦称香军。他率军进兵和阳,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一路势如破竹。

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河北进攻大都;中路由关铎等率领,一路攻取山西、河北,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大刀敖等率领,直趋关中攻兴元,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刘福通率部攻克汴梁(今开封市),并定为大宋都城。

至正十九年(1359年)八月,元将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刘福通保护韩林儿冲出重围,再次逃奔安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早已占领了濠州(今安徽凤阳)的张士诚(降元起义军头领)围困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救兵未至则城破,刘福通战死。

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冬,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去应天(今南京市),小明王不知是计,欣然同往,在瓜州渡江时,廖永忠令人悄悄将船底凿漏,将小明王沉于江底溺死。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至此,韩宋灭亡。

在此期间,朱元璋先后打败了弑君自立的陈友谅,消灭了反复无常的张士诚,方子珍兵败投降。

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进占元大都,结束了蒙元主宰中国九十多年的统治,在应天建立大明朝,改元洪武,朱元璋是为明太祖。

此后,朱元璋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打击等其他农民军,击溃了元朝残余势力,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后人分析元末北方红巾军之所以功败垂成的原因,主要是三路北伐缺乏统一指挥,各路大军互不协调,没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加之主力远离中原,后方空虚,汴梁为元军袭取,使形势急转直下进入低潮。但有一种观点却归结于红巾军内部争权夺利,是刘福通妒贤嫉能杀害丞相杜遵道而导致韩宋的灭亡。认为,如果知谋权变的丞相杜遵道不死,红巾军就不会出现战略上致命的错误,韩宋就不至于惨败。

在元末大起义之前,杜遵道就对全国局势有所预料,据《庚申外史》云:“而十数年前见机最早者,惟杜遵道一人也。”

最后归结到一个问题,安徽颍上的杜遵道与江西都昌老杜家到底有什么牵扯没有?或曰,杜恩一去安徽后,其子出仕入朝为官,后辞官回到安徽家中,遂为红巾举首。这么说来,杜遵道乃为江右杜氏之后,即南康农民起义幸存者杜万祥之孙,杜恩一次子,杜寻道之弟也。

这正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欲知杜云华、杜万祥的后人如何,读者还得继续看下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