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孟伟的头像

梁孟伟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206/20
分享
《信念》连载

第三章 立志许国大丈夫


其父见柏台聪慧好学、成绩优异,乃筹措学费,让他赶考知新高等小学。1915年春,16岁的梁柏台走进知新高等小学的大门。

知新高等小学前身为知新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坐落在查林南边的沃洲镇的大市聚,是新昌东乡著名的高等小学。

大市聚镇虽与查林仅距15华里,但山路崎岖,如遇雨天,烂泥粘脚,寸步难行。每逢星期一清晨,梁柏台总是挑米担柴,负重而行。如遇山路泥泞,鞋子一脱赤脚而奔,每每踩到泥中石子,就会痛叫失声。就是下雨飘雪,梁柏台也照赤不误,等赶到学校旁边的水塘里再把脚洗干净,这时通红的双脚早已冻得失去了知觉。因为梁柏台只有一双鞋,一双上课时才舍得穿的布鞋。

山路有泥泞,也有风景。翻上银珠岭,就是一片坦荡的台地,境界顿时开阔,山河异常壮丽。四周群山逶迤,南面连绵着巍巍的天姥山和天台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倾情歌颂的天姥山就在眼前。天姥山由拨云尖、细尖、大尖等群山组成,是一片连绵起伏、气势磅礴的群峰。早在唐以前,天姥山就已经是中国文人向往的文化名山;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诗人追慕前贤足迹,寻访天姥山并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壮游》等千古绝唱,将天姥山推到了一个崇高的理想境界,天姥山遂成为诗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

天姥山是天台山的余脉,天台山是名僧济公的故乡,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自东晋文学家孙绰作《游天台山赋》,高声礼赞“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起,古往今来,无数高人雅士、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游后无不为这里山水之神秀、佛道之神圣、传说之神异所折服,有感而发留下了可以万计的诗篇,几乎写遍了天台的山水胜景、动人传说,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赞美天台山。梁柏台每至岭上,已是晨光初露,朝霞满天,李白《天台晓望》就会涌上心头:“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凭高远登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幼小的梁柏台也会和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一样,展开瑰丽想象的翅膀,在壮丽的山河之间翱翔。

北面就是莽莽苍苍的四明山,四明山又名句(音gou)余山,分布在宁波市西部的余姚、鄞县西南和奉化西北部,因其大俞山峰顶有个“四窗岩”,日月星光可透过四个石窗洞照射进去,故称“四明山”。而东面相距百余里之遥的地方,就是烟波浩渺的东海,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面对莽莽苍苍的如黛群山,眼看云蒸霞蔚的晨雾山岚,这时金色的太阳从东海冉冉升起,家乡的山水是那样的辉煌壮丽。每次去校的路上,看到此情此景,柏台胸中总会油然升起万丈豪情。

知新学校地处红壤台地,天一下雨操场一片泥泞,一次体育课改为自习课,梁柏台偷偷溜回寝室睡觉。当回到自习室时同学告知:“先生批评你不好好学习,而苟情偷安。”这话给梁柏台以极大的震动,他在1915年5月18日的日记中反躬自省:“吾至知校,为求学业焉,非为安寝也。若为安寝不若在家,何必费金钱,弃父母,而至此哉。夫苏秦之为学,用锐刺股;匡衡之为学,凿壁引光。古人之勤学若此,况吾之为学问不及彼之万一,可安寝不学,而为不可雕之朽木乎?”(梁柏台:《五月初六日记》(1915年6月16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年纪轻轻的梁柏台,从小树立的远大志向,促使他能时时解剖自己。

为了督促自己,更是为了勉励自己,他将两首诗公公正正地抄写在日记本上,第一首是《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第二首是《立志》:三尺龙头万卷书,老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我丈夫。他在后来的作文中告诫自己:“时者金也”、“积一刻之勤劳,有一刻之功”。且能“兢兢于学问,经困难不生畏惧心,遇蹉跌不生厌倦心,人一己十,人十己百,勉强而行。”(梁柏台:《时者金也论》、《论智育》(1918年10月22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梁柏台常手不释卷,广为涉猎,遇有特别喜爱的文章,辄整段整篇摘录,不惮烦劳。在知新小学那幢骑马楼的教室里,梁柏台每晚总是最后几个离开;学校对面小山头那片树林,常常能看见梁柏台晨读的身影。

每天下课,同学们潮水般地涌向食堂,梁柏台从热气腾腾的蒸笼木格中,找到自己的菜罐和饭钵,捧放到大家围着站吃的桌子前,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大家家里穷,瓷钵里所带的大多是咸菜面酱之类,如果有那位同学的菜用油炒过或者放进几星肉末,那是很大的奢侈。他们根本没钱去买食堂里的时鲜炒菜,因为带来的一点铜板只能勉强支付柴火钱。梁柏台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常常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名言自慰慰人。并笑呵呵地对同学们说,“‘知新’是要求我们知新,而不是来知味的。”

知新小学所聘教师多是真才实学之人,吕衷和等先生深受孙中山影响,满怀爱国热忱。每当他们谈到支离破碎的祖国,灾难深重的民族,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时而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时而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染着梁柏台,他那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滋养成爱国主义情怀。

梁柏台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风云激荡的变革时代。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国内外形势的共同促成之下,发动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结束了数千年的王权专制,在中国也是在亚洲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一方面说明了正是因为辛亥革命打乱了中外反动势力的阵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难以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没有真正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而袁世凯和军阀势力则利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妥协性乘机篡夺权力,并依仗其军事实力割据、混战。因此,孙中山才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内战不断,外患又起。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欧洲各帝国主义纷纷卷入战争之际,加快其侵略中国的步伐,同月出兵占领了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山东半岛。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直接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至4月,中国的谈判代表多次拒绝要求中的部分内容,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毛泽东得知后,愤而写下四言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最终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11时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并于5月25日完成签字。

百年时光已够久远,少年柏台是何模样?如何捕捉他思想的吉光片羽,寻找他足迹的正歪深浅,打开那一本本发黄的日记,那一篇篇尘封的作文,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迷惘少年与旧时代激烈的思想碰撞,一个爱国少年对旧中国的悲愤与忧伤,一个进步少年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一个热血少年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

日记,以最朴实的语言见证了梁柏台的成长经历;

作文,以最生动的笔触记下了梁柏台的心路历程。

我们真的要感谢梁柏台的大姐梁小芬,由于她的悉心保存,才使我们得以打开百年前那扇窗口,清晰地窥见少年梁柏台的鲜活身影。

1915年5月17日,梁柏台在日记中写道:“早膳毕,上国文科……次地理,愤俄人之欲并吞北满,野心勃勃,大有相机而动之势。……午膳后小憩,阅报纸,至日人欲侵吾国,不觉悲吾国民,何以坚固团体,而甘为三岛所欺耶?”(梁柏台:《四月初四日记》(1915年5月17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国家河山支离破碎,百姓命运风雨飘摇,浓厚的民族精神在梁柏台心中潜滋暗长,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梁柏台胸中风雷激荡。他挥笔写下《丈夫誓许国说》一文:“国虽天下人之国,而吾亦在其中也。吾在其中,吾亦有报国之任也。”他决心,“吾誓为丈夫,学丈夫之为,行丈夫之行,积之久,即为丈夫矣。”然后提出,“既愿为丈夫,则当以身付诸国,竭力以担国事,以保国家,不以私而忘公,斯可为矣。不然一生虚度,与草木虫鸟同腐,无益于世,无闻于后,岂不痛哉。昔马援谓‘男儿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何能卧床上,死于儿女之手中也’。班超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耳。斯二人者,乃誓许国之大丈夫欤。立言不朽,立功不朽。吾辈青年,当以为模范也夫。”(梁柏台:《丈夫誓许国说》(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从小立志做一个以身许国大丈夫,梁柏台后来用行动印证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梁柏台对自己的国家,既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他在《睡狮论》一文中描绘:“狮者,百兽中最猛者也。爪如锯,目如电,毛如发,其躯伟,其力大,能食虎豹。呜呼,狮之猛甚矣。”然后慨叹,“若睡焉,则且为百兽所侮而不知也,昔何猛,今何馁也?非以睡梦如故耶。”他多么希望,“西人嘲我国为睡狮,吾甚愿其一吼而即起也。”(梁柏台:《睡狮论》(1915年底),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他为祖国哀与怒,更为革命鼓与呼。他认为,“君贤则从命,君不贤则革命,此亦古人之制也。如桀无道,汤放之;纣有罪,武划之。非首倡革命之举者哉。”接着分析道,“夫暴君之在位也,行专制之手段,不顾万民之生活。当斯时也,民之苦于虐政,不啻水火倒悬矣。汤武起而革其命,拯水火而衽席之,解倒悬而仁寿之,其功德之及民,宁有限量哉。”然后由古及今,怒斥“前清季世务行专制,政事丛生,不啻桀纣之时。于是民军起义,革清之命,反清之政,选贤与能,天下为公,收共和之利,无专制之弊,是较汤武之革命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最后发出声声慨叹,“夫岂彼借革命之名,行篡夺之实者,所能比拟哉。”(梁柏台:《革命说》(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文章最后,如匕首投枪般地直掷袁世凯张勋之流。

他在知新学校的作文中,总以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为念,每每由眼前小事推而论及国家大事。就在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后的第十天,即5月19日,梁柏台看见足球场上龙争虎斗,球门之前争夺激烈,就触景生情:“吾国之与日人对峙,是不啻今日之攻球门也。夫日人与吾国人,犹红绿球之踢球人也。吾国之土地,犹皮球之存立于操场也。两队相争,犹吾国人与日人相攻击也。”然后发出“吾辈青年,可不击球,以强筋骨,活血脉,振精神,以与日人相搏战乎”的感慨。(梁柏台:《知新学校日记四则·四月初六日记》(1915年5月19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5月24日,“上体操课时,见五六泥水匠,筑边墙,建大门,以防寇贼。”梁柏台咫尺之内又思骋万里,认为围墙“不啻国家之国防也”,若“国防不建,则外人自由出入,一无禁止”,“至于外兵至时,将何以抵御之?至此而悔防御之无从,不亦晚哉!”他“愿政府,筑炮台,练海军,购兵舰,早建国防,勿至临渴而掘井也”。(梁柏台:《知新学校日记四则·四月十一日记》(1915年5月24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5月27日,梁柏台见学校大门外有茧行商人,为“标准某行分行,使卖茧者得知”而插上的各色旗帜,联想到国旗:“夫国家存立于世界,必有一国之旗”,“国家荣,则旗亦荣;国家辱,则旗亦辱。国家之荣辱全在乎旗。然则吾辈可不敬国旗乎!”(梁柏台:《知新学校日记四则·四月十四日记》(1915年5月27日),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面对反动政府丧权辱国,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他疾呼“今乎中国犹一巨船也。各国之协谋我,犹船之遇险也;我四万万同胞,犹船中之旅客船员也。”如若“果能协力同心,镇定以谋救济,无怨无哗,不扰不乱,则船虽遇险不至于沉耳。”(梁柏台:《铁达尼邮船遇险将沉 旅客船员皆镇定不乱论》(1915年上半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十六岁,一个偏僻山村的同学少年,却已“所思者皆国事”,所忧者是人民,实在难能可贵。他在《论女学之不兴之弊》一文中分析:“当今之世,日东侵,法南凌,英西窥,俄北耽之际也,而我国人,竟馁而不振,其何故哉?曰:女学不兴之弊耳。”为什么?“我四万万同胞,女子居其半,女子不振弱其半矣。一旦外侮至,惟赖男子之力尚能御乎?况此居半之男子,又复为无知无识之女子所牵制,所纠缠,而不得其忠君爱国之思也哉。由此言之,女学之兴也久矣。”提出“夫欲兴女学先戒缠足。兴女学所以开知识,戒缠足所以便操作。”他大声疾呼“愿我二万万女子毋固守从前之陋习也”(梁柏台:《论女学不兴之弊》(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崇尚体育锻炼,“击球者,强国强种之雏形也。凡可以舒畅其筋骨,流动其血气,活泼其精神,莫若击球。”“借击球之游戏振尚武之精神,强国民之体魄,壮民国之国魂,防外人之侵略,法至美矣。吾辈青年,果好击球,共能尚武,协力同心,共谋救济,无论区区三岛之国不之畏,即英、俄、德、法诸邦,亦何畏之有。”虽然“大学之道贵乎定静,孟子言学在收放心,未尝以击球为能事,以操练为长技也”。但“不知有文字者,必有武备,文以安邦,武以定国,两者不可偏重也。尚智者必尚体育,文字所以增知识,体育所以强身体,二者不可缺一也。”(梁柏台:《击球说》(1915年),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礼赞欧人的道德文明。通过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无怨语,无喧哗,不啜泣,不凌乱,不杂糅冲突者。”赞叹他们危急万分时刻的从容镇定,生死存亡之际的生命礼让。“吾不觉叹欧人之不以生命为重,而以道德为重。”(梁柏台:《铁达尼邮船遇险将沉 旅客船员皆镇定不乱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认为纳税当兵为人民应尽之义务,指出国家为人民之国,只有国民奋发图强,共同纳税当兵,才能保国家繁荣昌盛。“否则何以供国用,何以固国防乎?夫国用足则国富,国防固则国强,人民之幸福也。”(梁柏台:《纳税当兵为人民应尽之义务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赞美华盛顿的高风亮节,“时英廷虐政,民不堪命,于是万人一心,推华盛顿为元帅,起于英抗。后既战胜,国本以立,华盛顿之功大矣。”然而华盛顿“反解甲归农”,“军民皆依恋不舍,请即王位。”“然而华盛顿怫然有忍贪王位之说。”梁柏台发出由衷的赞叹:“殆所谓君子人矣。”于是议论说:“有功而自恃,柄权而不肯解者,小人也。有功而不以为功,解职而隐居山野者,君子也”,“若易他人,必自以为吾血战七年,创造美国,南面而王,亦不为过,未有不许请者也。”盛赞华盛顿“至公无私,功成而退,非君子而何。”“吾辈青年,当奉之为模范也夫。”(梁柏台:《华盛顿解兵归农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希望“后世为民牧者,法尧之爱民,勿若桀纣之暴民”,“桀纣之待民也以暴,只图一己之安乐,不顾万民之生死。”“若唐之帝尧,可谓真能爱民而有人君之道矣。所居茅茨土阶,所食菜羹土器。宁一己之苦辛,不忍一民不安乐。尝曰:一民饥我饥之,一民寒我寒之。其不敢自宽其责也如是。”(梁柏台:《一民饥我饥之一民寒我寒之论》,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讴歌热生万物,“植物之所以为生长,衣食之所以由来,皆热之功也。”然而推而广之,认为“热”“非特生物之不可少,至于人之立志作事,图治安者,亦不可少。”“尝观古之所谓圣贤豪杰者,其功业非一时所能成就,亦积其以趋以步,日砥月砺之热心得之耳。至于治国家亦非热心不可。”“盖不热心则为冰心,冰心则国必亡,此定理也,夏桀也,商纣也,后主也,孙皓也,非冰心之昏君乎?”“夫热心则国治,冰心则国亡。”(梁柏台:《说热》,原载陈刚主编《梁柏台》。)

梁柏台的作文,立意之高远,情趣之高洁,理想之高大,已超出了穷乡僻壤一介少年的胸襟眼界。他的目光所及,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顾影自怜,更不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而是探讨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思考民族国家的盛衰兴亡。他在《共和与专制区别说》中,表达了对共和制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专制者,以皇帝一人为主,他人不得过问。即全国之大小官员,皆由皇帝一人黜陟”,“共和者,由人民选举议员,更有全国议员选举大总统,以为全国行政之长官也。然总统虽为全国之长,而其国权仍在人民。”“要而言之,专制国之主权在一人,共和国之主权在万民,此共和与专制区别之大要也。”

他在《无财非贫无业为贫论》一文中提出:“一社会之中,无论何人,贵有职业。苟有一业,必不贫穷。”倘若“训蒙不克也,稼圃不能也,商贾无术也,工作无技也”,“身无职业”,“乃真贫夫”,只落得“冻馁而乞怜,而转乎沟壑者”,因而,他希望世人都能“就职业”,“以富家而富国”。他认为,作为国家,应该认真考虑国民的就业问题;作为国民,都应努力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材。他在另一篇《游民为国蠹说》中认为,因为是“聚人而成家,聚家而成国”,所以“国者,人民之国也。既为人民之国,则当就职业,以尽责任。”“若无职业,则为游民”,“游民者,游戏之民也”,“只求一己之清闲,不顾光阴之旷废。及其囊橐空虚,床头金尽,乃流为盗贼”,结果“政府必欲除之”,因此必须“兴学校以绝蠹之种,税烟酒以毒蠹之食,禁赌博以塞蠹之窝”,但“政令虽严,而为蠹如故”。最后愤怒地责问:“蠹乎!蠹乎!何必欲蠹败吾国而后已矣?”

梁柏台在《兴农劝学论》一文中,提出大力发展农业和教育的治国方略。他说:“学所以增知识,农所以充食用。知识增,食用足,则国无游民,无盗贼,而上下乐业。”汉武帝“大兴学校,以导民智,故民智益进百士多节义。”秦孝王“重农贵粟,戮力本业,以富民食,故民食益足,而以富强。”因此梁柏台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培才之地,粒食乃民生之,兴之劝之,其益靡穷。不兴不劝,害难悉举。”

感时忧国的情感,革新自强的志向,许国献身的胸襟,常常流淌在少年梁柏台文章的字里行间。梁柏台的作文,立意高远,境界开阔,文采斐然。老师常常在梁柏台的作文中欣喜披阅,褒奖有加,诸如“文气条达”、“思笔双清”、“爽快澈透”、“不枝不蔓”、“入情入理”、“言明且清,气疏以达”、“推阐尽致,畅所欲言”等字眼。

1915年11月18日,新昌召开第一次全县小学成绩展览会。梁柏台和部分师生前往参加。设在南明小学的展览会上,不仅有泥、豆、厚纸手工艺品,还有算草、图画、习字及作文、地图等作品。梁柏台在《邀友人赴展览会书》写道:“夫人之性不同,彼与我多有异点。我欲观人之异点,人欲观我之异点。必有一枢纽之地,以辨优劣,展览会是也。今其会开矣,吾辈往观之,见人之成绩异,视己之成绩劣,则起竞争心,竭力以加工。见人之成绩劣,我之成绩优,则起奋励心,愈加其功修。则学问日进,知识日增。”“他日为国家出力,救民生于涂炭,致国家于富强,方不负丈夫之素志。”看一次展览,与致国家于富强、救民生于涂炭相联,这是一种怎样的济世救民的博大情怀!

大市聚镇南六七里地的真君殿,是梁柏台常去游览的地方。史载十八高僧、十八名士雅集于此,“或游焉,或止焉”,盛极一时,堪与庐山白莲社、山阴兰亭会媲美。唐大和二年(828年),头陀白寂然得浙东观察使元稹资助,重建沃洲山禅院。后世以白道猷开山、白寂然兴寺、白居易垂文而建“三白堂”。真君殿明时称石真人庙,清光绪三十年(1904)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四年竣工,殿堂五十余楹,构筑精致,气度恢宏,是一座佛道合揉的庙宇建筑。走进真君殿,两边有一副柱联:“两朝三敕赐,千古一真君”的金字,殿正中供奉着一尊红脸黑须炯炯有神的真君大帝——宗泽。殿前檐有一对西坑青石悬雕的蟠龙石柱,龙身间隙还悬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刻画细致,形象逼真,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大殿后门门额上方砖雕篆书“于越”二字,两侧墙壁上12幅三国、水浒等人物故事及花卉图案,为瓦灰色堆塑,古朴高雅,栩栩如生,显示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宗泽系宋朝抗金元帅,又是岳飞的恩师。他出生于金华,病死于扬州,似乎同新昌没有什么关系,新昌民众兴建真君殿纪念宗泽,曾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民族英雄宗泽的崇敬之情。

梁柏台在《三月十九日旅行记》中说:“入真君殿,见殿前二石柱,各凿一龙,墙上凿人物形,宛然如生。柱上对联不少,吾仅记其一云:罗香炉峰,烟云供养;环水帘洞,风月关阑。”

几次周末回家,梁柏台与家人亲朋谈起宗泽岳飞的忠义,说起精忠报国的壮举,常常神采飞扬,激动不已。听说三坑也有一个真君殿,梁柏台曾邀约三五知己,月夜步行数十里山路前往观瞻。

一次,梁柏台和几位同学游览十里外的水濂庵,无意间发现了一种不方也不圆的褐色空心石。带回请教老师,老师说这叫禹粮石。为什么叫作禹粮石呢?老师从大禹治水说起:史志记载,鲧治水失败被杀,大禹接父治水大任。大禹治水的著名工程就是开凿箕山(今临邑县翟家乡以南,林子镇以北一片高地,古代称箕山)。箕山开出的石头不牙碜,能当粮食吃。当年洪水灾害,粮食歉收,饿殍遍野,大禹让灾民吃这种石头充饥,从而延续了人们的生命。为纪念大禹,百姓就把箕山石叫禹粮石。这种石头大都是空心石,内腔有核,动则有响声,敲之如木鱼音,所以又叫木鱼石。

这个故事使梁柏台激动不已,感慨良久。他对同学们说,凡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民总是记着他,深深怀念他。我们只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故事,却不知道还有禹粮石的动人传说。为此他还特地去了一趟绍兴大禹陵,奉上捡拾来的禹粮石,祭奠这位心目中的英雄。

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氤氲着梁柏台的精神世界,培育着梁柏台的意志情操。

每逢周末,梁柏台总是归心似箭,帮助家里多干点农活,减轻些家庭的经济负担。家里忙什么他就帮什么,摘叶饲蚕、拔草养猪、割稻种田、挑粪浇菜,什么活都抢着干。父母眼中柏台是个孝顺的儿子,村里人说柏台是个懂事的后生。

从1915年到1917年,梁柏台跋涉在泥泞的求学路已经三年,终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知新学校。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